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越秀区中星小学吴佩君[教材简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以及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孩子们的自主探索、研究、合作意识强,对语文学习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比较开阔,善于用已积累的、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发挥想象,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水平和说话能力。《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班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同桌、小组学习等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这些学生,尽量给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做学创的学习中体验成功。[设计理念]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构建学习型课堂。1、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充分展示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2、主题拓展阅读,进行学习文言文方法迁移运用及巩固,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3、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最后熟读成诵。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写“梁惠诣乃曰”5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能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2、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探究故事内容。[教学策略]
1、以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我要站在课堂的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学习的方向,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2、以读为本,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富有节奏韵味的古文更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朗读感悟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的巧妙,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说话,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化解矛盾;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位小孩,年纪比在座的都小,却伶牙俐齿。2、师板书课题。3、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读完课题,谁来说说课题写的是谁?4、对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1、出示生字词句子,齐读正音。(注意读好两个多音字:应声为设果,为什么读这个音?下文学习时就明白了。)2、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边听边用“/”斜杠划停顿。生划斜杠。出示ppt,你划的和老师划的一样吗?生对照修改。3、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句子。4、开火车读课文,每人读一句。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停顿。如: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5、自由练习读.我们再来读出它的韵味,读古文讲究断句,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刚才我就在没有标点的地方拖个长音,你们读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6、指名读、齐读。7、过渡: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1、这个孩子到底怎样甚聪慧,四人小组齐读课文,对照48页下面的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边读便想:这篇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写出他的聪慧?2、你借助注释读懂了哪句话?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句子:(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其:他的。谁的父亲?*指导朗读:读文章要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体味。指名读。(2)为设果,果有杨梅。*联系上下文谁为谁设果?口头填空:()为()摆放水果。*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它读为第四声了吧?(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以:以便。此:这。[岂有此理,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地无银三百两,也是这个意思。]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在这里指谁?*他这么说用意何在啊?板书:杨氏之子杨桃*开玩笑该怎么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4)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应声:随声,随声而答。闻:听说。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您,指谁?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四、感情朗读,体会妙语。1、读到这,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出示两句比较]还妙在哪?比较两句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孔雀是夫子家禽”。哪句话说得好?好在哪?2、这两个人物的对话这有意思。同桌练习有感情地、配合动作表演朗读读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话。一组同桌表演。师生评价演读。3、老师读旁白,学生分两大组读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话。同学们听清楚旁白说明。[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孔,指以示儿,故意逗弄,曰……儿,眼睛一转,应声答曰……孔,指以示儿,眯缝着眼睛,曰……儿,遥指地上孔雀,应声答曰……]*谁来代替老师当旁白?4、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出示: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孔君平。]5、精彩对话,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来表现小儿的甚聪慧的。谁能背下精彩对话?练习填空背诵,指名配乐背颂。五、拓展阅读,迁移能力。这个故事选自小说《世说新语》,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参考注释,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表达透出的智慧。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女孩的话妙在哪?六、布置作业。这两个故事都记载聪慧孩子的巧妙应答,像这样机制而巧妙的语言在许多地方都能发现,它可以是身边人说的话,可以是告词、歇后语、相声幽默故事或笑话。请大家回家收集这些材料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体会语言的妙用。[板书设计]10杨氏之子(甚聪慧)孔君平开玩笑(禽)杨氏之子答得妙反应快(果)[课后反思]这堂《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语言的艺术”专题。这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备课时鄢老师仔细阅读了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说明,了解了教材的结构、特点、目标以及各单元的编排情况,对“语言的艺术”这个单元更是进行了深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作好了充分准备才开始写教案,修改了许多次后终于定下了今天这个教案。我认为这堂课上下来有这几个方面做得好: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这堂课上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但是孩子们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所以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二、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合作学习,喜欢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例如,我在本课中有三次合作学习,一次同桌合作,两次四人小组合作。在用白话文翻译古文的环节采用同桌合作,在合作中共同解决了一些疑问。在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先是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我走进小组听他们的交流,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小组交流的氛围很好,虽然很多孩子的想法没有在全班交流,但是他们在小组里都发表了看法。在交流收集的资料的时候,孩子们的交流更加热烈,因为他们的收集基本都不一样,有了这样的合作交流,孩子获得信息就增加了许多,课堂的容量就增加了。合作学习的前提是自主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是为独立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整个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的时候,他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三、以读为本,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
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最后熟读成诵。一读——读通,读出句逗。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问中究竟该怎么读,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古人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理解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二读——发现,表述异同。虽然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是我在设计的时候还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在学习中,孩子们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简练,朗读有些拗口,字义和现代有所不同。三读——品味,加深感悟。我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四、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