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评课今天,沈瑜老师执教了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牧场之国》,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的草原意境开阔,充满诗情画意,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写景文章的教学是本身有点难度的,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感受到优美的语言;另一方面,优美意境的建构,对学生来说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象体会,这些都是有难度的。不过,沈瑜老师的这种追求是值得我们赞赏的。对于,沈瑜老师的这节课,本人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初浅的一些想法。一、初步感知,水到渠成沈老师一启课便让学生通过了解资料袋的内容,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学生的赞美和向往,揭题读题后,又以什么是牧场?(放养牲畜的草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有牧场,为什么荷兰被称为牧场之国呢?为主要抓手,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作整体感受。学生经过朗读,踊跃举手发言,争相交流。可见这个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既符合本课的整体感知要求,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汇报后对课文的大致感知就到位了。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学生视觉的感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印象。二.师生互动,亲和自然沈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显得亲切自然,一般而言,学生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下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肯定能够提高很多。沈老师为学生营造的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即构建了和谐的课堂生态,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现。这里我们不去评论学生对句子朗读-
--的把握是否是正确的,但学生能有自己的朗读体验,并参与到感受句子该怎么朗读这个教学情境中来,就说明老师前面的引导是受学生欢迎的。沈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亲切自然的,那么能否在这个单向的互动基础上,在垂直交往的基础上引导生生互动,使互动更广泛呢?比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当中,是否让学生针对自己觉得应该怎么朗读——除了介绍经验,分享给班里的其他同学知道以外,能否让学生当场试着读一读呢?这时候生生互动起来,以学生的朗读经验、朗读效果影响着周围的学生的朗读体验,这样有时候学生就不教自会了。这样的话,就突破了垂直交往这种课堂教学传统的模式,成了多向的生生互动的交往了,这种形式的互动是以交谈作为基本形式,由“如何朗读”这个话题的提出,使学生联想到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起自己感受的冲动和表达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怎么评价朗读”的话题。话题又引出多种信息,通过话语来传递、接收和反馈。互动对话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信息,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进而探究地、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既挖掘理解语言又训练感悟创造语言,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这样达到了教学合一的状态,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共振。三.朗读指导,需进一步这篇略读课文,描绘的风景美,语言也以生动形象为胜,非常适合学生朗读,也适宜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点,沈老师明显地意识到-
--了,在教学各环节中也安排了相当浓墨重彩的朗读指导。从学生的朗读感觉来看,似乎有些句子、段落在朗读表现还差强人意,文本内在意味没有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教学现场来看,沈老师主要是关注了让学生朗读时要表达出牲畜在牧场上的自由、安闲的的这种感觉。这自由安闲的感受,本文正是通过拟人的修辞方式表现出来,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可以较好地增加拟人、比喻修辞格的感性体认,这是《牧场之国》这一文本所传达出来的言语特点。其实“花牛、骏马、猪群”这些牲畜之所以在牧场上能够自由自在,安闲舒适,成为这个王国的主人,主要原因是它们生活在一片一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原野的牧场上,正如文中的这句话“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这是这几个自然段所带给我们的第二个内在意蕴——那么在指导朗读时,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读出牧场之国那种辽阔无边的意境、一眼望不到边的壮美之感呢?能不能在这一层意思上进行朗读指导呢?还有,是否可以对“成千上万、成群结队”这些词语进行具象化的形象感知?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可引导如“一眼望去,这里一群小鸡,那里一队山羊,来,读这句话;在运河这边有一群小鸡,运河那头也有一队山羊,来,读这句话;在远处的风车下,有一群小鸡,有一群山羊,来,再读这句话;无论走得多远,都可以看见一群群的小鸡,一队队的山羊,真是成千上万、成群结队啊!一起读”通过教师语言的描绘让学生把所感受到的、看到的视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那么这些段落的朗读味道可能会更浓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可能也会更-
--丰厚了.这一方面只是笔者在听课时想到的,只是设想,可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未必可行,提出来与沈老师一起探讨。在朗读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以情激情,紧紧抓住情感这一绵绵红线,发挥作品蕴含的情感因素,唤醒学生记忆仓库里的情感,启发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的心理效应。对于这样的意蕴优美的文本,指导朗读可多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比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角色转置换读、在情境中读等等。变化丰富的朗读形式,使课堂节奏富于变化、灵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也作调节,更能够指引他们把这个文本读美。四.反复手法,值得思考这篇文章在写法特点上除了较多地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格外,还有就是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前前后后共写了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关于这句话的教学教材的编者在本课的学习提示里也提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么对于这句话的教学,尤其是这种反复的手法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甚至是掌握明白呢?以期使他们在今后的习作过程当中有机地使用,达到略读课文为提高学习语文应用能力而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