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九——二0一0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学习提纲设计人:杨振厚一、学习目标:1、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理解古文的意思;3、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二、学习提纲:1.朗读课文,根据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你是否也有妙答?和同学交流。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三、故事链接:《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二00九——二0一0学年第二学期
五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学习提纲设计人:杨振厚一、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晏子语言的机智巧妙。2、能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二、学习提纲1.晏子是怎样应对楚王的侮辱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2.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一说。3.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并在课下演一演这个故事。三、故事小析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
二00九——二0一0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学习提纲设计人:杨振厚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二、学习提纲1、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2、剧本中讲的是件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由。3、小组合作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演一演吧!表现出人物的特点。4、学了本课后,你对剧本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也试着写一个剧本,表现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二00九——二0一0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打电话》学习提纲设计人:杨振厚一、学习目标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二、学习提纲:1、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3、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4、读了本课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相声艺术的了解、对说话啰嗦看法)三、知识点:什么是相声? (1).以一人之口同时作出各种声音的技艺。今称口技。 (2).曲艺的一种。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引人发笑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群口(三人以上)相声三种。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 “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娱人的目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据一些民间的老艺人说,在相声中有两段基本技巧练习的段子,一段叫“学四相”,即指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另一段叫“学四声”,也就是学山东、山西、北京城里、城外四种地方话的声音。“相声”二字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的。 如今,相声已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地,独具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