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刘关张张飞--“忠于刘蜀、勇猛善战性格暴躁,遇下寡恩”在《三国演义》桃源三结义一剧中,张飞的身份是个卖肉屠夫。嘚!就凭他张飞卖肉这身份,难怪书中把他写成鲁莽的黑大汉。不过,按理推来,张飞绝对不可能是那种大字不识一个,只会喝酒吃肉的粗人。为何这样说呢?且看下边细细辨来。要知道,古时侯买肉的屠夫,可是个赚钱的行当,再说这张飞虽是个屠夫,可他还是蛮有家当的,刘、关、张三人结义时,不就是在张飞的庄院中的桃花林里吗?而且结义时所用的果品猪头等供品,都是张飞一人自个掏的腰包。看看那刘备与关羽,他二位出了啥?刘备不外乎就是一张脸长得俊些,还硬是沾了皇亲后裔的一点关系,那个关羽,也就一贩卖绿豆芝麻的流浪汉,这刘关二人出嘴巴,张飞甘愿掏腰包埋单。诸君想想,天底下哪有这么笨菜到家的屠夫?会拿白花花的银两供两位与自己不曾相识的人白吃白喝?细细一瞧,不禁好笑,这张飞并非如世人想象的那么呆愚。原来张飞肯如此豪爽地把自己全家当拿出来结义,还心甘情愿当了小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原因,就因为刘备说他是汉室宗亲。试想一下,那关羽满脸的傲色,不也甘当了刘备的兄弟,张飞自愿做小,肯定是在理的了。不为啥,张飞的脑瓜还是好用的,用全副家当做了赌注,投靠皇亲国戚,这可是一本万利的大买卖呢。由此看出,张飞的脑瓜就是好用,一定不是世人说的那种一根直肠通到底的家伙。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张飞跟了刘备之后,从一些大大小小的战斗中,读者也不难总结出来,这黑脸张飞不仅勇猛,而且战绩非凡,就光凭他的那声大嗓门,就知道张飞的聪明过人之处了。比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时,张飞就有那个胆子跳出来和吕布一决高下,张飞当时肯定会这么吼道:呔!吕布汝这三姓家奴,吾乃汉室宗亲刘皇叔兄弟张翼德是也,接招,看打。瞧瞧,张飞就是聪明在这点上,先自报家门,抖出一副皇亲国戚的高姿态,按当时时人眼光,有多少人吃了豹胆敢存心与皇亲国戚做对?那可得先背个背叛朝庭的大罪呢,所以难免心虚几分。待那刘备报上名姓夹攻吕布时,吕布当然不至于傻到会和皇亲国戚门真动手,所以吕布虚晃一戟,落荒而逃是情理之中。至于后来张飞在长坂坡小桥上一声猛喝,吓倒夏候恩,尽退曹操兵,更是将他的吼功发挥到极限。看的出来,张飞的那副好嗓门,就是最理想的宣传话筒吧。还有入蜀时装酒疯,骗了严颜那老头,把他给活捉了,然后就义释了严颜。那么张飞为什么会把一个糟老头释放了?还以礼相待,按照张飞的性格分析,他张飞绝对不可能做的。细看《三国演义》那一段,好一会才明白,原来这严颜老头,也是天生着一副好嗓子呢,张飞把严颜困绑审问,那严老头却仰头临死不屈,而且声若洪种般的猛喝张飞。想那张飞本来就靠嗓门这门秘计取得好处多多,现在可好,好不容易碰到一位和他一样有好嗓门的人,他张飞会舍得杀严颜吗?肯定不会了,英雄惜惜相惜嘛。为什么张飞会放了严颜,看看后来张飞重用的两个部将就是屠夫出身的就不难明白了。
张飞最后被他的部将范疆杀害了,《三国演义中》说张飞是虐待士卒所致,我看不是这么回事,是因为张飞太自以为是了,而且张飞是个酒鬼,是酒喝得多了,这才是导致张飞被害的直接原因。张飞以酒为计,也为酒所误,惜哉!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本多彩的画卷。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他的生命轨迹。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聚集人马,他和张飞便投奔到刘备手下,三人“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刘备投靠军阀公孙瓒,做了平原相,任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张飞分统部曲,追随刘备左右;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派关羽领徐州,守下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刘备;刘备收江南诸郡后,拜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领兵驻扎江北;等到西走益州后,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令关羽镇守要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又活捉大将于禁,斩大将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当时刘备已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以“节铖”
;曹将司马懿、蒋济计谋:关羽得志,必非孙权所愿,遣人劝孙权断其后路,并许割江南,以图解樊城之围。孙权曾经想为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关羽鄙夷道:“虎女焉配犬子!”部下糜芳、傅士仁叛变孙吴,关羽兵败失荆州,又遭吴将吕蒙、陆逊伏击,关羽与儿子关平败走麦城,被孙权捉住,大骂不降,被害于漳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壮别人间。关羽生命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麦城败亡,使他“志扶汉祚”的一腔宏愿付诸东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而且,他死后还身首异处。传说关羽死后,孙权将他的首级放入一只木匣内献于曹操。曹操开匣观看,只见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吓得曹操魂不附体,赶忙命人设牺礼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惊吓了曹操这只是后人的夸张渲染,不过关羽死后的确是头颅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今两地各有一处关陵,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在山西”。关羽,这位出身微践的一代名将又是幸运的。在他去世百年之后,被活人一代一代推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尊崇的偶像。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独对灯烬念金兰”
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会想起…….他并没有显贵的身世,处在阶级下层的他深谙被压迫的痛苦,而疾恶如仇的性格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要走的路,杀乡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颠沛流离更让他深感在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乱世混一把稻粮的艰辛。每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忘记自己是脚踏着汉室江山的土地,背负着苍生的期望,也许是上苍对他的垂怜,也许是历史的必然,这个被后世尊为武圣的关云长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军杀贼。知识的有限性让他无法成为一方霸主,但思维的简单性又让他对忠孝仁义的古训不改初衷。读书的时候曾去过离学校很近的春秋楼,也就是当年关公夜读《春秋》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现代文明的都市里,里面武圣的塑像威严自不必言说。门口石碑上漫灭的碑文正是当年告辞曹操的留书: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站在碑前,一字字的默背下去,那忠孝仁义的穿透力可以带着思绪飞驰到千年前。身在曹营心在汉,独对灯烬念金兰。赤兔终携风尘去,宝刀犹带月光寒。面对曹孟德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今日主客离别,明朝战场厮杀,在名利和忠义之间,关羽的这一选择又该是让多少人汗颜呢?那些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
来为自己追求功利找寻借口的屑小之徒,他们又怎么会明白义之大者。尘土飞扬,骏马急驰,赤兔宝马在远天扬蹄嘶鸣的姿态,定是一种昂然的风景,青龙偃月刀映出的光芒,一定是反射出的那冷冷的月华,也会刺得我们的眼睛流下怀念的眼泪。记得有人说过“古人与我们现代人对生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朋友危难之时,壮士断腕,性命相赠,可以没有半点的疑虑!”,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君主的忠义。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大丈夫马革裹尸的豪气成了千古绝唱。不可否认关羽义举的表现在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现今许多神龛里供奉着他的神像便是超越时空最有力的证明。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殉主,执着得让人感动,这匹可以追风的宝马和一千多年后在黄海海面随“致远”号巡洋舰一起沉没的“太阳”(邓世昌的爱犬据说名为太阳)有着惊人的相似。自然,动物们那灰色的脑细胞中生存的法则的确简单,但在我看来,有些人却不如它们,真的。知道自己是什么,该做些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在现今的社会里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从这个世人景仰的汉子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些什么、学到些什么,那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一味的烧香叩拜也只是虚假的徒劳。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
刘备--“一国之君为一已之私心而忘大义”怀念他指点江山的那段岁月,怀念他们兄弟那高山流水般的情谊。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是西蜀帝国的开国之主。他既没有曹操那般的家族势力,也没有孙权父兄遗留的基业,但他却凭着自己的宽厚和耐性,白手起家,争得三分天下,在江山姓氏的帛卷上写下他刘备二字,成就了一段永恒的历史。如果把他麾下所有的人才都比做千里马,那他无疑就是相马的伯乐。桃园结义,同甘苦共富贵的承诺,让他为后世做了一个大哥的典范;长坂坡为惜赵子龙摔亲子,成为千古帝王第一人;三顾茅庐求卧龙,比周文王渭水访贤的真诚更上一层楼。据此看来,三国志中评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也不是没有来由。有很多人看不贯他的哭相,认为他的天下是用眼泪换得的。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也就会明白了。一个王者如果对臣子流下仁爱的眼泪,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唤起的将是那些忠贞之士血液中纵横稗阕的英雄气概,他们也会用死不足惜的热情去报效这种知遇。“君之才十倍于曹丕,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嗣子不可,君可自立。”千古留传的那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历来被人称颂,在世袭制的时代,一个君王敢把江山交托于外姓之人,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他了。
华容道二弟关羽放走曹操,军令状的死罪也不予处罚,由此看来,他对待自己的臣子和兄弟,的确是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至性至情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注定了他只能得三分天下。感情用事,为报弟仇,七十万大军挥戈南下,劳民伤财却无功而返,致使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一落千丈,为此后诸葛孔明七年北伐终未捷埋下了隐患。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每一个长者都会用一生的勤劳去为子孙置办一切,然后在安详中满意离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刘皇叔驾鹤西去,走的却是那么的牵挂,那么的不安心。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蜀汉人才相继凋零,五虎上将剩下的人已是迟暮夕阳,辅君之才也只剩下一个诸葛孔明,他给嗣子刘禅留下不是如日中天的基业,而是盛况不再的烂摊子,如此情况,叫他为人父者怎么能不牵挂,为国君者又怎么能不凄然。真个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白帝城,一轮红日(1)永远落下了,他匡扶汉室的大志,也随着帝王之星的隐逝泯灭了。只剩下桃园那依旧笑东风的桃花,还在不厌其烦为我们讲述着那段亘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