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相关思考马蔷一、何谓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二、为何学习文言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5
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学习文言文无疑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其一、学习文言文,引领学生了解中华语言的发展史。语言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使用、语法规范有好多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文言文与白话文是“源”与“流”的关系。吸收古今语言,丰富学生对祖国语言的认知。(言语价值)其二、学习文言文,不仅是学习古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语言形式,更是继承学习古代文化,重塑中华传统之必须。我国许多典籍,著作都是以文言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一个人如果不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无法与这些文献宝典,古代贤圣会晤的。(文化价值)其三、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了解古代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价值)一、小学生为何学习文言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提出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在5—6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虽然,这里的诗文将“诗”和“文”合在一起,声调、节奏的要求也多指向诗歌,但是“文”也是诵读优秀诗文中的一部分。我们应立足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阅读文言文理应从小学阶段起打开一扇门,学生虽没入门,但是至少要能站在门外看到古文的风景。二、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困惑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义上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其一、学生难以读准字音、尤其难以读出断句、读出节奏。其二、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学生在理解意义上存在着困难。三、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一)关于“教什么”5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1.在单元中的位置《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的方式。《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在本单元中安排一篇文言文,目的有三。其一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二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其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精妙,风趣、机智。2.本文的语言特点(1)谬推之法《言语》是《世说新语》的第二门(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共108则。本门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可是一般却说得很得体、巧妙,或哲理深迢,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多锋,或气势磅礴,或善于抓住要害一语破的,很值得回味。《杨氏之子》出自《言语》一门,其语言精妙体现在应答时运用了“谬推”之法。也是所谓的“请君入瓮”法,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论辩中。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正确,然后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我们来回顾“杨子善对”的过程:梁国杨氏有个九岁的孩子,甚聪慧,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正巧父亲不在,就叫孩子出来,孩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果子中有杨梅,于是这个人就对小孩开玩笑说:“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个九岁小孩就是用了“谬推”这种论辩艺术对这个拿自己姓开玩笑的客人给予了回击。这个孩童姓杨,而正好杨梅第一个字也为杨,所以这位客人就开玩笑说这是你杨家的果子,而这位夫子姓孔,因此,九岁小儿也照他的逻辑推出孔雀是他家的家禽。因为他们名字第一个字也相同,很显然这种逻辑是荒谬的,从而委婉但有力地指出客人所说的话是错误的,(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谬推”5
的论辩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更展现了一个九岁孩童的睿智聪颖,令人叹服他的机智和口才。(2)古汉语现象①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②省略句——为设果:省去了主语(杨氏之子)和宾语(孔君平)③多音字(据义定音)——为设果中的“为”:给、替的意思读四声④古今异义——古汉语中家:指“家里”,禽指“鸟”;现代汉语中“家禽”是一个词指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驯养的鸟类,如鸡、鸭等。(3)第一篇文言文与后几篇的关系小学阶段后几篇文言文,在古汉语现象中有一些与本文一致,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汉语言现象需要学生进一步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伯牙绝弦》中“善”的一字多义现象。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如《学奕》中也出现了多音字“为”,出现了省略句“虽与之俱学”。代词“之”多次使用。疑问句“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两小儿辩日》中也出现了通假字“知”同“智”,多音字“为”。也出现了一字多义的现象等。可见,《杨氏之子》中出现的古汉语的语言现象,如“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省略句”在阅读以后三篇文言文中还会遇到,因而在学习本文时要有所了解甚至是相较于其它现象要更为强调,为学习后三篇打下基础。5
(一)关于“怎么教”1.以“古”促“古”学生对文言文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大量的古诗词,尤其《杨氏之子》一文出现在教材的第三单元,二单元刚刚学习了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从学习古诗,到学习古文,自然衔接到学习古文。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古文中,水到渠成。比如,看注释、利用插图、查工具书。2.以“今”溯“古”学生阅读白话文的方法掌握的较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现代汉语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学习文言文中。比如,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为设果”这个省略句究竟省略了什么,学生结合语言情境联系上下文就能找到答案。3.以“趣”亲“古”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如同学生的习作起步一样。始终保有学习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因而,在学习本文时需要做到降低难度、调整速度、点燃热度,在趣味盎然中悄悄地帮助学生打开文言文的大门,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很凝炼,就是这么凝炼的语言却能描绘出这么有趣的故事,真有意思啊!就这样,简简单单的、轻轻松松地带着孩子们亲近“古文”,亲近“古汉语”,亲近“古代文化”,亲近“古代先贤”的璀璨思想,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再搭起一级台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