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草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可以放录音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这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曲,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草原》。。)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三、布置预习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2.理解词语。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五、、理清课文的线索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课文是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初入草原-----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各个自然段的大意:美景------远迎-------会见--------款待------话别?3.交流、整理:(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和词语。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教学难点: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教学过程: 一、(课前听《天堂》这首歌由于学生离草原比较远,对草原了解的太少,在听歌曲时,边听边欣赏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二、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3.细读、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B、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五、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板书设计:16、草原天:可爱、明朗景色(美丽)地:一碧千里会见远迎情谊(深厚)款待教后感:读着老舍的这部作品,谁不对草原心驰神往,骑上马儿,在辽阔的草原上纵情驰骋,那样的畅快是何等的淋漓,何等的尽致!我带着学生尽情徜徉于这美景,孩子们的朗读声都高了,个个摇头晃脑,一脸的沉迷。再让学生说说远迎客人的蒙古同胞,他们更是从“一阵风吹来”、“彩虹”中体会到人们的激动、兴奋与热烈,火一般的情怀,既淳朴又火烈。蒙古包外,大家的手紧握着,一握再握,道不尽欢聚之情。蒙古包内,互相敬酒,敬了再敬,回敬了再回敬。歌唱起来了,舞跳起来了,我们使劲的拍手,手儿都拍红了。再去观看套马、摔跤,试着骑马,感受无限的草原风情。此时此刻,怎么忍心分别,怎么舍得离去?让我们一起吟诵“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