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一、课文题解:这是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文章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和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因为文章是从孩子的认识水平与认知方法来审视“人的起源”问题,难免幼稚,所以从知识角度来看,与一般的科普作品是不同的。它展示了儿童时期特有的那种好奇、执着、探究的心态。文章语言浅显,情节有趣。作者主要围绕“发现”选择材料,并展开情节来叙述。从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来说,有所困惑,才会有所思有所行,继而才会有所发现。因此文章由为什么“几乎每天夜里都梦见自己在飞”这一奇妙的问题入手,引发一系列趣事。随着事情的展开,“我”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奇妙----惊讶----渴望----格外高兴----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这一心路历程体现了“我”对探究的浓厚兴趣和执着精神。作者在描述这些趣事的过程中,蕴含着一个发现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提出疑问、请教他人、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得到印证,作者在材料的组织上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浅显而又生动地一步一步写下来的。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澄澈、困窘、天赋”三个词语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三、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四、教学设计:(一)预习作业:1、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 2、
搜集资料:瓦特、牛顿、爱迪生等几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有什么?他们是怎么取得这些重大发现的?(二)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美好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我们的小脑袋中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也会不懈地探索那些有趣的疑问……前苏联有一位叫费奥多罗夫的天文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写了一篇文章——《童年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说明:从课题入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学习的重点。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提出问题——请教问题——发现规律——得到证实联系课文第1、2节,理解“几乎”,并说说“我”探究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借助全文的线索整体进入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明确“我”所提出的疑问,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三、再读课文,了解探究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集体探讨交流。(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第1节)“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随机理解“似乎”)说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优美的语句,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启发他们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补充。(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第2—9节)“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呢?”说明:让学生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一次次提问的语气,加深对人物的认识。(3)“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第10-11节)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这就跟……正好九个月。”(随机理解“绞尽脑汁”)说明:理解“绞尽脑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执着探索的精神。四、抓住“发现”,精读深究1、学习第11节,明白“发现”的具体内容(1)指名读第11节,理解“眉目”,划出“眉目”的具体内容。(2)交流所划的句子,想想童年的发现究竟是什么?(3)引读相关句子,了解“我”是如何进行推算的。“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①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从生物最简单的单细胞开始,我将每一百万年折合成一个月,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一百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经过一万年,这是胚胎在母体中的第二个月,以此类推,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这就是我的发现。)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说明:引导学生将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等词语体会这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到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竟如此简单明了”的感慨。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学习第12节,明白“我”的发现哪些得到了证实。(1)听了生物老师的讲课,我为什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2)“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理论有哪些异同之处?(可结合课文和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谈一谈)说明:关于人的起源进化论的知识,“我”
作为一个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知识去推论、去思索,得出的结论难免幼稚、简单化、绝对化,那位低年级的老师为了让9岁的学生听懂,对这个问题作了通俗化的解释,有些话就不十分精确了。而这位生物老师引用的达尔文的话是比较缜密的、科学的,学生通过比较应该可以感受到。 3、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1)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2)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说明:“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和科学家的故事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五.联系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从“我”探究“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2、“我”是一个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执着探索的孩子“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六.概括主要内容总结课文1、根据板书,把课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一听。说明:要求学生思维缜密,条理清晰地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表达时让学生借助板书进行概括,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更有条理,表达更准确。2、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说明: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我们也要对身边的事物有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因为作者敢于提问、留心观察、反复思考、大胆想像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发现”……3、瓦特、牛顿、爱迪生等几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有什么?他们是怎么取得这些重大发现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三)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词语:祸患妨碍迷恋遥远随心所欲不怀好意绞尽脑汁2、从文中的孩子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有什么启示、发现呢?写几句话。3、生活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选取一个事例介绍给同学听。(四)板书设计:提出问题梦里飞行37童年的发现请教问题追问探究(胚胎发育的规律)发现规律折合推算得到证实达尔文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