《跳水》评课稿《跳水》一文是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小说,故事的情节是相互联系,在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复述。让学生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了解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听了闵行区潘老师所上的《跳水》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生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恰当地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了第一课时的讲授。下面就本课的几点成功,表述如下:一、 教学整体思路清晰。教者对教材理解透彻,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独巨匠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取乐”、“放肆”、等词语以及形容处境危险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层次的复述课文。通过创设情景、分析理解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深刻知道孩子身陷险境。创设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故事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大胆发言,自信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自主精神。二、 感悟文本,加深情感体验。潘老师的语言非常精练而又充满柔情,学生在激情语言的感染下,采用体会读,感情读,教师范读等形式,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情感,学生把自己置于课文情境之中,与作者一同去观察,一同去感受“平静、高兴、着急、紧张、害怕……”的心情,有效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语言。 在朗读“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腿不由得发起抖来。”这一段时,进行了品读之后,潘老师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加深了情感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和谐统一的。三、 巧设情境,锤练语言,培养语言能力。潘老师在这节课上始终不忘语言教学的根本——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是概括能力。本文所列角色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各角色之间的关系,潘老师让学生按照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找出文中的人物,找出了文本的主线,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四年级是一个过渡阶段,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四、合理板书,思路清晰。复述故事内容,对于存有差异的学生来说,有难有易,但是潘老师在课堂的两次复述各有不同,旨在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用自己的话,大胆地说出来。第二次复述的时候,潘老师已经引导学生将故事的前半部分有了一个清晰的梳理,她请小朋友“根据老师的板书,加上角色的心情。再来复述一下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全班学生都成为学生的主人,这时候,合理的板书给学生作“拐杖”,其实那完整的板书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跳水》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全文3/4是铺垫,只有1/4描写了文章主人公——船长,但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的合情合理,直到船长的儿子陷入绝境,船长才出现。潘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来体会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处境,让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其他任何办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跳水才有生还的希望。从而体会船长的机智、冷静、果断。为下一节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让人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