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之玄宗出世(十)稳定皇位【画外音】从一个普通的王子到君临天下的帝王,唐玄宗李隆基走向皇位的过程,充满了坎坷和曲折,也让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在谋取皇位的过程中,李隆基身边聚集了不少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他政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臣。现在李隆基当上皇帝了,他会怎样对待这些功臣呢?这些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们会很识趣地功成身退吗?【蒙曼】上集讲到,先天二年七月,李隆基通过发动先天政变就当上了真皇帝。同年十月,又以打猎为契机,得到了一个好宰相姚崇。那是踌躇满志啊。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唐玄宗特地改年号为开元。从这个年号我们可以看出来,玄宗是下定决心,要掀开历史的新篇章。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当时的政治那是千头万绪,要想开创一个崭新的政治局面,到底从哪里入手呢?玄宗和姚崇君臣,到底把第一步棋落在哪里呢?就落在功臣这儿。他们觉得要想让政治走上正轨,必须先拿功臣开刀!为什么要拿功臣开刀啊?好多人可能觉得不平啊。玄宗是通过两次政变才当上真皇帝的,在这过程中,功臣为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当了皇帝了,马上就拿功臣开刀,这不地道啊。可是事实上,功臣虽然是帮李隆基建立了政权,但是一旦政权需要稳定下来的时候,功臣就已经成为维护稳定的障碍了。功臣为什么会成为维护稳定的障碍啊?一句话,就是因为功臣太有才了。这个有才不是治理国家的才能,而是所谓临大难建奇功的才能,这种才能在政治变局面前可能相当有利,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一旦国家稳定下来,需要踏踏实实地工作,而不再需要奇谋密计的时候,这些功臣的才华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可是当时玄宗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稳定啊。唐玄宗一心想要稳定,而功臣的特点就是善变,那么功臣和时局不就发生矛盾了吗?发生矛盾之后怎么处理?那就需要解决一下功臣的问题。怎么解决功臣的问题呢?我们举三个例子。第一个我们举王琚的例子,这个人我们前面反复提到了,这是玄宗在当太子的时候结识的朋友,也是先天政变的功臣,王琚为人诙谐幽默,很得玄宗的喜欢,但是因为他资历太浅,所以在先天政变之后他没有能够当上宰相,而是当了中书侍郎,虽然没有当上宰相,但是玄宗每次遇到大事还都要向他请教,而且在生活上也显得特别离不开他,每天一大早,玄宗上朝了,王琚肯定也跟着上朝,退朝之后,王琚就自然而然地随着玄宗来到了后宫,直到日落西山,玄宗才放王琚回家的。王琚跟玄宗在一起干什么啊?也商量政事,但是商量完大事之后,还要陪吃陪玩儿陪聊天,在感情上对王琚很好,王琚当时跟玄宗在一起的时间比宰相跟玄宗在一起的时间还多呢,而且大计方面王琚参与得也不少,所以当时人都管王琚叫作内宰相。我们讲这些事情,大家就可以看出来,王琚是玄宗颇为宠信的一个大臣,也是一个朋友型的功臣。可是到了开元元年十一月,也就是姚崇拜相刚刚一个月之后,就有人开始在玄宗面前打王琚的小报告了,说“王琚权谲纵横之才,可与之定祸难,难与之守成平”什么意思呢?王琚是一个纵横之士,可以共患难,但是没有办法共安乐。是谁在打这个小报告啊?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确切知道,但是大家要想一想,当时功臣正是势焰熏天,王琚跟皇帝关系又那么好,能够敢在皇帝面前打王琚小报告的人其实没有几个,所以我怀疑这个打小报告的人和姚崇有直接关系,或者就是姚崇本人,或者也是姚崇派出去的。那么玄宗听了这个小报告之后他是什么反应啊?他很快就和王琚疏远了,没过几天就让王琚兼任御史大夫,去巡行边疆去了,让他离开中央,离开权力核心了。
如果说这个例子我们还只是怀疑和姚崇有关系的话,那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就确凿无疑地跟姚崇有关系了,这是谁的例子?张说的例子。我们上一集讲过,张说本来是李隆基在当太子时候的老师,后来也参与过先天政变,那么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就任命他当中书令了,中书令在当时已经改叫紫微令了,反正不管叫中书令还是紫微令,那都是首席宰相,这个地位是在姚崇之上的。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姚崇是带着自己的十条政治纲领来的,是一心想以自己为主导辅佐玄宗开创大业,现在张说地位在姚崇之上,姚崇觉得自己施展不开,怎么办?就在玄宗开元元年十二月的一天,也就是姚崇拜相两个月之后,有一天,玄宗上朝跟大臣们一起处理政事,处理完政事之后当然就退朝了,大臣们就鱼贯而出了,只有姚崇一瘸一拐就落在了后面。玄宗觉得有必要慰问一下这个老臣啊,就问他,说姚爱卿啊,你脚怎么了,是不是扭伤了啊?姚崇说,陛下啊,臣的脚没毛病,臣的毛病在心里啊。玄宗一听这个话说得蹊跷啊,就赶紧摒退左右,问姚崇,说姚爱卿啊,你有什么心病啊?姚崇就回答说,陛下,两天之前,臣看到宰臣张说偷偷地坐了一辆车,到歧王家里去了。到歧王家里干什么去了,张说没说,他也不知道,可是就这一句话,就所玄宗吓出了一身冷汗,为什么?因为这歧王不是一般人,身份非常敏感,歧王是唐玄宗的四弟,本名叫作李隆范,玄宗叫李隆基嘛,两个人都占一个“隆”字,这不好,跟皇帝得避讳,所以后来歧王就改名叫李范了。他在先天政变之中也和玄宗一块儿并肩作战立过大功的,所以既是宗室又是功臣,这个身份非常地不一般。现在宰相张说找歧王李范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去搞阴谋去了?我们应该要想到,他们此时搞阴谋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干什么去了?根据史书的记载,歧王李范这个人好学攻书,喜欢读书喜欢写字,所以跟文人关系都很好,而张说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所以我觉得很有可能歧王和张说就是谈诗论赋去了。另外,张说是功臣,歧王也是功臣,而当时功臣的地位已经在逐渐下降之中了,姚崇好像是如日中天的样子,所以要说张说去找歧王发发牢骚,这也是可能的事情,反正可能性很多,但是要说搞阴谋,恐怕是思之过慎,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得非常好,叫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什么意思啊?君子是要防患于未然的,要避嫌疑的,不要把自己置于受人怀疑的境地,所以你要到瓜田里去的时候,你千万别提鞋,别让别人猜你可能在那儿摘瓜呢,如果你到李子树下走,你也别去正你的帽子,以防别人怀疑你偷人家李子。这是一种人生经验,可是张说就在这个问题上出错了,他没有避这个嫌疑,跑到歧王家里去了,那么玄宗心里可就不踏实了,你既然不避嫌疑,那也就不能在中央待下去了,马上张说就被贬官了,贬为相州刺史。那么张说贬到地方当刺史了,他这个紫微令,中书令这个宝座由谁来做啊?当然是由姚崇,所以姚崇就这么略施小计就坐上了首席宰相这个宝座。那大家可能觉得姚崇这个人有点不地道啊,通过告密这种形式,把别人排挤下去,自己去占别人的位置,这不是小人行径吗?【画外音】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没有像刘邦做得那么绝,但还是显示了不小的威力。但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在唐玄宗处理功臣的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人的影子,这个人就是姚崇。姚崇作为久负盛名的大臣,为什么背后会有一些类似小人行径的举动呢?难道姚崇真的是一个小人吗?【蒙曼】我们再来看第三个例子。第二个例子感觉姚崇有点小人,第三个例子我们就要感觉一下了,姚崇还颇有点权谋呢。第三个例子是谁的例子呢?魏知古。我们上集提过,他为先天政变提供了导火索,所以也是政变功臣。魏知古在开元初年,官就当到了黄门监,也就是门下侍中,和姚崇这个中书令应该是平级的宰相,可是虽然姚崇和魏知古在官职上是平行的,但是他的心里头,姚崇是非常瞧不起魏知古的,为什么啊?因为魏知古出身不好,是小吏出身,咱们也知道,在唐朝,
吏比较受歧视,你吏干得再好,混官也很难,所以魏知古虽然很有能力,但是在上升的道路上也是充满艰辛,就在他往上爬的这个过程中,姚崇曾经给他帮过忙,是他的恩人。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厚道,施恩要忘掉,受恩要记好,这是教人学好。可是姚崇和魏知古在道德上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姚崇对自己有恩于魏知古这件事是念念不忘,所以跟魏知古说话就趾高气扬,而魏知古呢,巴不得早一点忘掉姚崇曾经给他的好处,这样才能和姚崇平起平坐啊。你看他们两个人,该记住的忘掉了,该忘掉的记住了,这不是有矛盾吗?这个矛盾在开元二年因为选官的问题就激化了,怎么回事呢?唐朝选官一年是选一次的,在长安和洛阳两个地方举行,当然长安的要重要一些。魏知古当时是黄门监,所以他应该主持长安的选举,可是这一年他就被派到洛阳去了,这个具体原因可能也比较复杂,但是魏知古就一心认为这是姚崇在排挤他,所以对姚崇很不满。可是很不满也得去啊,他就去了,那么正好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东都洛阳当官呢,这两个小伙子他们从小就听父亲姚崇整天说,我对魏知古有高天厚地之恩啊。这两个人就觉得,现在魏知古来了,这多好的机会啊,赶紧往他手里塞几个官吧,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就介绍到魏知古那里去了,让魏知古把他们安排到官僚队伍中去。那魏知古生气啊,姚崇欺负我不算,他儿子也欺负我。可是生气过后,魏知古又觉得计上心来了,何不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呢?趁势扳倒姚崇算了,所以从洛阳选官回到长安之后,魏知古就把姚崇的儿子违法乱纪的事情原原本本地汇报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当时也是生气啊,你姚崇口口声声要整顿吏治,还特地给我提出一项要求,说我要不整顿吏治你就不当宰相,现在看看你自己的两个儿子,他们是这个样子,我倒要看看你儿子犯法了你袒护不袒护?所以就去找姚崇去了,找姚崇怎么说啊?是不是疾言厉色地批评他一顿啊?我们都知道玄宗有一个外号叫阿瞒啊,阿瞒是心机深沉,喜怒不形于色啊,所以他找到姚崇,虽然心里窝着火呢,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来,还是和颜悦色地像拉家常一般地跟姚崇说,说姚爱卿,你当宰相都这么久了,我还没有关心过你的生活问题呢,你有几个儿子啊?都多大了啊?在哪儿工作啊?人品怎么样啊?问了这么一串问题,姚崇聪明啊,一看皇帝问到儿子,又联想到魏知古刚从东都回来不久,他马上心里明白了,肯定是自己儿子做什么坏事,魏知古告状了。怎么办呢?皇帝就在面前啊,姚崇想了想,决定坦诚相见,跟皇帝实话实说。所以他马上就跟皇帝讲,说陛下啊,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都在东都洛阳工作,这两个儿子我从小没有教育好,他们两个为人都是多欲而不谨——欲望很多,为人又不谨慎,我猜他们肯定是求魏知古办什么事了,我还没有来得及问他,陛下有什么话您就请直说吧。玄宗一听真是大吃一惊,怎么姚崇把自己的来意都给算出来了?他就好奇,说姚崇啊,你说得对,但是你怎么知道肯定是魏知古跟我说了一些什么?姚崇就说,陛下,您知道魏知古过去出身于小吏吗?玄宗说知道啊。姚崇说,魏知古当年他潦倒的时候臣曾经卵翼过他,我的儿子傻啊,他们以为我卵翼过魏知古,魏知古肯定要报我的恩,所以他们才敢肆无忌惮地求魏知古办事,所以您这么一来我就猜到了肯定是魏知古说了什么。那么玄宗听姚崇这么一说,真是被他给忽悠住了,觉得姚崇是一个忠诚坦白的好人,有错也是小错误,而魏知古那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所以就跟姚崇讲,我万万没有料到魏知古是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品不配当宰相,我把他给贬了。大家说姚崇面对皇帝的这句话应该是什么反应啊?哈哈大笑,不可能,那不是姚崇的为人。姚崇马上说,陛下您千万不要这样做,无论如何是臣的儿子犯错误在先,陛下没有惩罚他们已经是法外开恩,我已经担当不起,你要是再因为他们的事情贬魏知古的官,那么天下人都会说陛下您偏向我而不偏向于公理,那对陛下的令名是有损害的。玄宗一听更感动了,姚崇处处替我着想,所以没过几天还是把魏知古给贬官了。【画外音】 通过上面蒙曼老师的讲解,我们看到唐玄宗对待功臣还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把功臣一个一个地从身边赶走,在玄宗处理功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幕后始终活动
着姚崇的身影,姚崇为什么要对功臣穷追猛打呢?姚崇陷害功臣的三个例子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蒙曼】我举了这么三个例子,大家有什么感觉啊?我想第一个印象肯定是,哦,原来姚崇除了有好的一面之外,还有不地道的一面,原来贬谪功臣都跟姚崇有直接关系啊。这个想法没有错,做为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宰相岗位的姚崇来说,他心里对那些依靠奇谋密计火箭式窜升的官员是瞧不起的,而且作为一个鹰派宰相,他也不允许任何人和他分享政治权力,所以看见谁挡在他的路上,他肯定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不仅是我们举这三个例子,还有一些当时的功臣,比方说刘幽求、钟绍京也都是因为姚崇才被贬官或者是安排到闲职上去的,姚崇在这里有私心这是确确实实的事情。第二件事情,我们还要知道的是什么呢?贬谪功臣是不是就是姚崇出于个人需要的个人行为啊?不是这样吧,这里肯定有皇帝的参与,肯定是得到了玄宗的首肯,否则就凭姚崇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把那么多宰相级别的人物都给贬走。我说玄宗在这里起真正的主导作用我是有证据的。因为就在开元五年,当时姚崇已经不在宰相的岗位上了,玄宗自己还亲手把一个功臣就是姜皎让他赋闲了,让他啥也别干了,玄宗在让姜皎赋闲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他说,“西汉诸将,以权贵不全,南阳故人,以悠闲自保”什么意思呢?历史上功臣就两种命运,一种像西汉那样,立了功之后还掌权,结果最后都杀头了,像韩信,我们知道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南阳故人,其实是指东汉的功臣们,他们自从东汉建立之后就开始担任闲职,所以后来都保存下来了。玄宗说,看来从历史的经验我们知道,功臣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就这么两种命运,或者被杀或者被贬,贬官总比被杀头强吧,所以你要是功臣,我就把你贬掉,这也是爱护你。这算是玄宗的夫子自道。从他这番话里头我们可以看出来,玄宗对于功臣可能引起的不安定是有深刻认识的,因此功臣的贬谪应该说玄宗是背后的主导力量,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第二件事情。我们要知道的第三件事是什么呢?第三件事是,无论是玄宗还是姚崇,在办这个贬谪功臣的事情之中都体现出了他们性格之中权诈的那一面,但是他们的作法也都从长久的角度上讲,维护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因此还算是办了好事。这是我们对贬谪功臣的三个认识。 【画外音】 通过玄宗和姚崇的努力,不到两年的时间,唐玄宗时期,一些主要的功臣都赋闲回家或者被贬地方了,功臣对于政治造成的威胁基本解除了,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唐玄宗要想做稳皇位,仅仅解除功臣集团还是不够的,还有一支力量也必须加强防范,那就是宗室,也就是唐玄宗自己的兄弟,一心想稳定皇位的唐玄宗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会怎么做呢?【蒙曼】我们讲过,李隆基在家里行三,是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在他两个哥哥之中,大哥李成器那是唐睿宗的嫡长子啊,身份非常地高贵,在李隆基当太子的时候就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不是一般人。两个弟弟呢,歧王李范和薛王李业他们两个都参与了先天政变,既是宗室又是功臣,身份也很不寻常。除了这几个亲兄弟之外,玄宗还有一个堂兄,就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叫作豳王李守礼,那是唐高宗的长孙,地位也比较特殊。我们说过玄宗是以庶出三子的身份当了皇帝的,这个出身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留下了阴影,现在他觉得这几个兄弟在这儿,这又是一个政变频发的时代,就算兄弟们自己都很老实,也完全有可能被野心家所利用,怎么控制一下这些兄弟呢?如果我们说在安顿功臣这个问题上玄宗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姚崇的力量的话,那么安置自家兄弟玄宗可就是自有心得了。他很有经验,对付兄弟,唐玄宗李隆基一共使了三招。第一招就是感情笼络,感情上怎么笼络啊?一句话,上班时间是君臣,下班时间是家人,掌握这个尺度就可以了,那么上朝的时候李隆基当然是皇帝,兄弟当然是大臣,彼此之间是要行君臣之礼的,可是一旦退朝回到宫里头,李隆基就把规矩改了,像普通人家的老百姓一样,行家人之礼,见到他的大哥二哥还有堂兄,
李隆基也是要下拜的。那么另外呢,李隆基兄弟们业余爱好都比较多,比较会玩儿,所以李隆基每次退朝之后都要安排出时间和兄弟们一块儿像什么喝酒啊打球啊到郊外去打猎啊,这是武的方面,安排很多。这是平常经常跟兄弟在一块儿玩,敦厚这种感情。另外只要是人都有生病的时候,人要是生病的时候感情就比较脆弱,比较容易被别人感动,所以玄宗每逢兄弟生病,都要亲自去照料,有一次五弟隆业,就是后来改名李业的那个生病了,当时玄宗正在上朝呢,没有办法立刻奔赴现场,怎么办呢?就派使者一趟一趟地去探望,一共上朝没多长时间,使者就打了十个来回,那么退朝之后,李隆基也是第一时间就赶到五弟的身边了,替他熬药。当时熬药是用明火的,小风一吹,火就回过来了,就烧着了玄宗李隆基的胡子。皇帝的胡子不是胡子啊,那是龙须啊,左右大惊失色,赶紧上来救火,扑李隆基的胡子。李隆基这时候长叹一声,说假使五弟吃了这个药能好,就算我的胡子都给烧光了又有什么关系。那你想皇帝这样做也是不容易的啊,所以他的弟兄们也都很知足,除了隆范犯过和张说在一起交往这样小小不言的错误之外,其他的兄弟们都是非常安分的。所以说感情笼络挺有效果,可是我们此前也一再讲过,人的感情不可依势,光靠感情笼络,他不稳定,必须要找到更稳妥的方法。那么玄宗找到的更稳妥的方法是什么呢?这就是他的第二个方法了,叫做生活监视。咱们不是讲到玄宗在当太子之前和他的兄弟几个人都一块儿住在长安城的兴庆坊里头吗,当时兴庆坊不是号称“五王宅”吗,现在玄宗当了皇帝了,按照咱们中国的规矩,这个兴庆坊就不能再住人了,那得保护起来了,所以这时候呢,玄宗的几个兄弟都很知趣,马上就上表,说兴庆坊我们也不打算住了,建议皇帝把它改建成一座离宫,叫兴庆宫,我们愿意搬家。玄宗说搬家是好事啊,乔迁之喜,但是你们千万不要迁得太远,我就是要把兴庆坊建成兴庆宫,你们也就在兴庆宫旁边建立宅子,这个宅子都要在兴庆宫的视线范围之内,这样我们来往方便。给兄弟都建了宅子之后,玄宗又在兴庆宫里面竖起了一座高楼,这高楼叫什么名字呢?叫做花萼相辉之楼,说我们五个兄弟就像一朵花的五个花瓣一样,我们彼此是交相辉映的。竖起这个楼干什么呢?就是用来眺望兄弟,实在工作忙,不能跟兄弟在一起的时候,我要站在楼上看一看兄弟。看兄弟是干什么啊?这是联络感情,但也是监视。有没有效果呢?有效果。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唐玄宗又登上这个花萼相辉之楼去眺望兄弟了,一眼就看见大哥李成器在自家的后花园里看书呢,看什么书不知道,反正是看得津津有味。当时正是夏天,天特别热,李成器这个人又胖,所以一边看书一边擦汗,挥汗如雨地看书。李隆基看来看去觉得心里不踏实了,我大哥看什么书这么着迷啊,别是兵书吧,派人去看看吧。看了,回来之后报告李隆基,李成器看的不是兵书,也不是占卜书,也不是任何搞阴谋的书,他看的是一本《龟兹乐谱》,西域小国龟兹国传过来的乐谱。这下子李隆基放心了,连声说,“天子兄弟,自当如此”,这才是天子的兄弟应该看的书啊,看得好啊看得好。就通过这样的瞭望哨,玄宗经常掌握着兄弟们的活动,其实就起到了一种震慑作用。可是我们也要知道,震慑作用不是绝对的,谁搞阴谋会在花园里搞啊?真要搞阴谋不就得到密室里去,你站在楼上还能看得见吗?所以这个办法还是不牢靠,还得有更稳妥的作法?什么作法呢?那也就是唐玄宗的第三个作法,叫做制度解决。什么制度啊?派诸王出镇地方,也就是在开元二年的六、七月份,几个王爷就分别被贬到地方去担任刺史了。大家说到此为止问题是不是解决了?没解决啊?如果诸王在地方担任刺史,然后发展起地方势力来从地方包围中央怎么办呢?还是有隐患啊。这点我们能想到玄宗也能想到,所以玄宗还有一个补充诏令,让诸王到地方去担任刺史,但是这个刺史只是挂名,无论你到哪个州当刺史,都不能够干预州务。那么州里的事务由谁来负责呢?由手下人来负责,这几个王爷只担一个虚名。你看又离开政治核心了,又不能干预地方事务,这个问题不就最后解决了吗?
【画外音】唐玄宗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不仅疏远了功臣集团,还控制了自己兄弟们的活动。基本做到了防患未然,滴水不漏,在此过程中,姚崇和玄宗配合默契,也是出力多多,那么,我们该怎么评价这一对君臣的行为呢?【蒙曼】我想啊,首先,不能否认的是,无论是玄宗还是姚崇都有其权诈的一面,这也是在专制皇权之下政治家性格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凡是政治家,你要说他完全不讲权诈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要清楚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另外一个子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在处理功臣和宗室的问题上,玄宗和姚崇君臣还是顾及到了最基本的人情,讲权谋也讲人情,为什么这么说?我举两个例子。先举姚崇讲人情的例子,我们刚才不是说大功臣刘幽求和钟绍京也赋闲了吗?那么赋闲之后,这两个人就比较不满意,说了好多难听的话,对皇帝说了好多大不敬的话,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是皇帝让你赋闲了,你怎么敢说皇帝不好呢?所以马上有人告发了,玄宗就把刘幽求和钟绍京给关起来了,关到哪儿了?就关到姚崇所在这个部门,中书省,当时叫紫微省,听姚崇发落。姚崇怎么发落,是不是痛打落水狗?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没有,姚崇主动去跟唐玄宗讲,说钟绍京和刘幽求这都是大功臣,一下子让他们担任闲职,他们心里有点失望有点怨恨转不过弯来,这是人之常情啊,是可以理解的啊,陛下如果因为这么一点事就把他们下狱的话,我害怕会让所有的功臣寒心,也会让所有的大臣寒心啊,所以我请陛下把他们从轻发落。玄宗一听有道理,果然从轻发落了,所以刘幽求和钟绍京是贬官了,但是没有入狱。这是姚崇讲人情的地方,那我们再看玄宗他也有讲人情的地方。刚才我们不是说他让兄弟们都到地方当刺史吗?当刺史要是不回到朝廷的话,兄弟之间不就彼此不能见面了吗?这也是很残酷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玄宗也来了一个补充诏令,说从宋王李成器开始,每一个季度有两位亲王入朝,轮着来,大家都有入朝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时候重续兄弟之情。这是玄宗讲情意的地方。我们怎么评价这种情意?有人说这叫假慈悲是不是?是不是假慈悲啊?话不好这么说,不讲人情的政治,是很难长久的,好的政策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事实上,恰恰就是玄宗君臣在处理功臣和宗室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宽仁之气和有理有利有节的作风才终于赢得了人心,让人们看到了盛世的希望。盛世一定是要讲宽厚的啊。现在呢,通过玄宗君臣的努力,皇权的威胁终于解决了,武则天晚年以来,政治长期动荡的局面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社会发展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玄宗君臣下一步又会走向何方呢?请看下集,姚崇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