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能结合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向大家请教。 你读懂了的地方,可以帮同学解答。 看看有没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字形、意思)。 2、生交流。老师点拨。 3、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梁国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父亲不在,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为客人端来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讨论) 预设一:很聪慧的人 “应声”(品析该词)
他回答的话(你觉得他的回答妙吗?妙在哪儿?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预设二:懂礼貌的人 “为设果” 四、背诵表演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打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