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与孔雀——《杨氏之子》教学后记李中艳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刚听过于永正老师讲《杨氏之子》,于老师的课平实但是独具匠心,点滴之间尽显对学生发自肺腑的关爱,学是学不来的。今日上课,讲《杨氏之子》,因之前数次看于老师和盛新凤老师关于《杨氏之子》的课堂设计,心里竟然越发的没底。《杨氏之子》是学生初接触的文言文,对于孩子来说是肯定有障碍的,好在文章不长,课下有注释,理解起来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初读就发现多数学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不会断句。受现代文影响,多数学生把“家禽”连起来读。我出示了两句此时/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对比着读,学生马上发现应该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君和夫子都是尊称,完全不用我讲解。
孩子们读完后相视一笑,我知道他们都懂了。对照着注释,孩子们已经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了。因为初次接触,我给学生讲解了有关古文的用词。其实完全是模仿盛新凤老师教学环节里的内容,不过也适时增加了学生的储备。反复读后,很多孩子已经能够背诵了,我抓住人物的姓和杨梅、孔雀之间的关联让学生理解杨氏子的聪慧,机智。教学过程中我本来设置有通过换姓,比如是李氏子呢,柳君平呢?可是这个环节还没有说出来,一部分学生就已经想到了,不过学生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如李,会想到李子,柳,会想到柳树……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还是比较狭窄的。我也借鉴乐陈琴老师的课堂,既然文章的关键词是杨梅和孔雀,我问学生能不能换成“杨梅孔雀”,学生大多是迷恋书本的。“不能”学生脱口而出。“为什么?”随即沉默。思考了一会,有学生说:“老师,这篇文章是写杨氏之子聪慧的,用杨氏之子更能突出是写这个孩子的。”我赞许的点点头。我告诉孩子在有的文章里也用杨梅孔雀,但是我想这篇课文既然是选编在小学生课本的,肯定是突出孩子聪明,也是预示着你们很聪明,所以用《杨氏之子》比较恰当吧。我说:“你们真够聪明的,一篇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不到一节课时间就被你们背的滚瓜烂熟,而且理解的那么透彻,你们绝不输于杨氏子。”孩子们看上去都挺自豪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我生涩的讲解,孩子们能自己读懂背会,感觉这堂课收获还是挺大的。
我们有时候确实是过于低估了孩子的能力。相比于现在选进教材的现代文来说,孩子们会更容易理解。就像现在涌出的大量文章一样,语文重在读,朗读,朗读,再朗读。其实我也不是特别赞成,有些需要朗读,有些需要速读,有些需要默读,但是语文还是要重视学生的“读”。这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