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课件设计: PP四张抒情音乐一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2、揭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词题 二、布置初读。 1、自由诵读: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检查。 1、(出示课件1)指名读,正音;齐读。 2、质疑,引导解疑。 四、小组学习。 1、用心读,边读边想画面。 2、小组内互说,有感情地朗读。 五、大组交流。 1、自由说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①引词句。②说画面。③作补充。④练诵读。 2、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完整画面。 3、(出示课件2)说完整画面。 ①小组内互说。②独立说或合作说完整画面。 4、配乐诵读。 ①指名诵读。②简评。③齐诵,可变换方式。④练背。 六、补充积累。 1、(出示课件3、4)补充辛弃疾词《南乡子》《破阵子》,师生齐诵。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景 情 乡村夏夜 舒适喜悦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齐读课文。 五、作业 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 1、默写这首词。 2、修改小短文。 改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漫漫长夜,我独自一人漫步在黄沙岭的路上。天空黑黑的,却透着一点蓝色,是那样深沉,那样低调。一轮皓月在这巨大的幕布上是那样显眼,,月光是那样皎洁,没有一点瑕疵,如同一碗牛奶。月亮女神把她那纤细的手臂伸向鸟巢里熟睡的喜鹊,喜鹊被惊醒了,从树枝上扑棱棱地飞起,从月亮面前飞过,月亮变成了一面硕大的镜子,镜子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转眼间,鸟儿便消失在这寂静的夜空中。 (教育博士网www.haowenmi.cn整理) “咦,什么味道?”我轻轻一嗅,原来是稻花的花香弥漫在空中。细细闻来,味道是那样醇美,那样浓郁。再仔细一看,只见一个个稻穗娃娃都弯下了腰,垂下了脑袋。微风吹拂,沙沙作响,稻田里泛起了清波,连绵起伏。“呱呱——呱呱——”远处的青蛙仿佛也在向我问好。蛙声与蝉鸣相结合,形成了动人的交响乐。或许这群小精灵也在为这丰收的美景而感叹吧!
天忽然暗了许多,我抬头,仰望天空。灰蒙蒙的夜空中,只有几颗敬业的星星还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其他的呢?或许都钻进被窝了吧!也许是在听月亮婆婆讲故事吧,真调皮“滴,嗒~~”几个小雨点跳到了我身上,我张大嘴巴,又一个小淘气跳了下来,这雨水中仿佛也散发这稻花的清香。雨细细的,似牛毛,如花针,它们三五成群地从天上蹦下来。“嘀嗒,嘀嗒”这多像欢快的鼓声呀!天上的星星也在看着,还在鼓掌呢!(教育博士网www.haowenmi.cn整理) 我边走边看,却找不到过去熟悉的茅店。我东张西望,在转过溪上的小桥后,才一下子发现它。它还在那儿,在树林边。我不由自主地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常州市龙虎塘中心小学万莺燕学习内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教学过程:一、课前背诵1、师: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2、学生自由背诵。二、解题初读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5、指名读,正音,齐读。三、学习质疑1、出示自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1)读一读借助资料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2)说一说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记一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做好记号,先在小组内讨论,不能解决的可以提出来。2、学生交流学习所得(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别枝”,感受画面的美感,读出夏夜的清幽,感受词人的心情)(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引导两到三位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形成分歧,在争辩中明白是青蛙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感受词人的愉悦。)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学生换个说法,体会倒装的妙用,体会数字的妙用)(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理解“旧时”“社”“溪桥”“忽见”,体会词人的喜悦)3、同学们看出来了吗,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抓住“鸣蝉”“稻花香”“蛙声一片”“天气多变”等来说说)4、小结:当同学们回味着词中一词一句,眼前闪现着画中的一幕幕,脑中是否还有什么疑问?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5、质疑问难(1)学生质疑:如“明月”怎么会“惊鹊”?既有“七八个星”何来“两三点雨”?“旧时茅店”为什么会“忽见”?……(2)教师引导逐个解决。四、意境再现1、一首好词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在大家的描述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在我们眼前展现(出示四幅意境图)瞧,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啊!想不想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来给这四幅画配上一段话外音。每个同学可以任选其中一幅,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写下来。2、这首词动静结合,韵律和谐,寓情于景,把黄沙岭的夏夜美景描写得清静幽雅,富有诗情画意,词人沉醉其中,连我们也悠然神往,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美美地读读这首词了吧,想唱的也可以唱一唱。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尝试唱这首词。五、设计作业1、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2、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3、学生交流(如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创作词,学习其他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他词……)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常州市龙虎塘中心小学万莺燕一、说教材自从2000年我校确立了“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课题,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孩子们学诗,诵诗,唱诗,作诗,乐此不疲。从四年级开始,我们的校本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比较经典的宋词,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学一首词还尝试着根据词牌名写起了词。今天我教学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首名作。词人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赏析,在表达中再现意境,在读读唱唱中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说教学过程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1、课前背诵宋词。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2、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3、学习质疑。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我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互助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认识。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或交流读懂的词和句子,或交流在这首词中感受到的,或赏析这首词创作中的独特技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深化对这首词的理解,感受词中的意境美,而教师是个学习者,聆听者,更是一个引导者,如在交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美感,感受词人舒适愉悦的心情,读出夏夜的清幽;在交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时,在学生反复研读和争辩中明白是青蛙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感受词人的喜悦与惊人的想象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体会倒装的妙用,体会数字入词的韵味;“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则让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体会词人的惊喜,读出作者的心情。这首词看起来浅显易懂,但细读之下会发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今天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明月”怎么会“惊鹊”?既有“七八个星”何来“两三点雨”?“旧时茅店”为什么会“忽见”?“个”与“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以后产生的,在这一环节,教师仍然是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反复研读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这首词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感受作者的斟词酌句,感受词的美。4、意境再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词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验词中的意境,我在课前准备了再现词中意境的四幅画,让配上一段话外音,可以是优美生动的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这个写的训练活动是说的提升,是词中意境的全面再现。很多同学在这一活动中都选择了用一首诗来描写画中的美,词中的意境。我们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常常会安排这样一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整地描述整首诗的意思,但是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把一首很美的诗描述得索然无味,原有的诗意也会荡然无存。于是我们提出了“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在感受诗中意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学生觉得新鲜,更有挑战,表达起来更有意思。当然今天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创作的诗还显得很稚嫩,但是我们也可以惊喜地发现写诗已经成了很多学生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了。5、读诗唱诗。我们学校每个星期一都安排了唱诗活动,很多熟悉的诗配上了优美的曲唱起来特别有味道。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常常让学生给诗词配上曲子试着唱一唱,可以是其他诗中现成的曲子,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通过这样的唱诗活动,学生学起诗词来更有趣味,同时学生选择曲子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韵律的过程,是一个把握诗词基调的过程。6、设计作业。最后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学生们想创作一首《西江月》,想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想为这首词配上画……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