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形式的初步定性的标志,所以一些专家学者就往往把《三国演义》作为古代历史演义小说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因为它比较早,《三国演义》当然也是四大名著里面的一个重要的一部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说的就是我们青少年时代本来就是血气方刚,打打杀杀,所以看了《水浒传》以后好象更加把握不住。那么老年人本来就是足智多谋,看了《三国演义》以后更加老谋深算或者走向奸诈,这是一种民间的说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用的民间的一种语言,把《三国演义》它的那种艺术的魅力,那种思想内涵给涵韵给大家表达出来了。在四大名著里面,《三国演义》它的地位刚才说了几句,就是它是第一部,在这方面有的专家说它究竟跟《水浒传》相比,谁是第一,但是现在基本上肯定它是在《水浒传》之前就已经成型了。《三国演义》大家都很熟悉,看完整部《三国演义》以后它是宏阔的艺术结构,大气磅礴的一种人物场面的描绘,精彩的故事构传将古典长篇小说艺术腿上了大雅之堂。我们看《三国演义》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类型跟个性有机结合,主旨鲜明突出。可以说,《三国演义》已经成为古人的一部伦理与智谋的教科书。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古人的一部伦理与智谋的教科书。所以有位专家还专门写《三国演义》的伦理学,从伦理学的角度讲《三国演义》,智谋就更多了,从智谋学的角度研究《三国演义》。更值得我们特别指出的是,《三国演义》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忠、义、仁、勇、智等等方面,深刻而且广泛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国民性问题,书里面浓墨重彩描绘的有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尤其是智慧文化方面的先河案例,经过批判、继承、改造、转型,作为我们领导干部完全可以从里面汲取一些宝贵的本土化营养,对我们治国理政应该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一个基本的评价。这种基本评价比较概念性,我们的古人对三国文化、三国故事有一些自己的诗性的感悟。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的片头开篇那首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下篇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杨慎写的,后来跟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岗,把它放在《三国演义》毛本的开篇的。当然比它更早的我们的苏东坡,大文学家苏东坡更是用他的千古绝唱来感叹三国的这种故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因为这篇歌咏三国的词篇,所以把这个词牌名后来就用另外一个词牌,本来是《念奴娇》,后来干脆叫《酹江月》就从这来的。站在长江边上,苏东坡在遥想当年三国时代的斗争故事、战斗的故事。想起了历史的英雄人物、想起了周公瑾,甚至想起了诸葛亮,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也好,周公瑾也好,总之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当事人。他觉得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实际上是一种感慨,发出自己那种怀才不遇也好,政治遭遇方便的感慨,这就是说这个词篇有名的地方。大家知道,他说的周郎赤壁并不是真的周郎赤壁,所以他认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所以关于三国的文化、三国遗迹,从苏东坡那个时候就有很多争论,也难怪我们今天还在争两个隆中的问题,这是古人的歌咏。《三国演义》不光是在古代就引起那么多人的遐想,在现代尤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那么多的影视剧来描绘三国,其中有三部,大家都知道。一部就是央视板的80年代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80多集。那是迄今为止我认为是最忠实的反映《三国演义》完整篇章的一部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大家看它的片尾曲叫《历史的天空》写得是很到位,这是女作家王健写的,是女作曲家谷建芬作曲,所以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三国演义》所有的曲子那么多插曲、优美的、柔美的、壮烈的、豪放的都是女作曲家和女写词的来写的。王健老师是一位女的,谷建芬老师也是女的,这恰恰和我们《红楼梦》形成鲜明对照。《红楼梦》的所有曲子是王立平一个男作曲家写的,《三国演义》恰恰是女作曲家写的,也可能是导演觉得女作曲家更能了解那种儿女情长,了解英雄豪杰。《三国演义》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经过歌手毛阿敏那种充满历史况味的演艺,所以把这首词的内容全部烘托出来了。在唱有历史风味这种通俗歌曲或者影视歌曲里面我个人比较喜欢两个歌唱演员,男歌手就是刘欢,他唱那种歌曲唱的多么到位,女歌手就是毛阿敏,这是个人的观点。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很宏大一部作品,而且是由鲍国安老师演的曹操,那是非常得让人印象深刻,据说当年导演找鲍国安老师只谈了一会话就马上确定了他就是这个演员,这跟其他主演完全不一样,包括唐国强,唐国强因为演的诸葛亮以后他的人生就变了,他的演艺生涯就从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他自己特别感慨,而且特别感激的。那么事实上他当时在演诸葛亮还是有困难的,但是让鲍国安老师演曹操,导演是一眼就看中的,谈几句话马上就定下来了,这是一个细节。所以一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央视版的,迄今为止也是非常忠实于《三国演义》原著,连里面那些台词大部分用的都是文言版的,就是《三国演义》原词,所以他很重视,当然也带来了一些大家觉得它不白话化,它的改动太少等等,但是其实我们转念一想,它最符合文本特点的。当时《三国演义》协会的会长刘世德先生,他当时具体把关的,包括里面一些改动他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就不让改,等等有这么一个背景。后来大家知道,前几年,吴宇森导演还导演了一部电影大片好莱坞式的《赤壁》上下两部,那是按照好莱坞大片来打造的。吴宇森他不是完全根据《三国演义》来的,而是根据三国的故事,自己加以演绎,所以他不敢叫三国了,更不叫《三国演义》了,干脆就叫《赤壁》,因为它是以赤壁大战为根据来演绎的,这里面张丰毅演的曹操,赵薇演孙尚香等等都是一些名演员,场面是很宏大的,甚至有些情节进行改动的,比如说赵薇探营,然后曹操最后不是关羽给放的,而是周瑜亲自给他放走的等等,把整个情节都改动了,当然他有他的考虑,但是你不能根据这个电影的文本去看我们要讲的《三国演义》,那不行,因为这个是有区别的。最后高希希导演,陈健斌、陆毅等人主演的新版95集的新版《三国》,就叫《三国》,这部《三国》引起很大的争议,95集,里面剪了很多比如桃源结义用几个镜头就带过了,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不是根据《三国演义》,而是把《三国演义》内容,《三国志》的内容包括自己的改动,自己导演的考虑全部加进去了,所以里面主要是以曹操为主线的,对刘备的形象也做了改动,把刘备从一个以前仁政德治一个仁君形象更多强调他的权谋方便的。孙权的形象也加重了等等。有这么三部片子值得跟大家介绍,至于其他的像《诸葛亮》单篇的连续剧很早就有,那就不说了,就这三部,这三部跟我们今天讲的《三国演义》的文本的关系比较复杂,相对来说央视版的《三国演义》更接近我们的文本,所以如果从影视剧的角度,大家可以先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央视版,然后可以再看《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毕竟是一种文言的版本,有人说看的不太好看,它是文言气味很浓,但是也恰恰是这样,大家可以学学文言文,学学比较白的文言文。这是说现在三国文化的影响。随着三国影视的这种发达,我们的三国遗迹、三国文化遗存也是很重视的,然后三国城像水浒城一样的,各地都把它作为一种文化大台、经济唱戏的一种载体。从文本的角度来讲,我们毕竟从文本的角度来认识《三国演义》,所以我今天题目为什么不用《三国》,而是直接用《三国演义》,就是我要强调一点,我们看《三国演义》,看三国文化,我的观点跟有的专家不一样。比如易中天先生们讲的时候都始终介绍自己是说《三国》,一般的不喜欢用“演义”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两个字放在里面。为什么呢?这肯定是一般觉得我讲的是三国历史,一定要强调它的历史,而不是小说,他们是从这个角度,所以经常把《三国志》的故事,历史上的曹操、历史上的什么,强调那部分的,这样跟大家进行讲解,我的观点不一样。我认为三国文化,看《三国演义》应倒过来看,怎么叫倒过来呢?就从毛宗岗的版本,我们现在定本,康熙年间到现在的,从这个《三国演义》的版本往前追溯,往前看,先看《三国演义》,再看前面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那一版本的,再往前面看《三国志平话》也好,《三国志》也好,一直追到历史,是倒过来看的。因为我认为三国文化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乃至对中国国民性的影响不是《三国志》,而恰恰是《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小说、戏曲、通俗文学这一类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小传统,这才是真正影响中国的,所以从这再往上倒应该是这样的,光是《三国志》对我们的影响绝对没那么大,再说了既使是《三国志》,大家看陈寿的《三国志》,里很多是民间传说放到裴松之注里面的,所以《三国志》也不是说本身就是一部历史的东西,加了很多传说性的东西,所以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既然题目是《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因为要解读《三国演义》可以从多种角度,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文学作品的角度,历史文学创作的角度,那么我今天的角度因为时间有限就从《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这个角度来解读。清朝初年的张潮在《幽梦影》里面说《水浒传》是一部愤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感悟的书,《金瓶梅》是一部悲哀的书,《三国演义》当时他没说,《红楼梦》也没说,但是如果给他续一下,加一下那么《红楼梦》是一部悲痛的书,《三国演义》应该是一部智书,智谋之作的书。这种智谋值不值得解读,值不值得我们今天再跟大家解读呢?有不同的一些观点。著名学者刘再复先生他现在在海外,他就是对《三国演义》是批评的比较多,他曾经有个《双典批判》,批判《三国演义》、《水浒传》,他说他不是从文学角度,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他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权谋、奸诈,是引领中国人走向地狱之门的破坏中国人国民性的这种引领走向地狱之门这种坏书,它是这么一个看法的,发表了很多文章。这是刘再复先生的观点。因为他说他从价值判断。另外,大家都知道有一本书,所谓《厚黑学》,解放前的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厚黑学讲的是怎么当官,怎么做无官之道,潜规则,里面的核心观点就是从三国来的,他就认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三个形象,比如刘备、曹操、孙权,他认为刘备的脸皮最厚,厚黑学的“厚”虚伪,曹操的心最黑,所以他们两个人能成功,你再不是厚、再不是黑,那么在官场上,在整治生活中就能成功。孙权是既不够厚、也不够黑,所以他就不太成功,他总的核心观点是这样的,所以他当时抱着一种讽刺的眼光。说厚黑学不是拿它当经典,当成正面的东西,应该从他那里面批判官场的一些恶性潜规则的一些东西,就是李宗吾先生,刘再复先生有些共同的地方,都把《三国演义》看的特别黑暗,从这个角度当然从所谓价值判断角度。我们今天麦加写了《风语》,这个书的宣传页上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说我这本书当然不一定是他写的,推销上广告上说我这是世界上最干净的权谋。好象某本身就是反面的东西,《风声》就是最干净的权谋,这里代表中国人一种观念,究竟权谋是什么样的?那么我今天讲的实际上说白了就是权谋,但是我不用权谋,是中国智慧,大家从我的演讲里面,下面能够听出来不仅仅是权谋,是一种中国的智慧,应该从正面一点的角度去解读《三国演义》。因为刚才开篇我就说了,它是古人的一部伦理与智谋的教科书。两个方面,一个伦理、一个智谋。伦理部分是包括了中国人的很多国民性的东西,比如忠、义、仁、勇、智,起码五大方面,而正是因为这些方面深刻反映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广泛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深层次的国民性的问题,所以他的智谋是和他的国民性和他的理论是结合在一块的,这个是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要把握的两个大的角度,不光是要看智谋,还要看它的伦理。我的判断《三国演义》应该是一部好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智慧文化的形象载体。这本书当然也是要经过一番解读了,不是说拿来就是所有东西都全盘接受,这不是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这也是我们的基本观点。就像中央党校习近平校长讲话里面所说的,它是一本好书,这本好书是反映了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它是传世之作应该也是属于这个范围的,应该说它的某些方面也是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三国演义》也可以够的上这样的,因为看《三国演义》我们对治国理政也有一些感悟。那么下面我就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解读《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第一个大题目我称为传承的智慧,也是一种智慧,就是《三国演义》怎么来的,为什么成为现在这样的面目,这样的《三国演义》在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其实里面本身就是有一种思想的演变,一种版本的演变。版本的演变中间就灌注着一种对它的改造,所以叫传承的智慧,谈《三国演义》的古往今来。这是第一个大题目。第二个大题目也给大家介绍,乱世的抉择,在那种混乱的年代,究竟是统治集团的几个方面,怎么样政治势力怎么样积极决策,最后走向成功或者天下一统,这也是一种乱世的抉择,我把它称为“以人为本”与千秋“忠义”,上面是以人为本,仁政德治,那么下呢?下对上或者就是下存呢?就是千秋“忠义”,它弘扬这两个方面。既然弘扬这两个方面,就有伦理的和智慧的这方面有考虑。所以《厚黑学》所说的完全对它进行一种厚黑的评价,应该是也有问题的。这是第二个大题目。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第三个题目也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是重点。叫历史的启示,《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我称为五大智慧,这五大智慧里面包括核心价值观、包括人才治理、包括战略思维,包括军事谋略、包括人身设计等等,有五个大方面的智慧。一、传承的智慧:《三国演义》的古往今来(一)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承智慧我们先讲第一,第一个大题目叫传承的智慧:《三国演义》的古往今来。这里面牵扯到中国古典小说演变的智慧,就是民间的智慧。中国古典小说有丰富的民间传统,小说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民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创造。我们看中国古典小说的时候一定要先把握有丰富的民间传统,三国、水浒、西游四大名著里面有三部是这样的,是民间传统的。比起那些所谓正统的诗歌、散文来说,古典小说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民众的思想心理、爱憎感情、道德观念和艺术情趣,所以这种古典小说不仅仅是具有文学价值的,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因为我们看到在小说中民众的审美要求对我国古典小说民族风格的形成和艺术上的成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比方《三国演义》章回本怎么来的呢?当然也是跟这有关系的,也从古代的说话艺术变化而来,《三国演义》是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民间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经验往往为文人创作所继承,文人作家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创作,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特色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共同创作,这共同创作就两方面的观点带进去了。从民间创作到文人的认识和写定,中间的过程纷繁复杂,而小说在流传过程中又增加了不确定性,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读者的趣味,所以版本问题又成为古典小说突出的问题。所以为什么讲《红楼梦》,讲《三国演义》的时候非要讲版本不可,非要体提一下版本不可,因为这里面太复杂了,这里面反映了流传过程中间的一种历史文化方面的内涵。古典小说由粗到细,由丛残小语到长篇巨制的发展,无不凝聚着广大民众和文人作家的艺术心血。所以不断地继承和创新,开辟新的小说天地,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不断地创新,《三国演义》实际上也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古典小说的创作与发展受到当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价值观念等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既然说这个影响,所以我们在把握它的流传过程中间还要关注一点,就是古典小说的思想内容往往是精华与糟粕杂糅在一起的,需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加以把它鉴别,这也是应该的。所以说明我们对传统文化也不能完全拿过来为我所用,一定要经过一盘批判、改造的功夫要转型,要有这个功夫,这个就是总的给大家解释一下。(二)《三国演义》的传承智慧具体到《三国演义》的流传,就是典型的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一种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这是它的特点。那么从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也是一个文学接受学的一种典型的案例。《三国演义》我们今天把它定的作者是罗贯中,当然这还有种种争论,公认的是罗贯中,他是文人,他恰恰就是在继承历史、民间的三国的文化传承里面才把他写下来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三点值得大家关注,因为这牵扯到对《三国演义》的内容的理解也牵涉到对三国智慧的理解。罗贯中,据说是山西太原人,有争论有的说是钱塘人,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总之是明初时的,生活于元末明初,所以他是生活在元末明初,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是改朝换代的年代。生活在这个年代,他生平就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点就是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这是第一点,有经验的,有政治方面,有社会阅历。第二点叫“有志图王”,还参加过元末反元的斗争,到张士诚那当幕府,还参加过元末的反元斗争,这个是第二点。第三点,他特别好写历史小说和戏曲。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等,还有《三遂平妖传》,相传他还写有《十七史演义》,总之他对历史文学是有特殊的兴趣,所以我们《三国演义》是出自他的笔下是顺理成章的。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那么他写定《三国演义》的过程中间他参考了这几个方面。一个我们叫文人历史,文人历史就是西晋陈寿有个《三国志》,就是我们《二十四史》前十四史的名著,陈寿的《三国志》,当然不仅仅有《三国志》还有南朝刘宋时候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的注,为什么提到这一点呢?因为《三国演义》好多东西不是完全根据政历史来的,是根据裴松之给《三国志》做的注,那个注是有140多种,增加了很多史实,引了很多野史的杂记,注文多出原文好几倍了,就比陈寿的《三国志》还多,罗贯中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有的人说,还取材于《资治通鉴》那是往后的,这是他从历史来的。那么仅仅是历史还不行,所以三国文化流传过程中间,还取材于民间传说,因为在《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产生的同时,已经有很多民间传说在流行了,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等里面有很多三国的故事。唐代诗人李商隐是晚唐的诗人,就有一个骄儿诗就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等等,杜牧也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等,就说明最迟在晚唐的时候,三国故事就已经影响到民间了,就在民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在唐朝的时候。在宋代的时候,北宋“说话”艺术里面就有专门的艺人“说三分”,说三国故事成了一个流派了,所以苏东坡在《东坡志林》里面记了一个有趣的一个故事,他就说一个姓王的一个人说,深巷中小儿薄劣,巷子里面小孩顽皮,他家人怎么办呢?就被他害苦了,说你出去玩吧,就给他钱让他干嘛去听说书。小孩听到说三国故事的时候听到刘备失败了,一下就皱着眉头就很难受,有抽涕者,有流眼泪的,有听到闻曹操败,闻曹操败,即喜畅快,听到曹操打败了就特别痛快。这个股市说明什么呢?一个说当时的说三国股市的艺术,感染力已经很强了,这是第一个给我们的启示。第二个就是已经出现的尊刘抑曹,尊刘备反对曹操的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三国的人物形象就已经有倾向性,不是像我们历史上说的曹操是个英雄从那个角度了,而且把曹操慢慢脸谱化了,慢慢贬曹操了。另外,元杂剧中间有三国戏有四五十多种,有的流传下来没有那么多,但是内容很丰富,这就说那个年代,那么民间的艺人对这些三国流传的民间传说又进行了一番加工,加工成了我们有一本书就是元代三国故事的“话本”,在元代至治年间的一种《全相三国志平话》这个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分上中下,上下两栏,上面是图下面是正文,有点像我们今天的连环画。它的内容结构已经具有《三国演义》的规模,当然篇幅小了,大半是不同于正史的附会和传说,文笔比较粗,因为是说书人的底本把它改编的,但是保留了浓厚的民间气息。比如说里面有司马钟相??段誉的因果报应故事,他说什么呢?他说整个《三国演义》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轮回报应的故事,比如说汉献帝是谁变的呢?汉献帝是汉高祖刘邦变的,他把汉朝的头尾因为高祖皇帝当年杀功臣,杀了韩信、杀了彭越,杀黥布,大杀功臣,那么《三国演义》的写作就是要报功臣之冤,民间艺人也就是说,后面就是报功臣被杀之冤,所以把汉高祖的天下分了,汉高祖现在不是转世为汉献帝吗。曹操就是韩信变的,刘备是彭越变的,孙权是黥布变的,这么个轮回,民间戏曲很浓厚,也挺有意思的。但是《三国演义》没有取这个,觉得太玄了,这是我们叫当时《三国演义》看不着的。正是因为在这些民间传说和话本的基础上,罗贯中就写出了《三国演义》,那么罗贯中正是在前面这些文人历史、民间艺术加工《三国演义》故事的基础上,然后创作了《三国演义》,写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当时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里面我们一般的提到了罗贯中最早的刊本,现在是叫明代嘉靖年间的留下来的,一共是24卷,每卷十则,一共240则,每则有一小回目,七言一句,跟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还不一样,这是当时罗贯中所写的。这里面一个增加了篇幅,一个增加了大量的情节。比如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把这个情节都扩大了,赤壁之战用八回写,原来只有7千字,现在加到了八回,这个是罗贯中进行了改造。现在可以见到明末的版本有20多种,但是内容上几乎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相同。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完整的本子,也是最流行的《三国演义》的文本就是清朝初年由毛宗岗父子,对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进一步加工,改变了原来本子里面很多松散拖沓的地方,让全书更加紧促畅达,篇幅也增加到了上百万字。里面是采用朱熹在通鉴纲目的说法,进一步突出了以蜀汉为正统,并且把曹操定为正统是错误的,这一下就使得毛本《三国演义》的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观念更加浓厚,但是恰恰这样一个修订,更符合清朝统治者的口味,因为它正统思想增加了,加大了刘备集团的分量。因为大家知道,清朝很看中《三国演义》的,而且总《三国演义》来鼓吹来维护这个封建的伦理观念,宣扬封建正统观念,清朝曾经派人将《三国演义》和《四书》一起译成满文,并对“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褒封,直至把他封为关圣帝君,地位可以说是崇高无比。这主要是起到凝聚满族与蒙族人心的特殊作用,他有他的政治考虑。这是他进行了一番,我们说加工和改造,这恰恰符合清朝的特点。大家知道努尔哈赤说自己就特别喜欢三国,所以清朝对三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直到雍正皇帝的时候他曾经专门处分了一个大臣,为什么处分呢?他说你怎么说话的时候用三国的语言呢?就为这个处分了大臣,我们转念一想,你不知道你作为皇帝你如果对三国故事不熟悉,对《三国演义》不熟悉,你怎么知道他说的是三国一下子就看出来呢?可以他在宫廷里面他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思,他就是那个作为皇宫里面他对三国特别熟悉了,起码在他自己爱好里面对《三国演义》的书,三国文化很熟悉了。所以在古代社会生活中间,统治阶级思想向来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我们说《三国演义》由《三国志全相》、《三国志平话》,一直到《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一路演变而来,既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那种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特色,也是说明了封建正统思想尊刘抑曹和封建礼教观念,比如说忠孝结义等等被不断地强化,而这种强化正是一种朝野博弈,而不断符合封建王朝统治意识形态的结果。就是一部《三国演义》可以进行很多解读,包括从政治文化解读,因为他为什么那么多正统思想呢?而且他又不失对民间的吸引力,他把这两个完美地结合在一块。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大家从关羽的形象就能看吃来,从桃园三结义也能看出来,既是君臣又是兄弟,君臣当然是符合统治者模式的要求,模范君臣关系,君仁臣贤。另外一方面他用兄弟之情,所以又符合老百姓的心里,还有忠和义,忠当然是对国家忠对国家的义,义老百姓也能接受,恰恰是朝野博弈,大传统和小传统这种驳议产生的一种结果很值得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分析。如果从清王朝政治的角度,因为《三国演义》毛宗岗这个版本影响最大就在这个时代,而且清朝皇宫对《三国演义》那么喜欢,就清王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已经在设计未来的治国理政的方案。有的专家说清王朝具有江山一统的大中国胸怀和天下的意识。这个说法并不过分,因为他入关以后,标榜是为民复仇,修建明朝皇帝的陵园,而且说自己是正统,自觉汉化和儒化。表示认同儒家治国理念和仁政德治思想,使得一般的汉族官僚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在文化血脉和道统血统上有所继承和皈依。这方面是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三国演义》作为一是不个儒家经不是一种儒家经典的一种实践,在很多方面。所以清朝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去拜孔庙,拜明孝陵、拜大禹坟、刚柔相济、偃武修文,笼络了天下人士,借《三国演义》又笼络了民族的情感。《三国演义》实际上大家看蒙古地区对于《三国演义》也很重视,他跟蒙古是兄弟相称,当时是兄弟相称。我们看孝庄皇后也是蒙古族来的,所以他有很复杂的一种关系,他在满蒙民族关系处理方面《三国演义》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三国演义》等等一些流行的小说,正好可以作为一种当时文化认同的符号和载体,把《三国演义》这样的一种三国文化纳入了构建王朝核心价值体系和新的治国理念的这种范围,这是清朝的一大创举,这对我们今天也有很大启示。把一部文学作品,一种文化不光是文学了,不中充满历史文化况味的含蕴的这种文学作品,把它单独拿出来加以改造,加以借鉴吸收加以推广,这也是清朝重要一个杀手锏,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大的题目,就跟大家讲到这,是传承的智慧:《三国演义》的古往今来。二、乱世的抉择:“以人为本”与千秋”忠义”第二个题目叫乱世的抉择:“以人为本”与千秋”忠义”。《三国演义》描写的时间大概是上百年,如果确切的说是60年,是公元220年到280年,实际上前后100多年,从东汉宁帝建宁二年169年起,一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也就是从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是个动乱的年代。主要是描写半个世纪的魏、蜀、吴三国的兴衰的过程,很大的篇幅是写刘备集团,所以他有所侧重的,虽然写魏、蜀、吴三国,但是有所侧重的。比如头两回,包括前书引子写三国形成提供的背景来源,实际上是东汉朝廷里面的混乱。从第三回到三十三回写曹操怎么消灭董卓,消灭袁术、袁绍官渡之战。三十四回到五十回,写了刘备集团的由弱到强,赤壁之战,从四十三回一直写到五十回,就写了赤壁之战。五十六回到一百一十五回,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他是从五十六回具体开始的,到一百一十五回,总共一百二十回。五十一回到五十七回写吴蜀联合的过程及矛盾。五十七回到七十四写刘备的发展,很多篇幅写刘备的无可挽回失败的过程。七十五回到八十五回写刘汉王朝迅速衰败。八十五回到一百零四回,写了刘备死了以后孔明如何南征北战建立的蜀国。一百零五到一百一十五写姜维,也就是孔明的继承人,姜维北伐一种回光返照。一百一十六到一百二十回写西晋的统一,然后中国走向统一,吴国的灭亡,这大概是整个《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大的历史线索,是跟历史比较吻合,但是大家看里面重点篇幅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所以分析《三国演义》,我们既要看到它历史的成分,也要看到它需求的成分,所以经常有人说法叫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大体上是根据历史而来的,但是具体细节里面是有改动。倾向性当然更有改动了。那么这里面我为什么说一个乱世的抉择?在这么一个混乱的年代,《三国演义》描写这么宏大的那种场面,其实里面可以抠出这么一个关键词“乱世抉择”,就是今天我们讲智慧,讲中国智慧,在乱世的抉择里面,究竟是《三国演义》要弘扬的是什么样抉择的智慧?比如说我抠出“仁政德治”是对上来说的,君主在这个论是里面君主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才能走向成功?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才能统一万民,才能够在三国鼎立里面,在混乱的各种斗争里面立于不败之地,他要弘扬的是仁政德治,这个仁政德治里面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还有千秋“忠义”,下对上要千秋“忠义”,上下协力,上面要仁政德治,下面作为普通的百姓也好大臣也好他要弘扬的是忠义,我们称为千秋忠义,这上下两个层次的。《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乱世的抉择:“以人为本”与千秋”忠义”(一)《三国演义》中的“以人为本”思想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大家知道,从汉武帝刘彻采了董仲舒、公孙弘的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和核心的价值,并且始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了主导的地位,有极强的影响力。儒家学说那么庞大体系那么宏大,但是在它和官方结合,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作为王朝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结合里面实际上有个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仁政德治”这种社会的政治理想是一以贯之的,是儒家治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的理念。起码各代王朝都在彰显这个,都是高高举起这个大旗。所以大家看到在不管是在清朝还是清朝之前的一些王朝年代,不管皇帝怎么昏庸,官方意识形态大旗方面一定打着儒家“仁政德治”这种德治大旗,所谓为政以德,所谓以德治国、以人为本,追求一种仁政,就是强调在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时候要更多考虑民众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协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因为是民众的诉求,对民德化天下,实行教化,实行仁政,这都是儒家的这套治国安邦的这种理念。而且在儒家看来统治者治乱之道的关键就与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民,这都是经典里面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荀子?王制》里面反复强调的。还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求人和,这些都是儒家的一些传统观念,恰恰这些观念就规范了统治者如何驾驭民生的这种底线,我把它称之为底线。失去了这个底线,他就没有政治上的合法性。所以这种底线应该是治国理政的一种基本的出发点。那么这里面的主体当然是帝王,帝王就是仁政德治的主体,他有什么样的政治追求,具备什么样的政治品格,那就实行王道,要反对霸道,讲求人道,王道是最高的原则。作为王道,所谓这个王当然是内圣外王,就是儒家的大学里面讲的,三纲领八条目里面的,格物致知,修齐治平这套东西实际上作为里面一个圣人你才能当好王,才能行王道而不是霸道。成为道德的表率和人文的典范才有资格统帅和治理万民。“以民为本”而不是肆意的忘形霸道,追求以“德教仁政”为先的王道,后来又发展为“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治国方略。至于像你实行暴政,恰恰是违背了这种仁政德治,以民为本这种王道政治的价值取向,所以这是为人所不耻的,也失去了政治的合法性,这套虽然是概念的东西,但是在历代王朝里面它是作为主流的东西,核心价值观,而且一些大臣恰恰把它作为一种牵制皇权的一种手段,所以他是政治亲民的时候这套东西是挺惯用的,我们说在一个古代王朝当一个治道就是一个统治权,治理之道,当他比较清明的时候,往往是这条线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在起很大的作用。我们继续延伸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象载体,无疑也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基本观念。这种基本观念刚才讲的,是受到了清朝皇权影响的,因为毕竟定本《三国演义》,我这里面有个小例子。比如说光绪皇帝曾经写了康熙皇帝谈为君之德的一个条幅,这个条幅很有意思,是光绪皇帝写的,实际上是康熙皇帝说的,里面就说什么呢?他的公禄就是光绪皇帝的公禄,圣者仁皇帝,奖宴训练一则,然后把它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个影印件,里面就是说人君出入警跸,固宜研肃。朕见明朝之君,高居深宫,过于安逸,凡郊祀偶出,所乘之荤,皆铁丝作帏,以防不测。人君临御天下,以四海为一家,当使遐迩上下,倾心归慕,若刀矢可加以辇帏之中,则人心离二,虽铁壁何益!故古来贤圣之君,尚德不尚威也。大家看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这个是对我们三国文化是有影响的,它为什么要强调仁政德治,为什么要强调刘备集团,强调刘备那套观念,就是跟清朝是吻合的,跟康熙皇帝这套东西是吻合的,他要做仁君,这恰恰是高高举起了儒家意识形态,这种核心价值观,把治统和道统放在一致了,刚才我们皇帝这套是要治统,儒家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道统,道统和治统在一个政治比较亲民的时候它往往是合一的,两个配合得比较好。但是在荒唐年代,往往这个道统不起作用的,就是皇帝说了算的,所以当时强调康熙皇帝“尚德不尚威也”,这里面刘备形象应该是“尚德不尚威也”。我们今天反复强调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讲究领导干部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所谓十六字方针,我们讲究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等,讲究我们干部具有的品质,我们从《三国演义》、三国文化里面也受到一些启发,所以古往今来,我们把它抽象出来,没有不强调德为先的、仁德为先的,包括对国君的要求,也是这么弘扬的。《三国演义》恰恰也是从这个角度,如果用一个书面的语言可以说,《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基本观念。《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兴亡史,自黄巾起义一直写到西晋王朝的诞生,可谓百年历史大格局,一部形象生动的《三国志》文学阐释文本,其中对混乱年代宫廷政治乱象浓墨重彩的描绘,对各统治集团人物明争暗斗血与火博弈的揭示,对服务于政治目标之军事斗争的睿智抒写与精彩展现,对正统思想、国家统一与“王道”“仁政”理念的讴歌,无不构思奇巧,情景动人,启人心智。这个是比较书面的一个说法,那么《三国演义》是不是写到这一点呢?看三国就知道,三国整个传播概念。(二)关于《三国演义》的两个误读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那么在解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一种读法上的问题,我把它称之为有两个误读,就关于仁政德治、关于忠义概念的,我先一下两个误读,再具体讲一下人物代表。误读之一就是刘再复先生他们主张的说《三国演义》是地狱之门、是权谋心术,是要不得的,是引领中国人走向地狱之门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误读,这是我个人观点,从价值判断,还是历史角度判断都有问题。《三国演义》弘扬的这种东西,我们把它抽象出来难道仁政德治有什么错吗,难道他歌颂刘备品德,难道非要歌颂曹操那种险恶、奸诈?它明显的不是弘扬曹操那个,是要弘扬刘备,《三国演义》的主旨是在这,我讲的《三国演义》主旨在这,那么这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错的,这不应该是错的。如果是把它完全拿过来不加以改造、转型,那是你的错。就是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继承者,就像作家说的那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这是误读之一。误读之二是我们现在流行歌曲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大家知道,林俊杰有一首歌曲叫《曹操》很有名,出了专辑,里面代表一种情绪,歌词是这么念的: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谋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如果我们完整地看《三国演义》,平心静气来分析,用历史无政府主义眼光来分析《三国演义》,难道看不出对与错吗?我认为能够看得清对与错,可以解读的这两种认为都是一种误读,这是一种个人的观点。苏童说那句话还是很有道理,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对文化传统进行继承改造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不加以转型、批判,那才是落后的。这里面我们就像毛泽东主席的古籍新解,古为今用,这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他很大的合理性的,而且毛主席把古典文化里面进行解读,进行古为今用在有些方面是用得很到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那种抽象的继承法,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观念进行抽象的继承的方法,对我们今天也是有合理性。就是像古人所说的,要法圣人之所以为法,不是要把圣人的所有东西完整地继承下来,而是要学习他当时为什么这么说,他基于什么为什么那么说,他提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待这个问题,要学习圣人之所以这么说那种方法。这么看问题,可见我们对待传统的文化的继承就好一点。所以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有人问孟子,你怎么看待孔子?他说圣之时者也,就是圣人他是根据时势而探讨理论的。孟子就看出这一点。《三国演义》整体是宏大叙事,写了一个世纪的战乱与军阀的混战,政治的乱象可以说是生灵涂炭。欲知天下苍生苦,请听三国演义篇。作者的主旨是盼和平、求统一、安民生,推崇的是“仁政德治”和忠义,反的是暴力统治,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这是《三国演义》的主旨。他怎么样落实他的主旨呢?他实际上有三个人物,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大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来提要性地进行解读。(三)董卓——恶政一个就是董卓、袁绍,尤其是以董卓为代表的恶劣的方面,我们说的就是恶人、反面的人物,这就不是仁政德治了,完全是反着来的。比如《三国演义》的开篇就写了少主继位,皇权旁落,宦官专权引发了袁绍、董卓等等军阀的相互厮杀,弄得国家是一片混乱,造成人民无穷无尽深重的苦难。这种苦难是对传统文化中间的怪圈一种形象的描绘。什么怪圈呢?大家知道东汉末年,在这之前已经开始了,有宦官专权、外戚专权两方面是交替的。当皇帝小的时候,他的外戚是专权的,因为他舅舅,他母亲的娘家一般就揽权我们叫外戚专权。当皇帝长大的时候,他不愿意受牵制,所以他周围的太监势力又大了,宦官也专权了,来回这是在中国古代王朝里面形成的怪圈,这个怪圈在清朝好一点,大家看最后李莲英又出现了。但是在清朝之前是特别严重的一件事。这种怪圈在《三国演义》开篇就写了。写了怪圈当然就要写儒家的治国理念了,要正面弘扬的,正面弘扬他就批判董卓,这里面董卓虽然在平定宦官、外戚方面有贡献,但是他当政了以后又成了仁政德治的对立面,写他的残暴、残忍。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比如说他经常领部队到外面残害老百姓,带领部队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四回里面说他领导部队出城,把老百姓杀了,把妇女、财务人头装在车上,然后扬言说他杀了坏人,杀贼了,大胜而回,干这种事。比如他从洛阳牵到西安的时候临走的时候大肆烧掠,二三百里无鸡犬人烟的。尤其第六回有句话,他那么残害老百姓还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毫无民本意识,吾为天下计,我这么残害老百姓好象他是杀贼,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岂能可惜老百姓的生死呢?你看这句话他记住了。(四)曹操——奸雄那么跟董卓相似的,作者写了曹操,曹操本来作为董卓的对立面来描写的,但是曹操作者写了他残暴的一面,又有奸诈和权谋,又并吞天下这种野心。当然从封建正统观念,他是篡位的、篡权的。这个说的是曹操的形象。但是作者没有简单地把曹操的描写,他是写了一个复杂型的曹操形象。我们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这个是大家公认的,历史学家说他对统一中国北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历史上的。但是三国文化里面,《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可不是这样的。因为《三国演义》是把他作为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这种乱世奸雄来描写的,所谓乱臣贼子,名虽汉相,实为汉贼,他是这么写的。写了曹操很多的令人发指的一些方面,我们总结他的性格里面有这么几个:虚伪、奸诈、残忍,极端利己主义,这个是作者笔下描写曹操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代表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狡诈、多疑、善变性格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有很深刻的典型意义。比如说他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这个是作者描写出来的,贪欲和权势欲,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是极端的损人利己,这句话就来自于他在吕伯奢一家的这种情景,这个大家都知道,京剧里面有陈宫,京剧里面都写到这个杀吕伯奢的情节。他杀了董卓没杀成之后就逃跑,跑了之后又碰到吕伯奢,吕伯奢是他父亲的好朋友,他当时带着陈宫,陈宫是一个县令把他放了,然后跟他一块跑,本来是想跟他一块干大事,结果吕伯奢去打酒去了,他把吕伯奢一家人给杀了,完了走在路上的时候看到吕伯奢打酒回来知道是误会了,回过头来把吕伯奢也杀了,多残忍,一再的误杀陈宫受不了,陈宫就说你怎么那么干呢?曹操就说了一句有名的话,什么话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宫从此离他而去,大家看这种表现,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面写得很细致,把他恶劣的品质都写出来了。比如他奸诈的一面,为追查许多纵火的余党,他把站在红旗下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了,人家本来说是谁站在红旗下是救火,救火者就是该杀,攻打袁谭的时候他下令捕杀逃避百姓,百姓在那边跑了,他当着老百姓的面说你们快躲,免得被他杀了,实际上就是他要杀,好象老百姓还要买他的好,这就是他干的事。他自己在部队里面没粮食,就让粮官给他发粮食,用小篼发,他受益的,结果最后引起军事造反,他就把粮官杀了,说是粮官干的不是他干的,通过这么多细节,还有他所谓梦中杀人的故事,那完全是应该是他自己编的,怎么会梦中杀人的,防人家谋害他,梦中杀人。用扰乱军心的罪杀了他早已记恨的杨修,因为杨修老跟他过不去,老不给他台阶下,这个就是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另外比如说在抓张辽,第二十二回,曹操的大将张辽怎么收复的呢?他亲自拔剑要杀掉张辽。刘备劝他说,人才不能杀,刘备当时在曹操旁边,关羽就是用自己性命担保,曹操一看那么多人保他,看他有可能是个人才,把他留住,马上就把剑仍在地上,执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我也知道张文远(张辽),我也知道你忠义,“故戏之耳”,我跟你开个玩笑的,亲自又把他绳子解开了,然后把自己衣服解下来披在他身上,延之上坐,张辽就很感动,这都是他干的事。所以毛宗岗在这个地方有个批语,批语说什么呢?“要杀则亲自拔剑,不杀则解衣延坐;怒便加一倍怒,爱亦加一倍爱。奸雄权变,真不可及。”是不是曹操真是那么干的?那倒没看到别的地方记载,就是《三国演义》报他这么描写的。描写的很细致,一直到曹操死的时候,大家看七十二个陵冢,七十二个坟墓,说自己到现在还不能确切地看曹操究竟埋在哪,这个是曹操临死还留下欺诈,安阳发现曹操墓引起那么大争论这跟也有关系,总之这是作者把他描写成一个具有多方面复杂性格的,而不是一个浅显的平面化的人物。这个是写的曹操形象,奸雄的、虚伪的利己主义者,这是曹操一面。董卓、曹操两个都是反面的形象,当然有不同的方面。那么作者要正面的表达的就是另外的,既然这些反面形象我们刚才说曹操,曹操是坏到那个程度了吗?也不一定。所以《论语》里面的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其实包括曹操、董卓的一些方面是作者有意把他强化的,尤其是曹操。(五)刘备——仁君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那么刘备跟曹操一样,都是把坏的品质给了曹操,把好的品质都给了刘备。刘备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大家一想起刘备肯定是宽厚、仁爱、仁君的形象,刘备是一个仁君的形象。《三国演义》把刘备作为王道的化身来歌颂的,还给他正统的继承者的美名,因为汉帝玄孙一脉流,众山晋王之后。还给他很好的长相,说刘备是双耳垂肩,两手过膝,我们今天看挺怪的,像猿人一样的,哪个演员演不出来的,现在没法演的。双耳垂肩,大耳朵,这里面节有小传统在里面的,中国老百姓对封建帝王仁君长相的看法。双耳垂肩什么意思?就善于倾听的,善于听得见不同的意见,大概这个意思,双耳垂肩。两手过膝,手很长,脚踏实地,不光脚踏实地,还手踏实地说手长,难怪我们的侯宝林先生讽刺,很幽默的说,相声说刘备摔阿斗的时候,大家根本不用担心,因为他手很长,他哪是摔阿斗,轻轻的把阿斗放在地下的,这个是人家开的玩笑,就是他给他一个很好的面貌,帝王之相,就是正统。刘备本来是到最后流落到卖草鞋,编草鞋卖的这样一个人。既使是帝王之后也是没落了,但是汉献帝就找不到人,所以就把他叫皇叔,所以称他为刘皇叔,但是也是为了制衡曹操的。给他这种品德,给他血脉,给他宽厚爱民、知人善任,仁政德治这样美好的品德。刘备对汉献帝是忠心耿耿,看到汉王朝崩溃,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这个是三国里面描写的,然后悲愤得心胆具裂,第三十七回大家看,而且要深大义于天下,重整汉江山。刘备曾经跟庞统就说,庞统问他你为什么能够成功刘备就说,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每每与曹相反我事情就可称了,所以如果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仁也。大家看这一句,把这一句三个人相对比。刘备说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仁也。还有他在放走徐庶里面说的,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士,把刘备这个语言和前面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和董卓的“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一对比起来,很明显作者是有鲜明的倾向性的。刘备这种仁义的东西,作者写的确实是特别细,因为对朝廷尽忠、对老百姓爱民如子,是典型的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的理想饯行者。这里面也特别指出来,除了刚才刘备那番话以外,“不为不仁不义之士”以外,他还是高高举起以人为本的大旗的一个少见的一个国君,少见的帝王的这个形象。在第四十一回,写到刘备的兵败新野,樊城大撤退的时候,刘备不顾曹操追兵迫进,不停部将的劝告,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好几百万名的百姓行军,这个是不完全符合军事谋略的,因为曹操一追过来就完了。所以包括很多人都在追,很多人都在劝他。实际上原先版本里面是诸葛亮在劝他。为了怕有损诸葛亮形象,到毛宗岗版本里面就不说诸葛亮了,就说是部下劝他。劝他什么呢?说你赶紧要保江宁,你把那么多老百姓带着,军队又少,如果曹操的兵来了何以拒之,这是有人说实际上按照原先版本就是诸葛亮。那么刘备怎么说呢?“夫即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要干大事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今人归吾,现在老百姓那么多人归心于我,吾何忍弃去?我怎么能够抛弃他们而去了,这不是丢了老百姓了吗?说《三国志?先主传》里面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到了我们《三国演义》里面,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这句话继续保留。我在网上再查了一下,在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同样叫,若继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何以弃之?我们今天看到《三国演义》定本里面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为吾,奈何弃之?”一样的。所以在几个版本里面一直到三国志,所以我们从后面往上追,在毛宗岗的版本里面《三国演义》我们今天看的流行本里面有这句话,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里面还有这句话,再往上追,在三国志里面同样也有这翻话,可见作者是认同这句话,是一直把它保留下来的。然后我查了一下历史,检索了一下在刘备之前还真是没有谁作为帝王,没有鲜明地举起这个大旗。管子是说过以人为本,汉朝有个皇帝诏书里面说了一句,但是都没有像他这么鲜明的,而且放在这个情况下说这个话。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的感觉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仁政德治文化的合理继承,这一点不过分,当然我们是经过改造的。我们现在“以人为本”跟刘备的“以人为本”还不完全是这样的,有更多的科学内涵,但是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应该是可以这么说的。那么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有诗赞之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就是刘备宣传工作也做得很到家,当时谁把这个话传出去的,让老百姓都明白,可见刘备周围的人在宣传鼓动方面做得挺好的,这种传播,所以一下子就提升了刘备的形象。当然他不可能永远把老百姓这么带着,到最后当然要打仗,长坂坡之败,老百姓也牺牲了很多,但是总之他这个举动是赢得老百姓的心的,而且这是旗帜高高举起了“以人为本”的大旗,所以这方面是远远高于像曹操、董卓,也是作者想弘扬的这种中国智慧里面的一种核心的东西——大智慧,这才是大的智慧。作为一位政治家他能够说出这种“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而且身体力行,看成特出之举,他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一下节把刘备的仁慈爱民的光辉形象把他烘托出来了。正是由于这样的广揽民心,赚取人和,即便说“刘备哭得天下”,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即便是有这样的,但是他这个哭也比像“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的董卓,也比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人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大家说哪个是有价值,哪个是得老百姓人心的呢?当然是刘备了。所以恰恰是这样,才让刘备得以和占天时的曹操、占地利的孙权相抗衡,成就了一方基业,形成了三国鼎立。在那种混乱的年代,民心特别崇尚仁政德治、以人为本,刘备集团恰恰具备这个核心价值。我们说掌握了核心价值的杀手锏,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所以能够感召天下,凝聚人心。为了突出刘备这点,作者实际上甚至还写了两个比较虚伪一点的两个小例子。一个就是大家看《三国演义》里面的关于徐庶,你看他怎么笼络徐庶的。徐庶是他的谋士,但是后来曹操为了把徐庶抓去或者是不让他为刘备服务,他就把母亲给抓走了,曹操知道徐庶是个大孝子,抓了他母亲肯定能把他弄过来,所以徐庶肯定要走,刘备这个时候就决定放徐庶走,但是张飞、关羽都不同意,说一定不能让他走,再不把他杀掉,再不把他留下来,刘备怎么说呢?“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是第三十六回,所以他决定放他走,这是来源于他的核心价值观,他要举起这个大旗,宁愿放弃一个谋士徐庶,但是实际上他心里还是蛮想留住的。大家看那里面的场景,徐庶最后走的时候,刘备持酒相送,那么多人欢送场面,送走一个这么有才的谋士给敌人,是什么心态?刘备忍住了,说送徐庶走的时候,徐庶骑着马就走了,走到一片树挡住了刘备的视线看不到徐庶,刘备竟然命令兵士把那树砍掉。我要看我的徐庶兄弟怎么走,最后把树砍掉,感动得徐庶不得了。徐庶又勒着马回来了,当然他不是真的回来,他还是要去,但是想这我要给你推荐我一个继承者,虽然我走了,但是有个人比我强,那个是谁呢?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最终是徐庶推荐的,他说有个诸葛亮的在卧龙,你如果得了他,诸葛亮或者凤雏,庞统你得了一个就行了。刘备说你把他给我找来吧,他说不能找,你得请,他不是一般能找就能来的,所以徐庶被刘备所感动,在奔往曹操那边的时候还专门绕道到了诸葛亮那里一趟,还劝诸葛亮帮助刘备。诸葛亮没干,诸葛亮觉得你说得太轻巧了,诸葛亮实际上表面装得很神气,实际上我们说的是要价,徐庶就走了,但是这个埋下了将来三顾茅庐的伏笔,这恰恰是刘备拿这套观念进行感动的,这是写的案例。另外一个写刘备兵败徐州的时候,猎人刘安竟然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把肉献给刘备吃,刘备还不知道,极端的残忍,从另外一个残忍的角度来写刘备,这实际上有损刘备的形象,但他就是在《三国演义》里面写的,这遭到了很多人批判,包括刘再复先生一再的批判,这简直不象话,这有损他仁君形象,这是我们要指出的。所以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为了显得他忠厚、显得他好而把他写得太虚伪了,这个话影响很大,但是我们抛开这点,这两方面都指出了。值得思考的是什么呢?刘备的仁君形象,寄托了作者,也就是古代文人、知识分子及民间百姓共同的理想。因为三国时代,对统治集团的开明人物来说,以至到三国以后受三国文化影响的老百姓和知识分子来说,刘备形象是个难得的能够体现仁政德治政治理念的受到老百姓广泛认同的一面旗帜。什么叫好皇帝?他是一个旗帜,值得宣扬和利用,所谓“尊刘抑曹”正统观念,要害还是在仁政德治。虽然是显得他长厚而他所谓似伪的,但是他的这种虚伪是有他的合理性的。当时说他送徐庶,他对徐庶这么好,他心理是不是感觉多徐庶有一种回报?我们不知道,所谓刘备摔阿斗,所谓收买人心也有关系吧。刘备为什么摔阿斗?长坂坡的时候赵云冒着生命危险把他儿子阿斗给救出来了,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刘备就把自己儿子摔倒,为了你这个小毛孩子,险些损了我一员大将,刘备摔了阿斗,这一下感动了赵云。赵云不是桃园三结义之一,但这一下子倾心于刘备了。这跟曹操收买了张辽有点相象,但是情况不一样,所谓收买人心,赵云就投奔他了。刘备最后托孤给诸葛亮的时候,他说你可以取而代之,那他也是看中了诸葛亮那种忠诚,如果大家看看魏延能够随便说托孤吗?《三国演义》里面描写魏延,那真是取而代之了。刘备在死的时候,在三国志里面写到他有遗言,遗言里面反复就说让他的儿子要跟着诸葛亮学习,勉之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贤为德能服于人,这就是他对他儿子的教诲。这我们在好多小学里面的墙壁上就看到这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恰恰是刘备这种观念我们说这种核心价值,仁政德治团结了一大批人。我们在刘备集团里面在《三国志?先主传》里面引述就说,刘备宽人有毒,能得人使力,比如诸葛亮答质之辩正而有谋,诸葛亮那么有智慧,正而有谋,所以成为一个谋士他要正、谋要结合在一块,就是新正忠臣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不光是勇还要有仁义,讲义气,兄弟之义,君臣之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讲师,有谋士有将,此三人者戒仁杰也,以备之略,以刘备的谋略三结佐之何为不继也。这是在《三国志?先主传》里面早就指出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刘备团结了一大批人。知人善任,他的团队配置特别好,刘关张三兄弟构成了团队里面的核心,孔明、庞统、法政先后三个谋士成了他的谋略集团,智囊团。还有他的军事集团,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这本来就是在核心圈子里面的,还有赵子龙、马超、西凉军的马超,收编的。据说军礼最强的就是马超,还有黄忠,忠臣、老同志,我们说黄忠是老干部的杰出代表,他们可以说构成了这么好一个团队。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而且对他们知人善任,当长坂坡赵子龙救阿斗去了,张飞、关羽这两个人是比较差劲一点,他就跟刘备说他肯定投降的,他看到我们失败了,肯定投奔曹操去了。觉得赵子龙不忠心,刘备坚持支持,刘备说,子龙兄弟决不会干这种事,意思是我相信他绝对会回来的。果然,一会为了救主人,为了救干米儿夫人去了,你看他知人善任吧,这一点他就比关张那种小心眼就好多了。还有最后黄忠打吴国的时候,黄忠突然不见了,因为黄忠当年没给他派活,张飞又不干了,张飞他们就说肯定投降了,老黄忠肯定是看到我们失败,又投降了。刘备说,老黄忠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我知道他忠心耿耿,果然黄忠打仗去了,人家看到你没给他派活,自己主动请战,主动上战场去打仗了,所以刘备有这么一个笼络人心,能够用自己一套核心价值观来笼络这么一个团队,所以要害还是在于仁政德治那种根本的判断标准。所谓“尊刘抑曹”,这是《三国演义》的一个大主题,为什么要“尊刘”?为什么要“抑曹”?董卓、曹操、刘备这三个人一比较,大家完全能看得出来,他这种正统思想是和他的儒家核心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仁政德治”就是一个标杆,是一个要害,是根本的判断标准,对于老百姓、对于作者来说,是否刘姓血统,是否姓刘不姓刘,是否是汉王玄孙都在其次,这我理解的就是仁政德治是这里面的标杆,以人为本是标杆。这里面还跟大家补充一点,就是说这种仁政德治甚至牵扯到什么呢?牵扯到《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六回,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关于国家统一,这里面跟我们谈到当年我们解放全中国的时候还有点意思。国家统一说什么意思呢?蜀国的邓芝,当时刘备已经去世了,为了报关羽之仇,所以挑起一场跟吴国的大战,破坏统一战线,所以一败涂地。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三国还在,当时曹操也死了,是曹丕魏国当政。这边蜀国是阿斗刘禅当政,这个刘禅按照刘世德先生的考证,我们不应该称之为刘禅,应该称之为刘禅(shan),就是刘备的儿子阿斗应该叫刘禅。刘世德是《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他认为刘禅才是正确的叫法,因为刘备还有一个养子叫刘峰,峰和禅他是这么念的,他说因为他觉得禅,禅宗是后来的事,但是我作为从俗,我们一般叫刘禅在这里做一个解释。刘禅当政,诸葛亮为了稳定蜀国,因为弱小,说还是要继续恢复原先的统一战线,就是跟吴国的统一战线。而吴国的孙权这时候国家也是元气大伤,被刘备这一打,所以也应该稳定,也同意搞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北方的魏国,而且想统一中国的这么一个思想。诸葛亮就派邓芝特别会说话的,搞外交的邓芝出使东吴,邓芝很会说话,今后很多外交辞令孙权对他进行一种威胁,搞油锅什么吓唬他,最后他们当然达到协议了,搞统一战线了。孙权就问邓芝,大家看第八十六回里面有一个细节,问邓芝什么呢?“倘若吴蜀两国我们通信灭掉了魏国得到的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他想搞划江而治,邓芝义正词严地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意思就是说,统一是我们的核心观念,是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们不能不统一,因为大一统的观念是我们的统一的观念。如果灭魏之后,他接着说,如果灭掉魏国之后,魏是天民所归何人?如果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谁能够当政,当天下这个主人,但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战争方息。言外之意大家要看明白,言外之意就是谁的德行、谁仁政德治,能够让老百姓喜欢,当然就是谁当天下皇帝,因为他要充分证明我们蜀国有诸葛亮这样的人,当然像阿斗集成他父亲的遗产,觉得这个事也可能锻炼为仁政德治,以仁德治天下这个核心理念还在。那么肯定是我们。孙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如是耶!”你太真心了,你太实在了,你说出真话了。于是遂厚赠邓芝还蜀。自此吴、蜀通好。他把他的底线说给他了,说国家肯定要统一,这里面大家看所谓的统一,完全以仁政德治做标杆,统一是肯定的,当年国民党要划江而治,当时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中国党中央肯定不会答应,打出长江解放全中国不是一个党的利用,是人心所向。大家想想,当时是人心所向,都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如果,如果是划江而治那成什么样子了,一个是不可能、不符合中国传统大一统的观念,中华统一的核心,我们讲核心利益,也不符合民心所向,所以国民党肯定失败,我们肯定不会划江而治的。这是从这个角度进行一番古为今用的一番解读。中国古代老百姓,易中天先生讲有三个梦,应该做三个梦,这三个梦很有意思。开始要做一个明君梦,希望有个好皇帝。没有好皇帝以后怎么办呢?希望有个好清官,实在没有好清官那就要想个什么办法呢?那就是跻身于侠客梦,就看武侠,行武侠仗义,破坏规则,然后打乱现有秩序然后就造反,所以一个明君的皇帝起码是前面两个清官、明君,这在古代中国是老百姓的两个梦,如果一个社会,大家都希望有侠客,侠客文化盛行,这个情绪上就有点问题了。因为他不相信现存的东西了,不相信现有的秩序,想弄另外的门道,我们不是相信现存的东西,《三国演义》把老百姓这三个梦里面前面两个梦,尤其是第一个梦给烘托出来了。这恰恰就是说我们仁政德治是标杆的体现。(六)《三国演义》中的千秋“忠义”仁政德治相关的就是千秋“忠义”。千秋“忠义”是三国智慧里面可以说构造的一个下对上,或者说下级之间的关系。刚才是作为君,这是作为臣,作为老百姓,要具备忠义的观念,是忠义观念一种形象的呈现,是通过谁呢?通过关羽的形象。《三国演义》有两个忠臣,一个就是文忠诸葛亮、还有武忠关羽。那么先说武忠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千秋“忠义”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完人的形象。在关羽身上,忠和义是结合在一起的,他是申明春秋大义的儒将,又是骁勇善战、威猛刚强的武圣,不光是武忠还是武圣。就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的,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对关于可以说称赞有加了,那么大家看出关羽突出一个义字,义字前面加了个忠义,他的基础是个义,义薄云天武圣人。关于这个“义”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后来讲夫妻之情情义,报恩,是为知己者死,恩义后来讲侠义,讲信用的信义。民间色彩越来越浓烈,后来发展到“忠义”,这表明什么呢?表明“义”的观念已经为统治者改造利用,将其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接受下来。所以这个义如果没有上升到忠,统治者是不会接受的,那光讲哥们义气打打杀杀报酬,现在秩序也不允许,那是要出大事的,所以一定要管制住,用忠字。所以在《三国演义》里面关羽一改平话戏剧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把那种义划为了忠义,成了忠义的化身,关羽与刘备、张飞桃源结义,政治企图是很明显的。他们就是听到黄巾军作乱,有志破贼安民,所以结为兄弟,是要同心协力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你看这旗号打得很大,如果不是打这个旗号,他们也拉不齐一支队伍,并发誓说什么呢?绝不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而断首捐躯。当然他死的时候,因为他自己失误也有原因的。作者称赞他是“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第七十七回有个说法。连毛宗岗也高度推崇关羽,认为关羽报主之志坚,酬恩之义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忠义一体,才是统治者得以认可并大力弘扬的关键的理由。我们一般现在说法是这样的,义是人的道德本性之一,义是区别正与邪、善与恶,分清是与非,预示人生事业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走邪道者短暂,走正道者长久,邪恶的事业必然失败,正义的事业终将成功。这个是我们一般通俗民间的解读是这么解读的,总之忠义方面,尤其义要上升到忠义,是统治者在大力弘扬的。《水浒传》之所以提为忠义《水浒传》,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深刻的原因也许在里面可以找到。因为历代统治者对关羽不光是弘扬他的忠义,还积极对他进行利用,最早封汉寿亭侯,曹操给他封的,就是以皇帝名义后面死了叫壮穆侯,一直封到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就清代的顺治地给他封的最高了。而且让关羽的英明震动儒释道三界,民间对关羽的信仰那是很深刻的,可以说关羽几乎是兼备了中国古代社会大丈夫的全部的美德,这美德有这几个方面,比如说以勇立功、以忠侍主、以义待友,立业、立身、利民完全契合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理,要想了解和理解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不可不研究关羽形象以及关公文化,这个是我的一个观点。我们今天《三国演义》研究会专门还有关公研究会在民间运作。但是这种义作者也进行了一些批评甚至批判。因为这个义要把握不好就带来义气之害。比如说刘备为关羽报仇,竟然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忠义观念的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有的专家学者解读很有意思,就是说这是关羽干的一件最坏的事,最不好的事物,守荆州。这是刘备很难走出去的一个怪圈,所以刘备在这里面的处理也有问题。守荆州要什么样的守,荆州是合理利益,可以说是守汉的核心利益,因为他是借来的,吴国老让把还荆州,一部《三国演义》就在争荆州,曹操也打荆州,吴国争荆州,刘备、诸葛亮要保荆州,就为了让荆州而斗啊,就是刚才唱的那个歌,就是林俊杰唱的歌长坂坡争荆州,所以荆州是核心的东西,那么谁在那守荆州呢?刘备就想找个最放心、最有本事的人,当然只能是关羽,不能让张飞,张飞太鲁莽了。但是没想到关羽有刚愎自用的一面,有不顾大局的一面,这个东西也害了关羽,也把刘备置于最尴尬的境地,而且诸葛亮是没办法,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关羽是不能守荆州的,大家仔细琢磨他里面那些想法,他守荆州是诸葛亮一直很担忧的,一直很担心的,因为他容易破坏统一战线,所以当吴国要把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做儿媳妇,他把人家骂一通,得罪人家了,然后在整个统一战线上,他是缺乏这个本事的,所以他破坏了这个,所以最后陆逊半夜渡江,关羽被杀,这一杀关羽倒没怎么样,你死了就死了,但是你把刘备放在哪儿?刘备因为跟他立了生死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一定要报这个仇,不报这个仇,刘备的形象就完了,所以他是很尴尬的,非要报这个仇。所以有的专家说刘备可以装装样子,假打一下就可以回去,假打也是要打的,作为刘备,走上这个悲剧的结局跟关羽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他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关羽忠义观念的这种内在的矛盾。刘备重义气,讲信用,守盟誓,是符合民间的价值观,因为为关羽报仇,但却有愧于对国家命运的大众,所以他把国家的命运跟他哥们义气、兄弟之情绑在一起不加区别,这又有问题,这不像我们后面正确转型的话,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哪一个个人。所以他走的很极端,在第八十一回的时候,刘备就要为关羽报仇,那回的回目: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张飞也是为这个出事的,那么多人劝他,那么多人劝刘备,刘备不听,赵云也劝,赵云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赵云还说了一段有名的话,“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赵云在这个时候不惜得罪刘备说了这么一段话,因为他不是那个核心里面的,但是他说这句话完全是出于公心。刘备竟然说什么呢?“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下令起兵伐吴。不光是赵云劝,诸葛亮也劝,学士秦宓也劝“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愿陛下思之。”同样也是八十一回,刘备说“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尚在,岂可忘耶?”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他认为是大义别人认为是小义,他是完全颠倒了,而且让武士把秦宓杀了,秦宓说“臣死无恨,但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好不容易创下这个江山,毫不容易三足鼎立了,你把江山全失去了,诸葛亮又上表救秦宓也劝,劝不住所以最后刘备可以说是一意孤行,走向了悲剧。赵云之劝,境界很高,但是刘备不听。诸葛亮劝他也不听,这是刘备和蜀国的悲剧,也是公私矛盾、忠义矛盾的悲剧,是大义与大忠不能有机统一的悲剧。那么这个忠义的观念我们今天要进行一番转型,当然我们说忠君就可以转为忠国,这是有实践先例的。我们新加坡李光耀在建新加坡的时候,首先想到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用什么样的统治意识形态呢?想了很多,因为新加坡很复杂,有马来人,有伊斯兰体系,有儒家的,有华人,还有基督教,究竟什么样的统一,最后选来选去选的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而且用八德,把儒家八德抠出去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说忠,而且强调忠不是忠于我李光耀,也不是忠于我哪个总统,是忠于我们新加坡国家孝、仁、爱、礼、义、廉、耻,讲究这一套东西,成为了亚洲的价值观。所有的公务员讲究八德,就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失去这八德你就违背了基本的底线。新加坡在建设这种核心价值观用儒家这套东西进行改造转型,也是值得我们今天的借鉴。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下)第三个大题目是讲历史的启示:《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讲中国智慧,不是一般的智谋。我们现在领导干部培训的时候,大家最喜欢的课是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这方面听得比较多,是特别合乎听到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比如怎么应对媒体这种训练,这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更多应该在技巧性的训练方面应该有道,大道。所以在由道与气的结合,道与术的结合,我们讲虽然道气不二,但是道为先,我前面讲的中国智慧前面一个铺垫实际上讲的大道。我们在学习如何应对媒体的时候,前面一定要讲共产党人的宗旨。曾经有这么一个古代经典的小案例,大家知道儒家经典里面,有两部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论语》,但是在宋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就是《近思录》,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宋代人编的《近思录》,就是朱熹他们把程颐、程颢经典的说法,语录体的放在这本书里面。其中有个政事篇里面有一章,有一个人,有一个官员向程颐提出来,说我写了一本给皇帝的奏章,这个奏章现在出问题了,出来水旱灾害了,老百姓可能要造反。那么在这个情况下怎么办呢?作为皇帝应该多准备粮食救灾,甚至多准备军队镇压什么的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措施,给皇帝写了一个奏章,挺好的。程颐说,你这个说得都没错,但是有一条,你的前面缺少一个前提,一定要劝皇帝要以人为本,要关心老百姓,这样如果有这个观念了以后,你后面这个都是次要的,后面他一定会做到的,但是如果没有前面他就会应付,就意味多准备了粮食,多准备镇压的方法手段,天下就安宁了,他会造成这么一个印象,所以你要道为先,气在后,他说的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示的一段话,所以大家就去看《近思录》里面有这么一段。我为什么说这一段呢?这牵扯到我们道和术的关系,我前面讲的是一个道层面的,这个题目是一种道灌注下的一种术的气的层面,就《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具体讲就是五大智慧。在讲这个智慧之前,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这种智慧,对我们人类的智慧这种的观点。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客座教授叫亚当•罗伯,1991年的时候在北京大学一次国际会议上讲了一段话,他说,“我们都不应忘记以现代面目出现的思想体系常常不过是古老主题的变种。”为了加强他的观点,他还引用了法国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德•托克维尔的一段名言:“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被再次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被发现都给世界带来魄力和惊奇,好象它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之所以回如此,并不是人类精神的多产,而是由于人类的无知,这种情况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个是他在北京大学说的。就是说我们很多东西从传统里面能够找到很多借鉴,而不要忽视这方面。因为《三国演义》是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集中呈现了中国古代民众对政治军事谋略和社会管理智慧的理解,从其典型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是中国智慧的大观园。这种一是大智慧。如果我们采用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对它进行总结合理改造转型,我们会大有收获,对治国理政也能有很多帮助。因为中国这种智慧《三国演义》把它展示出来了,但是这种智慧是一种发达的中华的一种谋略文化。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有的学者就是这么说这种智慧,说这种智慧是谋略文化,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在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就是谋略,也就是谋人、谋事、谋国、谋兵、谋生、谋福的一种智慧。谋略之治从来就是中国人的正宗的智慧。因为一提谋略,大家觉得权谋就不好意思,好象就是低层次的,如果我们前面有个道,来管住这个谋略的话,运用得当这种谋略是为道服务的,而不是变为奸诈之谋,它是为道服务的,是大的谋略,所以中国智慧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就像我刚才讲的程颐对那个官员所说的,你这个都好,但是你这个奏章里面就缺少道,缺少宗旨意识,缺少道,光讲这个技巧是不对的。我知道说这个话,他后面还回答里面说,我知道我说这话你觉得我很迂腐,但是尽管迂腐,我作为文人我作为道的传播者,我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反复跟你讲,让你跟皇帝反复讲,一直讲到他能够守道,那后面的术就好办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请大家看《近思录》。所以谋略文化跟大道是连在一块的,中华的谋略文化在世界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三大兵书,一个叫《孙子兵法》,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孙子兵法》,德国的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两本书,在一战以后,一战以后德国失败了,然后德国威廉二世曾经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他说我早二十年看《孙子兵法》我德国就不至于亡国了,不至于这么败了,说没看到《孙子兵法》,说早二十年看就好了,所以西方人对《孙子兵法》也是崇拜有加。这两部有名的兵书,中国《孙子兵法》、德国的《战争论》。《战争论》为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是继承了《战争论》的一些精髓,毛主席是高度评价,说所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等等思想,也从这受到启发的。像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斗战略问题里面也是很高地评价《战争论》所以东西方同时一些伟人也在借鉴对方的东西,都吸收。在日本还有一本谋略文化的书,叫宫本武藏的《五轮书》这个大家可能不太关注,《五轮书》在日本也是奉为经典的。他讲剑客之道的,讲剑圣的,是日本第一剑圣,四百年前当年丰臣秀吉到德川幕府那个时代的人物,那么宫本武藏他讲刀法很畅销,就是讲究刀法里面实际上是心战,因为宫本武藏就说:“兵法者,乃心之事也。”我们在吴宇森导演电影赤壁里面的主题曲就叫《心之战》,战争是心之战,是谋略等等。不管古今中外的这种战争文化,尤其中国《孙子兵法》,还有《战争论》、《五轮书》等等这种兵法书,都是要讲心之战。《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是一种兵谋的智慧。我们再往上追溯一点,有人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兵书,大家看老子里面有很多兵家谋略、大智慧。“兵者,乃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这个思想是从老子来的,兵者是凶器不能轻易使用。老子道德经虽然是一种哲学智慧,也是一种兵家谋略。《三国演义》经常被我们称为被古人称为就是通俗的伦理学,实验的战术学,说它是一部伦理之书、智谋之书都结合在一块的。据说张献忠、李自成,以及今世的张格尔、洪秀全他们当时东城略地的时候都以《三国演义》的案例作为教材,这都有一些记载。《三国演义》对中国战争文化影响太大了。毛主席当年在红军长征的时候,在一个小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线装的《三国演义》,很高兴,这个有记载。那么中国智慧战争文化谋略智慧就属于内圣外王的两个大层面里面,它都包括在里面,中国智慧有两个大的层面,一个叫内圣、一个叫外王。内圣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都是内圣方面三纲领八条目里面,前面五个实际上是修身,这里面都有智慧的东西。刘少奇《共产党人修养》等等都是讲内圣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叫外王,就是实践的,所以他是实践和理论的双重结合,中国大智慧讲究的是这个,谋略文化很发达跟这个也有关系的。这种谋略文化我们从五个角度给大家继续解读,这五个角度互相都有联系,也不是说绝对能分开的。(一)旗帜的力量:政治角逐的大智慧第一个是旗帜的力量:政治角逐的大智慧。这是一种大的道,但是也是一种谋略。《三国演义》展示的是魏、蜀、吴三国为核心情节的政治博弈史,纲领就是旗帜,旗帜就是力量。在汉魏之际,有时代的课题,就是谁如何树起正统的旗号,号令诸侯完成统一大业,如何妥善处理国家政权与当时强宗豪右、大姓名士之间的矛盾呢?也是要靠旗帜,成为最紧迫的时代课题。我们怎么看树旗帜,各有一招。曹操的旗帜叫什么呢?“挟天子以令诸候”是占尽政治的天时,手中握有汉献帝作为傀儡,高举的旗帜就是“挟天子以令诸候”,这当然也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是他一个谋士叫荀彧献的计,各集团都有自己核心的谋士,荀彧就说在树这个大旗,挟天子以令诸候。曹操就说你们别老让我当皇帝,一会老想让我当皇帝,好象你们就得力,你们风光,我“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我为了这个虚名天下现在还没有太平还在打,大家都来攻我,我现在拿了天子这个旗号号令天下有多好,但是实际上权力不是在我手上嘛,所以他不当皇帝,“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来提醒自己,曹操就干这个。孙权呢?孙权是三世三代经略江东,有地利,曹操占天时,他占地利,自主立国,三世孙坚、孙策到孙权,他是从军阀起家的,经略江东。西蜀的刘备,刘备跟他们一比就弱势,就差多了,天时地利都给他们占了。刘备的旗帜是人和,他要谋人和。自封汉室之胄,以兴复汉室为旗帜。这是他的杀手锏,因为他姓刘,孙权就不敢了,孙权姓孙又是军阀,他没法打这个旗帜,刘备可以打这个旗帜,所以有一个专家就说我们电视剧、电影都拍错了,有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刘备打的旗帜从来没有打蜀,没有说蜀汉,这是我们后来叫的,他从来都是打汉,他在建蜀国的时候,他是叫汉,因为他兴复汉室,不会把自己封为蜀,当然这是专家的说法,说他旗帜永远打汉的。谋“人和”,以“仁政德治”、“以人为本”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兴复汉室号召天下(孔明草庐对之劝),这也是大谋士诸葛亮给他献的计,隆重对。他握有所谓正统的帝脉皇叔之位,应该说刘备集团的旗帜最有力量也最有成效,最见成效是刘备。从刘备里面也给我们今天很多的启示。举大旗纲领就是旗帜。我们说儒家以三代为最,孔子他难道真的是想到三代吗?想到梦见周公,周公那个年代真是孔子想得那么好吗?那也不一定,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他把三代尧舜禹甚至到周公作为自己的梦想,号召让天下人都崇拜这个,那是孔子的旗帜。比如朱元璋当时要造元朝的反的时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是他提出来的,为号召,而且他的谋士朱绅说你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后来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从这引申过来的,受他的启发,都有这个旗号。清朝入关也不是说我要打明朝,我为民报仇打旗号,而是继大统,我是中华正统,他是以这个号召,一直引申到比如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大旗,我们不是溃退,不是溃败,我们是北上抗日。当年张学良评价红军,也说这是一支特别有理想、有纪律的部队,这是他亲口在采访当中说的,这么一支部队是谁也打不败,他是很崇拜的红军,张学良对红军很崇拜,说这支部队很有理想。我们经常是搞党日活动的时候,林县红旗渠去参观,林县红旗渠当年也不叫红旗渠,是另外一个名字,红旗渠,导游有时候给大家介绍红旗渠的来历,一方面我们打出红旗渠这个旗帜,一方面开始从山西饮水到河南的时候开始是两边打,结果这边林县老百姓看不到水,怎么办呢?后来干脆就从那边往这边打,打一段就放一段水,让林县人民确确实实看到水真是过来了,从几个方面又打旗帜,又实实在在的,红旗渠的建设有很多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启示的。三中全会,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当时也是很伟大的。没有像苏联那样否定,对面的否定,外交上韬光养晦不出头等等。然后“三个代表”旗帜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从这方面也是一种政治角度,也是一种大智慧,一定要把旗帜举出来,而且要举的得体,举的符合时代,这是第一个旗帜的力量:政治角度的大智慧。(二)千古人才战:社会管理的大智慧第二个大智慧,千古人才战:社会管理的大智慧。人才治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儒家治国理念重大实践。为政之要,重在得人;得人才者得天下,如同得人心者得天下一样重要。儒家在构建他大的治国理念、安邦的理念之后不管是再用什么样的外儒内法也好,还是儒法兼通也好,还是三教合一也好等等,选拔和合理的配置治理之才(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功用,始终是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的政治课题,历朝历代一直从先秦一直到后面的科举制,一直是想千方百计去怎么把人才的选拔,人才的安放都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想千方百计。包括最后的科举制,1300多年的科举制,不光是有一般的进士科、武举它都有一些,另外还有辅助征聘制、恩荫制、捐纳制等等。古代王朝在人才选拔的制度设计方面一直是老想着朝着合理的方面来行进的。求贤如渴、选贤任能。孟子倡“尊贤使能”,孟子强调尊贤还要使能,充分发挥能人的才干。屈原当年在楚出国的时候,屈原称“举贤授能”,举贤才,还要把位子授给能人,让有能力的人去当这个位子,达到天下大治,始终是历代开明有为政治家的共同的愿景,这个是在选拔人才方面是一个普遍方面。除了《三国演义》以外,四大名著都讲究人才,治理都有这个意思,比如《水浒传》,林冲逼上梁山、逼下梁山,大家看这简直是人才的一个典型案例,怎么被逼上梁山的,把那么一个教头那么一个人逼着走向草寇,走向造反的道路,最后他到梁山之后他被王伦嫉妒他了,觉得有他我将来怎么办?你看王伦毛主席就很批判王伦,妒贤疾能,王伦自己弄到一个失败的命运,被晁盖最后把他斩了,所以林冲逼上梁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我们看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也有这个问题,孙悟空是不是个人才?玉帝对他怎么安放的,他为什么造反?这里面都值得我们总结的。《三国演义》展示的正是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的一部政治、军事大舞台上各类人才盛大的表演。这种表演,清代的赵翼在关于三国人才的使用方面对曹操、刘备、孙权在用人上的不同风格进行了一番解读,他里面就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三国是在历朝里面人才里面最盛的,这个最盛不一定是最多的意思,最讲究人才的,正是因为有人才,三国之主个人用人所以呈鼎足之势,但是他用人有不同的方面,比如曹操以权术相驭,用权术来管住人才,这种权术大家看比如曹操跟徐庶,他活生生把人家叙述母亲抓来就把徐庶占过来了,占过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他没给曹操出一点好主意,曹操也不杀他,实际上就是把他养起来,养起来,说白了就是减轻了敌人的力量,他如果在刘备那就更不行,在刘备那里有个徐庶,再加上诸葛亮、庞统、法正那还了得,所以他实际上就这个意思。我们今天看的外国的一些公司在中国办研究院,是不是有这个含义在里面,不得而知,就是他们也学三国学到家了,把人才都给你养起来,不为别的对手所用,就有点像曹操跟徐庶关系。但是曹操以权术相驭还有一个弊端,他跟刘备没法比,因为他很难真心相待。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比如曹操与司马懿关系,曹氏集团和司马懿的关系可以说是离心离德,司马懿一点可以说不次于诸葛亮,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发挥诸葛亮那么大的作用呢?就曹氏集团对他始终是放心不下,始终不是真心相待,他们之间不是一种真心关系,不像刘备和诸葛亮这种关系,这是以权术相驭的后果,所以最后司马氏集团给夺了天下,成立了晋王朝,有这个问题。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就是哥们儿义气,这种哥们儿义气也是很有力量的。孙策的夫人跟周瑜的夫人是姐妹,是大乔二乔,所以他们是连襟,意气相投也包括这方面的,但是不仅仅是这样的,在东吴那边大家都是互相提拔,共同美言,形成一种好的风气。比如说周瑜推荐鲁肃继他的位子,鲁肃推荐吕蒙吕蒙竟然推荐陆逊,一个小年轻继承他的位子,所以这方面东吴在人才的使用方面互相是提携说好话的,形成了很好的风气,所以得以建一方基业。刘备跟他们就不一样,刘备是以性情相契,什么叫性情相契呢?我们讲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因为刘备的仁政德治,刘备的核心价值观把他的一个团队管得那么好,核心层是刘关张三兄弟,智囊团体是孔明、庞统、法正,还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子龙、马超、黄忠甚至还包括魏延,把魏延也拉过来了。所以他形成这么一个人才情况。赵翼确实点明了曹操、刘备、孙权在用人上的不同风格。这里面最值得我们解读的不是其他那么多的人才,而是诸葛亮。诸葛亮这个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由一个隐居的文人,最后大展宏图,成为《三国演义》最具智慧光芒和神奇故事的人物,这个跟刘备是有关系的,刘备是光复汉室的宏愿和实践仁政德治的理想隆中求对,把他请出山的,这样从成就他千古典范,也成就刘备千古求才的典范,弥补了他自己后起之不足,所以诸葛亮对刘备来说可以是核心人物。尽管有所谓的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现在说了为了写诸葛亮的智谋而有把它妖魔化的,但是他的智慧他的忠贞受到民间和通知集团的普遍认可。比如诸葛亮又忠贞,又有智慧的形象恰恰符合统治阶级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激明君,忠于刘备,白帝托孤,辅佐新主,从无叛逆之心,有赖于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对文人精神褒扬与控制。这是在刘备身上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我们今天有一句话叫怎么样留住人才,叫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天下无贼》电影里面葛优说,二十世纪最要害的是什么?就是人才,怎么留住人才呢?我们组织工作一般经常讲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但最核心的是事业留人。感情是很重要的,刘备恰恰具备这三方面的优势,你看感情是很重要的,那刘备恰恰具有这三方面的优势,你看感情那不说的,刘关张兄弟也好,跟三顾茅庐也好,这种感情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的。待遇,给他们各按其位,但仅仅有这个还不行,如果像孙权在江东不思进取,也不是完全真正想统一天下,我估计留诸葛亮也留不住,所以有事业留人。他这方事业是要统一天下的,兴复汉室的,所以打的是兴汉的旗帜,我不是建立一个魏朝,也不是建立一个吴国,是要建立汉,是要一统天下,他这个旗帜,这个事业太大了,所以对诸葛亮也是有很大的吸引力,诸葛亮一身忠贞智慧,这两方面就可以作为他一个典范,因为他智慧,而且还因为他忠贞所以为刘备所用,刘备对他也是放心的。纳兰性德有个说法,说诸葛亮劳苦西南事可哀,也知刘禅本庸才,永安遗命分明在,谁禁先生自取来。说的什么意思呢?他说你诸葛亮劳苦西南,你这一生奔波真是可以值得悲哀的,也知刘禅本庸才,也知道刘禅这个人不怎么样,是一个庸才你还辅佐他,你开始辅佐刘备是对的,你还辅佐他,那么永安遗命在永安宫托孤的时候刘备死之前不是托付嘛,把自己儿子刘禅叫到自己面前来托给诸葛亮,丞相以父相相称,永安遗命分明在,说得什么呢?我儿子你看着成器就辅佐他,不成器你就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绝不不会取而代之,因为他认同刘备的这套东西,也认同自己安身立命的这套东西,安身立命这套东西就是儒家修齐治平和三不朽这种核心价值观。《左传》有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儒家讲的一生如果实现这三不朽的话就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他如果是诸葛亮真要取而代之,这三不朽就没了。儒家那套东西就成为一个篡逆,所以他知道核心价值对诸葛亮的管制,可以说进行了有效的束缚。这里面我们就经常把他引申多像清朝的曾国藩,大家知道曾国藩是清朝的忠心之臣,没有曾国藩清朝早就完蛋了,太平天国起来以后清王朝岌岌可危,结果曾国藩以湘军起家平定太平天国,他怎么平定?大家看这里面很有意思,太平天国起来以后,他以什么旗帜呢?曾国藩发布了一个檄文,当然是以他名义发布的,叫讨粤匪檄,檄文里面就说我们作为文人作为一般的士子都要起来镇压太平天国,大概意思是要维护我们清王朝,但是我们不仅仅是在维护清王朝,而是要保我们的文化,因为他们天平天国不要文化,不要祖宗,不要儒家这套东西,所以他从这套很蛊惑人,一下就把尤其广大知识分子起来保文化,所以他最后平定太平天国拿他的杀手锏,也是拿这种价值观有人看曾国藩那么大势力,还有人就劝他,他手下人就劝他,推翻清王朝,恢复汉族的统治,他绝对不干,他不会干的,因为他干了以后他一生的英名就没了,他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没了。这也是因为清王朝从当年康雍乾时期建立起来这套核心价值观认同儒家东西,牢牢的把汉族知识分子牢牢地管住了,这也是对我们今天可以反思这件事。像近代的王国维,这个是行国,行文化也有这方面的原因。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据说宋美龄跟蒋介石说,周总理这么一个人为什么不跟着国民党走,当然不光是周恩来,还包括陈赓、林彪那么多人为什么跟着共产党而不跟着国民党?蒋介石只有苦笑,当然我们反思一下,谁都知道是什么原因,不认同你这套东西,我认同共产主义救中国,所以都是因为有这个原因,我们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信仰、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最重要的,可以看出人才的聚集关键还要看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寻求大智慧:战略思维,取胜之本第三,寻求大智慧:战略思维,取胜之本。清代有个叫陈澹然的说《寤言二迁都建藩议》,有个学者就说,自古不某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我们经常引用的,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个话妙就妙在它不仅仅浅显的阐释了战略的基本含义,还在于他指出了战略对于战术而显得尤为重要的这种属性。《三国演义》在展示谋略文化中,特别推崇具有战略思维眼光的大谋略。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决策、赤壁之战的总体布局及其舌战群儒的大思路,乃至其后来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大行动战略的考量,都是充满了大的战略智略智慧的。比如最突出的是诸葛亮的隆中决策,分析天下大事,提出据蜀联吴抗魏的大战略,奠定了蜀汉崛起的基础,意义非常深远。孔明在隆中对立面这是成了千古名篇。大家知道,诸葛亮跟刘备相见的时候,诸葛亮已经26岁了,刘备大他20岁,应该快50岁的人40多岁,这时候还没找到根基,我们说不是从50岁开始的嘛,就房屋一间,地无一垄,没有一个根据地,诸葛亮跟他在隆中进行了一番设计,这种设计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就说到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具有很大的智慧。他说: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援而不可图也,说你不能要打败他,这也不行,曹操不能打孙权也不能打,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荆州那么好的地方,处在交界地方,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往南方可以通,东连吴会,西部通巴、蜀,战略要地,那么现在主人不行,那么恰恰你应该投的。这说了一个荆州。然后说了一个益州,就西川成都那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也是主子不行,两个地方益州、荆州,两个地方统治者不行,恰恰是你可以打的。“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把西南少数民族治理好,这件事情怎么办呢?到时候天下有变的时候,后来专家解读就是因为曹操死了,魏国的曹丕当政,曹操死了就好办了,这是一种解读。“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然后拿出一个战略地图,可见他的三顾茅庐一直没见他,干什么去了?诸葛亮实际上在外面搞策划去了,一直在那搞调查研究的,然后画了一副战略地图,说这是“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人家占天时、地利,你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个可以说感动多少军事研究者,看起来简单,实际上不简单的,提出这番东西,恰恰是刘备最后成就蜀汉的基础,所以有人就讲了,你说那么多,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蜀汉还是灭亡呢?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如果不是这番隆中对,不是刘备跟诸葛亮这番三顾茅庐,刘备就成不了蜀汉,根本就没基业,因为他本来就没基业,所以正是因为战略设想,所以打出了一片天地,就是隆中对可以说是意义深远,古今中外很讲究这个战略思维,取胜之本,不光是三国,三国的谋略为很多军事家、政治家高度评价。在日本有部书,日本伊藤宪一写的书叫《国家与战略》里面,1985年出版的,他在语言里面专门论述了基辛格与诸葛孔明的故事。当年中美苏冷战时期,美国要拉拢中国对付苏联,当时在那个关头用的战略,基辛格明确受了诸葛孔明的启发,请大家看这本书里面。他就很讲究这个这番隆中对对国际政治也直接产生了影响,可以说是。所以有的学者说美国人只重钢铁,只重实力,如果是有诸葛亮说明,你就弱小的,信诸葛亮说明弱小,要靠智谋,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美国人可讲智囊的,当然美国有兰德公司,美国有核心的东西,美国打朝鲜的时候兰德公司还给他提供设想,美国人最重智谋的,既重实力也重智谋,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它。我们看到很多书,比如肯尼迪编的《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亨廷顿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实际上也是大战略;美国约翰•柯林斯《大战略》73年就出版了;美国麦肯拉马纳美国原来的参谋长《历史的教训》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建言书,都在干这个事。那么我们现在中国也很重视这方面,也出了一套大战略研究丛书,时殷弘教授现在是国务院最新的参事,专门编的《战略二十讲》,在天津出的。我们中央党校有国际战略研究所,也重视战略。因为我们充分总结这些经验,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不光是认识到一般具体战略重要性,还认识到这种理念大理念战略重要性。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比如说美国,美国怎么样重视战略,一战时期威尔逊总统他弄14点建议,里面有很多包括我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东西在里面,他打着这个大旗进的一战,二战时候美国罗斯福总统讲究“四大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免于威胁自由、免于贫困自由。你没法说他了,打着这个大旗进入二战,所以有些专家说,美国向来就干这个事,打着一个大旗,然后用一种所谓压倒的优势再行使他的武力、他的强权。甚至在林肯总统高度评价一个小说家叫斯达尔夫人,斯达尔夫人写了一本书叫《汤姆叔叔的小屋》,后来翻译成《黑奴吁天录》他说你这个小妇女挑动了一场大战,就是美国国内战争。前国务卿赖斯,她是苏联问题的专家,当年在哈弗大学当副教授时还写了关于研究俄罗斯的苏联演变。这跟苏联的演变也是很有关系的。美国有些伟大的女性在这方面出谋划策。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写《菊与刀》的本尼迪克特,她的《菊与刀》实际对美国占领日本产生了实际作用,就是那个战略性的作用等等。(四)策略与细节:谋略实践与具体操作第四个大智慧叫策略与细节:谋略实践与具体操作。我们今天虽然把战略和战术分开,但是其实都可以称之为谋略,只不过我们有这个分了层次,但是谋略也可以分为大小不同。比如说,大的谋略叫“战略”,小的谋略叫“战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在于,战略往往针对全局大计,而战术只针对局部问题;在时间方面,战略主要针对长期问题,战术则针对短期;至于涉及具体的事体,战略通常针对根本和抽象,而战术更为具体和具像。这是一般的说法,但是题目叫策略与细节,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不是很流行吗?叫细节决定成败,有的学者说细节怎么能够决定成败呢?应该是战略决定成败,其实这是一对不能割裂的辨证关系,因为在战略决策之后关键在策略与细节的落实,但是没有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策略与细节就成为无所作为,白费力气的泡影。这战略与战术实际上是一体的,只不过我们分开讲而已。《三国演义》从第四十二回到第五十回,用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来写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实际上是一个小意思,有的专家说赤壁之战根本不是一场大战,但是《三国演义》写得很宏大,但是写战争的场面实际上很少,实际都是用“文戏“来铺垫,最后才上演“武戏”。在赤壁之战的前期阶段,对刘备集团来说,联吴抗曹争取三分天下是战略目标。这个是不能破坏,所以这是战略,就是一定要联吴抗曹,要搞统一战线的,这个是大的战略。不管东吴有多少主降派势力存在,诸葛亮也要慷慨奔赴东吴,精心设计演讲具体策略和细节,智激周瑜,智激孙权,最后“舌战群儒”,终于形成统一战线,让东吴彻底坚定了抗敌的信心,争取到主战派占上风。而且,不管周瑜如何嫉妒陷害,为了服从“统一战线”、联合抗曹的大局,诸葛亮也要尽心尽力,甘愿冒险应对一个个“圈套”和“陷阱”,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但是这是战略决策下,细节具体布置,你看这是很好的一个案例。另外一个案例就是刘备招亲的故事,就是锦囊妙计的故事。刘备在东吴招亲的故事充满了迷人的智慧,总体来看,诸葛亮和周瑜在招亲的故事中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只不过水平有高低。这个聪明才智其实是很有意思,三个锦囊妙计,因为诸葛亮知道,找刘备招亲是假,实际上要扣留刘备,但是又不能破坏这大的战略,统一战线不能破坏,破坏怎么办呢?所以想了办法就给了三个锦囊妙计,三个锦囊妙计不能派张飞,关羽当时也派不上在荆州那边,那只能派赵子龙,因为赵子龙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让赵子龙带着三个锦囊妙计跟着刘备到东吴招亲。所以在出发的时候赵子龙看的第一个让他干什么呢?让他大肆张扬,第一个锦囊说让他大肆张扬,去找乔国老、找吴国太两个重要人物,尤其找乔国老,乔国老是大乔、二乔的长辈,乔国老竟然不知道刘备招亲的事,就找吴国太去了,所以他就把乔国老给晕了,他说这么大的事意思是我们老同志怎么都不知道呢?找吴国太,吴国太说我女儿嫁人怎么不知道,就知道肯定是孙权干的坏事,所以吴国太就说,要在甘露寺看,如果我看中了你们谁也不能动,我看不中你们可以杀他,所以第一个锦囊就管这个,大肆张扬,弄得孙权包括周瑜特别被动。被动了以后他们又设一计,那就招吧,吴国太不高兴了嘛,高兴不能杀让他结婚了,结婚跟孙夫人结婚,当然孙尚香那是《三国演义》以后的事,在三国志里面从来没说叫孙尚香,反正就是孙夫人,刘备娶了孙夫人以后他们又想了一招,就让他安定下来腐化他,让他乐不思蜀,所以我们说他儿子阿斗后来乐不思蜀,是有他父亲这个基因的,刘备在这住的也是乐不思蜀,也不想回去,好吃好住有宫殿住着。这个时候第二个锦囊也起作用了,赵子龙又拿出第二个锦囊。第二个锦囊就叫赵子龙去骗刘备,说曹操带50万大军打过来了,打到荆州了,那你还不回来,所以他就骗他刘备中计了。当然我们电视剧不是那么处理的,刘备后来也明白了,果然中计了,然后他就找孙夫人说,孙夫人说那行,那我们跟着你走,所以他打破了刘备安乐窝,孙夫人就到江边祭祖,偷偷就走了。第二个锦囊发挥作用了。走的时候孙权派三拨人来追杀,第一拨第二拨每个都有两个将领,都没挡住,因为第三个锦囊发挥作用了,尤其到第二拨的时候第三个锦囊发挥作用了,就让孙夫人打前站,让她给刘备抵挡,让刘备求孙夫人,当然这招很惯用,所以第三拨没挡住,因为他拿这令箭要杀他们人头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包括孙夫人都要杀掉。正在这万急的关头,关羽带着水军过来了,然后诸葛亮亲自来迎接,所以有强大的设计,武装在后面的垫后,其实说是险也是有惊无险。所以他在很大程度上三个锦囊妙计在最早的记载甚至在元杂剧里面他只有一个锦囊,你看他设计了三个锦囊就特别科学,所以他就成功了。成功了诸葛亮叫那些战士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气了个半死,三气周瑜,这个招亲一点没有神怪,和借东风不一样,借东风还有点神神怪怪的,这个完全没有什么神怪,完全是人为的设计,这个人为设计里面刘备处处主动,而孙权周瑜是处处被动,刘备、诸葛亮想在前面,孙权、周瑜一直穷于应付,我们说细节的考虑,细节里面又有战略。所以清代毛宗岗说,甚矣,孔明之计之妙也!既借孙权之母、周瑜之丈人为玄德成婚之助,又即借孙权之妹为玄德归荆州之助。不但乔国老、吴国太为孔明所借,即孙夫人亦为孔明所借矣。国老可借,国母可借,夫人可借,而荆州又何不可借哉?他是做了一番很机智的一种说法。这里面就把周瑜跟孙权目光短浅,穷于应付说出来了,而诸葛亮是对付东吴是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发现内部的分隙,加以扩大,达到化敌为友,各个击破的目的等等,所以这里面很有值得我们总结的很现实的东西。我们刚才说大的谋略叫战略,小的谋略叫战术,《三国演义》的空城计也是一个这个里面第四个策略与细节里面最典范的东西,就是细节的设计。空城计是心理战的典范,是双雄的较量。空城计的来历是马谡无能,马谡是纸上谈兵,但是马谡其实也不是完全纸上谈兵的人,是诸葛亮确实用错的人。马谡本来是很有战略色彩,但战略策略方面他结合得不好,诸葛亮当年进军西南的时候出兵的时候,马谡送诸葛亮说了一番话,这番话成为我们到现在的经典。马谡就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说诸葛亮能够治理西南、七擒孟获等等,这都得益于马谡的战略考虑,跟他战略献计,说马谡是这么一个人,说诸葛亮用他也道理,但是他最后把部队建在山上,抱着兵法不知变通,不听人劝告所以造成空城。最后造成什么局面?诸葛亮只有2500人在城里面,面临司马懿十万大军,数字不一样,有的十五万,有的二十万,十多万大军压境,在这么情况之下,诸葛亮2500人干什么用,所以诸葛亮就采取了一个弄险的办法。他是一个不得已精心设计的一种兵者诡道的弄险的壮举,标准说是司马懿十五万大军逼近西城,诸葛亮干脆就把2500人的军事全部淡化,就是弄险,他没有采取兵家惯用的虚而示以之实的策略,往往病假就说我明明没有人我还装作千军万马,本来是那样的,没有。诸葛亮恰恰抓住了司马懿那种老谋深算的心理,因为办法对别人有效,对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未必有效。相反诸葛亮波果断地采取了非常罕见的“虚而示之于虚”的策略,所幸把仅有2500多名士兵隐藏起来,从外到内都显示出一座没有设防的空城的样子,这样就更增加了司马懿的疑虑。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做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司马懿果然跟他孩子就说,他不会干那种事的,所以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这种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这是一场精采的心理战。所以你看细节设计的多好,2500人在城里他还派出了小股部队埋伏在那个司马懿退的路上,这个小股部队后来也管用了,他设计的挺好的,当司马懿退兵的时候,在他儿子的一再催促之下本来要冲进去的不冲,退兵的时候诸葛亮小股部队还骚扰了一下,所以弄得司马懿害怕,你看人家果然有埋伏吧,幸好我们没冲进去,冲进去之后之后部队不被包围了吗?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他设计的特别好,弄险但是他又保险,这么一套战略,所以造成一场石破天惊的空城计。但是还有另外一种石破天惊的解读办法,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根本就是假的。假的意思是什么呢?司马懿知道应该冲进去把诸葛亮抓起来,因为司马懿这么一个大战略家,不次于那个诸葛亮的人,他怎么会干这种蠢事呢,冲进去就行了,说司马懿实际上有自己的小九九,有自己的考虑的,因为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他在魏国的地位很差的比诸葛亮差多了,魏国的曹真、曹休他们曹家人都猜忌他,主人对他也不放心,他好不容易当这个将军,是因为诸葛亮带大军压境,有诸葛亮的存在所以才有他的存在,他进去以后把诸葛亮抓起来以后诸葛亮来灭了完了他也就完了,他回去肯定是飞鸟尽、良弓藏把他也杀了,所以他是深谙政治谋略的,当然这是一种解读,在《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提到这个,但是我们也可以往这方面解读。这是第四个大智慧。(五)“三国模式”论:社会人生大智慧最后一个大智慧,我称为“三国模式”论:社会人生大智慧。东周列国的故事特别复杂,所以我们看《东周列国志》在中国老百姓产生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远远不如《三国演义》。因为东周列国史料那么繁杂,线索那么多,难以理出清晰的脉络,所以我们看《东周列国志》经常是如坠烟雾中,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关系,因为整体创作出精彩的历史演义小说巨著《东周列国志》是很难的,所以《三国演义》恰恰就提供了这个。因为《三国演义》历史简练,只有三条线索,当然代表三个方面,人物阵营又很集中,最终成就了《三国演义》的辉煌。大家看《三国演义》在书写战争和政治争斗中,魏、蜀、吴三国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清晰明了的格局——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
敌我友三国。三国在中国古代政治里面挺有意思。比如战国时代,战国七雄说起来七雄实际上就是三雄其他是配角,齐楚燕韩赵魏秦里面只有秦国、楚国是能够统一中国,有这个力量的,齐国是他们争取的对象,就像魏、蜀、吴三国一样的,我们把握战国七雄里面核心是秦、楚、齐,秦国拉拢了齐国然后对付楚国,楚国如果跟齐国建立统一战线,也不是我们今天这个格局,所以秦国跟楚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势力,但是楚国最后失败了,就因为在统一战线上没有弄好。三国时代,魏、蜀、吴更不用说。元末群雄割据的时候什么汉王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等等,还有元朝都形成角逐的势力也基本是这三角。冷战时代,我们说美国、中国、苏联角逐。甚至一个不太恰当比喻,比如抗战时期日寇、共产党、国民党这三方也是我们建立统一战线,也是敌我友的问题,当时也是充分掌握敌我友。那么,我们刚才不讲,社会人生的大智慧嘛,社会人生大智慧里面也有敌我友,也就是你我他的问题,错综复杂的人的关系,我们为一个事业奋斗,也有敌我友的问题,既定战略目标下的人生,这种敌我友不一定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比如公司竞争等等,当然要掌握这三个格局、三个模式,三个模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里面我想起了毛主席说的一段有名的话,《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我们当然今天不是说讲阶级斗争,讲什么的,但是毛主席这种分析问题的这种思路,恰恰跟我们的三国模式是有点异质同构,敌我友。所以最后一句就是说,在既定目标下的社会人生也有“三国模式”的博弈。以上五大方面的智慧课题,可以作为我们欣赏和研究《三国演义》的一种门径,实际上《三国演义》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远不止这些。有人说《三国演义》是教人权谋心术,引领中国人变坏的“地狱之门”,并非科学评价。没有落后的文化传统,只有落后的文化传统继承者,这个话不无一定的道理。今天就讲到这,谢谢大家!istheTibetanPlateaupoly.Centercityonlyapopulationofoveronemillion.Xiningislocatedinthe"Tangfangudao"andtheancient"SilkRoad"road,istheLoessPlateauandtheTibetanPlateau,agriculturalandpastoralareasand,inconjunctionwiththeMinistryofcultureandIslamic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