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杨氏之子 说课稿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杨氏之子 说课稿1

ID:955744

大小:2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参考课后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四、说教法和学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而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趣味导读”、“初读寻疑”、“再读释疑”“细读解析”“美读品味”“熟读成诵”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学生则通过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目的,这样,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就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识文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头很重要,好的开头,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使得“课未始,兴已浓”!这一环节,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这样我很自然地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后,我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即: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她)是那个姓氏之子或之(女)?”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这样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杨氏之子”的意思。趁热打铁,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分层朗读,读流利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我相机进行指导。在读音方面,尤其是读准两个多音字:“为”和“应”,做到字音读正确。  接着:在断句方面,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一句难在“指以示儿曰”的正确停顿,我采取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想象的方法,并配以动作表演出“指以示儿”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学生容易将“家”和“禽”连在一起读,我通过区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正确。  最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效果。  待到学生达到初读要求之后方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借助注释,读明白。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思为非常”,孩子们根据课文注释轻易就能说出“甚” ,我即时小结: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板书借助注释),我随即举例,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以说成——?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成——?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就会从孩子们嘴里脱口而出,这样,学生对于这个“甚”,在理解的基础上,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在此处引导复习《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曼”,此法既回顾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在这里,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知道“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儿出?”这个小孩又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来“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的别有用意,是在用杨氏子的姓氏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  (四)感悟语言,读出妙。  第四句和第五句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因此,我抛出问题:全文5句,你觉得哪句最精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引导反复品读文中这两句话:首先,我采取了引导学生比较读的方法。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让学生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  接着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我抛出问题: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就这样我随机总结: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趁势,我采用不同的语气与学生对白:“此/是君家果”语毕,生则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提示:说课时注意用不同语气读好这两句)  当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时我顺势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此时学生就会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在这里,我还做了这样一个设计,来拓展孩子们的思路: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学生就会说: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此刻,孩子们反应之快,应也不逊于杨氏之子吧!  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此时,我再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理解和感受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并指导背诵,有了前面的理解,学生背诵全文已无难度了!  (五)拓展阅读,读出趣。  学完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有利于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和感悟。因此我推荐学生利用本课所习得的学习方法去阅读《世说新语》,让学生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说板书:  最后说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总之,整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