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是安排在小学语文课标版第十册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了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这篇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并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之所以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发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课文教学很顺利地完成了,在拓展升华的环节中,却卡了壳。师:(过渡)童年的歌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吟唱,童年的美好画面还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一定勾起了许多童年往事的美好回忆,一定想起了你们童年时的那些有趣的发现。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了不起的发现告诉大家吧!(自认为不错的环节)生:(一脸茫然,教室里鸦雀无声,平常爱举手的几个同学也低垂着头,似乎在思考,也似乎在回忆,可等了好几分钟都没有动静)师:(我有些着急,也有些恼怒)孩子们,这个发现或许没有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么伟大,但你们一定都有过发现的,它就是你在生活学习中通过
自己思考、观察得到的一个知识或者启示。生:(仍然一动不动)师:(发火吧,不行,我压抑着,想个什么办法呢?)老师给你们讲讲我童年的发现吧:(学生的眼睛开始发光)那还是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师:我的童年的发现讲完了,你们回忆起了自己童年那些有趣的发现了吗?(微笑,告诫自己别发火)生: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发现人不能孵出小鸡生:我回农村去的时候,发现下大雨前蚂蚁要搬家,燕子飞得很低,爸爸说蚂蚁搬家是因为它们怕被水淹着,燕子低飞是因为空气太闷了生:小时候妈妈逗我,说吃了西瓜籽肚子里会长出西瓜来,后来上学了,我才知道不会,因为肚子里没有土壤和阳光,我被妈妈逗我的那句话折磨了一年。(同学笑了)生:我发现亮的东西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反射光。生:……师:同学们,你们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发现,真不简单。拿起我们的笔,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吧!反思:这节课,在上到我自认为设计不错的环节时,却卡了壳,后来我积极应对,终于让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在这节课中,我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在遇到到学生冷场的时候,先稳定情绪,告诉自己,别动怒,他们还是孩子。其次,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思维受已掌握的知识、生活经验、储备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不可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那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都能作出及时的回应。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随机应变,随着学生的状态改进教学环节,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新构建,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改变提问的方式和所提出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智慧的火花。任何一节课,都需要教师预设,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生成。只要教师拥有崭新的理念,课堂就会动态的生成,无限的生成。质疑处可以生成,出错处可以生成,偶发事件可以生成,空白探究可以生成,任何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都是生成点,只要你去做。预设只是教师的初步设想,并不等于课就一定要这么上。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课堂才会焕发光彩,教学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学习,多摸索、多思考、多积淀,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案例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但是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我清了清嗓门:“我曾经观察过知了”还没等我说完,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第二课时我抓住重点问题:1、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结果怎样?2、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结合你收集的资料来谈谈。3、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孩子?(1)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上基本没有难度:但是对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孩子还是不善于动脑。另外资料的收集还不丰富。在结合资料哥白尼和伽利略等科学家发明发现深受迫-害的事迹时候,只有一两个同学站起来讲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2)、学习13节,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果课前学生阅读过一些科学家在其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遭遇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双关义,能体会到这是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被轰出教室这事的看法,也是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3)在解决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总结:他是一个好奇,喜欢探究、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上课经常看到这些孩子的心灵,如高晟鑫、杨杨、张雅濛、王泽涛这些孩子非常积极。使我倍感欣慰。希望更多的孩子向他们一样,每个问题都来大胆表述。这些将使孩子养成爱思考的习惯,走上社会善交际,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走到哪里都能打开局面。为自己的事业成功插上翅膀。二、教学反思:1、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
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2、"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母亲为什么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母腹中的胎儿是否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个问题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利用了课件、图片让他们了解了整个过程,但孩子们还是有些懵懂,所以这一环节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课前让孩子们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来理解或许课堂上会轻松一些。因此我觉得课内外结合,合理而巧妙地利用课外获取的信息,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一一思考一一实践,再学习一一思考一一实践,长期坚持,循环往复,经过艰苦磨砺和用心领悟而来的。它像一个人的语感一样,是属于个性化的范畴,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
合素质。《8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太平中心小学五年二班林琼片断一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1).我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2).举例说说你对课文中这句话的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2.小组合作学习。[评析]: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片断二抓住重点,读悟结合。重点交流:举例说说你对:“我明白了一一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1)、根据课文,说说"我”的发现使“我”面临着什么?(2)、说说你知道的其他例子。[评析]让学生说说其它的有关科学家献身的例子,通过这一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
的科学家为此甚至受到不幸的事。学生纷纷交流:有的说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牛顿在做实验的时候抓了两只小虫子,还有一只虫子没抓住,所以就用嘴叼住。可没有想到小虫子喷出了毒液,牛顿也就吸了进去,也就从此献出了生命。(乔宜森)居里夫人,一生贡献于科学。在探索中因镭的放射,不幸得了癌症(刘荷雨)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火车一停,两种化学药品发生爆炸,他的耳朵被震聋了片断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1.选择觉得有趣的段落读一读。2.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过有趣的发现。[评析]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热情高,积极交流:“母螳螂要生小螳螂的时候,都要把和自己交配的公螳螂给吃掉。还要吃母蚂蚱的籽。这样小螳螂才能顺利地生下来。”“我发现了小兔刚出生时不能乱摸,如果被大兔子发
现,感觉气味不对,它就会把刚出生的小兔咬死,或者不管它,让小兔饿死。我们家养的小兔刚出生时,我想摸摸看看,后来我听奶奶说不能摸。我赶快跑去看了看,果然死了一只小兔。我后悔极了。”“我发现了蜜蜂只要一蛰人,就死了。那是因为它董人的针连通着五脏六腑,针一掉那五脏六腑就没有了。”从中看出学生是善于观察,才有如此多的发现。[总评]:讲完课后我们组进行了研讨。针对不足肖海超老师评价:这堂课重点读得还有点少。邓爱青老师说:课文读的层次还应再注意些。崔桂霞老师评价说:读得不充分感悟才不够深。贾秀娥老师评价:课堂结构还应更优化,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童年的发现》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设想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进行,引发学生的思考,直奔本文的核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我”的遭遇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发现。我等待着课堂的成功。借用文中的一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我想说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部分同学能引经据典地联系到中外一些
科学家的遭遇。但在同学们叙述、争论时,我总感觉到不够尽兴。似乎与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离。我想要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的”哈姆雷特”。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既能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牵着走。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课堂有的放任自流,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有的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感悟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