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真英雄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国演义》曹操真英雄

ID:958498

大小:3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内容提要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很多人认可许邵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仅展现了奸诈、狠毒的一面,更向我们展现了他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英雄形象非常鲜明。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作以简单探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探析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自有这一形象以来,对其异议也颇多,“乱世之奸雄”是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而我们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特别是南宋以后)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席勒的“任何人,即使是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在罗贯中的笔下,我认为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中国的英雄。这一英雄本色,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与刘备一样,曹操也是在镇压黄巾的不义战争中登场并由此起家的,小说对此一笔带过。他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讨卓事件。这个过程很多人都说他奸诈,但通过小说详尽的描绘,我认为这个过程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董卓入侵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 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时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谋:“操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操惶遽,乃操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于是得以脱身,并“借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其机智,恐非凡人所及。其结果用曹操自己的话来说便是“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了。尤其可贵的是,之后,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会盟讨卓几节,写得有声有色,其阵容、其声势都相当壮观。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联合行动虽由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诚意推举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做盟主,自己却呼前跑后,甘愿充当联络员之类的角色。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袁绍成其大功,一面又与袁绍及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之辈各怀异心,按兵不动,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入洛的良机。“竖子不足与谋!”这便是他的取得的教训。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号称“四世三公”“强硬莫敌”的大人物(袁绍之徒),原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疥癣之徒,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无疑是钻冰求名酥。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可能也是曹操芟刈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吧?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演谋”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斗士。在曹操三十年的戎马关山,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他亲冒矢石,出生入死,几陷绝境,但却百折不挠,一旦认定目标,便锲而不舍。在征吕布时,虽中计兵败,几乎生擒但当群下问安时,他却大笑曰:“误中匹夫之计,来日必报之。”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用兵中输得最惨的一次。这次竞争几乎使曹操全军覆没,他败后,便退回北方,休养生息,未几便又军威大振。虽然以后曹操不再有大规模的讨蜀伐吴,而是采取似乎“被动”的防守,在这方面好象是懦弱的表现,其实是他善于运筹演谋,熟谙兵法的体现。曹操知道,由于形势的变化,因时制宜,防守既能给人民给军事以休养,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的进攻,因为这样,他能以逸待劳地强有力地抵制来自蜀或吴的强大侵略,这是战略战术上的胜利,其结果使魏最终能一举灭蜀平吴。 其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中最乐观的一个。俗云:刘玄德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也只是恪守祖业,当一个世袭管家而已。而曹操则不同,他统一北方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身历百战,出生入死取得的。在打江山和坐江山(我认为赤壁之战以后他成为未加冕的帝王)的几十年生涯中,虽然也曾痛哭失师,惜折良才(如三哭郭嘉(郭嘉是曹操最为倚重的最有谋略的谋士,可惜天不假寿。郭嘉生前死后,曹操曾三哭郭嘉。一哭郭嘉发生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讨乌丸的行军路上。按照《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的说法,当时“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操有回军之心。问于郭嘉。嘉此时不服水土,卧病车上。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郭嘉年纪比曹操小得多,作为下属,生病之时,领导前来探视问计,已属难得和高看,哪能指望领导伤心流泪!可是,这位大领导曹操就真这样哭了一回!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二哭郭嘉发生在当年九月,曹操讨平乌丸三郡回师到达易州时。郭嘉已经病得很严重,奄奄一息。按照《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问疾者交错”。即一遍又一遍地问候。郭嘉一死,他“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节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操亲自参加了郭嘉的葬礼,哭得很伤心。并且对荀攸等人说,他打算让郭嘉做他的接班人。可是他却中年夭折,难道这是命吗?可以说,郭嘉之于曹操,犹张良之于刘邦。曹操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没有郭嘉恐怕难以想象。所以,郭嘉死,曹操大哭、特哭,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很真诚。 三哭郭嘉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赤壁大战回归的路上。按照《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的记载:“太祖征荆州还,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的记载是:“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当时主要谋士都在。曹操怀念郭嘉,毫不掩饰对众谋士的失望,认为如果有郭嘉在,绝对不会让他吃这样的败仗!真让一帮谋士无不黯然自惭,无地自容。听,那一声接一声的“哀哉,痛哉,惜哉”,让我们听到了曹操呼天呛地的号啕。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打击,犹似雄鹰折翅。他此一哭,与其说是在懊悔与自责,不如说是对统一中国梦想的破灭和绝望。所以此哭是他平生最痛心的一次,达到了悲伤的顶峰。)等),但更多的一面是积极乐观,雍容大度的。如他不杀陈琳,说陈琳之文可愈头风,青梅黄酒,横槊赋诗无不十分风流潇洒,即使倒霉时也并不心慌意乱,总能在瞬息万变的紧急关头,保持最清醒的头脑,这很适合今天的“以微笑面对人生”这句话。说到曹操的豁达,就难免提及其笑。曹操的笑其状有很多种,有微笑,有转嗔为笑,也有大笑,笑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有要胜利凯旋时,也有在兵败时。其中笑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是曹操在赤壁兵败道走华容中的三次大笑了。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当时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我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 但正当曹操大笑不止时,两旁鼓声大作,伏兵从火光中冲杀而出。其第二次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这三次大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即当形势危机,众将皆以为应当愁眉不展,胆寒心惊时,曹操却反而发出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如果说曹操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性格中的奸诈,那就带有强烈的谴责意味了。但若透过这种忠奸的道德判断,我们应当感到最重要的恐怕是曹操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独特智慧,能洞察事物潜藏着的深刻矛盾,并在矛盾刚刚出现时,就早已准备好了应变的策略。因此曹操在面对暂时的失败时,甚至是严重的失败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能及时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外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语言,表情语言,从而起到稳定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这也是世人认为“正统”的刘备所不具备的领袖能力。他的这种能力和性情与毛泽东所说的,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应该说是有内在的统一性的。在《三国演义》中能与曹操智慧匹敌的确是大有人在的,如周瑜,诸葛亮等,其智慧都是超群的,他们都曾洞见过常人不见的幽微。但周瑜爱笑,更易怒,所以被气死。诸葛亮也有笑时,但由于其性格是沉静的,带有某种道家的阴柔、神秘,故其笑也是沉静的,合乎君子之法度的。因此,不管是周瑜还是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乐观雍容大度挂上号,不能与曹操相比的。舍此,我们就很难理解曹操的兵败三次大笑。其三,任人唯才的博大胸襟。历史上的曹操就以知人善任著称。对此,罗贯中的赞赏的笔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他在用人方面,早在会盟讨卓,从对待刘关张的器重上已初见端倪。此后,他不分贵贱,唯才是举,攀龙附凤的谋臣策士纷至沓来,呈现了“文有谋臣,武有勇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兴盛局面。“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这句名言,说明他深刻理解到人才、路线和事业的关系。史书上说他“拨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从小说中看,此论并非夸张。曹操一方面的人才不仅济济可观,而且源源不绝、人员充裕,较之蜀、吴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其余方面,虽然也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德可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但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曹操却为了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以及吸引真正理解并忠于其事业的将士,即使在他威镇中原,位极人臣后仍不拘泥于一人一将之得失,其胸怀更加广阔。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三国演义》中他厚待刘备,不追关羽。 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不一清二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了: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若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还有,曹操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三番遣使,被斩六将而不诛罪,可见其宽容豁达。正应了李卓吾评“云长胆大,孟德量大,真都是英雄。”其四,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和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唯才是举外还以奖惩分明著称。这些在小说中虽然未曾直接提出但却有着逼真的描绘:渭水兵败后,夏侯惇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了于禁的严厉制裁。夏侯惇不满,反诬于禁造反,于禁并不急于剖白。在大敌当前,他坚持“分辨事小,退敌事大”,于是整兵坚垒,迎击张绣,义无反顾。后曹明白真情后,对于禁这种襟怀大为动容。、战后当即表彰于禁说:“将军在匆忙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并赐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博望兵败后曹操得知于禁曾对夏侯惇提出过较为切实的作战方针,只是由于夏侯惇一意孤行而致败,于是他又一次厚赏于禁。曹操赏人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两者兼施,可见其英明。如徐晃挫折败关羽后,曹操曾赞曰:“吾行军三十年尚不能如此。”“徐公明真有周亚夫之英风矣!”这便是精神上的,但言辞恳切,毫无给人以做作之感。曹操奖励功臣慷慨热忱,同样,对于处惩有罪者则毫不容情。曹操割发代首也是他法制观念的重要体现。以往人们常把它当作玩弄权术而加以否定,这恐怕是不公正的。诚然,曹操在这里有故意做作的举动,如“掣剑欲刎”,但这对于以往(春秋以来)那种“法不加于尊”“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或多或少是种遏制。更何况他为无故犯罪(因马眼生被鸠惊致踏坏麦田),但他却能清楚地意识到:“吾自制法,吾自犯法,何以伏众乎?”并坚持割发以首的自惩方式来维护法令的尊严。这种执法守法,严于律己的作风对于今日仍是值得鉴赏的。 曹操在历史上采取过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积极措施。虽然小说对此没有正面描写,但不少章节却直接地展现了其重视和保护农业的积极愿望和举动。如他令军民屯垦便是一个积极的举动。这样既可以使百姓在军阀混战中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同时军粮自给这就大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征张绣时,他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并皆斩首”,此令一出,“凡官军过麦田并皆下马,以手扶麦相递传而过”,因此沿途百姓无不“望尘遮首而拜,称颂圣德。”征袁绍时,他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同罪。”当然曹操的这些行为自然谈不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但对于那些说其是纯系收卖民心则是无可取处的。他的严明军纪,惜时以农,体恤民情等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这总比刘备那种故作姿态的造舆论作用的恤民要强得多。因为毕竟他大都落实到了具体的法令上,做到类似如今天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个古代政治家能察觉到“民”的重要性,无疑是其达明过人之处。通过以上几点的阐述,我认为《三国演义》中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乱世之奸雄”完全可以被有勇有谋、知人善任、友善百姓所取代。他是大乱中涌现的、卓而不群的英雄形象。参考书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漫说三国》作者:张国风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三国演义散论》作者:于洪江出版社: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