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童年的发现》。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而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学好本课,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的精神和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习本单元的及整本教材的其他文章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其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其教育意义是: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二)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等词语;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文意,复述故事情节,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正确的语感。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三)教学重点根据本课已制定的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感知体会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以下主要内容:作者九岁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错误规律的过程,六年级时想起了这个发现,笑出声来,受到了处罚,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的事。2、感受“我”是一个富于幻想、执着探索、幽默风趣的孩子的人物特点。
3、体会作者童趣,善于发现,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四)教学难点根据课标、大纲对五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并根据本课文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1、“童年的发现”是什么?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法(一)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和直观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然后直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明了的了解人类是怎样进化而来的,进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1、诵读法:诵读也就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诵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阅读主体对课文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阅读层面应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一是整体感知层面的诵读训练;二是感悟层面的诵读训练;三是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道理。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
排除疑难,教给方法,发展能力。对重点段落进行点评分析,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3、直观教学法: 利用和借助图片、视频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胚胎发育的规律,让形象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说学法学法上,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诵读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在讨论中领悟。四、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五年级的学生也会有一个兴趣偏向,那就是比较喜欢贴近自己生活的文章和轻松有趣的课堂,还要有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同时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学生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心情。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具有强烈启迪性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爆发的源泉。而这些具有强烈启迪性的句子,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也就需要抓住五年级学生喜欢轻松课堂,采用直观明了的方法帮助理解,引发学生学习思考。五、说教学过程(共2课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我按两个课时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主要安排的是学习生字词,重点词语的解析和重点词语的造句和整体感知文章;第二课时才着重对课文进行精读解析和直观教学法的应用。现在对第1课时进行说课。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我创设的导语是:“同学们童年有什么发现吗?而你们童年的发现有没有一开始被大人误解,而最终却被证实是正确的?”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也很好的引向课文的重点: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读读写写本课生字词:祸、患、臂、妨、岂、绞、淘、愧。我将通过拼音认读让学生学会读;然后解析字的结构达到会写的目的;认识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前提,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加深印象,让学生真正掌握词义并懂得如何应用。(三)读通课文,理解大意1、让学生默读课文朗读课文,这里我应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对文章有个整体把握。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1)①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②语言简练生动,达流畅自然。(2)让学生在自然段落前标上序号,读通读顺课文,这里我再次应用了诵读教学方法,让学生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划分层次分析段意可以更好地理清文章脉络。然后使用点拨法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完成分段和解析段落大意。(四)呼应导入语让学生积极主动说出文章中作者的发现是什么,和自己的童年的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五)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各一行,让学生能正确书写生字词,并掌握生字词;要求学生能熟读课文,流利地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熟悉段落大意,再次细读“我的发现”段落。这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感知,为下一课时的精读解析扎下坚实基础。第二课时
紧扣“发现”,精读课文,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使用诵读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回顾上节课的层次分段与解析文章。探讨交流,理清脉络。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我”的发现是什么?(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3-13自然段,这里再次诵读,让学生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2、作者发现的过程先是梦中飞行,再请教老师,自己观察思考,最后大胆猜想,得出这个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按这个顺序理清脉络。所以我就应用了点拨的教学方法,一步步地引领学生学习。小结:我通过请教老师,经过观察、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三)再读课文,体味感受1、应用点拨法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2、应用点拨法引导理解难句:用布鲁诺,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活活烧死的例子,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也为理解这句话提供了一些佐证。(四)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提问: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要求同学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里又一次落实了诵读法 。(五)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应用点拨法鼓励
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谁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六)播放视频及图片应用直观教学法,播放了有关人类进化的视频及其图片,还有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发育过程的图片,目的是为了证实作者的发现是错误的,让学生懂得科学知识,让他们明白要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七)布置作业通过本课学习,记录自己的感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这样做是加深文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六、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较简单明了,抓住发现的过程,突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本课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利于学生很好的在脑中呈现一个系统性的框架。 附第一课时:8、童年的发现祸(huò、患huàn、臂bì、妨fáng、读读写写岂qǐ、绞jiǎo、淘táo、愧kuì胚胎pēitāi、祸患huòhuàn童年的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第二课时:8、童年的发现梦中飞行产生疑问、请教老师人的进化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独立思考的特点和生物课上得出结论、得到证实惊人的想象力。受到“驱逐”和“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