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反思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1、通过学习上阙,引导学生自学下阙。通过上阕的学习学习学到了学习诗词的方法:知音明意悟情,小组合作自学下阙。2、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3、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二、成功之处: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知音正音,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
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反思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
的风格,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而且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这首诗词,虽然内容不算太深奥,但文中所表达的诗词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分析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时,我及时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女口: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等。结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想象、表达;当学生想象有障碍时,就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体会。另外,我以读字当头,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结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十分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但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时会更顺畅一些。反思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人教版第11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
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手段: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乐学氛围。为了让学生喜欢这首词,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节课我创设了多次的情景。第一处是在教学伊始,通过师生介绍诗人及创作这首词的背影,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词。第二处是在学生质疑谁在说丰年处配了一幅稻花的田园图,让学生扮演农民、诗人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诗人兴奋的心情。第三处是在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意境时,出示了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看图和反复有感情地读词,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了词中的意境,并能赏析好词,体会到这些词的妙处。第四处是学生在回顾练习中,通过配乐和看图片总结了整首词的内容。第五处是学生在古诗新创中,利用扇子等道具表演自编的这首词。这首词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通过多处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好地理解了词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采用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
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节课我采用了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词语和诗句意思时,先主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已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出的词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时,先让学生质疑,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如谁在说丰年?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这些疑难点正是全文学习的难点,面对这些课堂学生生成的问题,我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导学生自由读书,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他们在讨论中得知了答案,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最终自行解决了问题。在回顾总结中,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整首词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词的画面说出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这首词。三、以读为主。古诗教学,我认为读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本节课,我非常重视读,通过多层次地读,最终达到理解内容的目标。本节课分为几个层次地读,第一层次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一定节奏读。通过让学生轻声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四次
的读书,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及词的节奏,达到了读准、读通顺的目标,也为下文教学读好诗句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层次是读懂诗句内容这次采用;默读和表演读的方式达到学生理解诗句的目标。第三层次是读好诗句。通过看图读、配乐读、赏读、挑战读、边想象边读等方式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最后一层次是感悟读。学习完整首词后,再让学生回到古代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会怎么吟诵出来?在这种具体情境中读出词中的画面,并把这种画面用现代的方式演译出来。这课教学通过了多次不同层次的读,学生的感情都能在读中体现出来,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这节课按照简溢铸校长提出的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模式尝试进行教学,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本节课能放手让学生质疑,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但是还没充分放手,对于课文的其他疑难点,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如对于路转溪桥忽见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分歧,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先过溪桥才看
到茅屋,可以抓住学生的争论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理解更深入。对于说丰年,课堂上学生只是说了青蛙、农民和诗人谈论丰年,还可以再发散学生思维,这首词里还会有哪些景物在仿佛说丰年呢?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反思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我就会觉得好像放下了很大的担子,很轻松。我以为这次紧张的十分钟讲课也会是一样的。因为在讲课之前的一周,我确实是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我以为我会在讲课结束后释然很多,轻松很多。可是事实告诉我,这次是个例外。在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一如平时的心静,踏出教室的那一瞬,也是一如平时,没有诧异的思绪。直到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讲课的过程,从选择要讲的【第目一直到结束展示内容写反思,我突然明白了篇】:课堂十分钟的结束并不是一项任务的完结,而是开始。这项任务就是教学,这是我在踏进实习讲台的一次演练,依旧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当然不会有完成任务之后的欣喜与轻松。教学,这项没有结点的任务,终究会变成习惯,我希望它会变成好习惯,在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好习惯。回顾讲课十分钟的展示,不论教学课文的选择,还是教学设计的编排,教学展示内容的选择,抑或是教学实践展示,课后自我评价反思,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位老师的点评指导,更使我受益颇多。我从教学设计、课程实践、课后回顾等方面反思,总结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强权意味浓。意识之外忽略学生的自主性。这一点不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
所表现。我把教学设计看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先行者,是进行实际教学的前奏,一节好课与好的教学设计相联系。我花了很大工夫设计教案,在正式讲课之前也是改之又改,直到临近上课前两天才最终确定下来。可是通过实际的教学,我发现,我的教案设计依旧是漏洞百出。首先是教案设计不由自主的落入强权指导之中。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我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遵循了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引导的原则,实际情况是我依旧落入了教师强权主导的漩涡。我在梳理学生总结出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视听触嗅等感官感受时,不自觉地放入了图片。本来只是想在学生作画或写作文段之前给他们一点总结提示,而事实是图片的放置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些图片在他们写作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脑子中了,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重要的是诗词中的这些景物景象是根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或图画描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人对同一诗词、同一意象的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及场景的解读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个性化亮点,如果让这些预先设计的他人的理解阻止了学生的创造力,就真的是有悖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充
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体验,自己写作。为此,我将此环节改成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我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之行,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这种强权的思想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词后的感受、心情,预设学生会答喜悦或者焦虑着急等感受。当学生说出自己惬意的感受时,我不自觉地将其拉到自己的预设喜字上。惬意,称心、满意,舒服、舒心,转换为喜之愉快、高兴虽谈不上扭曲,但确实有些突兀。这一点问题唐同学和林老师都给了我提示,非常感谢他们。我的突兀的做法是我太依赖预设,没有考虑到灵活处理课堂变动的结果。其实,以后的教学活动就是灵活的展现,以学生为主导,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发言。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端,这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二,亮点太多,不能舍,舍不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说说自己从词中获得的感受。说到听觉感受,学生很容易找到蝉鸣风声说丰年蛙声,但是却容易忽略鹊啼,这就要老师说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对偶互文句式,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惊和鸣不是分别指鹊和蝉,而是
说鹊蝉惊鸣;在提到说丰年时,学生容易将说丰年的主体理解为农人或者作者,而往往会忽略蛙声作为主体的存在,这就需要提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稻花香里,蛙声一片,如说丰年。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充实,仔细想来确实有点问题,知识简单一提,学生只是知道互文和倒装的概念,至于说掌握多少,真的很难说。好的愿望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叫做过犹不及。就像郑老师说的:一个文本的价值可以有很多,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限制,自觉选择有所取舍,选择一个点突破,其他的点可以利用其它文本展现。是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选择一个点能突破,远胜过平铺多个点而无所得。语文老师要做到这一点,有选择性地选择文本中的价值进行教学,如何才能找出有价值的点来教学?这对语文老师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三,单个亮点,整体布局。我觉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说丰年的解读很有亮点,于是就在学生体验声音说丰年时设置一个小组讨论究竟是谁在说丰年。这个小组讨论单看好像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但是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结合起来看,就显得格格不入,也就说这个小组讨论落在此处不合时宜。这是我没有把握全局的结果。后来,在听了林老师的意见
之后,我又进行了思考,重新调整一下各个环节,将这个说丰年的亮点弱化,集中力量达成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把原本的小组讨论换成说说你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与前面学生反复朗读体验、在老师引导下的情景体验相承继,一步步将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从朗诵接触到思考再到表达,直到不能自已,想把这种感受写出来,这也就达到了有意识记录感受的目标。由此思路,我也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偶互文句式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转换为稻花香里,蛙声一片,如说丰年的解读提到了理解句式的环节,为学生理解情景交融时扫清障碍。刚才提到语文老师可以自主的选择有价值的文本价值进行教学,这看似赋予语文老师很大的权利,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这种选择并不是无限制地乱选,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是建立在语文老师对整体布局的把握基础之上的选择。只有有把握全局的姿态,才能游刃有余地充分利用文本将各种价值充分挖掘岀来。这就是对语文老师的一个全局观念的考验。这个全局观念也体现在诗歌教学中。正像郑老师说的,诗歌教学有一个层次:话语形象意蕴。讲的太细太碎会使诗歌丧失美感、意蕴。我一直钦羡程翔老师的吟诵教学,想通过吟诵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设计课程时,我有意识地将这种整体吟诵中体验感受的观念融入教学中,一节课
至少利用一半时间诵读,通过指导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是实际设计中仍有出入,更加之它有太大的灵活性,必须要放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尝试,去磨合才能看出效果,它对教师基本的朗诵水平要求很高等各方面的限制,如果要进行尝试,仍需一个很艰难的历程。第四,体验中的坚持与收获。从选课到准备教案,选要将的段落、讲课到反思,这个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不管结果如何,它就是我对自己的交代。想到王广杰师兄谈到他的经历时曾说过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教学要有自己的个性教法,即使不被认可也要坚持,即使将来发现一直坚持的东西是错的,也会收获很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认真思考了,你始终保持着自我,这就是你的收获。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儿地模仿,依附于别人,模仿的没了自我,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更不要太自我,能从别人的批评中思考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才是重要的。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我的声音终于不再飘了。虽然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缺点,但是当我听到同学对我说我在教室外面就听到你的声音了,压过了对面教室的男老师的声音时,我确实很高兴。我去北国练声,坚持一段时间果有成效。高兴的原因不仅于此,更在于这让我明白了,平时好好锻炼自己,真正用到时方不急,当进取变成一种习惯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借口。就像这教学
反思,当它变成一种习惯时,便不会那各种各样的藉口反驳,一点一滴的成长总会在其中。反思不生动,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正走在把它变成一种习惯的路上。反思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而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词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距甚远,而我们的多数古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诗词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却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鉴赏,属于诗词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简单的符号所替换,对其美感的体验当然也就无从说起;还有的只重视理性分析,忽视感性体验和自我领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诗人生平就认为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诗词了,至于诗词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首名作。词人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对于这样一首意美情浓的词怎么教?对于这首词,小学生读,中学生也读,甚至到了大学仍要读,那么对于不同层次的对象,对这首词的赏析该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面
对的是小学生,依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应该教学到哪一步?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呢?学生课前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对词的意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但那是人家的东西,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通过自身的理解,体会进入意境,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就像做数学题,仅有一个答案是不行的,如果在这基础上弄懂解题思路和方法呢?我依据这样的学情进行了教学设计,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赏析,在表达中再现意境,做到:扣住语言、想象画面、体会意境,语言表达,达到情语互促的目的。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1、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词,复习词的知识。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古诗词的沉淀,在词的情境中陶醉,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2、读通诗词。书不读熟不开讲,面对文本,有急于理解与分析,以读入手,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知文本。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3、读懂诗词。要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而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读懂词的环节上,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4、读透诗词。读透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领我们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我们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把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5、课外拓展。读辛弃疾的豪放派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他的豪放词风。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可喜之处,达到了要实现的教学效果。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探究式阅读,本着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学生对别枝一词的解释产生了歧义,借用此契机,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词人深夜行走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得很高,但由于月光为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和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一亮,抬
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适时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诵读诗词,在一片读书声中,学生走进了词人所描绘的词的意境中,见词人之所见,感词人之所感。实践之后,感觉每个学生对诗词都有了自己不同程度上的新的收获,但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之处。在本节课上学生都能对诗词读得入情入境,但是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时,有一些同学能想象到,却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好。教学时间显得紧张,总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探究,课上的时间又不能让我们面面俱到,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协调、解决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