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ID:955330

大小:3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语言简洁、浅显易懂,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巧妙地以“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予以回敬。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编入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合作意识强,对语文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善于用已积累的、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发挥想象,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水平和说话能力。《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学生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做学创的学习中体验成功。三、设计理念根据文言文的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构建学习型课堂。(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充分展示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二)主题拓展阅读,进行学习文言文方法迁移运用及巩固,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三)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最后熟读成诵。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写“梁惠诣乃曰禽”6个生字,会认“惠曰禽”3个生字。2、初步感知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2、感受文言文简洁而独特的语言魅力。(三)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探究、翻译故事内容。五、教学策略(一)以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二)以读为本,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六、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理解课文的意思。七、教学难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的巧妙,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机智,有礼貌,感受语言的艺术和魅力。八、教学时间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说话,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化解矛盾;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中国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位小孩,年纪比在座的都小,却伶牙俐齿,反应聪敏。(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理解课题。读完课题,谁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3、对课题质疑(这个姓杨的孩子到底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1、出示生字词,齐读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字音读准。(注意读准两个多音字:“应声”和“为设果”,为什么要读这个音?下文学习时就明白了)3、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听,边听边用“/”划停顿。(生划斜杠)4、出示ppt,你划的和老师划的一样吗?生对照修改。5、开火车读课文,每人读一句。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停顿。6、自由练习读。我们再来读出它的韵味,读古文讲究断句,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7、指名读、齐读。8、过渡: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1、这个孩子到底怎样“甚聪惠”?四人小组齐读课文,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边读便思考:这篇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写出杨氏之子的“聪惠”呢?2、你借助注释读懂全文了吗?教师巡堂,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其:他的。谁的父亲?(杨氏之子)*指导朗读:读文章要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体会。指名读。(2)为设果,果有杨梅。*联系上下文,谁为谁设果?口头填空:(杨氏子)为(孔君平)端上水果。*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为”字要读第四声了吗?(多音字正音)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此:这。[岂有此理,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地无银三百两,也是“这”的意思。*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在这里指谁?(杨氏)*示:给……看。*他这么说用意何在啊?与杨氏之子开玩笑。*开玩笑的语气该怎么读,指名读。师范读,生齐读。(4)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声:随声,随声而答。*闻:听说。*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您,指谁?(孔君平)*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家禽”一词的古今辨义)(四)感情朗读,体会妙语。1、读到这里,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两句比较]妙在哪?比较两句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哪句话说得好?好在哪里?2、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很有意思。同桌有感情地、配合动作练习表演,朗读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一组同桌表演。师生评价演读。)3、老师读旁白,学生分两大组读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同学们听清楚旁白说明。[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孔,指以示儿,故意逗弄,曰……儿,眼睛一转,应声答曰……孔,指以示儿,眯缝着眼睛,曰……儿,遥指地上孔雀,应声答曰……]*谁来代替老师当旁白?4、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出示: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孔君平。]5、精彩对话,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来表现杨氏之子的“甚聪慧”!谁能背下精彩对话?练习填空背诵,指名背诵。(五)布置作业。 《杨氏之子》这个故事记载了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巧妙应答,像这样机智而巧妙的语言在许多地方都能发现,它可以是身边人说的话,可以是广告词、歇后语、相声、幽默故事或古今笑话。请大家回家收集这些材料,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体会语言的艺术和妙用。十、板书设计10杨氏之子(甚聪慧)孔君平开玩笑(果:杨梅)杨氏之子答得妙反应快(禽:孔雀)十一、课后反思这堂《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古文。这个单元是“语言的艺术”专题,这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备课时我仔细阅读了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说明,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目标以及各单元的编排情况,对“语言的艺术”这个单元更是进行了钻研,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作好了充分准备才开始写教案,修改了许多次后终于定下了今天这个教案。我认为这堂课上下来有这几个方面值得思考:(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这堂课上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学生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但是孩子们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二)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合作学习,喜欢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本课中有三次合作学习,一次同桌合作,两次四人小组合作。在用白话文翻译古文的环节采用同桌合作,在合作中共同解决了一些疑问。在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先是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我走进小组听他们的交流,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小组交流的氛围很好,虽然很多孩子的想法没有在全班交流,但是他们在小组里都发表了看法。在交流所收集到的资料的时候,学生们的交流更加热烈,因为他们的收集基本都不一样,有了这样的合作交流,学生获得的信息就增加了许多,课堂的容量也随之增加了。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是为独立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整个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的时候,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三)以读为本,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最后熟读成诵。一读——读通,读出句逗。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该怎么读,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古人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理解不同,但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二读——发现,表述异同。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在学习中,孩子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简练,朗读有些拗口,字义和现代有所不同。三读——品味,加深感悟。我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较 。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放入语境中对读,许多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晓,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