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字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3、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体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讲故事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给你们讲一个萧伯纳的故事。有一次,瘦削的萧伯纳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想借机奚落他,便说:“人们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慌不忙地予以回击,说:“人们看见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虽然他只是在别人的原话里加上几个字,但经过这样的改动之后,谁都能读出话中对商人惟利是图、为富不仁、奸诈狡猾的无情揭露与针砭意味。这样的“妙答”真是大快人心。同学们,萧伯纳的回答巧妙吗?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是啊,萧伯纳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2.引出课题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第三单元的学习将引领我们领会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九课《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3.学生齐读课题探讨课题含义二、初步感知,理解大意 1
、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2、同学们,好多人认为古文难学,其实,学好古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3、怎么样,读古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古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古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那你们听老师读一句(读第一句)好听吗?对,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听我读。这一遍怎么样了?我们读的时候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4、指名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5、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6、指名读,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家禽”古意与今意的区别。7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三.出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1、认读本课字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3、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四.合作探究,小组展练1.轻声读课文,突出节奏2.交流生字词学习3.根据注释,结合插图说说每句话的意思4.说说文章孩子说话的艺术妙在哪里?五、归纳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学法特点:行文简洁,凝练;抑扬顿挫;生僻字多。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六、课后练习1.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