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

ID:958277

大小:126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第八期  主讲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张志和 主持人:肇庆市宣传部副部长 刘圣清  时间:2007年10月25日 地点:肇庆市肇庆学院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正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欢庆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掀起学习十七大精神高潮之际,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主办,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社科联承办,肇庆学院和肇庆市广播电视台协办的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第八期讲座于今天下午在肇庆学院隆重举行。  参加今天下午讲座的有: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志和博士;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蒲弥同志;肇庆学院院长和飞博士。在座的还有肇庆市社科联主席王中生同志;肇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陈恕平同志。还有我们肇庆市直单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宣传文化系统科以上干部,有市委党校、肇庆学院、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肇庆科技技术学院的师生,还有工商企业界人士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共约四百人。对此我首先代表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社科联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今天有幸请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志和博士来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三国演义》和管理文化”。今天大概有五项议程:一是请肇庆学院院长和飞同志致辞;二是请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蒲弥同志讲话;三是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志和博士给我们演讲;四是现场解答有关的学术问题;五是肇庆学院给张志和博士颁发客座教授的证书。整个讲座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左右。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一项,请肇庆学院院长和飞同志致辞,大家欢迎。  【和飞】尊敬的张志和教授,尊敬的李蒲弥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  在这个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我们学校有幸协办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岭南大讲坛第八期巡回论坛,作为肇庆学院的校长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我感到十分的高兴。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张志和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面对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为我们提供的这样一场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和谐文化的高品位公益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  肇庆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地方本科院校,2000年升本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着“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办学理念,在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我校正在积极申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旨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更加雄厚的综合素质基础。而经常举办高层次的学术讲座正是创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不可或缺的举措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校近几年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已经进行了四百多期,今天晚上是405期了。今天晚上还有来自贵州大学文化院副院长讲座。数次承办星湖大论坛,举办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系列讲座60几场,受邀前来的专家学者学贯中西、纵横捭阖,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们更加深刻领略了大师的魅力和学术的魅力。  今天国家行政学院张志和教授将为我们进行题为“《三国演义》和管理文化”的学术演讲,张博士授业于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大家可能一进我们学院校门就会看到一座牌坊,那个牌坊的四个字就是启功先生1999年下半年在肇庆学院亲手题的。当时刚好肇庆学院要升本,市委市政府和当时的西江大学,张教授,我们是用不太大的代价,就是一块比较好的端砚,就请到了启功老先生的这个墨迹。张教授对传统文化、书法艺术造诣颇深,而且多有著书,启功先生曾盛赞他的书法“楷法遒劲、精神涣然、殊为难能”,视其为“不佞益者之友”。  鉴于张志和教授在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学界的广泛影响,我们学校经研究,决定聘请张志和为我们学校的客座教授,张教授也欣然同意。我们聘请张教授的目的就在于,我们希望张教授不仅是这次,以后希望每年在我们这个地方,天高气爽,特别是十月份、十一月份,来我们这里做一次演讲,给我们做一些学术活动,以便使我们的学生一代一代的受益。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志和教授。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请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蒲弥同志为我们讲话。  【李蒲弥】尊敬的志和教授,各位嘉宾、朋友们,下午好!-- --  在中共十七大刚刚闭幕之际,我们在广东省美丽的城市肇庆,而且在肇庆学院举办这一期的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  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个高品位的、公益性的论坛,其宗旨是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社科知识、提升社会理性,岭南大讲坛我们目前已经开设了几个系列,今天上午我向张教授,以及市里的同志介绍了,我把它简称为三个“48”。第一个48,我们逢周六上午在广州举办一场公众论坛,这一个品牌,公众论坛我们一年大概要举办48场。另外逢周六在广州举办艺术论坛,这个品牌我们一年也是要举办48场。第三个48,是由四个系列形式的。一个是我们岭南大讲坛的学术论坛,每个月举办一期,一年是12期。主要是邀请北京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或者高层领导,邀请他们到广东演讲。第二是巡回讲坛,一年也是12期。我们还有岭南学术论坛,一年也是12期,准备接下来开办企业论坛,一年也要举办12期。这样就又形成了一个48,也就是说岭南大讲坛这个品牌,在广东我们一年三个48,差不多接近160场,一年365天,我们两三天就要举办一个论坛。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第八期,很荣幸邀请到了国家行政学院张志和教授给我们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  张教授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当代著名学者、书法艺术大师启功先生攻读古典文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家行政学院历史文化专业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志和教授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研究,已出版《世界上下五千年》、《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等学术著作1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书法艺术上,张教授擅长楷书及行草,经国家教育部审定,由张志和教授独立编写的毛笔字《写字》教材(共10册)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系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连续出版。另出版书法作品专集《当代名家书画唐诗三百首》、《毛泽东诗词碑拓本字帖》、《楷书千字文》等10余种。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等收藏并被神州六号宇宙飞船搭载上太空,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  张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主要承担地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历史文化课教学及学术研究工作,近年来应国家机关、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邀请,经常在相关部委和地方讲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西方文化比较》、《哲学精粹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等课题,受到广泛好评。  我相信今天下午张教授的报告一定非常的精彩,最后我代表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张志和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这一期巡回论坛能顺利开讲,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市社科联、肇庆市广播电视台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还要感谢各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以及今天下午来参与听演讲的各位嘉宾朋友的热情参与,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李蒲弥书记把举办岭南大讲坛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张志和教授的成就给我们做了介绍。这一次能够把报告会放到肇庆举办,是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举措和具体行动,我在这里代表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对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下面我们就请张志和教授为我们做精彩演讲。欢迎。  【张志和】大家好,非常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肇庆市委市政府以及肇庆学院的领导给我提供这么一个演讲的机会。刚才刘部长和李书记的介绍,还有和院长介绍的过了。广东天还很热,我可能要出汗。说了这么多,到肇庆学院,我没有想到这个讲坛设在肇庆学院,但是进大门的时候非常的高兴,抬头就先看到我老师的字,启功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书法家,其实他真正的职业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终身教授,而这个字呢,是他在89岁的时候题给我们学院的,非常之难能可贵。  我师从启功先生的,书法是什么样子呢?我带了两本书,稍微给大家看一下,这是我写的楷书字帖,1999年出版的。楷书我们知道是比较难写的,我个人学习书法大概有十几年了。今年出了一本小书,叫《启功谈艺录》,什么意思呢?这一本书全部的内容是启功先生从我入他的门,到他去世前的13年之间,先生给我讲书法的我的笔记。所以四月份出版之后,到了七月份第一版已经全部卖完了,很荣幸的是第二版正在印刷。这个书很荣幸在今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有一个报道,全国上半年出了十万册书,其中有十本报刊媒体向读者推荐的好书,这一本是第八本,我很惭愧它不是第一本。-- --  真正喜欢书法的朋友,因为时间很短暂,我也不可能在这里写很多的字,大家可以上网直接搜我的名字,或者加“书法”两个字,就可以看到我写的一些字,没有别的目的,只希望各位能够指教。非常感谢肇庆市的领导干部以及企业界的朋友,还有肇庆学院的老师、学生们,今天一起来听这个课,感谢你们。  《三国演义》与管理文化,这是一个小的课题,我明天在大学生城讲一个大题目,“中西方文化比较”,但是今天这个题目,因为是社科联领导定下来让我这么讲,说今天有企业界和管理界的朋友们来听课,也与文学有关,所以我们不妨就这个问题互相探讨一下。关于《三国演义》,这是一部我国古代不朽的名著,中文系的同学都知道,这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讲这个题目,也就是说我对它稍微有一点研究,2002年时我在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2000年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部我个人整理的《明代孤本三国演义》,所以对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但是这个题目是比较难讲的,我先要讲这么一个问题。关于三国演义,易中天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已经讲过了,并且是非常叫好,但是有一些问题他没有讲,因为他的对象是公众,妇孺皆知,都能听得懂,我们今天稍微学术化一点。  《三国演义》是五百年间说书艺人的集体创作,并非罗贯中所著  我先问第一个问题,《三国演义》是谁写的?大家一定说是罗贯中。那么我告诉你,不是!我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告诉你不是,的确不是罗贯中写的,这是一个学术上、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我个人的博士论文就做的这个题目,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情况。  《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它就是一个不朽的名著。什么叫不朽呢?每一代中国人都要读的,不论中国历史有多长,它会永远流传下去,这就叫不朽。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出现之前,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写出别的长篇小说来。那么罗贯中他没有任何的长篇小说可以借鉴,又没有成熟的小说理论,他凭何一下子就写出这么一部不朽的名著呢?是不是有一点奇怪?  第二,我们知道罗贯中这个人,他是元末明初人,而《三国演义》第一个版本,文学史上写是在明朝的嘉庆年间出现的,也就是1520年前后。从罗贯中出生,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到《三国演义》的第一个版本出现,中间有大约二百年的时间。为什么在这两百年之间没有任何人知道《三国演义》这部书存在,二百年之后别人说这部书是他写的,这件事情在文学史上叫“二百年的空白”,空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  第三,罗贯中何许人也?我们现在查遍文学史上所有的资料,只找到了56个字,在一本叫做《录鬼薄续编》的书上,什么叫《录鬼薄》呢?人死了把他记一个流水帐,这本书是仿造元朝另外一个作家写的一本书,叫《录鬼薄》,这个人叫钟嗣成,他写的。内容都写什么呢?元朝那些戏剧专家的小传记。在这本书中记载了罗贯中是太原人,能够写乐府隐语,隐语就是歇后语。曾经写过三本戏,其中有一本是大家都知道的,《宋太祖千里送京娘》,是一个单折杂剧,另外的两本也是这样的单折杂剧。也就是说,写这个传记的人跟罗贯中有交往,但是根本就没有提到罗贯中写过一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这些都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所存在的疑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要回答《三国演义》究竟是谁创作的,我可以先把结论告诉大家,《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写的,是五百年间说书艺人的集体创作,没有这么多的说书艺人的智慧,绝不可能产生一部这样世界级不朽的名著。这五百年从什么时候算起呢?从宋朝开国到明朝中年,也就是公元960年一直到1520年前后,这中间的五百年时间。  为什么这么讲呢?这要讲到中国艺术的发展,从唐朝到宋朝,我们的首都从长安搬到了现在的河南开封东京汴梁,在这个过程中,京城的生活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什么转变呢?告诉各位,我们唐朝的京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城,只能叫做城,不能叫做市,也就是说京城是皇帝、大臣办公的地方,以及为皇帝、大臣服务的这些机构,不允许有闲杂人存在。所有长安城里有很多坊,它里面是一个一个小区域,都是封闭的,没有闲杂人。但是到了宋朝,东京开封是开放式的城市,除了皇帝、大臣在这里办公之外,允许市民老百姓在城里生活,也就是说你既不做官,也不搞行政,你在这里经商、做买卖,或者当一个无业游民都是可以的。所以唐朝的长安只是一个城,宋朝的东京汴梁是城和市的结合。在长安城里有没有市呢?有,就是木兰辞写的,东市买鞍马、西市买什么,它有两个固定的区域、两个固定的小集市,我们今天说买东西就是从这儿来的。-- --  到了宋朝之后,我们看清明上河图就知道,城里只要有空闲的地方都可以做生意、市民也可以居住,在东京汴梁就产生了一个市民阶层的存在,后来的杭州也是这样的。有了这个市民阶层,才有文艺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在白天工作、经商之余,晚上干什么呢?今天我们去看电影、唱卡拉OK,或者别的娱乐活动,古代没有这些,怎么办呢?就去听说书艺人说书,或者看杂耍杂技之类的,这就是当时人的娱乐生活。那么在这些说书艺人中间专有一类人讲三国故事。历史上有记载,有一个人姓霍的,叫“霍四究说三分”。同时有人在那里讲爱情故事叫“烟粉”,讲打仗的故事叫“铁骑儿”,讲妖怪的故事叫“灵怪”,就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出现。从北宋开始一直到南宋,再经过元朝,再到明朝,很多的说书艺人,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田良元、袁阔成、单田芳这样的说书艺人,师徒相传,一辈一辈在这里说三国故事。他一边讲一边要修改、加工,目的是为了吸引住听众,把他们的智慧融入到这些历史事件中。  一直到明朝中叶,这一部大书,也就是讲这一套完整的故事才丰满起来。那么这个故事在书场上赢得了听众之后,有人就觉得既然书场上有这么多的听众,我们可以不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做成一本书,这样这个商品也可以卖钱。于是就有有心人每天跟着说书艺人去听故事,听完之后回家把它记下来,从头到尾记完了,再根据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三国历史,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里面相关的三国故事,把它给整理一遍,比如说人名、地名,要校正的跟历史上能够对得起来,这样加工之后开始出成小说。  这一部书最早的出版是在福建省武夷山的建阳县,这里有一个民间的书坊,把它出版出来。出版之后,因为销路比较好,就不停地有人继续出版它、修改加工它,一直到清朝的毛宗冈父子整理的《三国演义》出版之后,《三国演义》才最后定型,是这样的一部书。  这些事情从学术的角度怎么讲呢?一定要把明清时期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今天所能够查证的进行考证,一本一本拿出来看。我在这中间查到了17个版本,查到了大量的目录。最后我们找到了大量的证据,它是在明朝的南方人记录下来的一本书,不是罗贯中写的。为什么说是南方人写的呢?刚才这里有一位姓黄的同志,我们广东人会叫他“小王”,不叫他“小黄”,用普通话王、黄是分的很清楚的,但是地方话,过了长江王、黄不分了,是不是这样?《三国演义》里秦始皇这个名字就出现过一次,但是在这一部书中被写成了“秦始王”,国王的“王”,是不是一个笑话啊?实际上就是因为南方人听这个字音,王、黄不分所造成的。  蜀国有一个大臣叫黄坚,在这本书中被写成了王坚。我这一篇文章考证之后,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光明日报的总编说,他找到的证据你无法反驳,所以我们说这个书,是由说书艺人讲出来的,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人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现在我们调查版本的结果是什么呢?最早出版的三个版本上没有作者的名字,到第四个版本的时候才有了罗贯中三个字。-- --  为什么是这样呢?我们大家今天有一个错觉,就是觉得当一个小说作家很光耀,实际上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人愿意当小说作家的,因为小说作家和说书艺人、乞丐是一个等级的人。年纪大一点的同志都知道,在文革以前民间在大树底下说书的人,头天说书第二天提着一个布袋到每家去收粮食,就是形同乞丐的人。而古代的文人,读圣贤书唯一的目的是将来要做官,谁愿意当小说作家呢?所以这部大书最初形成,前三个版本都没有作者的名字。到了第四个版本,实在说不过去了,这么一部好书没有一个作者,怎么卖钱呢?但是当下的人都不愿意当它的作者,从前朝拉来一个二百年前的人,把他的名字贴在这里。罗贯中很幸运,今天被我们称为伟大的作家,当时他是不幸的,他被当成乞丐来看待。  这个大道理我们今天是要这么来理解,但是作为一部艺术性的创作,这也是集中了中国古代人的智慧,反映了我们中国文化特质的一部大书。在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基本上都是说书艺人说出来的,所以它是经典。那么小说史的发展,我简单讲,最初形成的名著就是因为集中了说书艺人的智慧才成为名著,然后中国小说进入一个低潮,就是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写的都很烂,那些书才是真正文人的早期创作。然后又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文人借鉴这些名著和才子佳人小说,最后出了真正文人创作的经典,第二个高潮出来的《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然后又有大部分人模仿《红楼梦》和《聊斋志异》,写了很多东西,质量又上不去。所以中国小说史的发展,是这样,起点很高然后落下去,再形成高潮,再下来,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个人对于小说史的一个认识,这些是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思考。  刘备的用人之道  下面我们归入正题,说《三国演义》与管理。《三国演义》它其中的管理问题,我们就是要顾及到《三国演义》里它的三个政治集团主要领导人他们的作为与事业成败的关系。过去我们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读这部书也误解了这部书,因为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歌颂的是刘、关、张这些人,可是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的这三个政治集团,刘、关、张是最不成功的一个政治集团,他们所得到的地盘最小、存在的时间最短,有什么好歌颂的呢?但是往往被我们用天命论来解决,时运不济才造成了他们的事业不能成功,其实不是这样的。-- --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一定与他的所作所为有关系,所以今天我们要讲这个事情,就是要从这个方面做一些科学的分析。很多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管理学的经典大书,究竟怎么来借鉴它,我们今天要谈这个话题,实际上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先谈刘备的用人之道。在《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为什么被歌颂呢?实际上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刘、关、张这些人,他反映了老百姓的一个思想愿望,因为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农业社会里,只有读书人有一条路,就是走科举之路成为国家的管理者,成为达官贵人,享荣华富贵。对于农民和市民来说,他们是草根,他们是非常无助的人。怎么才能使自己有力量呢?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拜结义弟兄,而刘、关、张就是通过结义这种方式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这三个人的出身,刘备和张飞是一个地方的人,就是现在北京城旁边的涿州。刘备当时被称之为“织席贩屨之徒”,也就是一个编席子、卖草鞋的人。张飞是一个杀猪的。关羽是山西人,一个杀人的在逃犯,从山西跑到了河北,正当天下大乱的时候,也就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间要大乱的时候,这三个人走到了一块,在张飞家的后院桃园里结拜成了弟兄,然后干成了这么一份事业。而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相对于一般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他是比较成功的,因此人们非常向往,常常歌颂到他。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刘备的成功之道  从一个普通的社会底层的人,能够最后自己当了一个蜀国的皇帝,不能不说他也有他的成功之道。我们先说刘备的成功之道。  最大的成功之道就是桃园结义。桃园结义让他们有了这样一个行动纲领和远大目标,我们看《三国演义》都知道,刘、关、张在桃园结义的时候是这么讲的,我们三个虽然不是一个姓氏,但是从今结拜以后,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违此心天人共辱,发了一个狠誓。然后又说了两句很好听的话,我估计是后人加上去的,“上报国家、下安黎民”,也就是他们希望能为国家出力这么一个理想。这种结义的方式,使他们三个人从此以后几乎变成了一个人,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的核心凝聚力。这是刘备最大的一个成功之处。-- --  第二个成功之道是待人以诚、重视情谊。现在讲就是讲诚信、讲诚意。这一条非常重要,它是增强内部凝聚力、增强内部团结,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法宝。我们知道在他们三个结义之后,整个一个前进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情。比如说有一次张飞因为酗酒让对方敌人把刘备的两个妻子都给虏走了,但是刘备在这个时候根本不责备张飞,而是劝他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不可塑”,这么来劝慰朋友。后来我们看到在很多时候,他这个人,这是他非常大的一个优点,他能够吸引到像赵云这样的人,因为赵云本来是河北的一个军阀,叫公孙瓒的部下,他就是因为刘备有这样的品质,一定要跟着刘备走,后来在古城会的时候终于找到了刘备,一辈子为刘备效忠,所以吸引人才。一个人讲情谊、讲诚信,这是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第三个成功之道是以退为进,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赢得人心。看《三国演义》我们知道陶谦是徐州太守,但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他的部下犯了一个错误,有一次把曹操的父亲曹嵩错杀掉了,所以曹操要为父亲报仇,要血洗徐州。但是陶谦这时已是老迈无力,眼看徐州不保的时候,他几个儿子又非常平庸,怎么保徐州城呢?这个时候他看重了刘备,希望刘备来接替他的职务,但是刘备没有出身,一般人是不符合的,怎么办呢?吕布也想争这个位置,在这个时候刘备就三让徐州,不接这个位置。他因为不接,倒赢得了人心,得到了这个位置,这个事情《道德经》上讲的很明白,所有的东西都要以退为进,凡事不可直取,如果一定要直接拿来反倒拿不来,这是管理学上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这件事情我们不再具体讲了,因为今天下午的时间太少了。  第四个成功之道是礼贤下士。刘备这个人礼贤下士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主要有两个表现,实际上我们看他这个人,是不是人才的一个人,所以在前期他一直像丧家狗一样到处奔波没有自己的地盘,就是因为没有人才,只有关、张为他打仗,没有谋士、没有幕僚,当时只有一个孙乾、一个糜芳这么两个书生,所以不行。后来到了他跃马檀溪,走到水镜先生那个地方,水镜先生才告诉他,你现在之所以站不住脚步,是因为你缺乏人才。他还在狡辩,他说我有人才啊,武有关张、文有孙乾糜芳,我怎么没有人才呢?水镜先生就笑了,孙乾、糜芳根本算不上人才,单能记帐而已。然后给他推荐,天下有两个人,得其一便可以安天下,这也就是伏龙凤雏。我们后来知道所谓伏龙就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  但是这个时候刘备根本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再问,水镜先生一笑不告诉他,他就出来开始找。偶然碰见了徐庶,就把徐庶当做伏龙凤雏来对待,而徐庶还是有一些本事的,也替他打了几个好仗,然后被曹操骗走了。但是在书中写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情景,就是刘备在送徐庶去许昌的时候,送一程又送一程,依依不舍,为什么这样呢?他觉得这是一个人才,但是徐庶因为他的母亲被曹操扣在曹营里不能不离开,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送到一个山头上,徐庶说你不要再送了,打马回鞭一路往许昌而去,这时候在刘备的眼前有一片树林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命令士兵把这片树全部砍掉,我一定要目送徐庶走到看不见为止,现在讲叫破坏环境。那么后来我们看到的,他到新野,从新野到南洋卧龙岗三请诸葛亮,这就是中国古代最动人的故事,实际上表演的是刘备礼贤下士这样一个故事。  第五个成功之道是对待部下坦诚相待、用人不疑。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团队精神。确实,一部《三国演义》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刘备在这个方面是始终如一的,比如说长坂坡那一次,曹操把刘备的人马打的七零八落,刘备已经到了峡口,但是张飞和赵云在哪里呢?都不知道。因为赵云那时是刚刚归附刘备不久,别人就告诉刘备说赵云这一回一定是跑了,不回来了。刘备说他不会,相信赵云不是这样一个人,后来表演的长坂坡只身救主,带着他的孩子满身是血回来的时候,刘备又摔孩子表示,这叫什么呢?买部下心的一个行为,但是实际上这一点上,表现了一个高层管理者、领导人对手下的坦诚和信任,对于形成一个团队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第六个成功之道是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能够增强号召力。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是《三国演义》读者,今天我们后世的人读《三国演义》,之所以要歌颂刘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过去讲结义也好,做事情也好,人往往是见利忘义,一有利益的时候马上就开始争利益,这是古代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是只有刘、关、张这三个弟兄,不管是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也好,他其实是为了去找他大哥,不背信弃义的行为,还是刘备后来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兵攻打东吴,都是因为这一个字,要做到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所以这一点深深打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那么从管理学上来讲,这样做事情是最有感召力的。  我们说刘备,他之所以能够从一个社会下层的贫困老百姓,最后做成他自己这样一番事业,他的成功之处,我归纳大体就是上面这一些。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刘备的重大失误-- --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蜀是最小的一国,因为只有四川这一部分。小到什么程度呢?今天我们都没有概念了,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三国时期就是这三个国家,都成立了之后,也就是说魏、蜀、吴都有皇帝之后,你知道当时中国的人口是多少吗?不到一千万人口。曹操的手下有四百多万人口,东吴有二百二十万人口,蜀国只有九十二万人,就小到这个程度,而蜀国又是最早灭亡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最后我们要找,实际上还是因为刘备在用人问题上存在有重大失误。  桃园结义的负面效应  什么失误呢?桃园结义,它就是一个双刃剑,在形成核心凝聚力的同时有一个负面效应,我讲几件事。  一个是赤壁之战。刘备、诸葛亮和东吴联合打败曹操之后,曹操落荒而逃,走到华容道,是诸葛亮派关羽去捉住曹操,我们现在讲曹操就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军事上的敌人,但是关羽把这个最大的敌人给放走了,为什么要放呢?当年在下邳,关羽被曹操捉到了之后押解到许昌,曹操希望他能留下来为自己效力,给了他很多好处,政治上给他封了一个侯,叫汉寿亭侯,经济上给他“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然后又送他了一大堆的美女,让他享受,你说这个待遇有多高呢?但是关羽坚决不投降曹操,也就是不为曹操效力,为什么呢?记住一条,桃园结义的时候我和刘备大哥发过一个誓,所以我不能背信弃义,坚决要走。关羽走之前,他说曹操对他有恩,已经报了一个恩了,什么恩呢?在跟袁绍打仗的时候斩颜良诛文丑袭斩车胄,这三次大战都是为报曹操的恩而打的。  那么到了华容道这个时候,曹操又犯在关羽手下,提及当年我在许昌待你这么好,你今天忍心杀我吗?并且讲了《春秋》上的一个故事,所以关羽就把曹操放走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在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上,关羽放走曹操该当何罪?实际上诸葛亮作为军事上的最高指挥官,那当然要以军法从事,除去关羽。就在这个时候刘备过来了,刘备告诉诸葛亮你不能杀他,因为我们桃园结义的时候曾经发过一个誓,虽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你现在要杀了他,我也活不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军法无效,关羽也就免于处置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此后的关羽实际上是一个诸葛亮管不了的人,那么管理的无效后来造成很多问题,这是我们今天做管理者的都知道的。-- --  第二,彝陵之战。也是桃园结义的负面效应。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出茅庐之前跟刘备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天下大事必须是联吴抗曹,不能跟东吴打仗,但是在荆州这个地方,由于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夜走麦城,被东吴杀掉了。这个时候,刘备就因为结义的原因,一定要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赵云这些人都劝他不能打,张飞却一定要让他打,我们当时是发过誓的,要死一块死,所以此仗必须要打。我们知道彝陵之战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蜀国的75万大军,其实是一个虚数,刚才我讲了,蜀国整个才92万人,葬身火海,实际上因此蜀国也基本上走向灭亡了。这都是桃园结义的负面效应,张飞之死也是因为急于替关羽报仇,被他部下一个叫张达、一个叫范疆,在夜里把他脑袋割了提到东吴,可见桃园结义的负面效应有多严重。  用人画圈是刘备用人的一个最大障碍  刘备用人的一个最大障碍,就在于用人画圈这个事情。在这个政治集团非常奇怪,用人画圈是我们读《三国演义》,只要读上几遍就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问题,也就是说在刘备这个政治集团,最核心的这一圈是刘、关、张他们弟兄三个,到了关键时候赵云、诸葛亮说话都不算帐,刚才我们讲了华容道曹操这件事,要处置关羽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话都是不管用的。后来彝陵之战也是,他要发兵,这些人要劝也不管用。所以只有结义弟兄才是最核心的利益集团,那言外之意诸葛亮、赵云这些人是给我打工的,这如何了得啊?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经常看到赵云也被封为五虎上将,关羽经常告诉他,你虽然没有结义也是兄弟,一定要带个“也”字。我们看这些人实际上对于刘备是忠心耿耿的,但是在影响到三个人利益之时,这些人都不起作用了。  我们再往下看,诸葛亮、赵云算是蜀汉集团第二圈人物,黄忠、马超是第三圈人物,再往后还有第四圈,就是刘璋那些部下,更是圈外的人了。到最后像是魏延等,就是随时可以杀的人。这么管理,能不出问题吗?能做成大事业吗?我看是不行的。我们讲最后刘备的事业之所以能做到那个程度,与刘备用人有问题,另外与诸葛亮也有重要的关系。诸葛亮一生有成功之处,但是也有重大的失误,我们放在后面讲。  曹操的用人之道-- --  这个曹操啊,我们现在讲英雄,一定程度上是天生的,曹操就是天生的大英雄。他要求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确有智慧,同时要有胆略,那么成就英雄呢,客观上还得有机遇。所以《三国演义》里讲,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实际上这样评价也就是讲,他有天生的素质。  曹操是谁呢?他是安徽霍州这个地方的人,本来姓夏侯,所以《三国演义》里那些夏侯惇、夏侯霸,这些人是他真正的本家。小时候他过继给宦官曹嵩做义子,所以改了姓曹。东汉末年的时候,宦官是非常有势力的,所以曹操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当官了,与这个有关系。他年轻时候当官就已经表现出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因为天下大乱,当时曹操当了一个小官,小到什么程度呢?洛阳城北部尉,现在相当于一个城市一个区的公安局局长这么一个职位,管治安的。  当时洛阳是京城,也有很多权贵住在那里,不好对付。曹操为了管好治安,发了一道禁令就是宵禁,晚上人不需带刀出门,但是有一个宦官蹇硕,他的叔叔,提刀夜行,带着几个人被曹操的部下给抓到了。这么一个人你怎么处置呢?权贵的叔叔,你敢怎么处置啊?但是曹操不管三七二十一,乱棒打了他一顿。这件事轰动了当时的洛阳城,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违法乱纪,这就是叫有胆略、敢作为,后来我们说曹操是一个奸臣,是发展到后来的时期,什么叫奸、什么叫不奸,我们不能用这个标准来讲。  在最初他也是为天下考虑,比如司徒王允召集了很多官员在家里商议如何把董卓除掉,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曹操这时还是一个年轻人,二三十岁,走到王允家一看这些大臣都在抱头痛哭,说了一句,你们这么从明哭到黑、再从黑哭到明有什么用啊?得想办法把董卓除掉就行了。王允说怎么除啊,我们都想不出办法来,你这个毛孩子有什么本事啊?曹操讲你家不是有一把好刀嘛,把这把刀给我,我去把董卓刺杀了,就这么简单。王允就把这把刀给他了,他还真就去刺杀,董卓正好在自己的家里,在卧榻上休息,面朝里躺在那里。曹操真想就用刀把他刺了算了,但是董卓也有防备,因为他这个卧榻面朝里,墙上镶了一面镜子,他没有睡着,看见外面有人走进来,一翻身看见是曹操来了,你干什么,他拿着一把刀,他灵机一动,我得到一把好刀,来献给你,这么一转弯成了献刀的。董卓一看,这刀是不错,正在欣赏这把刀的时候,曹操退出门来牵了一匹马,骑上一溜烟跑了,因为不跑三分钟之后董卓回过神来,他的小命就没有了。-- --  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曹操实际上还是这样一个忠心报国的人,一个热血青年。但是往下所讲的故事,就把他的狠、他的不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跑出长安,过了太行山一路向东,要跑到哪儿呢?离京城越远越好,往山东跑,走到河南,过了郑州就是荥阳。荥阳住着他一个老朋友吕伯奢,那时候董卓一看他跑了已经开始通缉他了,但是吕伯奢不知道,走到吕伯奢家,他带着陈宫一起走,到这里,吕伯奢一看老朋友来了要招待他,怎么招待啊?骑着毛驴打酒去了,跟家人交代,把后院的猪杀了,我们款待曹操,我们老朋友。  他坐在吕伯奢家里喘息呢,后院在商量杀猪不杀猪呢,就说杀还是不杀啊,就为一个朋友杀一只猪,在说这个杀还是不杀的时候,曹操没有听清楚,以为人家说杀他还是不杀他,跑到后院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人家全家给杀掉了。杀掉之后才发现人家说的是杀不杀猪的问题,后悔了,但是人已经杀完了,怎么办?起来就走。出了门又碰见吕伯奢骑着毛驴拿着酒壶回来了,吕伯奢问他,孟德你怎么要走啊?曹操说我时间紧,我不吃饭了,我要走。这还在劝他呢,他一边说一边走,一回头又一剑把吕伯奢给杀了,为什么呢?我已经把他全家杀了,如果他回去知道这个事,还不恨啊,干脆一刀了断,彻底杀完。  陈宫就讲你怎么这么狠啊?曹操说了一句很好的话,“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搞管理。实际上这话太凶险了一点,绝不是曹操这么说出来的,都是小说家的演绎。在此之后我们所看到的曹操,还是在为国家效力,到山东之后他得了二十万的青州兵,也就是黄巾起义军。然后为了除掉董卓,号召十七路诸侯讨董卓,因为他的声望不够,共推袁绍做了盟主。我们说这个时候看到的曹操还是在为国家做事情,只不过这个乌合之众很快就失败了。失败之后皇帝的境遇更加艰难,在此之后,汉献帝到了东都洛阳,宫殿、房舍全部被烧掉,皇帝办公就站在荒草里边,三品以下的官员都要自己去挖野菜吃,这还像是一个政府吗?就不像了。怎么办呢?有人就建议曹操敢做敢为,现在也有军事实力,把他请回来就好办了。这个时候曹操被从山东请回来勤王,保护天子,到了洛阳之后,从这个地方开始,曹操才有了自己要得天下的野心。  当时的董昭这些人都建议迁都,洛阳这个地方没法住,迁到哪儿呢?迁到郑州南边的许昌。为什么要迁到许昌呢?在古代许昌这个地方正在大平原的正中心,粮食、屯兵、开垦田地、兵马粮草都不成问题,所以要迁都到许昌去。曹操接受了这个建议,此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叫“挟天子以令诸候”,也就是说他把天子挟在这个地方,给天下所有官员下达命令,谁还敢不听啊?所以我们讲获得了一个政治上运作主动权。我们讲曹操最成功的用人之道是把天子给用人。-- --  那么我们讲在这个情况下,实际上曹操当时的处境也是非常艰难的,他需要驾驭这样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天下诸侯,所谓诸侯就是各地的地方官,因为天下大乱这些人都不听从中央的了。怎么办呢?这些人要想让他们俯首帖耳,必须要用战争来解决,所以袁绍、袁术、刘备、吕布、马腾、孙权等等这些人是曹操真正的正面敌人,第二种人就是群臣百官,这是曹操身后的敌人,为什么呢?这些朝廷原有官员是真正效忠皇帝,而曹操的目的是将来取代皇帝的位置,这些群臣百官他们都世代享受朝廷所给他们的俸禄,所以他们是不愿意看到曹操篡权这样一个事实。第三类他要驾驭的人是他自己的嫡系部队,文臣武将,怎么办呢?正面的敌人就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打仗的那些故事,不必要细讲了。如何驾驭群臣百官和这些背后的敌人呢?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群臣百官,主要是捍卫皇帝的权利,他们也有一个目标,要把曹操除掉,这就是他们的政治取向。  曹操怎么对待他们呢?这么几个办法。  第一,严密监控、坚决制裁。监控谁呢?先监控的就是皇帝,汉献帝,实际上到了许昌之后,汉献帝就是他的笼中鸟,你不能有自由的行动,也不能对外发布政令。除此之外,皇帝身边的这些他的亲信、大臣,统统都被监控起来。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的这一类故事,比如汉献帝和董承、董贵妃的关系,董承就是汉献帝的小舅子,那是心腹。汉献帝因为自己的话不能说给大臣们,只能让董承来传话,怎么传呢?用血书写了一个衣袋诏,放在董承的腰带里边,让他拿出去。就这样都被曹操检查到了,怎么办?董承、董贵妃、伏皇后这些人统统都被打死和除掉。吉平是一个医生,皇帝的医生,太医,他也是想除掉曹操,就在曹操患头风的时候,搞了一些毒药给曹操服,让曹操给检查出来了,硬是把这个人给打死了。所以坚决制裁、严密监控是没得讲,曹操做的很到位。-- --  第二,不失时机、剪除异己。什么叫不失时机呢?你是我的敌人,并不是在你犯事的时候我才收拾你,只要我抓到了机会我就把你除掉,这件事情今天讲来是让人毛骨悚然。大家可能不太留意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回,《耿纪韦晃讨曹操》,耿纪和韦晃是朝廷的两个不重要官员,但是他们也是忠于皇帝的,有一段时间曹操离开许昌,回到他的大本营,就是现在安阳这个地方,在那里居住,耿纪和韦晃就希望趁着这个时候,生一个计策,把曹操在许昌的家给点火烧了,趁乱把皇帝迎出来,让他到城头振臂一呼,号召天下人共同除掉曹操,实现天下的安宁。我们今天讲他这个办法,本身就是一个小儿科,为什么?曹操虽然不在许昌,他那些亲信牢牢控制着这个地方,夏侯惇带了五万兵马住在许昌郊区,你这个手无寸铁的文臣怎么能办成这么一个事情呢?本身就是不明智,不能生势做的事,做了这么一个事情,但是他们做了。  果然这个事情后来就败露,败露之后耿纪、韦晃这两个人全家被抄斩也是很正常的了。奇怪就奇怪在其余的人怎么办?也就是朝廷里的百官群臣怎么办?《三国演义》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就是不失时机剪除异己,当时朝廷有接近四百名官员,曹操在许昌他也不回到许昌来处理这个事情,反倒让人把这三四百名官员从许昌押解到安阳来,我们知道在古代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即使坐着马车,那一段路也要走上两三天才能到,让这一群人走,干什么?让你离开老窝咱们再说事。  到了安阳之后,他要审这个案子,在河边树了两杆旗,一杆红旗一杆白旗,然后把这些文武官员都叫来,告诉他们,我家失火的时候出来救火的你们站到红旗下,不救火的你给我站到白旗下面来。这些官员也都犯嘀咕,为什么呢?这到底救火好还是不救火好?猜不透。有人就想也许救火好,我站到红旗下,虽然没有救火我也站到那边去。有人想我没有救火,我也没有什么罪,我就站到白旗下。就这么讲,有人救火了不敢站在红旗下而是站在白旗下,有人没有救火想到红旗下可以保命就站在红旗下,就这么来来回回反正是搞了半天,也说不明道不白,但是最后有2/3的人站在了红旗下,1/3的人站在白旗下。这时曹操发话了,说你们出来救火的都不是救火的,你们也是出来纵火的,统统站到河边杀掉,杀了2/3的朝廷官员。白旗下的人你们没有出来,证明你们是好人,继续回许昌做官。  但是这个事情,我想是一个费解的判罚与斩杀,为什么呢?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说红旗下就是救火的,行为很好,回去做官,白旗下的人你见死不救,应当处置,有什么不可以啊?所以这个理由他自己说,怎么有利就怎么办,什么叫有利啊?反正你这一批人都是我背后的敌人,我这一次只有一个目标,为了杀人,那一边多我就杀那一边,我看你以后还敢造反吗?可能这一次朝廷里的群臣百官一次被杀掉了2/3,再也没有人敢造反了。这件事让今天的人看来也太过分、太狠了一点。-- --  曹操如何驾驭自己的人呢?我们先要说情况。在三国时期只有曹操手下的人才最多,过去讲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为什么有这么多呢?我们看历史上曹操下达过三次这样的求贤令,其实是一个意思,不管你有什么缺陷,只要有一技之长我就用你,不管你品德好坏,只要你有本事我就用你,这就叫无拘品行、不废偏短,我们今天用人讲的是德才兼备,有才无德的人是不能用的,可是曹操就有这个本事,不管你有没有品德,只要你有本事我统统都用。不知道今天的领导人、管理者有没有这个能耐?也得想一想曹操如何来驾驭这些才过于德,或者是有才无德的人呢?他用了这样几个招数。  第一,宗法观念,重用亲信。所以姓夏侯的、姓曹的,都是他的本家,他重用这些人。  第二,这些有才无德,或者才过于德的人怎么用呢?他用了一个非常妙的招,叫权谋分离。你这些人都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人,但是我不给你权力,也就是说你给我出计谋我来决断,当有大事的时候我这么搞,我另外派人去执行就行了。所以用这样的办法,往往行之有效,在大的战争或者是大的行动之前,我们在《三国演义》只看到曹操是这么决断的,一般都要把这一帮谋士找过来,你们说这件事怎么办啊,这些人一个一个给他出主意、想办法,最后我挑一个最好的招用,然后要么他自己出马办,要么派一个亲信去办,这样一路过来,所以曹操得的地盘最大,他的势力快速膨胀。我们讲这是行之有效的。  可是也有出问题的时候,一出都是大问题,赤壁之战如果曹操胜利了,天下也就被他统一了,可是恰恰他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啊,就是这次权谋分离没有搞好。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所带的军队,一部分是从许昌带过来的,另外一部分是刘表原来的手下,这些人统统都是北方人,长江以北的人,对于南方一个是水土不服,再一个就是不习水战,一上船就呕吐眩晕,正在不知道这个仗怎么打的时候,东吴跑来了一个庞统,这个人在东吴也没有被孙权重用,但是实际上他对曹操也是有意见。跑来给曹操出了一个招,你用连环计啊,什么连环计?一条船在长江上风浪一起船就摇晃起来了,士兵站不住,没法打仗,你把这个船用铁环联起来,二十条船、十条船联一起,然后再用大木板铺在上面,二十条船变成一条船,风浪再起船也不动了。曹操一想这个办法挺好,等到我开战那一天,把船开过长江不就胜利了嘛,这是庞统给他出的主意,从敌人阵营里跑来的人出的主意,他居然也就用了,不知道这正好是人家用的火烧战船的妙招,你不把船联到一块我怎么用火烧啊?这一招他没有想到,所以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失败,真正败就败在庞统这一招上。从此之后曹操元气大伤,没有统一天下的能耐,才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是曹操用权谋分离造成的第一个大失误。-- --  第二个失误更严重,就是曹操临死的时候,要让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古代有这样一个惯例,都要拜托几个老臣来辅助小王子,这叫顾命大臣。曹操也招了几个亲近的大臣来辅佐曹丕,这其中恰恰用错了一个人,就是既有智谋又有指挥才能的司马懿。曹操懂得权谋分离的办法,在他掌政的时候从来没有重用过司马懿,可是曹丕不懂得这一套,到后来司马懿既有智谋又掌握了军权,曹操这一份事业最后实际上就是被司马懿的孙子把曹家的天下给拿走了,你说这是一个多大的失误。从管理学上讲,曹操的这个招好是够好,但是问题也够严重的。  曹操这个人要实现他的政治目标,他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确保自身的安全。第二,不允许任何人影响自己实现这个目标。第三,我有过失必须有人来替我承担。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曹操如何确保自身安全呢?《三国演义》里写了一个事,在阳平关五马破曹的时候,那一仗打了一个多月打不下来,曹操有一天白天在大帐里睡觉,睡觉的时候被子掉落在地上,很正常,他的一个侍卫就拿起被子给他盖上,正在这个事没有完成的时候,曹操挥剑把这个侍卫给杀掉了,杀完了之后继续躺下去睡觉。过了一会儿手下的将官过来站在床前,谁也不敢叫醒他,一直等到他醒来,回头一看怎么身边站了这么多人呢?再一看这里杀了一个人,死了,也不用讲,自己的宝剑上还带着血呢,就是他自己杀的。他说我怎么杀人了?这些将官有什么好说呢?曹操讲看来我梦中会杀人啊,以后我睡着的时候你们都不要靠近我,我身边危险。实际上这个事完全是演的一场戏,那儿会有梦中杀人这一回事呢?但是不演这个戏,自己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啊。我们说曹操奸就是在这些事情上太奸了,太狠了一点,但是这个事又是不做不行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曹操不是也要去刺杀董卓吗?吕布的死不也是因为自己在下邳城的白门楼上,打仗的间隙困了,坐在椅子上打一个盹,被他手下的两个将官,一个叫宋宪,一个叫魏续,用绳子把他捆在椅子上,因为他武艺太高,没有人能拿住他。捆起来交给曹操,曹操把他的头给砍了,所以可见人在睡梦的时候,身边是最不安全的。在此之后张飞不也是这么死的嘛,所以你说曹操这么做,这个事没有道理?有道理,就是太狠了一点。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那么曹操如何不允许别人影响他实现目标呢?这个事情上荀彧之死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荀彧是曹操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非常有智慧,官渡之战的时候就是因为曹操听了荀彧的话才取胜的。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招也是荀彧当年给他出的,但是曹操到了许昌之后,慢慢的就自己有了当皇帝的野心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因为他已经是丞相了,丞相上面还有级别呢,汉朝的三公九卿,曹操自己要当魏公,当魏公还不行,就是我的一切政治地位的规格都要提高,比如房子要盖大、车马要增加、衣服要变成什么样,这在《三国演义》里讲叫“封魏公、加九锡”,就是在仪仗方面、礼仪方面要提高规格。-- --  这个时候荀彧有意见了,因为荀彧本心也是一个忠于汉朝的大臣,又是曹操的谋士。所以他劝曹操不要这么做,曹操就不满意了,虽然是他多年跟随的重要谋士,也要除掉,但是怎么除呢?不能硬杀人啊。所以有一次在曹操去跟孙权打仗,回来的路上曹操点名让荀彧出城迎接他,在迎接还没有见面的时候,曹操派人给荀彧送了一盒点心,其实里面是一个空盒,等荀彧打开一看就知道自己没命了,当场就自杀了,曹操再厚葬他。就是这样来除掉影响他实现目标的人。  那么曹操怎么嫁祸于人呢?《三国演义》里写了一个他屈杀粮官的事情。当时袁绍的弟弟叫袁术,在安徽寿春这个地方,因为得到了那一枚皇帝的印,他以为天命在我可以当皇帝了,就在寿春城自己称帝了。实际上你的实力不到,有这枚印管什么用呢?所以曹操要攻打他。但是寿春城也不是好攻打下来的,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实际上曹操是用这个事情来激励将士,马上下了一道命令,三天之内一定要把寿春城攻下来,他自己也亲临前线搬土运石,果然三天之内就把这个事情拿下。但是在杀王垕这件事情上,还是让我们觉得为了他的事业,让下属这么丧命,是不是也有一点太狠了?我们看《三国演义》,说曹操奸、曹操毒、曹操狠,都是通过这些事情表现。-- --  曹操如何杀这些他们不能容忍的人呢?一个是许攸,一个是杨修,都是这些事情。许攸这个人是在官渡之战时,他是袁绍的一个部下,也是一个谋士。袁绍这个人因为在管理上有问题,就造成了他的下属窝里斗斗的很严重。当时许攸想帮助袁绍把曹操打败,来见袁绍给他出主意,同时就有另外人告了许攸的状,说他有贪污的行为。袁绍就信了,当许攸来见袁绍的时候,袁绍就告诉他,你这样一个烂污匹夫,等我打完仗了再处置你。袁绍就是这么搞管理,一方面要处置这么一个犯法的人,另一方面又不管他,把他随便放走了。许攸一听觉得不对劲了,仗打完了可能我真就没命了,怎么办?连夜从袁绍的大营跑到曹操的大营里,这样一个文人马上给曹操出主意怎么打败袁绍。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没有品行实在是不可以,许攸就是这种人。  曹操跟许攸也是老朋友,许攸来的时候曹操连鞋都没有穿,把他迎到大帐里,知道这人肯定是带了好招,要不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跑来。一问有什么办法,许攸告诉他,只有一个办法能让你打败袁绍,就是到乌巢去烧粮,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给烧掉,他的大军立马就散了。曹操一听怎么我没有想起这个办法啊,当夜自己亲带兵马去把乌巢的粮食烧了。官渡之战关键的时候,是荀彧出了主意让曹操坚持,许攸生了这一招才打败了袁绍。所以这一仗,决定了曹操能够鼎立中原,是非常重要的,许攸在这个事情上是有功的。  随后曹操向北打,到袁绍的老窝冀州城,又攻不下来,因为袁绍有几个儿子也是非常厉害。又是许攸生了一个办法,让曹操把冀州城攻破了,什么办法?城这么坚固你怎么攻下来,怎么不把漳河水引来淹城,马上就能攻开。所以曹操又用了这个办法把冀州城攻破。许攸这个时候得意洋洋,在曹操面前、在曹操部下面前到处炫耀,要不是我官渡之战你们打不胜吧?要不是我冀州城你们拿不下来吧?曹操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品行的人是没有讨厌的,所以也没有给他加功封赏,就让他在大营里到处瞎摆呼,他又没法处置他。但是,实际上他知道,你这么搞肯定是活不成的,果然遇到了许攸又这么讲的时候,许褚说我们出生入死,拼死冲杀才打胜了战役,你这个人倒有功了?挥剑一刀就把许攸给杀了,这就叫借刀杀人。  杨修也是这么死的。找一个借口,把他除了,历史上的杨修和小说中的有差别。这人很聪明,实际上是因为站队站错了,被曹操除掉了。什么队呢?曹操的继承人问题,当时有两个,一个是曹丕,一个是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过人的聪明,我们现在讲才高八斗就是说曹植的。天下人的才能,一共有十斗,他一个人占八斗,其余的人共分二斗,什么样的高才啊?但是按照封建世袭观念,长子继承制,所以在王位继承上是曹丕还是曹植有争执。下面的人这时候就开始跟风了,谁要是预测好了,站好了队,将来就能升官发财。杨修就是站到了曹植这一边,所以曹操要除掉他。-- --  但是在《三国演义》里写的不是这样,写的是什么呢?他这个人有很多小聪明,都比曹操要高,所以曹操绝不允许有这么一个人,比我还聪明的人,我的心思处处都被你猜透了,这样的人存在,将来的事情怎么办?《三国演义》里讲这么一件事,当时在许昌,曹操新盖了一座房子,修了一个院落。但是修好之后,曹操在门上写了一个字,“活”,工匠们也不知道,没有人看出是什么意思,字就在门上。曹操走了之后,杨修来看,“哟,这个门太宽了,你们赶紧把它拆了,缩小一点”,什么意思呢?门里面的活,就是宽阔的“阔”,曹操没有明说,但是实际上是这个意思。工匠就按照杨修的话,把这个门重新改一改,小一点,曹操过来一看改到这么大小合适了,谁让你们改的?杨修,他说你写了一个“活”字,这个门太阔了,我们按照他说的改了。就是这么一件事,曹操心想这小子太聪明了,老能猜中我的心思啊。  有一次别人送给曹操的点心,曹操也吃不了这么多啊,在点心盒上写了三个字,“一合酥”,写完放在这里,这是人家送给丞相的,我们不能吃啊。杨修过来一看,哎,打开大家分开吃,为什么吃啊?你看这三个字,“一合酥”,拆开了,“一人一口酥”,不就是让我们分吃的嘛,大家就这么分吃的。曹操过来一看他们还真的给吃了,谁让你们吃的,回答说杨修让我们吃的,说您让我们分吃的。他就是干了很多这样的自作聪明的事,曹操觉得这是一个危险,后来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管理里面,只要是下级,你能够猜透上级的心理,你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你即使聪明也要装傻才行,杨修就是不会这一条,所以出现这些问题。  在阳平关这一仗中,因为打了很久打不下来,曹操想退兵又觉得没有面子,不退兵又干着急,怎么办呢?非常郁闷。那天晚上号令兵来问今天晚上的号令是什么啊,每天晚上部队都有一个号令,不能让敌人知道。曹操正在喝鸡汤,里面有一根鸡肋,就是我们知道的曹操吃鸡肋的故事。号令兵一问今天晚上的号令是什么,“鸡肋”,这样鸡肋就喊起来了。杨修一听又猜出来了,马上告诉他几个好朋友,这些大将军们,说明天可能我们就会收兵,你们赶紧收拾东西,免得到时慌慌张张收不及。这些大将都问怎么回事,今天晚上的号令就是这个意思,你说那鸡肋吃着无肉、弃之可惜,是不是这意思,所以要收兵啊。大家都知道杨修聪明,是这个理,赶紧当夜就开始卷铺盖准备明天走人了。正在这个时候曹操提着宝剑出来视察,一看怎么这么多人在收拾家伙啊,我没有说让你们退兵啊,一问怎么回事,别人说杨修告诉他们,说今天晚上的号令证明你明天要退兵。这还了得,这不是扰乱军心嘛,这一次以扰乱军心罪把杨修给拉出去斩掉了,有什么话好说呢?实际上这个故事也是编出来的,最早编的时候不是这样,杨修被拉出去打了四十大板子,大将军们都给他求情,又放出来了,后来才杀掉的。这是元朝戏里有这么一出戏,我们要说的是这个事,所以不考证这个事情。-- --  曹操自己怎么以身试法呢?在《三国演义》里就讲了一个他自己“马踏麦田、割发代首”的事。有一次打仗,打胜了,很高兴,正好遇到四月天大麦黄,一片丰收景象,因为心情好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将士不许糟蹋粮食,有人踏到麦田里就要斩首示众,可是刚刚下完命令,他自己的马被地里的一只斑鸠飞起来,把马给惊了。然后他自己踏了一大片的麦田,怎么办呢?自己要挥剑自杀,当然是手下来劝说,丞相你不能自杀啊,你自杀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靠谁啊?还指着你统一天下呢。所以曹操说那怎么办,我把头发割下一把吧,也算是我自己惩罚自己了,到他自己犯法的时候,就是一把头发解决问题了。  在这些事情上,我们看到的曹操,一个奸雄曹操雄才大略,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大英雄,但是他为了实现个人目标而使用的这些歪招、损招,实在是令人不齿。因为他用了这些失去道义的歪招、损招,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我在这里讲报应,不是讲封建迷信,实际上他是一种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我们是从这个角度来说。  第一,我们看曹操本人并不得善终,他五十几岁就去世了,今天我们知道在古代也有高寿的人,他自己写的诗《龟虽寿》也讲到,“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所以我们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实际上他在五十几岁去世,是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三国演义》有这样的描写,虽然没有讲原因,这种惊吓而死,就是因为他在成就自己事业的过程中杀的人太多了,自己在心理上、精神上不能承受,精神崩溃所造成的一种现象,这就是一个报应。  第二,因为他一辈子在做事业的过程中用了过多的歪招、损招,不讲情谊,在他的后代身上立马就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曹丕当了皇帝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杀自己的亲兄弟,曹植的七步诗就是这样出来的,所以造成他的子孙后代互相残杀,所以曹魏王朝很快就被别人夺取了。我们现在讲做事业,首先就是做人,如果不做人我看像曹操这样的事业不做也罢,因为他的负面效应,他所造成的恶果还不如曹操开头就是一个平民百姓,这是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大家可以思考。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孙权更有王者之风-- --  在《三国演义》里我最赞成的人是孙权。为什么呢?他这个人在《三国演义》里所表现出来的驾驭局势、知人善人、化解矛盾、形成和衷共济的合力,这些方面比曹操和刘备都要高明。看《三国演义》,孙权的政治集团,基本上是按照儒家思想行事,但是今人对孙权的评价,后人读《三国演义》,包括《三国演义》本身,对孙权是贬的很低的。我们歌颂刘备是一个仁厚之主,曹操是乱世奸雄,孙权被骂为吴狗,实际上不公平。  你看看东吴这一帮人,孙坚出场的时候就是十七路诸侯讨董卓,是在前线拼打很厉害的一位战将,他为什么失败?是因为袁绍抽他的底火,不在后面给他供应粮草兵马,所以孙坚才失败的。这有什么错啊?孙策这个人,小霸王孙策,也是这样一个非常讲诚信,按儒家思想行事的一个人。他里面讲了一个小霸王大战太史慈,两人打的很厉害,打了之后太史慈服了,说愿意归附孙策,但是马上讲了一件事,我得先回家去把我老母亲安置好,孙策就同意了,说你回去。一走,孙策的部下就讲他肯定不来了,为什么?你两个人刚打了这么一场恶仗,他跑了还能来吗?孙策不信,在地下插了一个标杆,告诉大家你们看着,太阳到十二点的时候,太史慈一定会回来。到这个时候,太史慈就真的回来了,这就叫诚信。是孙策对太史慈的信任,也是太史慈在讲诚信,《三国演义》拿这些故事来教育人。  我们儒家讲什么啊?孔子一辈子不谈妖魔鬼怪的事情,但是《三国演义》里写了两个妖怪人物,一个叫左慈,大家都知道,戏曹操戏了很多次,现在讲是一个高级魔术师,变了很多招来戏弄曹操,替读者出一口恶气。另一个就是东吴的神仙,叫于吉,说他能够呼风唤雨,能够给老百姓治病等等,讲的好像很了不得。但是孙策这个人坚决不信,他后来因为伤病临死之前,坚决要把于吉给除掉,他就是把这个神仙给杀了,包括他的母亲,吴国太都不愿意,但是他一定要这么做。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呢?儒家讲不要相信这些怪力乱神,是祸害百姓的,今天我们把它提到这个高度来讲,也是希望我们的管理者不要迷信,不要讲这些东西。  那么到了孙权,他一生的作为,基本上我认为无可挑剔,因为在汉朝这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情况下,皇帝统治无力,地方上的官员只能各保一方。但是孙权继承了东吴事业之后,从来没有说过要踏平中原、取代汉朝,他只是要保住自己的一方平安,这些是没有什么错误的。我们讲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是最大的赢家,怎么个赢呢?《三国演义》里有三次大仗,是决定性的战役,官渡之战决定了曹操独霸中原、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鼎立天下、彝陵之战决定了蜀国走向灭亡。这三次大仗两次都是孙权打赢,只有官渡之战是曹操赢了。这三次战役在历史上都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你说孙权是不是最大的赢家呢?他怎么能打仗呢?我们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  在《三国演义》里孙权与刘备、曹操相比,更有王者之风,什么叫王呢?讲这么一个标准。我们知道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刘邦得了天下跟韩信有一个谈话,刘邦问韩信说你看我带兵打仗能带多少啊,韩信告诉他能带二十万兵马,再多了你指挥不了。刘邦问韩信,说你能带多少兵呢?多多益善,越多越好,我能摆布的开。刘邦就说了你指挥打仗比我强,为什么我当了皇帝你当了臣呢?韩信说了一句话,说你能够降将,我能够降兵,意思就是刘邦可以驾驭这些大将军们,指挥他们去打仗,我只能带兵打仗,所以我是将,你可以当皇帝,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用这个来分析孙权、刘备、曹操的差别,就是在这个方面。  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曹操和刘备都亲自上阵打仗了,也就是说他们把自己降到一个将军的位置上去打仗,曹操把自己降到跟周瑜一个层次上,刘备把自己也降到将军层次上亲自带兵打仗。但是孙权不干这个事情,他任命别人去打仗自己不出城门的,我坐在家里等,你打胜了回来就行了。这就是降将与降兵的高下之分,所以我们说孙权更有王者之风,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刘备、曹操、孙权的比较  决策能力的比较  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可以看到曹操是非常有决策能力的,别人出主意我来决断,怎么办就办了,往往能够成大事。刘备这个人基本上没有决策能力,他如果没有诸葛亮,一辈子将会一事无成。那么我们看,相比较之下孙权最有在危难时刻的决断能力,赤壁之战之前的决策表现就既有胆略又有气魄,为什么?曹操号称83万军队,已经压到长江边上的时候,东吴只有5万兵马。这是一个不成比例的战役,怎么打呢?所以在东吴内部形成了两个阵营的分化,一部分人主张投降,就是张昭这些文臣,老臣都主张不能打,打肯定是要失败的,与其打了失败,还不如我们趁早投降。另一类人坚决主张要打,就是周瑜、鲁肃这些人。在这个情况下,是战是和,最后谁来拍板呢?孙权来拍板。但是在这之前,这些人都在游说他,跟他讲战的道理、和的道理,他一言不发,你们说。到最后,在朝堂上我们再见。当他下定决心要打的时候,挥刀把自己桌子的一角砍掉,告诉大家从今天起谁要再言和,就和我这个桌子一样,也就是要杀。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一个决策,一个刚毅的决断,曹操的83万军队没有了。我们说实际上曹操的83万军队是被他的一剑,把这83万人头砍掉了,这就是决断。-- --  那么在《三国演义》里你可以看到,它其实最初是群雄争锋,那么多英雄好汉为什么很多人都失败了?刘表不能决策荆州没有了,刘璋不能决策益州失掉了,刘备错误的决策使自己走向了灭亡,可见当管理者、当领导人,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用人能力的比较  刘备虽然号称是一个仁厚之主,能够礼贤下士,实际上他并不识人,也不能用人,所以我们看《三国演义》,刘备只有一个人替他出主意,就是诸葛亮,打仗武将就是这么三四个人。等到关羽、张飞都死了,他攻打东吴就是带着关平、张苞这一群人去打仗,怎么能赢吗?那么曹操这个人,他用人是“以道御之”,这个道是他自己讲,道就是方法,他用他自己的招数来驾驭人。我们看在《三国演义》中他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那么孙权这个人在关键时候,敢于用人、善于用人,更能够破格提拔人才,这一条是非常不容易,因为东吴地盘本来就小,人才也就少,当时的北方人不可能跑到南方人给他效力,很大的原因是语言有障碍,水土也不服,所以他的人才只能从内部产生。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中是非常窘迫的,所以我们讲当孙策死后,孙权只是一个16岁的年轻人,他敢于用周瑜、鲁肃这些人,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因为那是他哥用的人,周瑜的地位是给孙策挑担,我们讲是这样一个关系。如果他一旦不听你的,要把你挪一个位置,你还能受得了吗?我们过去讲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孙权在这件事上,我们读《三国演义》基本上没有感觉,他就重用了周瑜、鲁肃这些老臣,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把曹操打败。  那么周瑜、鲁肃这些人相继去世之后,东吴的军队又没有人能够担当大任做将军,怎么办呢?别人推荐了吕蒙,吕蒙是一个什么人呢?行武出身,在古代来说没有家庭背景,想当大官是很难的,吕蒙就是一个没有家庭背景,从士兵干起来的人。但是在这个时候,孙权破格重用了他。当时荆州还在关羽手中,怎么能收回荆州呢?周瑜没有能做到,这个任务落到吕蒙的手中,孙权大概也考虑到他的能力,不一定能够担当此任,所以让自己的一个本家弟弟和他一起指挥军队,但是吕蒙这个时候发话了,说不可以,要么你重用你自己的兄弟,要么让我担当,因为我们两个合作我没有办法驾驭他,因为他跟你是这样的关系。这在今天我们来看,孙权会怎么办呢?孙权就是把自己的本家弟弟拿下来,让吕蒙自己一个人去干,还真的干了一件大事,把荆州收了回来。这种用人的方法,也是我们今天管理者值得思考的。-- --  到了彝陵之战,吕蒙去世了,谁来指挥军队呢?最高统领又成了问题,这个时候军中无大将,别人说陆逊可以,但是这个陆逊是一个白面书生,又没有影响,做大官一定要有影响才行,能服了大家的心,你才能管住这一帮人,陆逊没有这些。怎么办呢?破格提拔,怎么提拔?登坛拜将。把将士们召集起来,登坛拜将,说一句厉害的话,从今天开始,那边刘备的大军已经开过来了,我拜陆逊为大将军,城门以内的事我管,城门以外的事统统归你管,这叫放权。授他一把尚方宝剑,谁要不听你的,格杀勿论。就是这么重用了一个白面书生,一个年轻人,这人果然争气,把蜀国的皇帝刘备给打败了,火烧连营四十里,把75万大军葬身火海,使刘备羞死在白帝城里。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是孙权用人的成功之处。  化解矛盾的能力比较  我们再谈化解矛盾的能力。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问题很严重,第一就是用人画圈,失掉了不少的亲和力,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这个问题,很多事情没法正确的决策,用人画圈最不好的结果就是魏延这样的人,因为在圈子的最边缘,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居然生把这个人除掉了,你说这魏延冤还是不冤啊?  第二,没有处理好亲子和义子的关系,导致一场内部仇杀,关羽怎么死的?在关羽之前也发生了一个蜀国谁来继承皇帝位子的问题,刘备就征求两个结义兄弟的意见,猛张飞就不讲话,关羽讲了一句话,当然要你自己的亲儿子继位,不能用义子。刘备有一个义子叫刘封,这话传到刘封耳朵里刘封能不恨关羽吗?所以到了夜走麦城的时候,关羽失掉荆州之后,在麦城里关羽还想着赶紧给成都发信,让他们派救兵来救我,但是在这个路上,有一个山口是刘封守着的,发回去的书信都到这个地方被刘封扣下来了,才导致刘备不能发救兵,关羽夜走麦城给东吴杀掉了,这是一个严重的矛盾问题。所以后来导致刘备知道了这件事,又把刘封杀掉了,这样一个内部仇杀。  诸葛亮的事情,我刚才已经说过了,没有什么道理讲魏延这个人脑后长了一块反骨,时时都想着要把他杀掉,最后在自己死之后,生了一个办法,把魏延杀掉了。张飞也是因为内部问题,鞭打士卒,最后丢掉了自家性命,这些都是内部矛盾。-- --  曹操也是,内部矛盾很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从来不相信任何人,除了自己那几个心腹之外,所以生了很多招来解决内部问题,都是歪招。这样一个情况,你的事业还能够不受伤害吗?可是反过来,我们看孙权在东吴这个里面,基本上看《三国演义》看不到他内部因为矛盾造成的这些祸害。你看到的他这个集团,是完全按照儒家那一套管理,什么叫儒家呢?上下等级各按其位、各尽所能。吴国在关键时候说话是大家长才管用的,下面没有不尽职、不尽责的人,所以这就叫做上和下睦、和衷共济,很有凝聚力。他内部不是没有矛盾,甘宁和凌统之间有杀父之仇,我们知道孙权在打长江边一个地方势力叫黄祖的时候,甘宁是他手下的一个将军,把凌统的父亲一箭给射死了。而凌统后来又归了孙权,这就是杀父之仇,凌统一见了甘宁就眼红,要杀他,怎么办呢?孙权告诉他们,那时候是各为其主,现在你既然归属我了,大家就要像兄弟一样相处,话是这么讲,父亲是死在他手里怎么办呢?果然在后来,另外一场战争中,孙权又安排甘宁在战争上救了凌统,于是变成了生死之交,他就是这样化解矛盾的。  怎么对待自己的部下呢?《三国演义》里有一个非常好的描写,在一次仗打失败之后回来,他为了安抚将士,摆了一个很大的宴席,让将军们喝酒,让周泰把衣服脱下来给大家看,周泰浑身的刀剑伤痕,孙权是一道伤疤敬他一杯酒,哭着敬着他喝。你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别的将士能不感动吗?在这些方面,我说这是管理的一个理念问题,孙权是在三国时期最成功的,所以东吴是最后灭亡的国家。当然孙权的晚年也很荒淫,这是另外一码事,所以官还是得要有退休制度,没有退休制度就会出问题。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诸葛亮六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诸葛亮在中国来说名声太大,是一个智慧之神,谁要有预测能力、有办法,别人就会说你是小诸葛,比如说白崇禧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这些出神入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诸葛亮办的,他能预测未来,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什么把这么多好事给了诸葛亮呢?有一个心理上的原因,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拜的对象。为什么?在古代只有一条科举之路可走的情况下,而科举之路能走通的人很少,大部分的读书人读了书之后,不管你有才无才,都认为自己很有本事,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毛病,都希望能有人发现我,让我来施展抱负,可是实际上都没有这个可能性。-- --  历史上只有一个诸葛亮,一个在南阳种地的读书人,被刘备发现之后,最后当到了丞相,干了一点事,所以也就成为知识分子向往的一个对象,《三国演义》才把这么多好事都堆到他的头上。但是在今天,我们从管理学上看诸葛亮这个人,他一生的事业有一些是成功的,要不成功也就没有三分天下的事情。但是,我讲他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战术上,战略上他一辈子失误非常严重。  我们讲在做事业这件事上,战略和战术,只有战略是起决定性因素,战术上的胜利都只能是局部、暂时的,战略如果不能成功,人的事业基本上是不能成功。大家可以想一想,从我们民国时期开始,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战略上有什么区别?蒋介石依靠大资产阶级、大官僚,虽然那个时候好像表面势力很强,他不如依靠中国农民。毛主席一辈子战略胜利,六个字,他什么仗打败,最后都能够胜利,哪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就因为这一句话得了中国农民的心,一切都胜利了。所以不要说三大战役如何如何,用兵如神,那都是战术问题,真正的战略是这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最得人心,最后得天下。  诸葛亮一生的战略失误有多少呢?有六大战略失误,这是我个人想跟大家共同探讨的。  第一,隆中对策,缺乏一个关键性的内容,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最后一次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起来之后跟刘备的那一番谈话。谈话实际上就是第一个战略总决策,告诉刘备天下大事将来是三分,你这个情况我们只有联吴抗曹,将来得了四川之后,以那里为根据地,兴复天下。  怎么兴复天下呢?隆中对策时就说到,派一员大将守着荆州,然后我们从四川往北进发,越过汉中向陕西、山西、甘肃这一带打,收了西北高原,再往中原打,是这么一个想法。那么现在我们就讲,为什么缺乏一个关键性的内容呢?实际上第一怎么守着荆、湘这一带,也就是形成三分天下之后,他没有说明白。第二,希望收了四川之后,再向北翻过大巴山和秦岭,我们知道后来的六次劈山都是不成功的,为什么?首先条件不允许。-- --  其次第二次战略失策,就是在赤壁大战之后,胜利的成果被诸葛亮拿来了,赤壁之战之后荆襄一带,刘表的地盘被诸葛亮占了,但是东吴认为这一仗是我打胜的,荆州应该归我,没有办法,诸葛亮让刘备用了一个“借”字,说荆州算是借我的,等我将来得了四川再还你。这个借字是毫无道理的一个事情,大家可以想,荆州本来是汉朝的荆州,东吴打败了曹操,荆州怎么就是你的地盘了呢?荆州是我拿下来的,你有本事可以发兵过来,咱们再打一场,实际后来周瑜一次又一次和诸葛亮打仗,都是为了争荆州,你诸葛亮不是有这个本事把周瑜打败,何必用这个借字呢?因为你用了借字,人家以为是自己的,一定要你还,虽然把周瑜累死了,吕蒙接着干这件事,到最后关羽因此而丧命,荆襄因此而失去,都是因为有这个借字。假如荆襄一带在诸葛亮得了之后,在这个地方用重兵守着,然后去把四川拿过来,很容易,这个地方就不会失掉了。有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我说借,是另外一次战略失策。  第三,就是在西取巴蜀之后,刘备已经把四川拿回来了,已经当了皇帝,很好,实际上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已经把湖北的西部和湖南的东部一大片土地占有了,贵阳等,这一片才是真正的军事战略要地,因为东边是面对东吴的,北边是曹操。那么你如果把四川作为你的大后方,兵马粮草从那里出,以这边为战争前沿,不管是向东先灭了东吴,或者向北灭了曹操,都还有可能,但是你不这么做,只让一个关羽一个人独挡两面,关羽是一个武将,并没有什么谋略可言,怎么能对付曹操和孙权这么两个人呢,所以荆州的失掉是必然的,只是早晚问题。在这个事情上主要是诸葛亮的战略决策有问题。  第四,彝陵之战是更大的问题。因为刘备要给关羽报仇,倾全国之力发兵攻打东吴,诸葛亮、赵云等等一帮大臣都不愿意,但是刘备因为刚才我们讲的桃园结义问题,一定要发兵,果然是失败了。问题在哪里呢?作为诸葛亮这样一个有军事才能和智慧的人,又是蜀国的丞相,你这个时候在不能劝皇帝,自己的主人,回心转意,不去攻打东吴的条件下,你为什么不改变自己的主意,随着刘备一起去出征呢?起码你跟随着刘备,这一仗也许就打胜了,即使打不胜,也有可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为什么你住在成都不动?这是我们想不通的问题,造成蜀国元气大伤,实际上在这里边,诸葛亮要承担一个很大的责任,你知道了刘备把他四十多个大营扎在长江边上,就想到人家要用火烧了,你自己为什么不去啊?这是我想不通的一个问题。-- --  第五,七擒孟获是一个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人力,造成的结果是滥杀无辜,一点用也没有,也就是说得了四川之后,诸葛亮先要把后院搞好了,往云南、贵州这一带打。打的是什么人呢?现在讲那时是打的野蛮人,孟获这些人,我们讲是原始社会的一些人。如果以当时的文明程度,诸葛亮是具有高度文明程度的人,其实打那些原始人,一般智力的人都可以,还用你诸葛亮去打吗?关键是你七擒孟获有什么用?你让他服你了,就是得到这个。那些地方因为它是半原始社会,打了之后既不能给你供应兵源,又不能给你供应粮草,你说你打来有什么效果呢?所以这一仗完全可以不打,这也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你不打起码可以养精蓄锐向北进攻,主要的敌人在北方。所以当时蜀国有一个不起眼的臣叫王良,告诉诸葛亮不用打,派一个将军守着那个山口他就过不来了,何必打呢?但是诸葛亮要打,打的结果是什么呢?兀突骨把三万藤甲兵一火烧尽,诸葛亮捋着胡子说我这回烧死了这么多人,因此我要减寿了,有什么用啊?在自己的心理上造成这么一个阴影。所以我讲实际上这是一个战略决策的失误。  第六,六出祁山。六出祁山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打的六次战役,实际上这六次都是感情用事,就是前后出师表上写的,他为了报恩于刘备,才去做这些事,兴复汉室已经不可能,但是我尽力了,你尽力了有多少好呢?浪得一个忠臣良将的虚名,把自己累死在路上。路径不对,当时的军事实力实际上根本已经不可能,每次要发二三十万兵去打,蜀中有多少老百姓因此而家破人亡亲子散,就因为你要报那一个人的恩,这叫什么事?大家可以思考。  所以诸葛亮因为有这六次重大的战略失误,汉朝要想兴复根本就没有可能性,只不过是诸葛亮自己得了一个美名而已,这种名有什么作用呢?今天可以告诉各位,今天我这么讲,我们觉得他不太值得那么尊敬、崇拜了吧?  结束语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问题,本身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特色,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审视它,你只能是批判的继承和参考,对于今天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得用现在科学管理的方法,但是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在很多方面要有中国人自己正确理解才行。这是我个人的考虑,过去我们说经商企业可以把《三国演义》当作一部什么书来用,我告诉你基本不可用,只能参考、分析、借鉴,硬搬来那些招,你搬一次失误一次,空城计你敢用吗?现在打仗用空城计一定被抓住了,火烧战船没有风,诸葛亮会祭风,你去祭风吗?这事还不完了。不用造武器,你等着草船借箭,你今天给我借一下试试,这些都是瞎掰,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事,基本上都是瞎掰,所以不管我们读孙子兵法也好,还是《三国演义》也好,中国古代的这些管理问题都需要我们用独立的思考,要用今天的管理理念重新来分析借鉴,这是我今天要讲的最后一句话。  谢谢各位,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教授给我们做了这么精彩的报告。现在给大家三个提问题的机会。      【现场提问1】张教授听了您刚才的演讲,马上得天下,但是现在不能马上治天下,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用儒家文化来建设和谐社会呢?请发表您的高见。-- --  【张志和】你提的非常好。我有另外一个讲题,就叫“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还可以讲三个钟头。什么意思呢?治天下,现在都在用儒家的办法,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有邓小平理论,还有“三个代表”,再加上我们传统文化,比如提出“以德治国”的道理,就是出自《尚书》。依法治国的理念也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所以我们现在要真正把我们这个国家管好,我告诉你,在世界各个民族里只有中国有着最深厚传统文化的根基,我们今天的经济能发展的这么快,就是因为我们有儒家文化的好。谢谢你。  【现场提问2】您好,张教授。刚才您说到桃园结义不能实现比较和谐的管理团体,那么怎么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管理团体呢?  【张志和】我先讲《三国演义》这部书演的就是这个“义”字,但是义有两种,一种是深明大义的义,一种是江湖义气的义。关于刘备、张飞,最大的问题就是陷入到江湖义气的义字上,所以事业不成功,就是把个人的感情放在更大的政治目标和事业利益之上,所以不成功。我们现在做事业一定要从大义出发,一定要深明大义。现在不管是一个团队,还是一个企业,管理在这些方面,还是要有更高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道德、诚信、和谐。谢谢。  【现场提问3】张教授,现在的管理中如何借用《三国演义》中的策略?  【张志和】刚才我在最后已经说了,所有的历史文化都只能成为你参考的东西,而参考要靠自己的体悟去理解,照搬肯定是不行的,你如果说它完全是坏的也不行,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你的一个参考。谢谢。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学们、同志们,今天下午岭南大讲坛·巡回论坛第八期讲座举办的很好,肇庆学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张教授的精彩演讲使我们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受益匪浅。刚才肇庆学院和飞院长代表肇庆学院党委机关致了欢迎辞,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李蒲弥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张教授的演讲可以说是十分精彩,站在理论和学术研究的角度,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刘备、曹操、孙权的用人之道,并且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待诸葛亮的得失。这些对我们大家在今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提高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希望大家结合各自的生活实际,科学的加以利用,以落实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市文化名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张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 --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仅供学术交流,其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有错漏,敬请原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