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听课记录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情不自禁、不怀好意”等词语。2、能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几乎”“似乎”在句子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乎”“似乎”造句。3、学习抓住文章的主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探索与发现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发现的。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教学过程:一、解课题中的关键词导入。出示“发现”一词,齐读并指名说说是什么意思,再出示“发明”一词,指名说出意思,比较并区别两词的异同。师:发现比发明更容易一些,只要我们留心,不管是长大后还是童年的时候,我们都会有所发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37课——童年的发现。在“发现”前面加上“37童年的”之后让学生齐读课题。二、新授字词教学出示“澄”字。师:课文中出现了这个字,注意读准字音,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师:文中的词语是……(学生组词:澄澈,共同理解词义。)出示“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一本正经、情不自禁、不怀好意”等词语,全班齐读,重点理解“绞尽脑汁”。阅读教学
1、初读全文:师:那么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课文朗读一遍,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一画。画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2、投影出示“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小鱼,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现在,这一百万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一百万年,这又是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全班齐读后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的这个发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3、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师:“我”的这个发现源于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学生回答。(源于几乎每天夜里做梦我都在飞)教师接下:于是“我”就产生了疑问。板书:提出疑问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师:我们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用了“几乎”这个词,它在句中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比较用与不用这个词的两个句子的异同,让学生用“几乎”说一句话。用同样的方法理解“似乎”并造句。4、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是怎样探索的?在探索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分小组讨论,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指名学生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板书:向老师请教师:老师的回答“我”显然是(不满意)的,因此才激发了“我”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才最终发现了这个规律。而“我”思考这个问题时,可让说是费尽心思,动足脑筋,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示是(较尽脑筋)。5、通过小结,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探索与发现的兴趣。6、学习第四部分师:课文中讲到“我”到了高年级后,有一次在一堂生物课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人的起源时,就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这是为了什么呢?(“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师: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还因为“我”的这个发现竟然得到了证实。板书:得到证实
三、理解最后一句话分小组讨论,并指名理解。四、根据板书“提出疑问——请教老师——发现规律——得到证实”指名学生概括本文主要大意。五、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