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杨氏之子三疑三探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10杨氏之子三疑三探教学设计

ID:955649

大小:134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课前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3.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1.写了杨家人儿子的什么事情?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孩子的事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3)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1.检查读通情况(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反复熟读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4.谁来回答开始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5.体会语言精妙(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文中孩子的特点吗?(4)学生根据上面的问题再次读文,小组内讨论交流。(5)学生汇报。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质疑再探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解决了,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请提出大家一起解决。2.谁能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五、运用拓展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出一两道题考考同学。2.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六、课堂小结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感受。七、课外延伸,综合学习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八、板书:10杨氏之子聪慧思维敏捷机智幽默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1课。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2.板书课题并释题。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相关的内容呢?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本文讲述了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的故事?讲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几件事,都是什么事?作者赞扬的人物是谁?或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1)(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2)有感情地朗读。(3)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4)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5)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6)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2.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1)从三件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3)汇报交流:第一个故事“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第二个故事句一:“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4)感情朗读。句二:“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3)有感情朗读。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2)有感情地朗读。3.小结: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4.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2)学生自学后交流:a.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b.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c.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四、质疑再探: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五、课堂小结1.分角色朗读其中一个故事。2.你喜欢文中的谁,并谈一谈你的想法。六、布置作业:1.复述课文。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七.板书:11晏子使楚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楚王想侮辱晏子和齐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回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晏子机智聪明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维护祖国尊严教学反思:  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2课。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教学难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搜集二战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2.师小结。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4.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想了解有关的哪些内容?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讲了与半截蜡烛有关的什么人和什么事情?半截蜡烛有什么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一)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二)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回答。(三)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四)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五)深入阅读,感受形象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伯诺德夫人:(1)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2)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3)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4)揣测心理: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5)尝试表演,评价。杰克:(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火来生个火吧。(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1)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2)(“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3)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4)尝试表演,评价。杰奎琳(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1)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2)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3)尝试表演,评价。(六)小组组合表演四、质疑再探: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3、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我们要抓住什么来研究文中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心理等方法。)五、运用拓展 1.结合本课内容编一道题考考同学。题型不限。2.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机智勇敢、热爱祖国)六、布置作业: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七、板书:12半截蜡烛蜡烛里藏着非常重要的秘密伯诺德夫人吹熄了蜡烛——又点燃镇定保护蜡烛杰克端起烛台去柴房——夺回勇敢杰奎琳端着蜡烛走上楼——拯救机智教学反思:   13.《打电话》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3课。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教学重点: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教学难点:了解相声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相声段子学生搜集有关相声的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由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领略相声这门艺术独特的语言魅力。(板书课题)2.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打电话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写生活中的常见事情——打电话?)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一)浏览全文,谁能说说这则相声说的是件什么事?(二)相声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说话啰唆、废话连篇)(三)再读课文,深入品悟1.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课文中打电话的这个人说话啰唆,废话连篇,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啰唆?请再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3.集体交流:(这样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只要学生能找到并说明理由均可)例如:(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是耗子呀。……(2)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乙:是够啰嗦的。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3)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乙:废话。甲:讨论吗?不讨论。乙:人家没事。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乙:他在这报账呢!(4)长安大戏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 小结: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唆、废话连篇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把他取名为啰唆,真是名副其实,让人不由得发笑。4.想像: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假如你是旁边准备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样? 师小结:所以到最后不但浪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耽误了事情。5.通过学习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四、了解特点,学习表演1.学了这个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2.小结:是的,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中说、学、逗、唱是它的主要形式,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引人发笑,让观众们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中,在阵阵笑声中得到启迪。3.学习表演(1)观看录像(或听录音)《打电话》。(2)同桌合作或自已找伙伴分角色读相声《打电话》。(3)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五、质疑再探1、激发兴趣:   课文学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六、运用拓展结合本课学习内容,自编一两道题来考一考同桌。七、课堂小结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完本课的收获。八、板书:13打电话打电话应尽量节约时间,但有人说个没完没了1.抓住重点、简洁明了(行为文明)对比2.语言啰嗦、废话连篇(缺乏公德)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了解意义,揭示课题1.讲述晏子劝说齐景公不杀养鸟人的故事。2.教师小结:成功的劝说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但也可能失败。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劝说别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劝说”。(板书课题)二、观看小品,探究方法1.颖的爷爷特别爱抽烟,你看,刚刚吃完饭,他就抽上了。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吸了一口,咳嗽。)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爷:什么日子?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颖:联合国规定的。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爷:没事!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2.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集体交流:我们来帮帮颖,说说怎样才能劝服爷爷不抽烟?(以理服人,列举出抽烟的害处,让爷爷从内心里真切地感受到抽烟有害无益;以情感人,注意说话要情真意切,让爷爷感到你是真心为他好。还要注意劝说的对象和方式,乐意接受你的劝说。)4.师总结:劝说也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法,以大话套话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1.模拟角色劝爷爷:假如你是颖,你怎么来劝爷爷?(1)老师给大家提供吸烟害处的资料,阅读了解吸烟的害处。(2)在小组内模拟劝说,评选出最佳劝说者。(3)全班交流,比比哪个小组的劝说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2.联系实际,实践劝说(1)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问题,说说在哪些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劝说?(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3)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4)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四、小结:生活处处有语文,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劝说,走出课堂,我们将劝说引向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板书设计:       劝  说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态度诚恳 注意对象第二、三课时(习作)一、谈话引题:在重大节日来临时,在庆祝某项活动时,会有一些教学代表或学生代表发言,这时候就要写发言稿。那发言稿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明确发言稿特点1.老师带来一份教师节到来时学生代表的发言稿,请同学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这庆份祝教师节的发言稿先向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再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感激之情等,最后再一次祝福。发言稿的语言热情洋溢,情感真挚。3.讨论:那要是写竞选干部的发言稿,应该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呢? 学生交流得出: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4.写过发言稿或读过发言稿的同学讲一讲,你们写过或读过什么发言稿?都写进哪些内容?要注意什么? 5.教师总结:不同场合所写的发言稿内容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注意语言要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三、尝试习作1.学生根据习作提示选择写作情景,选择相同情景的同学可以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写作。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3.学生尝试写作。教师作巡回指导。四、评改交流1.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指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是否符合当时的场景,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2.小组交流评改。3.全班学生互评互改。4.推选几名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自己的发言稿。(老师可作为主持人创设一下情境)5.教师小结作文情况。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2.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3.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一、激情导入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读对话,交流感受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2.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1)说话要机智巧妙、简练得体例1:《晏子使楚》中晏子三次回答都很机智……例2:《半截蜡烛》中一家三口的说话都很巧妙,特别是杰奎琳说的“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很巧妙地迷惑了德军;“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更是迎合了德军的心理,实现自己的目的,保护了蜡烛。例3:《打电话》中的年轻人说话不简练,太啰嗦了:如:“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例4:《请客》一文中不得体的语言表现:“该来的怎么还不来?”意思是“来的都是不该来”,得罪了到场的客人。“不该走的又走了。”意思是“没走的是该走的”,又得罪了没走的客人。“我说的不是他们。”意思“他说的是最后没走的”,于是他就得罪了所有的人。(2)剧本、相声的特点剧本: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相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4.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2)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巧妙说话。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一、日积月累:1.引对联: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能谈谈对对联的了解吗?2.读对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想意思:读对联,想想它们的意思,然后交流。4.悟特点: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看有什么发现。(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讨论。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4)再读对联,加深认识,熟读成诵5.课外拓展:(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杭州西湖联)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回文联:楼望海海望楼;水连天天连水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歇后联: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对联都可以)6.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二、展示台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展示方式可以: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2.相声表演。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6.朗诵、讲故事等。教学反思:  14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4课。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教学难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抗美援朝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激发兴趣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4.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或有什么疑问吗?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一)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正音,(二)学生初步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四)品读感悟亲情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2.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志愿军与大娘”之情:(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C.情境引读: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B.感情朗读,演读。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D.再读句子。(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志愿军与大嫂”之情:(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B.感情朗读(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2)评读。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2)激情配乐朗读: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齐读第一自然段)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齐读第二自然段)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齐读第三自然段)四、质疑再探: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3、默读课文,深入思考: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五、运用拓展请大家根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出一两道测试题,测一测自己或自己的同学。六、课题小结学生谈谈在这节课中的收获和发现,交流学习心得。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5.交流评析。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3.创设情境引读。(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四、小结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六、板书;14再见了,亲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是亲人大娘小金花大嫂(千千万万朝鲜人民)教学反思:             15.《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准备投影仪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15金色的鱼钩)2.由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谁的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鱼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一)检查自读情况:1.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正音。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学生小组交流,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写写感受。)2、品读重点句:——从外貌体会中心(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B.指导朗读(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B.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C.指导分角色朗读。(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深情朗读中心句。四、质疑再探: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五、运用拓展请大家根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出一两道测试题,测一测自己或自己的同学。六、课堂总结学生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七、布置作业课后同桌之间复述课文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你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八、板书:15金色的鱼钩肩负重任弯钩钓鱼老班长钓鱼不吃鱼钩闪烁着光芒奄奄一息壮烈牺牲教学反思:      16 《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你能列举出来?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1)检查字音、字形(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突遇山洪1~6;疏导撤离7~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三、感受险情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A.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B.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C.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A.“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B.指导朗读。(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A.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3.说话练习: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这样的险情吗?4.感受人们的紧张(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随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转换角色,体验危急)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桥    突遇山洪→人群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二、设疑自探1.出示课文倒数第二、三自然段: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2.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想说或想问的吗?3.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老太太祭奠的是谁?这两个人为什么不在人世了?来到“这里”是哪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4.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读通句子;(2)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5.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一)解决前两个问题通过读文前两个问题谁来回答?(学生回答。)(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1.是洪水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在一个暴雨天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桥。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2.学生再次读文。3.交流汇报。(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C.朗读。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里报名。”(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快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A.抓住“冲”、“揪”、“凶得像只豹子”体会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B.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C.可是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①抓住“吼”、“少废话,快走”、“用力推”、“似乎要喊什么”等词来理解老汉爱儿子。②“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什么?)D.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E.有表情朗读,读出敬佩。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三)学习结尾,抒发情感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1.师配乐朗诵,再学生朗读。2.文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5.交流四、质疑再探: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3、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4、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树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老共产党员!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桥》。五、运用拓展:请大家根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出一两道测试题,测一测自己或自己的同学。六、课堂总结学习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八、板书设计:             16桥桥―――――老支书窄窄的木桥前  像一座山开始发抖    冲上去揪出儿子         痛苦呻吟    用力推儿子上桥轰地塌了    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17.《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2、了解瑞恩实现为非洲孩子捐献一口井的梦想的过程,教育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要实现梦想,就要坚持不懈。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瑞恩实现为非洲孩子捐献一口井的梦想的过程,教育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要实现梦想,就要坚持不懈。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板书课题;1、导入:相信大家的心里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梦想,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2、板书课题-梦想的力量。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谁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梦想是怎么产生的?是怎样实现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1、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正音。2、了解瑞恩的梦想:(1)指名读句子,说说瑞恩的梦想是什么;(2) 老师小结,板书:一口井、多口井3、了解梦想产生的原因:(1)指名读句子;(2)研读句子:“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病死。”(方法:朗读、评议、朗读)(3)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感受非洲人的生活状况,从情感上和瑞恩达到共鸣。(4)师引读:“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1加分可以买一支铅笔,60加分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2加元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就可以挖一口井……”(5)师小结。4、了解瑞恩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1)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瑞恩做了些什么?指名答。(2)自读句子:“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2加元;全家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又赚到2加元;帮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拾暴风雪后的树枝……”,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指名说说从句中体会到了什么?(3)理解瑞恩的艰辛:   引导学生填空,想象和体会瑞恩的艰辛和坚持:   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累得(           ),他会想(            );全家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累得(     ),他会想(             )……为了挣钱,他会(             );为了挣钱,他会(             );为了挣钱,他会(             )…… (4) 老师小结: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累,瑞恩都坚持着,为非洲孩子捐献一口井的愿望已不仅仅是一种梦想,而是成为了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力量!5、体会瑞恩的持之以恒:(1) 出示句子:“然而人家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2)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果你是小瑞恩,你会怎样想?怎样做?(3) 体会瑞恩的“继续”,引导学生想象:瑞恩在继续着什么?6、 体会梦想实现的原因:(1)出示句段:“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竟筹够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和“5年后,这个新的梦想已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瑞恩的井’基金会筹款已达75万加元,为非洲的8个国家建造了30口井。”(2)引导学生体会句子所带来的情感:看到这两段话,你是什么样的心情?(3)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感受自由朗读句段,边读边想:瑞恩为什么能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4)利用“表述、评议、再表述”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瑞恩为什么能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7、升华对“瑞恩的梦想”的认识:(1)出示“瑞恩的井”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为这口井起个名字。(2)师小结:瑞恩的井是爱心的井,瑞恩的梦想是爱的梦想。(板书:爱)四、质疑再探: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3、默读课文,深入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五、运用拓展请大家根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出一两道测试题,测一测自己或自己的同学。六、课堂总结  瑞恩的梦想为爱而生,为爱而在。此时此刻你想对瑞恩或自己说些什么?七、作业:   搜集、阅读一些有关爱的故事。八、板书:17、梦想的力量一口井        爱多口井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教学难点: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激发情趣感动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湖会不断地因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而6岁的小瑞恩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决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再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二、拓展思路1.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今中外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感动。3.小结:一切真善美的事情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颤。三、互动交流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清楚受感动的原因。3.在小组里说说感动的故事,然后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通畅。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四、教师总结。第二、三课时(习作)一、谈话揭题从同学们上一节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一些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分享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的感人故事。这样吧,把你们那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老师就全知道了。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二、明确要求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①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三、指导构思1.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2.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四、独立试写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五、讲评修改1.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2.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六、布置作业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本上。回顾•拓展四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别人,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2.积累16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一、朗读对话,畅谈体会1.自由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2.指名分角色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4.小结、归纳:(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①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描写中;②直接抒发感情;③借景抒情……二、联系课文,深化认识1.从这一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直接抒发感情(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再见了,亲人》)──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再见了,亲人》)(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寄情于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金色的鱼钩》)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3.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三、拓展课外,加深理解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佳作欣赏。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一、日积月累1.读正确(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2)指名读,正音。2.解词意:(1)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说给别的同学听。(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3.加速记: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4.说故事: 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鞠躬尽瘁”等。5.巧运用:你能不能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段话? 二、成语故事1.自由读故事,思考:“程门立雪”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程门立雪”的大意。3.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4.速读全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时非常尊敬老师?5.有感情朗读课文。6.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7.练习讲讲这个故事。三、布置作业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学反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