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雪砌牡丹花》——薛宝钗的哲学与心理学赏析··夸克哲人·60位粉丝1楼一楼祝百度重阳节快乐。本文总共占5层,需要一点时间,还请大家不要插楼。顶21·回复·2011-10-0519:48··夸克哲人·60位粉丝2楼冰雕雪砌牡丹花version2序所谓”Version2”不免显得哗众取宠,然而思来想去,还是以“冰雕雪砌牡丹花”14/14
为名:有人称赞宝钗温和善良,有人诟病宝钗冰冷虚伪,而这一题名很好的反应了本文的思路与视角。更重要的,上一篇冰雕积淀三年,这一回完稿又过三年,加之都是反复易稿、精雕细刻的作品,沿用旧名十分恰当。三年之后,推翻重写,用意何在?心理专业的学习,生活阅历的丰富,个人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思考。这篇文章的核心并不是宝钗自身,关于生活与心灵的思索才是其灵魂。观点的更新,内容的取舍,对宝钗的论述足以取代旧稿。翻来覆去地组织逻辑,起承转合的结构总算有模有样;字斟句酌地打磨段落,贻笑大方的水平还要各位包涵。本文意在赏析与议理,加之文风与篇幅所限,并未对诸多公案加以展开。我欢迎不同视角的朋友分享不同意见,更期待超越红楼本身的抽象讨论。最后强调,本文仅仅是对红楼人物的解读,任何思想立场或价值观念都不应看作我本人的真实选择,希望各位不要误会。·回复·2011-10-0519:49··夸克哲人·60位粉丝3楼一、珍重芳姿昼掩门“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养生主》“事不干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凤姐对薛宝钗的处事为人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无论金蝉脱壳时的机敏,还是招将飞符处的眼色,其言行之谨慎,令很多读者深刻印象。贾府上下的交口称赞,兄弟姐妹的一团和气,于世故之熟稔,无怪乎黛玉以为其藏奸。然而,翻看判词仙曲,颇为令人奇怪:读者眼中那个在人情世故中八面玲珑的她,居然被说成山中高士?教科书上那个在黑暗社会中如鱼得水的人,怎么称得上晶莹如雪?“时宝钗”的言行哪里有什么仙风道骨,在诗社里咏太极图的提议,反倒增加了她作为封建卫道士的迂腐形象。然而,然而,就是这样一副“若冬涉川,若畏四邻”14/14
的形象,也恰恰正是《道德经》中老子对得道之圣者的描述。或许这只是巧合?相比于老子模模糊糊的强为之容,庄子笔下的姑射神人显然更有仙家气象。然而漆园吏自己也明白,鹏程万里只是浪漫的神游,画地而趋才是现实的人间。送药时嘱咐袭人不可声张,写诗时提醒妹妹注意礼教,甚至看到岫烟的玉佩,还要教导其既不可铺张浪费、又不可失于礼节,宝钗平日的小心谨慎确实有些过度。只是无论其如何世故圆滑,宝钗的动机多出于自保之目的,从未动过害人之心。滴翠亭的表演在客观上给黛玉留下了麻烦,但以邻为壑的主观想法则是缺乏文本依据的推断。“知其雄,守其雌”,两者同样重要。弹压不轨,定要对方不敢冒犯;反唇相讥,坚决捍卫应有尊严。至于盘问西厢一事,其言语周密真可谓无懈可击,黛玉就是刀子嘴,也只能撒娇央告。“已乎已乎,临人以德”,除了机会得当,若不是对颦儿品性的肯定,想来宝钗也不会冒此风险加以规劝。要知道很多所谓纯真之人,根本不能保证其心地之纯善,飞扬跋扈的同时,反要指责别人的虚与委蛇,亦是令人哭笑不得。洞悉这世间的邪恶,却依然坚守于善良,这样的人远比那些因为单纯而不思邪念的人更加可敬可靠。保护自己,关怀他人,心机城府用于正确的选择,又有何不好呢?行走世间,善良与机警,缺一不可。只提《人间世》和《养生主》,庄子也无非是苟活于樗下。毕竟《齐物论》与《逍遥游》,才是其名垂千古的潇洒。很多人不喜欢宝钗,都是诟病其压抑感受,迷失自我;圆滑世故,曲意奉承。人们更喜欢黛玉的孤标傲世,更推崇妙尼的冰清玉洁,哪怕是晴雯那般的爆炭性格,至少也是敢爱敢恨的真性情,敢笑敢骂的硬骨气。可是问题在于,“定乎内外,辨乎物我”,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是否会有对自我概念的如此执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睚眦必报,究竟有何意义?明争暗斗,可否令人满意?那些大动肝火的愚人闲气,那些忙忙碌碌的无尽追求,究竟是自我价值,还是自我迷失?若要踩着别人才能感到快乐,这是自尊的觉醒还是自卑的空虚?若说关照他人只是笼络讨好,是否冷漠或冲突才是正常的人际?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藏愚守拙的背后,保守的是心的淡然。明哲保身,不是为了势利钻营,而是不屑于无聊的争斗。退步忍让,不是因为苟于流俗,而是不愿被玷污了灵魂。上善若水,不与万物争的同时,更有善利万物的一面。正是那份清心自守,才能宽容颦儿对自己的醋意攻击,最终争取到黛玉的友谊;才能原谅宝玉视自己为国贼禄鬼,从未放弃对宝玉的劝谏。说到劝学一事,宝钗义正言辞的说教显然不合宝玉性格。既然她不可能如袭人一般警之以情,那么以刀折骨的下策也是实属无奈。除了良好的意愿,更要恰当的方法。抛开宝玉一事,宝钗处理问题时的游刃有余,其实相当具有艺术性:宝钗在协助探春改革大观园的过程中,一方面兴利除弊、开源节流,充分发掘大观园里的资源;一方面承包田地,鼓励劳作,亦赢得了贾府下人的爱戴。尽管若干建议实为宝钗所提,但她始终把握客居身份,不肯喧宾夺主。而在具体分配田地的问题上,涉及到莺儿干娘的利益,自然小心避嫌。因地制宜,勤俭持家;因势利导,顺应人心;为而不有,功成弗居,整个过程都渗透着老子“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4/14
的主张。而那番不忘学问,不堕铜臭的论述,则是商人之女的另一番清高。当然了,若一乡一国尚不值一提,治理一个园子又算什么?更何况,自从韩非解老,道德经就多了一种厚黑的用法。仅是人情练达,到底也不过是个投机钻营之辈。正所谓术为道用,庖丁解牛无非是个副产品;而真正的高山景行,在于对生命的解答。和颜悦色多相赞,守朴藏愚复自嘲。掩口摇头熟世故,仪周礼尽远高标。禅心岂向菩提证,玉骨何须日月昭。涉水庭中瞻皓月,闲云似伴冷香飘。·回复·2011-10-0519:50··夸克哲人·60位粉丝4楼二、风雨阴晴任变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迷阳迷阳,无伤吾足”,熟稔于世故,谨慎于言行,自然可以减少一些祸患。然而人世间真正的无奈,似乎根本无法被破解。“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既然是世外仙株,难免会不情愿这似水流年、无常人间。“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14/14
,同样的闺中弱女,诗词中自然带些哀伤颓丧、柔弱自怜。世事的无常变迁,命运的不由自主,红颜薄命的故事并非宝钗所独晓。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在蘅芜君的笔下,最是无根无着的柳絮,却被写得格外潇洒。那一句备受争议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人解作玉堂金马功名利禄,有人解作轻灵超尘不堕颓丧。若解作前者,则委实看扁了一旁拍手叫好的诗翁们,若解作后者,除了乐观超逸好像还少了点什么。话说这解来解去,难道这柳絮词就只有这“青云”二字不成?身处蝶舞蜂围,东风均匀的时光,有一种心境“万缕千丝终不改”。面对焦首日日,煎心年年的岁月,又见那一句“风雨阴晴任变迁”。宝玉参禅一回,从“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到“立足无境,是方干净”,宝黛二人层层递进的论证似乎都未见性,反倒是烧掉诗词的宝钗被批书人称为“真大觉者”,何故?只说那同一曲《寄生草》,让宝玉拍腿叫好的,是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而宝钗真正听懂的,是那句“芒鞋破钵随缘化”。乘一叶孤舟,自得于无所牵挂的自由,生命却随悲喜愈加起伏;化一抹浮云,被狂风吹尽潇洒的外表,灵魂也就只能躲进虚无。靠形而上学的游戏辩护那份忘却得失的安逸,如此的解脱之道更可能是一种南辕北辙。既然天地不仁,身为刍狗的人们自然会想到逃逸于人世之外。可是六合之外,真的有一方净土?天之尽头,就能寻得到香丘?长生不老就能满足吗?升入天国就能幸福吗?化为轻烟就能自在吗?当西方极乐都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禅宗最终说出了那句惊人话语——“世间即涅盘,生死即解脱”——缘起缘灭的规律,不会顺从人们的好恶。悲欢离合的无常,也是无可逃避的残酷。快乐与幸福或许不可强求,但是安宁与祥和却并不受制于外境。风雨阴晴,不变的是永恒的天空;悲欢无常,不变的是清净的内心。真正的觉者懂得接纳那些已经发生和必将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智慧不仅在于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更在于他们懂得臣服于这世界的规律:“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德之至也。”正是“行至水穷处,坐观云起时”14/14
,止息了不切实际的贪求,停止了自我折磨的嗔恨,庭前的花开与花落,同样具有动人的美感;宽容地接纳既定的过去,坦然地面对莫测的未来,天边的云卷与云舒,总是一种醉人的安逸。以此观之,为何宝钗的柳絮可以如此的不同?因为那词句间的豁达,依托于山中高士过人的智慧;因为那青云颠的潇洒,背后是闺中弱女难见的勇气。敢于面对风雨阴晴的人,才能安享东风之均匀;安然接受世事无常的人,才能期待生命之灿烂!而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他人的关怀,正是他们与那些愤世嫉俗或逃避现实的所谓超脱者的最大不同。正如秦佚吊老聃的行为让人不解,宝钗对金钏儿和柳湘莲这两位逝者的态度也令人难以接受。若说金钏儿的死因宝钗并不知情,或者金钏儿与宝钗并不深交,但是柳湘莲于薛家的恩惠她总应当明白。即便她不欣赏那种轻生死率空门,其反应也确实有些不近人情。这类指责无可厚非,只是仔细想来,陪出一些泪水,于逝者又有何意义?又如彼时宝钗劝慰黛玉,人皆有弟兄而我独无的感叹,是否能给生活带来一些益处?感同深受并不等于一起伤心,而实际的帮助显然比哭天抢地更有价值。帮湘云备东道,为黛玉送燕窝,给岫烟赎冬衣,她对别人的帮助既细致亦低调,总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留下被撵的香菱,还是稳定激动的平儿,宝钗所给出的理由不是家族利益就是封建规矩,但这毫无温情可言的话语带来的确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以灵慧的目光,洞见世间的炎凉。以柔和的微笑,拂去他人的泪水。与人为善,热心与冷脑,缺一不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公子小姐们还在清唱低吟的时候,平日清素简朴的她,似乎早已为繁华的消散做好了准备。当宿命真的走到万艳同悲的时候,身为百花之王的她,是否依然保持着那份淡然的微笑呢?也许是未曾看到金簪雪里埋的场景,想起宝钗时总是那种宁静中带着一丝温暖的感觉。想起她的诗句,想起她最喜欢的寄生草,每每如此,明知她的生命注定是悲剧,却又怎么也流不出泪水……皇商小姐素阁床,豆蔻年华冷袄妆。咏柳絮偏书自信,听鸣锣反问沧桑。人生苦短应惜短,世事无常谓正常。若问琼浆推净水,无需把酒叹炎凉。·回复(1)·2011-10-0519:50··夸克哲人·60位粉丝5楼三、冰雪招来露砌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4/14
《戒子书》说了这么多的清高超然,可宝钗毕竟不是神仙,一样具有七情六欲的她,也会抱闷思,也有断肠时。且不说八十回后是个怎样光景,就是可知的文本中也不是没有事例:杨妃之喻竟让温柔和善的她勃然大怒;金玉之说更让处变不惊的她哭了一夜。说起来,很多人对“超然”有盲目的理解,其实一念不起的境界根本不具现实性,而对合理愤怒的排斥只会带来更多伤害。何况一个千金小姐,潇洒到不顾名节,超然到忘了孝悌,那还了得?对冲突的一笑收住,对讽刺的低头不理,对宝玉的不听劝告给予宽容,对黛玉的猜忌敌意给予友善,涵养德性的背后也是调心理情的功夫。至于那一晚为何哭到眼肿,且不论床头的沉思闷想又徒生多少委屈,单是亲哥哥的无理取闹,就足以让重视亲情的她倍受伤害了吧。为人处世的小心谨慎,恪守礼教的胶柱鼓瑟,确实让她少了妹妹们的活泼可爱。而较之人前的老道,偎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她则是另一副姿态。“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14/14
孝道无需感天动地,真爱不必掷地有声,放下诗书,操起针线,每天晚上陪着母亲,这就是宝钗对家人的感情。相比亲情,宝钗的友情与爱情则令人疑惑。黛玉化解误会后视宝钗为知己,湘云更是梦想着有这么个亲姐姐。然而宝钗对她们固然有欣赏有关爱,可那种对任何人都不冷不热的态度,总让人质疑其真诚,怀疑其藏奸。元妃赐礼时宝钗觉得很没意思,甚至会为宝黛缠绵而庆幸。倒是书中人物每每提起金玉之说,而读书人更要从送药失言中解读出一些被压抑的少女春心。宝钗的这种不冷不热,有人说是克己复礼,有人说是中庸之道,也有人说是心机城府。抛开这些理性的解释,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克制或者藏奸也许都是多余的。且说十二钗之中,或活泼直爽或文采精华,哪个没有内心的伤痕?或众星捧月或冷落一旁,哪个尽享家族的温馨?寄人篱下的,出家守寡的,更不在话下。相比而言,哥哥无能,母亲软弱,家道中落虽是一种压力,但宝钗自身几乎不存在任何缺憾。父亲早年对其十分疼爱,母亲眼里更是掌上明珠,薛家的亲密融洽从不缺乏爱与温暖;德性涵养无可挑剔,容貌才华地下无双,内在的自尊自信无需再去争取或证明。没有什么惶恐不安,小时候的乐享书海,她才有今日的博文广见。无意什么卿卿我我,坐在宝玉的床边,她只为针线活的可爱所吸引。不见什么自命清高,被人嫌弃的贾环,她一样不加分别的玩到一起。而打趣自己妹妹的那两句话,正是其健康心态的最好写照。而以这样的心灵为基础,宝钗的言行也就不足为怪了。红楼塑造人物之伟大,不仅在于其饱满与多面,更在于其真实与统一:冷漠无情也好,温柔体贴也罢,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侧面,其实都是宝钗内心之清净安宁的自然流露:两情相悦的亲密与认可固然美好,但她是否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呵护?她可以体贴妹妹们的苦楚,但谁又能够走进她的内心?“任是无情也动人”,良好的心态使她很容易与人相处,但自足的灵魂毕竟难以发展出刻骨的爱情或深厚的友谊。除了从小给她温暖与安全的家人,她对外人的态度难免会不即不离。对外物的无所贪求,便是宝钗不冷不热的原因;而内在的安宁祥和,更是宝钗温柔体贴的根本。在捕风捉影之间体谅湘云在家的苦楚,在点戏要点心时照顾老人的喜好,何其细腻周全。如果这些都是有意为之,那么与丫头们顽笑时的平易近人则是浑然不觉。如果这些都是对待外人,那么莺儿的无拘无束足以证明主子的容易相处。试想忙碌终日,自顾不暇者,自然无法留心他人;而那气有笑无,争名夺利者,哪有可能温柔体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清净使她衣着素雅,安宁使她温柔体贴,而社会理想的念念于心,就更需要以自己的虚静为前提。“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乐享温柔富贵,不知家族兴衰的宝玉,真的理解隐士的风骨吗?为什么儒家的辅国治民变成了国贼禄鬼,为什么老庄的淡泊超然变成了犬儒主义?这一前一后的差异,不就在于自己那可怜的戚戚汲汲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宝钗的诗词岂止批评了孔孟之道的沦丧,今天的人不同样受困于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对理想有所追求不是坏事,但宝钗讽刺世人也许真是太狠毒了些。其实善恶的种种,都是人性的自然吧:寄人篱下的自然想要压倒众人;内心孤苦的难免容易目无下尘。至于那为奴为婢的,有心争容夸耀已属上进;平日里被呼被呵的,伺机作威作福不亦自然?正如情感的有无,总是不能强求,面对浮游的众生,又何必太过苛责?反观宝钗的言行,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些为人颂扬的,只是本心的流露;那些不可思议的,只是自然的反应。笔至此处,对于宝钗的贤德,或许也多余去称赞吧……14/14
可怜孝女尽娇憨,娴雅千金总笑颜。似有似无虚并蒂,非亲非远惑金兰。滋生万物清泉凛,断尽尘俗皓月寒。善恶贤愚多自扰,无增不减是苍天。·回复·2011-10-0519:51··夸克哲人·60位粉丝6楼四、淡极始知花更艳“明道若昧进道若退。”——《道德经》无论特别的称赞是否必要,宝钗的种种优点可谓如霓似虹,丰富多彩而又颇有几分虚幻。莺儿说,自家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模样倒在其次。且不论那没说出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后半句的评价倒是十分中肯:无论蜂腰桥上扑蝶的艳丽,还是母亲怀中撒娇的亲昵,都不是最美的场景;无论诗社里的锦心绣口,还是绘画养生的旁类杂收,亦不算稀世的才华。一直以为,这么个博学多才的女孩,放下诗书勤于针线,虽是安于本分,却也令人惋惜。然而换个角度,或许那描花刺绣的一幕,才最是沁人心脾: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半新不旧的衣着,朴素淡雅的房间,自然清新的唯美自不待言;雪白的面庞与精致的针线静静地呼应彼此,安宁与柔和的画面中透着几分淡淡的禅意——自庄周写齐物逍遥,魏晋竹林狂放不羁。继禅宗之明心见性,明清文人标榜狂禅。若所谓的自由就是随心所欲,那庄子也不必提什么“逐万物而不返”。而禅心之于生活的基本作用,正是使生命免于迷惘与疯狂。不拘礼法的放诞,摆不脱的是那颗坐驰的心灵;贪嗔痴慢的沉溺,抹杀的是生活真正的美丽。“淡极始知花更艳”14/14
,远离了内在的浮躁与外在的纠葛,回归那样一份宁静,如此清明,使空性的灵动于当下展开;更有那样一种安详,如此温暖,让生命的美丽得以充分绽放。温柔体贴,待人接物总携沁人馨香;讽时谤世,诗词歌赋一窥浩然清远;博闻强识,日常点滴显其明艳灿烂;高山仰止,晶莹如雪方可以德立名。多少人倾慕这份艳冠群芳,可绮丽如虹的一切又是根于什么?无形无色的净水,正是天边彩虹的真身;淡到极致的内心,才是艳冠群芳的根本。充满活力的天性,自是绚烂生命的根本;但不加约束的热毒,却会使生命近于疯狂。知著甘苦的学历,恰似洗涤心灵的清泉;束缚着灵魂的冷香,反而提升了生命的高度。有不少人以为宝钗之冷,是为了淑女标准或迎合他人而自我压抑,其实这种清淡安宁的心境本身,才是宝钗留给自己的最好受用。面对外物的变迁保持心的平和,才是真正的自在;超越内在的习性成为心的主人,才是最终的自由。宝钗当然远没有圣人的境界,但至少她已然理解了虚室生白的智慧,因而才能享用那雪洞一样的房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容大度、细腻周全,贾府上下对她交口称赞;柔和友善、温暖体贴,同辈姐妹亦是敬爱有加;谈笑之和谐,游戏之融洽,自然不必多言。只说家长称赞她时,每次都见她回着头和别人说话。且不论其谦和内敛,其实仔细想想,能从与人为善中得到满足,能从欢声笑语中得到快乐,还需要额外的赞扬吗?“大道废,有仁义”,称赞与推崇的背后是否也是变换形式的补偿或不可思议的感叹呢?老太太对宝钗的夸赞在日常生活中本是无可非议,可有趣的是,同样是无可非议的善意,几块点心几出戏的孝顺,竟可以被解读为巴结奉承。更有甚者,将宝钗的温柔体贴和处世圆融提炼为厚黑之术,服务于职场官场人情场的蝇营狗苟,叹叹!然而,这又有什么奇怪呢?对于这个自我膨胀和追求疯狂的时代而言,和谐人际之温馨与虚静智慧之清爽已然有些超验,至于那与人为善或是经天纬地的价值追求,就更是不可思议了吧。到头来,沉溺感官享乐的人,真的感到满足吗;追求出人头地的人,能够找到幸福吗。心如净水的明澈可以让生命享受平和与喜悦,而贪嗔炙烤的人却嘲笑其压抑或虚伪!胸怀天下的厚重可以让生命变得稳健与充盈,而悲喜辗转的人却谓之以迂腐或功利!偶尔会有那么一群人捧着经典高谈阔论一番,然而真正知行合一,落于日常生活的又能有几个?这让你不得不佩服老子那尖刻而又精准的断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好一句“山中高士晶莹雪”!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那倾慕宝钗的,又是出于什么呢?娴雅姣好的仪容?德才兼备的贤惠?停机之德固然是写其贤妻良母的一面,可蘅芜君所勤行的一切是三从四德可以概括的吗?回过头来,尽管在亲友间无人不赞,谁又能真的走近她。尽管于世俗中如此圆融,谁又能真的认同她。尽管她不能或许也不愿去卧雪山中,但使她真正隔绝于世俗的,是那颗洁似雪又寒似冰的心。好一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14/14
!世外仙株的超逸与唯美,无论雅俗皆可抬头欣赏;可就是仙曲判词摆在那里,山中高士又被人们怎样解读?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城府颇深的阴谋家?冷漠无情的势利之徒?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古往今来,除了五千言的惜字如金,除了被忘却的人格理想,能有几人,共鸣他们的言行?除了老子的强为之容,除了雪芹的残书断梦,须向何处,寻得他们的踪影?“谁为我怜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今天,正是重阳的日子。仰望头顶的云淡风轻,难言心中的百感交集。愿这碧空万丈,可以永鉴你们晶莹的智慧;愿那惊鸿艳影,可以告慰你们雪白的心灵。梨庭芷院宁如水,藕榭蜂桥艳似虹。杏眼微翕藏上智,朱唇半启语中庸。仙方未愈黄花病,梦笔难摹碧雪踪。但愿人间兴正道,凭他笑我楚人疯。全文完赏雪居士2011年10月5日·回复(1)·2011-10-0519:51··夸克哲人·60位粉丝7楼好了,全文发完了。第三段的诗词质量尤其差,没办法,要抢重阳节嘛。最后署名赏雪居士,本身是要换个马甲的。不过百度这里就不注册了,说不定还能遇到老朋友呢。欢迎各位点评,不过还是希望各位平心静气的讨论哈。·回复·2011-10-0519:5414/14
··夸克哲人·60位粉丝15楼正如序言所说,Version2是对Version1的全面重写。基本上更新了很多观点,删除了很多不太合适的内容。所以有了Version2,基本上Version1就可以睡了。这两者并不是姐妹篇,而是确确实实的升级优化,O(∩_∩)O·回复·2011-10-0520:38··夸克哲人·60位粉丝19楼哈哈,果然遇到故人啊。感谢1718楼还记得我。不知各位这段时间可好啊。·回复(1)·2011-10-0522:37··夸克哲人·60位粉丝23楼呵呵,灌水无妨啊,帮着顶一顶嘛。话说回复了20几楼,基本都有点水吧。没见特别具体的观点讨论,还是说这点事儿都说烂了没啥可论的了。·回复·2011-10-0611:09··夸克哲人·60位粉丝27楼回复爱莎:个人还是倾向于“红楼无完人”的说法,我觉得那正是红楼梦现实性的表现。也许更重要的,完美如神是什么意思呢?我没觉得神很完美……第二章重点讨论了如何在人世的艰辛面前保持平静。但换个角度,喜怒哀乐,不正是人生之所以精彩的所在吗?或者如第三章所言,宝钗要真如姑射神人那么超脱,她还可爱吗?另外神瑛一事,我个人更喜欢宝玉-神瑛/黛玉-绛株的讲法。当然这个大家保留意见就是了。·回复14/14
·2011-10-0615:41··夸克哲人·60位粉丝41楼@晴卿77:另外,关于你所说的对他人之不公的不忿,这个确实是有。不知道前面牛儿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我确实很担心文风过于激烈,以至于失去了我想表达的宁静与美感,特别是第一章。看来以后要修改的话,干脆不再考虑其他人的意见,踏踏实实的把该表达的表达好。·回复(2)·2011-10-0711:45··夸克哲人·60位粉丝47楼连百度的内部链接都被抽啊……呵呵呵。其实精品不精品,吧风不吧风,何必那么在意呢。能偶尔发现几篇不错的文章,几个精彩的观点,几个聊得上的朋友,这就算是收获了。来网上就是来玩的,不是给自己找郁闷的。话说现在一些钗迷黛迷争得过于执着,不要说接纳对方的观点,连放下这种争论的勇气都没了,何必。·回复(3)·2011-10-0722:07··夸克哲人·60位粉丝50楼顺便谢谢 @梦倚残魂 的话头,也感谢前面的几位网友。发出来这两天,已经发现了文章的明显不足,该整理一下:一个是文风上还是带着较强的嗔恨,这点以后应该注意,内容上可以不考虑反面的论点。二一个是很多细节还是忘了,比如应制诗,比如茯苓霜什么的,包括莺儿贾环那一段也没带出来,应该带上一笔。第三个有些地方应该再调整: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应该再模糊一点,可能更符合原著的样子。而至于为啥感谢梦倚,是我发现我忘了重要的“核心思想”,看到黑钗的想起来了。第一,不参与斗争并不仅仅是什么不玷污灵魂,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的平衡。正如佛教所说,言行举止出于不善之心的人,痛苦就如车轮跟于拉扯的牛之脚后。想一想整个文章,竟然这点没有说透,悲催。第二,我想写头脑(或者注意)的效率,或者用心的意义问题——就像说来往上无非是玩的,不要有过多的执着——不过没插进去,看来还是很重要的。·回复(2)14/14
·2011-10-0722:22··夸克哲人·60位粉丝59楼上面的三位都提到了钗黛合一的说法,但是,具体而言,各位是怎么理解这个说法的呢?毕竟两个人在表面上来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回复·2011-10-0820:58柳丝榆荚自芬芳 在2011-11-1413:06 通过点顶按钮,顶了一下这个贴子。·共有101篇回复分享到:顶21发表回复窗体顶端内 容:用户名:c孜然 匿名发表 Ctrl+Enter快捷发表窗体底端©2011Baidu 贴吧协议 意见反馈 收费删贴警示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