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10.杨氏之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五下10.杨氏之子

ID:955436

大小:2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执教: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石德秀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喜爱之情。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较爱阅读,对公开课有期待,课堂气氛活跃。初次接触古文,对古文充满好奇心,所以在设计中我尽量做到以孩子为主体,让他们借助插图和注释,通过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自主学习。再通过平等交流,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浓厚兴趣,为课后接触古文及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难点:品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插图)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长者是谁?幼童是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动作是什么?分别指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我会读,还会写。(1)指名认读,齐读生字词。(2)边读边记字形。(3)听写生字词。(4)对照,订正错字。(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扎实进行,通过听写了解学生字词掌握情况。)二、初读课文。1.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纠正朗读中的问题。3.发现多音字,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引导学生根据意思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4.再读课文。5.出示标出停顿的课文,教师读,学生判断哪种读法好。揭示语断气连的读法。6.出示大屏幕,学生根据停顿练习朗读,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做到语断气连。 7.指名读,评价。引导学生注意读出重音、停顿8.指名读。齐读。9.学生反复练习有节奏地读。(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文言文的韵味。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三、理解文意。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通过反复朗读,孩子们对课文意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要真正理解古文的意思,还得逐字逐句地理解,体会。1.讨论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名说。2.学生根据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地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课文的意思。3.指名说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其他同学评价,纠正。4.重点指导对课文最后两句的理解。5.再指名说说课文的意思。6.师生配合读,再对读中加深对古文的理解。7.同桌配合读古文,理解古文意思。8.指名同桌表演对读。9.根据意思再读古文,更好地断句,读出古文的韵律美。(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以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文内容,并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四、精读品味。过渡:师指板书,探究:为什么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而不是指其它果。1.学生讨论。2.指名回答。3.情景表演,体会孔君平话里的意思是:拿杨氏子的姓做文章。(1)出示李子图,对李姓学生说:“此是君家果。”(2)出示黄鹂图,对黄姓学生说:“此是君家果。”出示黄瓜图,再对黄姓学生说:“此是君家果。”4.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观察图,猜想杨氏子手指所指。预设:生1:杨氏子手指要指的是孔雀。师:为什么指孔雀?生:也拿孔君平的姓做文章。 5.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儿?指名回答。重点体会“未闻”,感受杨氏子态度的谦恭及语言的委婉,从而感受杨氏子的聪惠。6.在读课文,抓住字眼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指名说,杨氏子的聪惠表现在哪儿?(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杨氏子的言行,尤其是精妙的语言体味杨氏之子的聪惠,也让学生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五、介绍出处,推荐读物。过渡:这么聪惠的孩子,这么有趣的故事,出自哪本书呢?1.学生根据注释了解出处,及《世说新语》的作者和大概内容。2.介绍《世说新语》中的部分故事,激发阅读古文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设计意图:课外延伸,通过介绍读物中有趣的故事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杨氏子          孔君平杨梅          孔雀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感到较新奇,但是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对初次接触古文的孩子来说不是简单的事情,要读好,必须先理解意思。所以我放手让孩子自由练读,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读出重音,读出节奏。刚开始,学生没有读出古文韵味,有停顿,但没法做到语断气连。于是我范读,让学生辨别哪种读法好,学生通过倾听感知读法,再自主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饶有兴趣。虽然时间花得较多,但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们读得越来越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再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和注释逐字逐句理解古文意思便水到渠成了。最后的品读探究更让我体会到“生成”——演绎不期而至的精彩: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孔君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的目的,我出示“黄鹂图”问黄姓同学:此是君家禽。这名黄姓同学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无意间的一句“我可不姓孔”。激发他的思维,再出示“黄瓜图”,对他说:此是君家菜。他思索片刻,答:未闻石榴是老师家果。(本人刚好姓石)。学生的机智是我始料不及的,听课的老师也惊叹“生成”——演绎不期而至的精彩。这使我感触良多:教学是不断生成的,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过程中可变因素的动态发展,让课堂生成演绎出充满学生独特个性的,不期而至的精彩。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