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学案(2017.10.31)【本课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熟读成诵,理解诗的思想内容。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把握诗歌,研习第一部分。【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O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2、写作背景(参照课下注释1)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3、李、杨的爱情故事。(见补充资料)(其一)、李商隐《马嵬》(其二)背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回眸.(m?u)凝脂(zhI)云鬓(bin)城阙.(qua)千乘(shang)(dian)堀又.(yu)踌躇(ch?uchu)马嵬.(w?i)霜华重.(zh?ng)衾(qn)临邛.(qi?ngng)参差@可IC1)w(b?)飙鹽0)(di)AM(huan)2、解释词语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统治天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宠))游)(mai骊宫(Ii)萦红Vingya)悄.然(qigp)绰约(chu?))(b?蹩鼓(pi)旌旗(jing))耽耿(geng迤iiI))(ji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娥眉・马前死。(美貌的女子,此指杨贵妃)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皇帝的錮)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闻归.(任马前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约・•多仙子。(美好倔的样子)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纵横含情凝.睇.谢君王,_别音容两渺茫(凝观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用手分开)【思考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但玄宗也开始贪罂参考:经过几十年的励精罔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从此天下太平,乐了。从各处招来美女,其中以杨玉环为最,于是千方百计暗度陈仓其成自己的妃子。之后俩人沉溺愛。但好景不长,由于玄宗长期荒废朝政,导致地方叛杨玉环也因此而被迫处死。在之后的岁月里,玄宗极度思念自己的爱妃。回到京城之后,找来道士为杨招魂,在蓬莱仙山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杨玉环,两人重温旧梦,但遗憾的是两人终究不能在一起天长地久,只能是天人两隔,长恨绵2、在复述的基础上,理清情节錯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部分:自“渔阳離i)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第三部分:自“临邛(qi?ng)道士鸿都客”至集请你试着用诗化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各层次的大意,看看谁概括得最好最确参考一(简洁版):第一部分:玉环进宫,隆基宠爱第二部分:玉环被杀,痛思玉环第三部分:人间天上,人鬼情未了参考二(诗化版):第一部分:重色思倾国,祸根此穂第二部分:悲从美色来,思由倾国生第三部分:尽日不能忘,长恨天人隔(二)第一部分1、开头为什么提及汉武帝?这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诗歌开篦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有什么作用?唐人心目中唐就是汉的再现。汉武帝宠李夫人与唐玄宗宠杨贵妃相似[白居易《李夫人》「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如斯,君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
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期。”]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嘶I推用。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夸张和对比,突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耀“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反馈练习】K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御宇多年求不得(御临宇内,即统治天下的意思)玉容寂寞泪阑干(凉台,看台)B:缓歌慢舞凝丝竹(管弦之声聚而不散)九重城阙烟尘生(指宫廷)C:天旋日转回龙驭(指皇帝的车驾)珠箔银屏迤適开(曲折绵延)D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2、阅读李白的《清平调词》两首,试比较白居易与李白描写杨玉环之美的手法有何不同。清平调词两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栏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答案:李诗多静态联想,以花喻人,再比之于仙女,全由虚处着墨。白诗多写动态美,白描写意,侧面衬托,虚笔写实,善创新喻,实中含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3、注意语调的变化、语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研习第二、三部分。【自学检测】名句默写:(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渔阳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3)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纤登剑阁。(4)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5)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6)上穷碧落下黄泉,瓯处茫茫皆不见。(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8)天长地久有吋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思考与探究】1、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2、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3、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试着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
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4、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答案示例:“道士觅魂”看似荒唐,实则无奈,是相思之极后的无可奈何;“仙山寄词”则是对唐玄宗苦苦相思的回应,是昔日两情相悦恩爱情深的见证:这两个情节均表现李杨爱情的坚贞深挚。而如此深挚动人的情感破灭带来的遗恨自然无穷,正是“此恨绵绵无绝期”o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①揽衣推枕起徘徊(注意动词)②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为何不梳妆打扮)③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内心情感)④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6、《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作为全诗的结束语,点出了题名“长恨”之意;否定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虚幻愿望,加深对李、杨爱情悲剧意义的渲染,增强其感人的力量。同时在高度地概括了这种遗恨千古,悲痛悔恨的沉痛心情中,还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后人、点明题旨的作用。【反馈练习】1.补写岀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3)渔阳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4)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5)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镯肠声(6)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7)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8)在天愿为比翼鸟,此恨绵绵无期2、有感而发从孟姜女哭长城,到刘兰芝为爱举身滴池再到梁祝双双化蝶,唐玄宗杨贵妃绵绵不尽爱恨交织的感情……爱情自古以来总给我们留下不尽的遇,关于爱情你有什么话倾诉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为《长恨歌》中的主人公写几句话,表达你对爱情的感受【课后反思】第三课时[学习雜握主旨,总结艺术特色。【自学检测名句翻译: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機登厠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信射: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厳
【思考与探究】1、这首诗歌的题晟《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菠了感情的擁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僞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烘恻的宫II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渔阳鳖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怎样表现恨:逃亡途中;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2、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汉皇:荒淫重色对爱情诫養杨女:美貌和忠3、概括主题: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備勵析;(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4、这首叙事诗在艺术上有哪螯点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蚀感动?(教师提示:从诗歌语言、表达方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诗歌风格等方面去分析。)(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⑵故事情节生动曲折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①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①李隆基:荒淫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②杨玉环:美貌和忠贞(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反馈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湖北高考题8分)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四郎飞雪晴去端,君王游乐万机轻,惟此宫中落便干。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玉辇升天人已尽,无人知道外边寒。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感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课后反思】【补充资料】K作者白居易
①白居易的生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深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讽喻诗《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诗人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眨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文学上,强调诗歌内容要反映现实,反映时事。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另外还主张诗歌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也要重视诗歌形式,要声情并茂。语言要通俗易懂。①白居易诗歌内容及艺术成就△、讽喻诗:△、闲适诗和杂律诗:△、感伤诗:感伤诗的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从艺术上说,这两首长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咼成就。2、李杨故事相关资料: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这样才掩人耳目地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晩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坡兵变: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玄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
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无可奈何,命高力士用白绫让其自缢。①杨玉环入宫的史实:16岁为贵妃②杨家显贵:三姐妹〜国夫人父亲f齐国公3、《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见玄宗为女道士27岁寿王妃21岁-哥哥〜殿中少监母亲—凉国夫人堂哥杨国忠〜右丞相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O李隆基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O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4、“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知人论世:孟子原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0尚友就是于古人为友。
这被称为一种“作家批评”或者“传记批评”,现在此很多人反对这种阅读的方法。例如英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艾略特就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不应当着眼于诗人,而应当着眼于诗篇。”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5、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