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农历六月西湖在由晴到雨再到晴时的奇特景象。3.理解中国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句语言美。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农历六月西湖在由晴到雨再到晴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句语言美。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进行师生自我介绍。)一、谈话导入1.谈话我国是诗的国度,历史上产生了众多的伟大诗人,你知道哪些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在诗人的眼中,一草一木,一件事、一处景、一个感悟都可以入诗,譬如说,唐代诗人骆宾王看到了家里养的大白鹅,就提笔写道:鹅,鹅,鹅,……(引导学生接着背下去)再比如,宋代诗人叶绍翁想去游园,观赏一下美丽的春景,结果吃了个闭门羹,但他却写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引导学生接着背下去)你看,在诗人眼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写成一首动人的诗。2.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么一首诗(板书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引导读题、解题⑴读题谁来把诗题读一读?⑵引导评价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⑶引导解题
通过诗的题目,你了解到什么?[预设: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望湖楼;写诗时的状态:醉书。时间的引导:这首诗里所说的“六月二十七日”与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六月二十七日”不一样,你知道不一样在哪吗?(农历与阳历的区别)地点的引导:望湖楼是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站在楼上西湖美景可尽收眼底。写诗时的状态:你是怎样理解“醉书”的?(让学生自由交流:喝醉酒后所写?陶醉于美景后所写?)(学生如若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全,可把它作为一个疑问,留待理解全诗后再作解答。)⑷再次齐读诗题(注意节奏)4.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二、初读古诗1.学生带要求自读古诗自由读古诗,把诗读正确,特别注意生字“遮”的读音。了解古诗大意。2.学生相互读一读,评一评:读的怎么样?相互说一说: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三、组织全班交流1.朗读展示谁来把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⑴在学生听他人朗读时,引导学生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提示学生说清楚:好在哪?不好在哪?)生字“遮”的引导:老师觉得生字“遮”他读的特别好。来,谁像他那样读一读。(指名读)知道“遮”是什么意思吗?读正确了,了解了意思,我们还应该会写并写好它,来把书翻到133页,根据例字把它练写好。(或者:老师觉得生字“遮”他读的不太好。来,谁来重新读一读。(指名读)知道“遮”是什么意思吗?读正确了,了解了意思,我们还应该会写并写好它,来把书翻到133页,根据例字把它练写好。)⑵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古诗,光做到正确还不够,还得有节奏。试一试,你能读出节奏吗?谁来试一试,读出古诗的节奏。(学生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评价:这个节奏好吗?应该怎样的节奏最合适?)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后,引导学生齐读。2.诗意画面展示听着别人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云、山、雨、船、风、水)苏轼不仅是一个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他用这些景物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⑴第一幅你看到的第一幅画面是怎样?(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未”理解为“没有”)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到的?(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再读一读,你看到的第一幅画是怎样的?(预设:如若学生还是把“未”理解为“没有”,老师可引导:同学把“未”理解为“没有”,这样一来,大家看到的第一幅画就是一幅静止不动的画面,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等我们学完全诗再来讨论。)⑵第二幅你看到的第二幅画面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到的?(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仔细读一读,在这幅画面中,你能感受到这是怎样的雨?(大、美)你是从哪些个字词中感受到的?[大在:跳珠、乱;美在:色美(第一、二句连读对比“黑、白”)、形美(跳珠)]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第一二句连起来美读。⑶第三幅你看到的第三幅画面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到的?(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读一读,从这句古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风来的急,来的大)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忽)读一读,试一试,用自己的朗读展现风来的急,来的大。(注意突出“忽”)展开你的想象,大风吹散的是什么?(黑云、白雨)⑷第四幅大风过后,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水如天)3.朗读,整体感知画面⑴指名朗读
同学们,我们班谁的朗读最好?其他同学闭目聆听,把这几幅画在你的脑海里连起来看一看。⑵交流你看到什么啦?⑶引导整体感知想一想,你看到的这些画面是相互断开而静止的吗?如果用时间段来划分,可划分为几个时间段?(雨前、雨中、雨后)事实上,苏轼看到的并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下雨前后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么来看,我们就可以讨论“黑云翻墨未遮山”中的“未”字,它仅仅是理解为“没有”吗?你觉得如何理解比较合适?(没有来得及)把你新的理解带进诗句,重新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四句连起来说)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引导学生自由谈感受)面对此情此景,作者苏轼的感受是什么呢?(陶醉、喜爱)你从诗中哪个字看出来的?(醉)4.集体美读现在,我们就是苏轼,让我们把自己面对此情此景的心情大声地表达出来。四、作业借着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们成为了苏轼,看到了西湖夏日雷雨前后的天气多变的奇景。事实上,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把苏轼看景、写诗的过程记录下来。如我们五年级上册学过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别》(出示《黄鹤楼送别》作例文)你也能像这样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成文包诗吗?让我们来试试。板书设计:云雨前雨雨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