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ID:955653

大小:13.8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0杨氏之子磁县实验学校徐海燕教材解析《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悟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受文中的人物语言。教学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3、认识本课生字,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3、体会文言文的特点。4、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迁移运用。1.出示几句孔子名言,学生自由学习。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生的几句名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0课,读一读,这几句话是否与课文有相似之处呢?(学生讨论)师归纳:像这样的语言就听“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听“文言文”,也听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10杨氏之子)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3.这是古人说话的方式,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生用文言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1,复习导入法既能复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曾经学过文言文,使他们对文言文没有惧怕的心理,并且能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2,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懂停顿,读通古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乃应为3.引导学生读懂停顿。a.指名朗读b.交流讨论c.归纳节奏d.齐读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三、合作学习,理解意思1.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2.小组合作学习。3.全体交流解决难点。4.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此”——这个(杨梅)“果”——水果“君家果”——你家的水果(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感悟对答之巧。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学生齐读第一句,随机解释“惠”同“慧”,通假用法。(2)品读“未闻”之妙。君家——夫子家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师:提示“未闻”不讲解学生对比着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a.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b.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以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生易了解课文内容,又能进一步认清什么是文言文,更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3.师: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名学生读文,配乐)4.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板书设计10杨氏之子思维敏捷妙语气委婉机智幽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