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羡慕白发翁媪。 有这么一位词人,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作者介绍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效祖国的志向。
【概况】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发展】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特点】诗歌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分点来说: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1.比拟2.夸张3.借代【分类】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诗歌小知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诵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字词朗读明月清风鸣蝉稻花香丰年蛙声一片茅店社林溪桥忽见见:通“现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风吹草低见牛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觉得文中的哪句最能体现乡村幽美景色?为什么?请用波浪线划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怎样一幅画面?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品读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品读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此时 ,你就是辛弃疾。 炎热的夏夜,漫步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遥望渐渐升高的明月,你会发现这一片美丽景色,情不自禁的吟诵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_____星天外两三点______雨山前旧时茅店_______社林边路转溪桥_______忽现
视觉: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嗅觉:稻花香听觉:鸣蝉鹃啼蛙声说丰年
感觉到的:夏夜的幽静,安逸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怎样一副画面?
赏析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作者以“明月”起笔,别具匠心。夜行黄沙道中,但画面出现亮色,给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泻辉,鹊儿惊飞,离枝而去的“动”,衬出了月夜的静温和幽美。不用很多笔墨渲染月之明媚,但从“明月惊鹊”四字,却见月光之皎洁;鸟鹊跳枝,不写啼声而啼声自见。为了更显示月夜幽美,又将清风鸣蝉纳入画面。这样惊鹊与鸣蝉相呼应,明月与清风融一体,交织成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者紧扣上文,将文笔一转,使画面递现,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说明此时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点明夏季,它承清风而来。因清风吹拂,才送来稻香阵阵。笔墨有序,过渡自然。在这里,如果说人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也可以。但这样理解,未免辜负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灵光独运,把不知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以人的思想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烈气氛和欢乐之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两句,作者注重自然景物和表达人物心理的关系,使得意境和情调相和谐。他巧妙地抓住了一个细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景、声、情一并写出。
体会作者的动静写法明月清风惊鹊鸣蝉全词先以“明月”起笔,后以“清风”相承,颇具匠心。夜行黄沙中,光线自然不足,但“明月”一出,顿使所见之景物光亮了许多,随后再以“清风”相辅,更显整个的夜空分外清澄。尤其是“明月”、“清风”与“惊鹊”、“鸣蝉”的搭配更值得我们仔细玩味:因“明月”、“清风”而引起鹊惊、蝉鸣;又因鹊惊、蝉鸣的“动景”,而更显“夜行黄沙道中”的清幽、宁静。我们知道,“动”和“静”原本是一对矛盾,但在这里却被作者演化为相辅相成、相因相生、互相转化,对立统一。对“夜行黄沙道中”的清静课文并不是直述,而是先以“明月”和“清风”置景,然后抓住此景中“惊鹊”、“鸣蝉”这两个细微的动态物象来做反衬,从而表达出作者恬淡、安谧的心态以及追求“动中有静,寂处有音”的审美境界和情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动写静找出“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诗词
再见戴开凝柠爱之瞳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