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文本解读廖湘琦开福区中岭小学第一次细读:跨越时间的流,与马克.吐温同赏威尼斯《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游记,本文以小艇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示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文章开篇写道“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寥寥数笔就向读者交待了以小艇作为本文切入点的缘由——因为在威尼斯,它就等于大街上的汽车,是生活所必需。“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简单的八个字,用类比的手法一下子拉近了对汽车司空见惯的读者与威尼斯的小艇的距离,也为读者置身文中,与作者一道游览威尼斯提供了可能性。接着,我们随着作者一同来到岸边,看看威尼斯小艇的独特造型“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两句话,介绍了小艇的船身、船头、船艄,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样子。“二三十英尺长”换算成“米”,大概是“七八米”与我们的教室长度差不多,“又窄又深”四个字,引发我的思考,为什么窄?为什么深?原来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给了我们答案,小艇“窄”,因为威尼斯“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深”因为它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货物要靠它运输,乘客要靠它往来,只有深,空间才大。读到这,不得不佩服起作者的语言之缜密,但若只是这样,文章自然会缺许多美感与想象的空间,于是作者在写船头船艄的造型时用了这么一句“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一个十分明显的比喻句,看似没什么了不起,但再读再想,这船头船艄的形状可以比成美味的香蕉呀,可以比成锋利的镰刀呀,为何作者单把它比作挂在天边的新月。这就需要我们投身于文章的语言大环境中,香蕉太过普通,略显小气,镰刀攻击性太强,稍欠温柔,只有这一轮月才雅致舒适,也只有这轮“月”才能鉴证威尼斯的繁华与落寞,寂静与喧嚣。在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个值得提到
的地方,那就是用词的多样性,本段一共三个比喻句,作者分别用了“有点儿像”、“像”、“仿佛”三个不同的词,语言精准而富有变化。观察了小艇的独特造型,我们便跟着作者一起坐上船舱,体味不一样的小艇,感受不一样的威尼斯。“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坐在船舱里就像坐在客厅的软沙发上,这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威尼斯人的生活追求以及威尼斯的城市气质——慵懒而舒适。接着“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乍一读,普通,再一读,回味绵长。威尼斯是水城,既然是水城,那桥是自然少不了的。作者在文中只是匆匆一笔带过,却让我的心在这“留白”中停留了许久,那一座座石桥上,一定有赶路的行人,叫卖的小贩,奔跑的报童……,小艇穿过的那一座座石桥中,或许就有叹息桥,叹息桥上也许正在上演着一场忠贞不渝的爱情,或是又一次关于背信弃义的谎言。“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读到这,我不禁想起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与客同游,自是舒怀,但若能向小艇上的乘客一样,与往来船只上素不相识的人打招呼,那更是别有一番风情,这独有的威尼斯的风情!“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如何好,“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一个“挤”字让文章的画面感陡增,读者眼前立即呈现出一幅威尼斯河道上的热闹场面,若把“挤”换为“驶”,那么这繁华热闹绝对会大打折扣。这是正面描写船夫驾驶技术好。坐在小艇上,“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在如此纵横交错的河道上还能让乘客的眼睛忙极了,这恰好从侧面反映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有了好的船夫,我们便只管跟着作者一起好好欣赏,瞧,我们看见了“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这四句话中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威尼斯人,因为小艇而被联系在了一起,小艇驶出了威尼斯人的生活,驶出了这座城市的风情。这个自然段中,有动作、有声音、有神情,威尼斯的别样风情,倒影在这宽宽窄窄的河面上,被船夫手中的船桨一桨一桨地摇入读者的心……“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晚安曲的前奏已经响起,是归家的时候了。“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一切归于平静,建筑依然耸立,桥梁仍旧横跨,只是那行了一天的船已经停泊,那靠船工作、游乐、生活的威尼斯人已经入睡,那停泊在码头的一轮轮“新月”此时已一身银光,“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文章的节奏变得舒缓宁静,仿佛一首轻轻哼唱的《小夜曲》,让读者同作者一起沉浸在了这微风沉醉的夜晚。我想,此刻,威尼斯一定又做了场好梦……
第二次解读:一条艇,一座城本单元的主题是异域风情,旨在增长学生的认识,开阔孩子的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游记,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如何驾驶小艇在水中行驶以及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所特有的风光。作者观察精细独道,文章内容充实,语言准确生动,词汇丰富,堪称美文佳作,为小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本文比较简短,仅537个字而已,“小艇”一词在文本中出现了9次,频率是最高的。作者马克吐温写的是小艇,实际上传递出的却是威尼斯的风情。第一段明确交代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特点,也指出了小艇的重要性。读了这一段,我们可以比较明白作者言说的意图——我是通过写小艇反映威尼斯的风情。小艇是这座城市的“代言人”。有别于一般的写景。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威尼斯的河道分明成了公路,小艇成了汽车。要知道,威尼斯这座城市是有118个岛组成的,并用180条水道、378座桥梁联成一体的。马克吐温敏感地捕捉了威尼斯的特征。通过细读文本,研习资料,整合思考,笔者对本文做出了如下解读:1、全文脉络非常清晰。作家马克吐温就是紧紧扣住“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街头的汽车“来进行材料的安排,从小艇的形状、船夫的技术、人们的出行直接写小艇的重要,从夜晚戏院散场,小艇停泊,威尼斯夜晚的安静侧面写小艇的作用。可谓正反结合、动静相映、张弛有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2、作者的意图很明显,借小艇展现威尼斯的迷人风情。所见所闻,全以小艇为点,向面铺展开来,内容充实但不凌乱。要读懂文章并不难,但要读得深,读得透,读出自己心中的威尼斯,就需要读者“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王崧舟老师对“字里行间”这个词语做了独到解释——“字与字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还是‘空白’。那么‘字里行间’是什么?对呀!是‘空白’,我们要从空白处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韵外之旨。”细读此文,“字里行间”的“留白”
的确给了读者无限的阅读空间,透过文本,我们跟着作者同游威尼斯,一切已不仅仅是文中所写,那往来船只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在聊些什么;那岸边的人在干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那沿河的教堂里,唱诗班在唱着怎样的颂歌;那在码头徘徊的老妇人是否在焦急等待着多年未归的亲人的船缓缓靠岸……作者为这幅威尼斯的缩影图描出了轮廓,只等着读者为它涂上绚丽色彩。3、文本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十分贴切,例如,第二自然从小艇的外形特点入笔,并通过比喻句让读者对小艇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为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要想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且稳当、舒适,小艇只能是又窄又长又深。这样的小艇不仅美观,更实用,为轻快灵活做铺垫。把它比成独木舟,用学生的已知通未知。把它行动的样子比喻成水蛇的游动,更体现外形细长、划动时速度快且灵活。把船头船艄比喻成新月,更是形象又富有诗意。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特点。因此,独特的小艇才能点缀、点亮整个城市。4、视角选取独特,行文思路独树一帜。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不是单一的某一顺序,它更像是一种“立交桥”式多条线并行,它包括时间顺序,从热闹的白天到沉静的夜晚;它又包括空间顺序,从自身所坐的船到透过窗户看到的河岸风光;它更包括游览顺序,从看船——坐上船——沿河游览——泊船而归。但所有的这些全都离不开文章的主题——“威尼斯的小艇”,一切都以它为“主角”铺展开来,威尼斯的风情犹如一幅没有尽头的长卷呈现在读者眼前。若与以下两段文字比较,我们就更能体味这一特点。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国的苏州。但是苏州基本上是陆地上的城市,不过城里有许多河道和桥梁。威尼斯却是由一百多个小岛组成的,一条较宽的曲折的水道,就算是大街,其余许许多多纵横交织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桥,将这些小岛上的一簇一簇的楼屋,穿连了起来。这里没有车马,只有往来如织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车和小卧车;此外还有黑色的、两端翘起、轻巧可爱的小游船,叫做Gondola,译作“共渡乐”,也还可以谐音会意。(冰心)2、威尼斯是“海中的城”
,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朱自清)笔者认为,这两段文字,就语言的美感说,更胜于本文,(当然,这也许和《威尼斯的小艇》是译文有关),但是这两段文字中,冰心和朱自清的立足点更倾向于静止,以一种跳脱的眼光看威尼斯,很美,但作者本身没入画中,或是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威尼斯的小艇》则不同,独特的视角、独树一帜的行文思路,让读者和作者都参与到了这或繁华或寂静的威尼斯中,我们都成了这美丽画卷上的一个人物,真有了“人在画中游”的韵味。
第三次解读基于前两次的解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认为本文的学习目标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威尼斯的风情。然后,让学生走出文本,在习得本文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我对本文有了如下的文本分析和教学建议。全文六个自然段,分四大段。紧紧抓住威尼斯最具特色的景物之一“小艇”展开描写,尽管“小艇”未成为威尼斯三绝“蓝天、碧水、大理石”之一,但在威尼斯这样一座水城市,小艇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作者的感觉灵敏,选材独特。课文围绕“小艇”,先总体介绍了小艇成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街头的汽车。再写了“小艇的外形”、“坐在小艇中的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威尼斯人与小艇的关系密切”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独立成段,文章条理很清晰。教学时,导入马克·吐温写意大利的威尼斯抓什么景物呢?为什么要写艇,先读第一段。再揭题,然后问课文围绕写了“威尼斯小艇”(的哪些方面)。先讲每个部分,然后再连起来讲。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先讲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写出了河道纵横交叉的特点。然后用汽车和小艇作比较,说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使人很容易就理解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可见,这小艇是多么的重要啊。这里,作者用类比的手法,把小艇与读者(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这是值得一提的。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小艇的特点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个是外形上的特点,又窄又深,两头翘起;一个是行动上的特点,轻快、灵活。先讲有多长,紧接着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用“挂在天边的新月”比喻小艇的两头向上翘起的样子;用“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这一行动上的特点是由构造上的特点决定的,接着又讲了坐船的乐趣。文章第二小节先写“艇”外型,本段的描写,教学关键是三个比喻:“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些句子是喻体,学生对“独木舟、新月、田沟里的水蛇”
并不了解,教师应当予以描述,促使学生理解作者比喻之准确,想象之到位。本段话写得好,就是因为有了这三个比喻,比喻是作者自身的想象,描写景物若失去了作者自身的想象,就没有味道了。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到写景运用比喻与不用比喻的不一样,教师可去掉三个比喻句,让学生读然后比较什么不一样。教师在此处,还可以进行词语对比,例如:把“新月”换成“香蕉”、“镰刀”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引导学生感受词语的美和词语的隐形含义。把“有点儿像”“仿佛”都换成“像”好不好,让学生学会用词的多样性以及准确性。文章第3小节写“坐艇之感受”,关键词是“有说不完的情趣”。要理解“情趣”,有情调有趣味。这说不完的情趣来自哪里呢?⑴是坐得舒服;⑵是欣赏威尼斯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座座不同形式的石桥和耸立的古建筑,还可与陌生的同样感到有情趣的人打招呼。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特别好”表现在“速度快,船只多,操纵自如”,“不管多么拥挤,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速度极快,还能作急转弯”。最后通过坐船者的感受来说明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文章第4小节,这段教学可分两步,第一,师可以设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驾驶技术好”?或“驾驶技术好在哪里?”或者哪句话最让你感到船夫驾驶特别好?让学生抓住词语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明白作者分别写了“在船多时,拥挤时,极峰的地方,船很快”来表现技术好。其中“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操纵自如与手忙脚乱要让学生理解,其实操纵自如就是毫不手忙脚乱,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另外“他总能平稳地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这句话,师可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只要写出一句话“平稳地穿过去”就可以让人感到“技术好了”,干什么这么写,要加上“而且”、“还”。这样更加让人觉得驾驶技术好了。还有最后一句,也其实只用一句就可以表现船夫行船之快,技术之好了,可是作者不轻易收笔,就是为了更加突显船夫的技术好,当然最后一句中,一个“忙”字还是要点一下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拉到全段,从整体上看这段话的描写,本段几个方面的描写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都是为了表现船夫的驾驶技术好,这样写就叫做把事物的某个特点写具体。把一个事物的某个特点写具体是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些同学在写景物时只是谁这太美了,这水太清了。就是没有写具体。
要学习本段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写具体还可以像第二小节那样,用上比喻,加上自己的联想。 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一方面是船夫长期训练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小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课文第二、三段之间有密切联系。第四段(第5、6自然段)写小艇在威尼斯的作用。第5 自然段从白天人们的活动同小艇的联系来说明小艇的作用,作者抓住忙着做生意的商人、年青妇女、到郊外去的小孩、上教堂的老人等四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活动,显示了小艇同市民的密切关系。第6自然段通过戏院散场,人们乘船离去,来说明威尼斯的小艇同人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动静相结合,进一步突出小艇在城市生活中的的重要作用。文章最后一段(5、6)是写威尼斯与小艇的关系,学习这一段先要弄清小艇与人的关系,让生思考,在威尼斯什么时候谁做什么事离不开小艇。白天(商人做生意、小孩去郊外、青年妇女出行或聊天、老人上教堂)晚上(人们看戏)进入让学生说威尼斯人什么时候(无论白天夜晚)都离不开小艇;威尼斯不管是商人、青年、小孩、老人都离不开小艇,在威尼斯不管你是做生意、去郊外、聊天、上教堂都离不开小艇。总起来一句话:威尼斯的生活离不开小艇。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想还有谁离不开小艇,扩大文本已有画面,刺激学生的文本参与感。再进一步,文本还有几句含蓄地告诉我们威尼斯人与小艇的关系密切,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三句话。先理解意思:小艇散了,停谒了,威尼斯也就静寂了,入睡了。再引导生去体会写法:这一段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静寂”作者是怎样把静寂写具体的?学生讨论后,师总结写作方法,让学生练笔。(三)学习本文还要积累语言、背诵课文语段(四)本文还有一个阅读链接,《威尼斯之夜》,威尼斯之夜的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奇丽”,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抓住什么来表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然后让学生去积累本文的语言。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用一段话来写一处景物,甚至是可以写景物的一个特点,二种场景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