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潮河小学聂丽贤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本诗为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围绕疾雨急来急去的变换景色。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古诗,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而领悟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教学难点: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学生跃跃欲试。)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生齐读诗题。3.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4.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设计意图】以背诵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学习新诗打下伏笔。由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二、感知雨骤,探索大意(一)指导读诗,感知雨骤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2.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3.再指名读。(出示诗的节奏)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师: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学生自由练读。5.教师范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画面)6.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2.检查自学(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2)理解诗句的意思。前两行诗句的意思: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后两行诗句的意思: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两步:第一步指导读诗,感知雨骤。面向全体,给学生充分读古诗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感知;第二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教师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师: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1.“黑云翻墨未遮山”师: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学生发言。)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2.“白雨跳珠乱入船”(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2)播放“骤雨”的课件。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设计意图】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3.“卷地风来忽吹散”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狂风大作。)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设计意图】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播放背景音乐)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设计意图】
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但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师: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课件出示,教师读)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对雨诗的拓展,加深了对写雨诗句的了解,再次欣赏了雨中美景,并进一步积累了古诗,起到了举一反三之效。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学生齐读。)七、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2.改写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改写短文,实现了读写的训练。八、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云、雨、风、天和水美丽雨景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诗歌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诗歌的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反思:这一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