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ID:955370

大小: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形式教师靳艳艳单位黄石市黄厂街学校课题名称10、杨氏之子学情分析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文言文,编入教材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当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这篇文言文尽管短小、浅显,学生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在文章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困难。所以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鉴于此,教师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读正确、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2)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疑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导语: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交流,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它包含了民族的思想和感情。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语言文化瑰宝。(课件出示:言必信,——;己所不欲,——;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刚才我们读的这些句子叫文言文。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优秀的传统美德正是通过文言文记录传承的。因此学好文言文,我们才能开启祖先辉煌古代文明的大门。同学愿意学会阅读文言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一起读课题:杨氏之子。二、解题1.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三、一读(读正确)1.老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试着读一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看看什么感觉?(预设:①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②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2.检查读通情况,引导学生读准停顿。①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和我一起分别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和老师读得有什么不一样。(指名朗读课文)②师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老师读的和刚才同学读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交流:停顿不一样。)你听出老师哪里停顿了?(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③跟老师读、自由读、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四、二读(读明白)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学生分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学习成果?重点指导: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  点拨: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理解:“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  ②“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拜见”。)  点拨:好啊,看注释是理解古文最简便的方法之一!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意思是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老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么?  老师:既然大家都懂了,谁能把这篇文章的意思讲一讲?(学生自由说)五、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一)理解人物言外之音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板书:杨梅      杨家果)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师: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板书:孔雀——孔家禽) (二)理解杨氏子回答之妙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孔雀是君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理解:未闻,夫子)(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2)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比如我们的校长,可以称为——余夫子。孔君平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3、理解:应声答曰杨氏子的回答既反驳了对方,又不失礼貌,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4、练习: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色,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六、四读(熟读成诵)  老师:同学们,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练习背诵)七、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老师:同学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一篇文章中有一些词我们现在很少使用,或者有的根本就不用,你能找到这些词语么?(学生认真读课文,画出“诣”“乃”“儿”“曰”“氏”“之”“其”几个字。)  老师:这些字的意思同学们都懂了,我相信你们也很想试着用一用。看这几句话:(教师出示)1.这是你家的小猫。2.我班的张月十分聪明。3.一个孩子说:李娟,你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句试着说说。(1.这是君家猫。这乃君家猫。此乃君家猫。此乃尔家猫。2.我班张月甚聪慧。吾班张月甚聪慧。3.一儿曰:李娟,君家在哪里?一儿曰:李娟,尔家安在?或李娟,君家何在?)八、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们会有更多发现。板书设计杨氏之子孔君平杨 梅  杨家果杨氏子 孔 雀孔家禽甚聪惠(智慧)看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作业或预习课后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自我评价朗读有层次,训练有落实,但是时间太仓促,教学过程显得不够灵动,对文言文高度的概括性体会得不够。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评议一单位:姓名:日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