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游涵泳,共赴一场“醉美”的盛会——《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及意图作者:张忠艳作者简介:张忠艳,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商务城分校(221003)o原文出处:《教育视界:智慧教学版》(南京)2018年第20181期第50-52页内容提要: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从不同的维度和深度去挖掘和汲取诗歌蕴含的美的力量。在《六月二十七H望湖楼醉书》一诗的教学中,师生优游涵泳,沉浸游弋于这场“醉美”的盛会,共同欣赏、品味这首诗的韵律美、语言美,四湖天气的变幻美、意境美,苏轼的人格美以及诗歌蕴含的哲理美。期刊名称:《小学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7期词:诗歌/优游/涵泳/醉美【教学设想】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它聚焦美景、凝结美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技巧,让学
生能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与情怀,还要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诗歌的美、鉴赏诗歌的美,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从不同的维度和深度去挖掘诗歌蕴含的美的力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苏轼以细腻传神的笔触描摹了夏日西湖瞬息万变的壮观景象,生动地再现了云翻、雨泻、风卷、天晴等自然景象的急剧变化。诗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个大大的〃美"字——古诗独有的韵律美和语言美、西湖天气变幻的意境美、苏轼的人格美以及诗歌蕴含的哲理美,美在其中,美美与共。〃醉"字,一是见于诗题中的"醉书",作者醉意微醺抑或正浓;二是陶醉和沉醉在这变幻莫测的西湖美景之中。笔者认为,师生唯有视心如鱼,视诗如水,优游涵泳,拾级而上,方能沉浸游弋于这场〃醉美"的盛会,方能领略欣赏这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教学过程】一、朗读吟诵,感受跌宕多姿的韵律美(-)课前热身,导入新课师:"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大家看过没有?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选手,好不好?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画面、诵古诗,看谁说得又快又准。(引出并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交流预习成果,强化学习方法1•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得不错,预习古诗的几个步骤,你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诵诗文。)2汇报自学成果。师:昨天,同学们按照这四步自行学习了古诗,完成了自学任务单,不知道同
学们学得怎么样?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1)知诗人。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诗人,教师适时补充,概括浓缩为几点: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他的诗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兴建水利,造福百姓。(2)解诗题。①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点拨:诗题中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你还从诗题中读岀了什么?明确:时间、地点、心情、事件。②教师顺势圈划〃醉〃字并质疑,〃醉〃在诗中仅仅是指喝醉吗?还指什么?以此弓I发学生的深度思考。(3)明诗意: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说诗意。(4)诵诗文:学生读,师生评。师: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字正腔圆,还要读岀它的节奏美。(逐字逐句进行朗读指导。)[设计意图:中国古典诗歌讲求音情顿挫,声韵铿锵。王若虚在《濾南诗话》中说:〃诗之有韵,如风中之竹,石间之泉,柳上之莺,墙下之蚩。"如何让学生体味这种美呢?吟诵是最佳的路径。一是读出节奏和平仄,充分体验古诗内在的情趣,感受均匀和谐、回环起伏的节奏美;二是要读准韵脚,突显错落有致、委婉动听的
音韵美。经过浅吟彳氐唱的几番涵泳,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地、细细地捕捉到诗句内在的意义与神韵。]二、画面起名,品味变幻莫测的意境美(岀示学习任务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古诗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此诗描绘的雨景的最大特点就是瞬息万变。对于古诗所呈现的自然中的变幻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他们往往只关注某一个画面而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如何为学生搭建适合的支架呢?笔者尝试以给画面起名为突破口,一是强化诗句描绘的画面感,二是通过让学生连贯地叙述变化过程使画面动起来,三是趁热打铁,以教师的引说推波助澜,"这天气真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一转眼就……你刚想好好……谁知……”这样在起承转合之间,天气变化的特点便如层层剥笋般水落石出。]三、含英咀华,品析隽永传神的语言美(出示学习任务二,学生自主探究。)1.品析交流"黑云翻墨未遮山"。师:你觉得哪个字词最为精妙?为什么?明确:〃翻墨"既写出了乌云黑漆漆的样子,又写出了乌云涌动的样子;既让人看到了乌云的形态颜色,又使人联想到轰隆隆的雷声。师:谁能读出这种大雨欲来的气势?
(指名读。)1.品析交流〃白雨跳珠乱入船"。师:你觉得哪个字词最为精妙?为什么?明确:〃跳珠"用得好,绘形、绘色、绘声,不仅写出了形态颜色,同时还让人联想到声音,生动传神。师:苏轼本人也特别欣赏这个词,以至于15年后重游西湖时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禺匕珠十五年〃。请大家再读体会。(生读体会。)2.品析交流〃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师:这两句连起来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明确:这两句对仗非常工整。动词运用丰富而准确,写出了暴雨下得非常急促、猛烈,让人如临其境。这两句还有情感的变化:天气骤变,乌云压境时的紧张、压抑与"白雨削鯨"后的喜悦、欣赏。(生读体会。)3.品析交流〃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设计意图:古诗中的〃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辞约而意丰,是诗人用心琢磨、刻意锤炼的结果,也是最富表达力和感染力、最为隽永传神的地方。师生若能抓住诗中的“诗眼"进行推敲,品味语言的隽美和蕴藏其中的
深厚旨趣,则可更好地感受整个诗句所表达的形象意境以及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如,此诗中的“翻墨、昵朱"用得极为精巧,可谓神来之笔。教学中,教师以〃绘形、绘色、绘声"这一特点为抓手,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渐入佳境,从想象画面的生动与壮美到由衷慨叹诗人用字的岀神入化、曲尽其妙,从关注诗歌表达的内容到关注表达的技巧,层层递逬,水到渠成。]四、知人论世,领略旷达乐观的人格美师:此时此刻,我们再来品一品题目中的"醉"字,你觉得苏轼仅仅是因酒而醉吗?(生自由答。)师:(补充背景)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公元1072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可以说是经历了人生的一场暴风骤雨。但苏轼并没有因为官场不如意而自暴自弃,也没有因为生活不顺心而怨天尤人,而是期待人生的暴风雨快速远去,期待迎来〃水如天"的人生美景。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诗人?明确:面对挫折、面对坎坷、面对磨难、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能坦然对待,微笑面对。师:难怪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这样评价苏轼——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有人说,苏轼是史上粉丝最多的文坛大咖,不仅仅是因为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身处逆境,依然能保持着那份坦荡、从容、乐观和豁达。再读读这首诗,把苏轼的人格魅力融入其中。(生读。)[设计意图:清人叶燮曾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
可见,诗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它也是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演绎成章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都是深入感知、理解诗歌的钥匙,想要读懂诗歌,首先就要读懂人,知人论世,自然便于了解其文。苏轼在仕途上两起两落,被贬达十余年之久,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好,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正是一千多年来有那么多人热爱他、敬仰他的重要因素。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苏轼的独特魅力,所以,对苏轼人格的欣赏一定要植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心境,一些教师因担心学生达不到这种理解的层次索性避而不谈,这就会错失与苏轼〃相知相识"的机会。事实证明,当教师为学生搭设了一个理解的支架后,这个瓶颈便能轻松逾越了。]五、触类旁通,开掘启人心智的哲理美师:其实,苏轼的许多诗歌都蕴含一定的哲理。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迪?(生自由答。)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当我们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相信大家对苏轼、对这场骤雨、对这首诗的内涵肯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师:雨中不仅有相思离别,还有人生哲理,诗人们借"雨〃在表达、诉说一种怎样的心境和情怀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探究这充满诗意的文化之雨。[设计意图:诗歌历来被赋予重要的社会功能。诗歌的哲理之美最耐人咀嚼。它在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中阐发出深刻的义理,将情、景、事、理自然巧妙地融为一
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常常引发读者深长久远的思索。对于名诗名篇的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其艺术魅力,更要让学生受到作者光明俊伟的人格、作品积极向上的思想的熏陶。这首诗的哲理之美,是一种升华,学生在理解苏轼人格美的基础上联想到了自己,联想到了每个人,逬而提升到人生的态度。在整首诗的学习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螺旋上升的过程,每每山重水复,却又柳暗花明。课后的探究之旅又打开了语文学习的大世界。]原文参考文献:•[1]杨垢•系风捕影,精妙绝伦[J]・写作,2011(6上).•[2]刘建东•引导学生发掘诗歌的审美元素[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