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陬市小学童方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发现,今天我们一同去了解苏联作家费多洛夫童年时的一次极有意思的发现。(板书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二、自主设疑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预设: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2、出示自学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默读课文,思考:“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画出相关句子,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一)。三、探究交流1、检查字词掌握,指名读词语。2、交流:“我”发现了什么?(第一句、13段句子)再看一看、找一找,课文中还有一句话说的是与此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3、归纳“我”的发现过程。我是怎样发现的?(1)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过程。注意用上连接词。(2)指名说。“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于是便产生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我们请教(老师),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我对“十月怀胎”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4、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四人小组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我”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是一个幽默的孩子。)四、再次质疑。7、举例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交流“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阿基米德”等科学家因重大发明或发现而遭遇不幸的故事。四、拓展延伸1、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胚胎发育的规律。2、从“我”的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3、把你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发现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再写一写。板书设计:14*童年的发现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梦中飞行——请教老师——想象观察——思考推算敢于提问不断研究大胆想象
让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陬市小学童方兰语文应是听说读写的结合,一堂语文课要有语文气息,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还应该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每一次外出听课,总有一种感觉,所谓“大家”的课堂都充满教学智慧和浓浓的语文味。凸显语文味,上好语文课,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上周轮到我在组内讲研讨课,根据教学进度我选择了第三单元“科学与发现”中《童年的发现》一课。在周一的集体研讨时间,我进行了说课后,组内老师就这一课的设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就连我们学校的语文专家吉老师也认为这一课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好上。大家的焦点问题集中在如何让课堂凸显语文味。有两位老师都提到去年上这一课时,学生的兴趣点一直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纠缠这个问题,以至于像上了一节科学知识课,偏离了教学重点。另外,文章最后一句话“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也是大家觉得棘手的难点,如何自然的引出这句话,如何点拨让学生真正有所体会,得想办法突破。二次备课,我调整思路,有意识的增强了“语文味”的设计,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一)努力挖掘教材的语文因素,寻找“语文味”。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经过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我找到了听说读写训练的拓展点。1、本课有两个会认字:妨碍,这个词在加拼音时需要加隔音符号,这个知识点正是《百花园二》刚刚学到的。因此在字词检测结束后,我对这个词语进行了强调,及时的对隔音符号进行了温故知新。2、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完成导学案填空题后,引导学生在交流时注意用上连接词先是、接着、然后等来说,不仅让学生整体把握了“发现”的过程,还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3、学完课文后,通过模仿课文说说、写写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4、课前预习布置学生搜集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阿基米德等科学家因重大发明或发现而遭遇不幸的故事。课后又要求感兴趣的同学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胚胎发育的规律。及时有效的拓展延伸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二)反复读文、以学定教,凸显“语文味”。全国特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创始人王崧舟老师说过:“所谓语文味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学生质疑的三个问题:“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让学生自读自悟,把各种形式的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我”发现了什么?在“怎样发现?”
这个重点环节的学习中,让学生再次默读相关段落,梳理几个关键的环节,大家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很快便梳理出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标段落、找句子、作批注,在静心默读中品到了文字背后的信息。特别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从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学家因重大发明或发现而遭遇不幸的实例理解到“一语双关”,张凯歌同学还联系上文体会到作者那种对问题不断探究的精神,面对危险也绝不退缩的勇气。学生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探究科学是要有勇气的,要经受挫折和各种考验的。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的去感情朗读,孩子们读的有情、读得有味。研讨课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收获。由这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价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不断反思、钻研,才能让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在实践中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