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与《沙恭达罗》的平行研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长恨歌》与《沙恭达罗》的平行研究

ID:958776

大小:126.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恨歌》与《沙恭达罗》的主题平行研究【内容摘要】中国晚唐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与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的长诗《沙恭达罗》,两者虽然没有时空背景方面的联系和艺术传统上的影响,但它们在主题上却有着某些的契合点。本文选取的这两部诗歌都是以君王爱情为题材但风格迥异的古代文学作品,并分析了两个女主人公不同生命形态中所蕴含的相同的悲剧性;两部作品都以特殊的题材演绎了“痴心女子负心汉”和“始乱终弃”的古老题材,倾注了作者们对杨玉环与沙恭达罗“红颜薄命”的深切同情。【关键词】主题;契合点;君王爱情;悲剧性;特殊题材;引言《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印度古代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的长诗《沙恭达罗》描写的是静修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爱情故事。文学则常以迥异的姿态来展现相似的生活和历史,这两首诗以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艺术风格给我们展示了两个平民女子与君王的爱情故事,同时呈上了两个性格经历大相径庭的美丽的女性形象。下面我就《长恨歌》与《沙恭达罗》的主题进行浅要的分析。一、关于主题《长恨歌》关于其主题,历来便成为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致分为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的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这是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由印度作家迦梨陀娑所著的《沙恭达罗》,是由被世人称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翻译,关于它主题思想方面,主要是写男女的爱情,这是世界文学中司空见惯的,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季羡林先生认为《沙恭达罗》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利用古老的故事、平凡的主题,却创造出万古长新而不平凡的诗篇。第7页共7页 这两首诗虽诞生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但二者给我们展现的是它们冲破时间和空间所留下的绚烂轨迹。下面我就此对二者主题存在的一些切合点进行分析。(一)赞美坚贞爱情我们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这首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接着写马嵬兵变及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它不仅写出了李隆基、杨玉环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我们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是作者主观愿望的表现,不是客观化的。它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的。读者、观众都不希望“好人”死绝,更不愿哭着离开剧场。这就以爱情主题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这首诗的原因。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篇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215陈兰在《浅谈迦梨陀娑及其》中明确说明:“这出诗剧的中心主题是赞美忠贞的爱情。”《沙恭达罗》描述的是一位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感人而热烈,幸福美好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尽管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是再平淡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当迦梨陀娑用戏剧的语言把它变成舞台艺术的时候,故事就立刻变成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成为古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和世界古代文学最高的成就之一,并且千百年来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这首长诗提到男女主人公敢于冲破世俗的阶级地位的限制和宗教戒规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爱情,并自由自主结合。这一行动的本身就是对奴隶主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是敢于冲破当时社会常规的一种叛逆行为,并且也适时地指出该剧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者及其帮凶的罪行,揭示妇女地位的低下,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下层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等都有积极的影响。这两首著名的长诗同时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情,两首诗都是写关于君王与平民女子相爱热恋的故事,我们暂且先不管它们的结局怎么样,男女主人公坚贞的爱情是值得我们世人赞扬的。两首诗都体现出了人类感情的相通性,不管人身处什么样的位置,是君王也好,是平民也罢,一旦他们之间有了感情,我想不管是时间、空间或是人为的破坏都不能阻隔。就像《长恨歌》中诗的后半部分以第7页共7页 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美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而《沙恭达罗》中写的沙恭达罗对来访的仙人失礼,因而受到仙人的“诅咒”,定情戒指丢失,而同时国王因为失忆不承认与沙恭达罗的婚姻,情人变成了冤家,但在戏剧的最后国王恢复记忆后还是寻回了自己的儿子和妻子。虽然过程艰辛,但因为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生活在一起了。由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两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但是是不是真爱情呢?我想这就值得我们读者去深思了。(二)揭露社会黑暗、统治者荒淫无度从《长恨歌》的政治主题说来看,这首诗的重点在讽喻,我们可以从全诗的各个部分来看:首先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为第一部分,叙述的是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贵妃。而杨氏由于一人得宠,而整个杨家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的悲剧。这就体现了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其次从“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这就是“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又体现出了玄宗的懦弱无能。最后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在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这又体现了统治者得昏庸。从全诗的三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因为沉迷于美色,不理朝政,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悲剧;“六军”要求处死杨贵妃时,玄宗又是懦弱的接受;杨贵妃死后,玄宗非但没有改过自新,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再寻杨氏,明知阴阳两隔,却又沉迷其中。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的荒淫无度。《沙恭达罗》中迦梨陀娑用明显的或隐蔽的言词揭露了作为统治阶级代表的豆扇陀的残暴、荒淫。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甚至还要向净修道院勒索1/6的贡品;他宫中的爪牙都仗势欺压百姓,拾得戒指的渔夫横遭毒打就是宫廷暴行的例证。豆扇陀的生活也是享乐放荡。他对沙恭达罗的爱慕其实质仍是强烈的占有欲。就像剧中的小丑嘲弄的那样:“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万岁爷享受过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主意。”戏剧表现他不承认与沙恭达罗的婚姻,还指责她“处心积虑想尽办法来污蔑我的家声,毁坏我的名誉”,污蔑沙恭达罗“是林子野草之人,不懂得调情卖俏”,一个暴君的嘴脸暴露无遗。朱维之.外国文学史(亚非卷).p168-p173.南开大学出版社第7页共7页 从总体上看,这两首诗的作者对主人公的颂扬与美化占主导地位,但是两首诗对于揭露社会黑暗、统治者荒淫无度还是存在的。二、关于人物形象古代文艺家非常重视不同人物间的个性差异,并强调此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而要写出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就必须将人物置于生活的透镜之下,从生活经历、生长坏境中审查其性格的成长印痕,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各自的生命形态。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和《沙恭达罗》的作者迦梨陀娑是如何把两种各具魅力的生命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两个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在《长恨歌》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美丽可人、成熟机巧的女主人公形象。作者虽然没有对杨玉环入宫前的少女生活做详细的记叙,到我们可以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句诗句中看出,中国古代深闺共同的少女大都是大家闺秀的形象,那时的她也应该是单纯而乖巧的。当她循旧制入选宫中,就注定了她悲剧命运的开始。面对后宫如云的佳丽和尔虞我诈的种种算计,她就必须技高一筹,运用自己的美丽向君王靠近:如“云鬓花颜金步摇”“待儿扶起娇无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她纲常闺秀的本分渐渐退去了,又平添了几分宫廷女性的机巧与智慧。也就是如此,她得到了唐明皇的眷顾和恩宠:“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与一身”。而在《沙恭达罗》中,作者塑造的女主人公沙恭达罗一直生活在天然而又闭锁的静修林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她穿树皮衣服,带荷花须子手镯,与鹿儿对话,对鸟儿唱歌……这样的生活让她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不沾一丝的尘埃,也赐予了她独特的纯净天然之美。作为自然的女人,沙恭达罗对她生长的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而这种纯洁自然的天性也深深影响着她对爱情追求的自然流露,“爱得热烈而不失温柔,恨得切齿而不失其善良”。就因为如此她很轻易的陷入了国王豆扇陀给她编织的温柔陷阱。方志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沙恭达罗形象浅议[J].黑龙江教育学报,1999,(06)不同的生活环境,同时也造就了杨玉环与沙恭达罗不同的生命形态:一个成熟机巧,一个纯净自然。一个获得帝王的娇宠,一个生活得卑贱而孤独。她们虽然有很多的不同,但却能以各自的魅力赢得了帝王的爱情,于是她们的生命里遭到了相同的幸福与不幸。历代的君王,无不是拥有众多的嫔妃,然而真正能得到第7页共7页 君王的宠爱使得君王投入真心的又有几个呢?但是杨玉环和沙恭达罗正是凤毛麟角中的幸运者。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两位幸运者都难逃爱情幻灭的厄运,一个是魂断与荒岭之途,一个则是被无情的拒绝于宫门之外。这就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典型是类的样本。”段宝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p326.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同时这两部作品都以帝王爱情这个特殊的题材演绎了“痴心女子负心汉”和“始乱终弃”的古老题旨,同时也倾注了作者对平民女子“红颜薄命”的深切同情。透过这层幸福的爱情面纱和幸福之后的忧伤凄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相同的悲剧因素,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所有女性的共同悲哀:帝王在政治与女性的选择上,女性往往是被抛弃的对象。(一)君王形象的比较作品往往是作者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其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悉。白居易和迦梨陀娑两位古代的文学大家在认识和洞悉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以虚构的目光掠过残酷的现实爱情。面对当时男权当政的社会,妇女成为附庸的社会现实,无法摆脱现实婚姻中的种种束缚。何红梅.遭遇帝王的爱情——《沙恭达罗》与《长恨歌》的悲剧情愫[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唐明皇和豆扇陀作为礼法宗教的最高维护者,作者把他们置于爱情的观礼台上,让他们建立了一种基于真挚爱情上的婚姻,实际上这已经是对当时不自由不自主的爱情婚姻制度的以种反叛。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人们所渴求的理想爱情,是一种飘渺而美好的梦。作者极尽笔力来描绘两队主人公的美好爱情,在这一方面上,作者对这两个君王对爱情的自由最求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另一方面,将唐明皇和豆扇陀置于现实的君主国家的帝王位置上,二者的爱情都背离了其用以维护其证权政治的根本也就是封建宗法礼教。为了政权,二者必然会舍弃爱情,这便是两位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总体上说这两个君王都是矛盾的人物形象,他们坚定自己的爱情婚姻,但同时他们本身又蕴含着一些讽喻形象,他们有昏庸、残暴的一面,但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在对人物的赞扬和美化占主导地位,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和爱情理想。结语:情之所以美是因为爱 爱情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总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争议与磨合;爱情又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所有的人都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自己的感情世界中生活,有的痛苦有人幸福!其实无论是赞扬它美丽芬芳,还是批判人得薄情寡义,爱情本身是不值得质疑的。就我个人而言,感情就是感情,是不掺杂任何的因素,是一份纯洁无暇的情愫!所谓“第7页共7页 一见钟情”、“一拍即合”,都是需要一个合拍的对象的。因而,对于那些研究者所针对的形象分析,在这两对主人公身上都有反传统道德束缚或者某个人身上代表的是一种阶级的观点持有不同意的态度。元好问有句名诗:“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杨玉环与唐明皇、沙恭达罗与豆扇陀他们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证明。尽管他们之间的爱情都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他们的身份也是天差地别,但我们都应该赞扬他们之间的爱情,情之所以美都是因为有爱的存在。【参考文献】[1]迦梨陀娑.季羡林译;《沙恭达罗》.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篇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215[3]朱维之.外国文学史(亚非卷)修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4]虞雅芬."诅咒"与"遗忘"的文学功能——梵剧《沙恭达罗》的艺术构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6)[5]丁焕婷.沙恭达罗的“美”与“悲”——析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J].作家,2008,(20)[6]郑苏淮.仙人诅咒的文化内涵——对诗剧《沙恭达罗》矛盾转折的阐释[J].戏剧,1997,(01)[7]郭祝崧.《沙恭达罗》的创作时期和主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3)[8]张冬玲.《长恨歌》的主题及其出现争议的原因[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12)[9]岳富荣.再论《长恨歌》的主题[J].语文学刊,1986,(03)[10]杨槟.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新探[J].南方论刊,2000,(09)[11]沈琳.杨女形象解读[J].语文学刊,2007,(21)[12]杨利军.解读《长恨歌》的爱情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S1)[13]张华林,夏明宇.析《沙恭达罗》之“味”[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华菊勇,一种刚柔相济之美——析沙恭达罗抗争的终极意义[J].新余高专学报,2002,(02)[14]方志华.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沙恭达罗形象浅议[J].黑龙江教育学报,1999,(06)[15]裴新政.论《长恨歌》主题思想的二重性[J].中州学刊,1995,(04).[16]张泽晖.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J].学术探索,1997,(03)[17]付光芸.一篇长恨有风情此情并非真爱情——白居易的《长恨歌》赏析[J].第7页共7页 语文学刊,2006,(05)[18]张中宇.《长恨歌》“劝讽说”的实质及与讽喻各说的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9]何红梅.遭遇帝王的爱情——《沙恭达罗》与《长恨歌》的悲剧情愫[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20]安岩,张树彬.黎明的呼唤——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诗[J].长城,2010,(08)[21]罗琼.迥异的表现平衡的追求——《美狄亚》与《沙恭达罗》的比较[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S1).[22]刘晓燕.中印文学中爱情叙事的典型——对《沙恭达罗》和《西厢记》中爱情的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01).[23]晏家春.长恨绵绵,为情所困——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09,(01).[24]韩璐,蔡晓薇.长恨千年佳篇流芳——浅析《长恨歌》的主题和特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1).第7页共7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