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参考表单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教学形式讲授谈话教师施玉红单位通州区张芝山小学课题草原关键性事件描述(事件发生的背景情况或缘由、经过及干预过程、结果等)这是一位教师的随堂课,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草原》。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以下是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教学挂图,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挂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并放录音)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师: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草原的景色很美;草原的空气清新;草原的天空晴朗。师:你们喜欢吗?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虽说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但观其神色,闻其声调,似乎不尽人意。)师:再轻声读一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生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师:谁先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因为从这句中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十分可爱;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生:我最喜欢“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这一句,因为我感觉写得很美。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生:(饶有兴味地读着,略有情感流露)教学反思(评析事件的因果,假设如果不那么做会怎样,假定如何做效果可能会更好,今后如何发扬或改进等)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一上课,教者就播放了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妙的歌声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教者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达到了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正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注重了朗读,但从以上案例可以看
出,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但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原因,学生也说出来一点,但是还是只限于表面的理解,教师也没有进行深入引导。在研读草原景色这部分时,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情感参与朗读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才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二、感悟促进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感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留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悟,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
用有(),有(),有()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为什么愿久立四望、想低吟小诗?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这样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学生敢于大胆的想象,进入情境自读、自悟,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也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