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对女性命运的探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长恨歌》对女性命运的探索

ID:958779

大小:2.13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中文摘要小说《长恨歌》是作家王安忆对观照女性命运问题的集大成之作。在《长恨歌》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女人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女性命运的理解,诠释一个女人的命运与三方面紧密相连:一:自身:自身的外表气质,自身的思想,自身的选择、努力与挣扎;二:男性:男人对女人的左右及影响。三:时代:时代的变化和影响。小说《长恨歌》曾获得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和“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赞誉为折射出了“上海历史的肖像”。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为深入地观照女性的命运问题是《长恨歌》的主旨之一。因此本文将通过对《长恨歌》的剖析解读,来诠释王安忆在作品中对于女性人生命运的理解和探索。关键词:王安忆;《长恨歌》;女性命运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Novel"EverlastingRegret”iswrittenbyWangAnYe,thisnovelisamasterandlandmarkworktoexplorethewoman’SfateinChina.In”EverlastingRegret”,theauthortellsthestorytoexpresshisunderstandingofwoman’sfate,trytoexplainawoman,slifeandhowitlinkedtothreedifferentaspects.Thefirstaspectisoneself.Theself-temperament,self-thought,self-selection,self-striveandstruggle.ThesecondaspectisMen,howmencanimpactonthewomen’Slife.Thethirdaspectisera"howerahasinfluenceonwomen’slife.”EverlastingRegret’’wontheyear2000“MaoDunLiteratureAlⅣard”and”First‘'WorldChineseLiteratureAward”.Ithasattractedextensiveattentionworldwide,andhasgreatreflectionofthe”Shanghaihistoricalportrmt”.Ithinkinasense,“EverlastingRegret’’setakeynotefortheexplorationofwomen’Sfate.Thisarticleisadeepanalysisof”EverlastingRegret”,letUShaveaclearviewInWangAnYe’Sunderstandingofwomen’Sfate.Keywords:”EverlastingRegret”;Femalefate;Exploration ———————————星坠———一IYIIIlllll2lllll3llIIl2IIIIl2lllll7llll11III19I]1iiiiiii宣宣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l,-^^^__^i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论⋯⋯⋯⋯⋯⋯⋯⋯⋯⋯⋯⋯⋯⋯⋯⋯⋯⋯⋯⋯⋯⋯⋯⋯⋯⋯⋯⋯⋯⋯⋯⋯⋯..⋯⋯⋯⋯⋯⋯⋯⋯.1第一章从“弄堂女儿”到“三小姐”⋯⋯⋯⋯⋯⋯⋯⋯⋯⋯⋯⋯⋯⋯⋯⋯⋯⋯。3第一节片厂:与命运的第一次博弈⋯⋯⋯⋯⋯⋯⋯⋯⋯⋯⋯⋯⋯⋯⋯⋯⋯3第二节选美:与命运的第二次交手⋯⋯⋯⋯⋯⋯⋯⋯⋯⋯⋯⋯⋯⋯⋯⋯⋯7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11第一节金丝雀与李主任⋯⋯⋯⋯⋯⋯⋯⋯⋯⋯⋯⋯⋯⋯⋯⋯⋯⋯⋯⋯⋯⋯11第二节“门当户对”与康明逊⋯⋯⋯⋯⋯⋯⋯⋯⋯⋯⋯⋯⋯⋯⋯⋯⋯⋯一16第三节各取所需与萨沙⋯⋯⋯⋯⋯⋯⋯⋯⋯⋯⋯⋯⋯⋯⋯⋯⋯⋯⋯⋯⋯一19第四节童养媳与老克腊⋯⋯⋯⋯⋯⋯⋯⋯⋯⋯⋯⋯⋯⋯⋯⋯⋯⋯⋯⋯⋯..22第三章女性与城市:从“十里洋场”到“东方明珠”⋯⋯⋯⋯⋯⋯⋯⋯⋯⋯⋯.27第一节旗袍与少女时代⋯⋯⋯⋯⋯⋯⋯⋯⋯⋯⋯⋯⋯⋯⋯⋯⋯⋯⋯⋯⋯一28第二节人民装与中年时代⋯⋯⋯⋯⋯⋯⋯⋯⋯⋯⋯⋯⋯⋯⋯⋯⋯⋯⋯⋯一32第三节王琦瑶眼中的“奇装异服”⋯⋯⋯⋯⋯⋯⋯⋯⋯⋯⋯⋯⋯⋯⋯⋯一35结语⋯⋯⋯⋯⋯⋯⋯⋯⋯⋯⋯⋯⋯⋯⋯⋯⋯⋯⋯⋯⋯⋯⋯⋯⋯⋯⋯⋯⋯⋯⋯⋯⋯⋯⋯⋯⋯⋯⋯⋯⋯.39参考文献⋯⋯⋯⋯⋯⋯⋯⋯⋯⋯⋯⋯⋯⋯⋯⋯⋯⋯⋯⋯⋯⋯⋯⋯⋯⋯⋯⋯⋯⋯⋯⋯⋯⋯41至定谢⋯⋯⋯⋯⋯⋯⋯⋯⋯⋯⋯⋯⋯⋯⋯⋯⋯⋯⋯⋯⋯⋯⋯⋯⋯⋯⋯⋯⋯⋯⋯⋯⋯⋯⋯⋯⋯⋯⋯⋯⋯.43独创性声明⋯⋯⋯⋯⋯⋯⋯⋯⋯⋯⋯⋯⋯⋯⋯⋯⋯⋯⋯⋯⋯⋯⋯⋯⋯⋯⋯⋯⋯⋯⋯⋯44 绪论命运总体可以说是生命的经历。它既可以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也可以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命运”一词,在中国古代就存在,当时的人们都很迷信命运,认为命运早由天(神)注定、可以用术数及占卜等方术预测命运。同时,围绕这些信仰,风水、术数、巫术的行业形成,以不同方式使人相信命运可以改变。还有一些宿命论者认为命运不可以改写,因为人不可窥探预知命运,命运存在任何的角落上,只是无法接触。所以,她们常把很多不好的事情和经历归结于命运。其实,命运只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观念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探索与研究也不断加深,对命运这一词的关注也有所提高。越来越多与命运有关的书籍也陆续出版发行,在各个城市的大中小书店里都可以找到。同时,随着人们对命运探索的逐渐深入,其划分也越来越清晰,导致近年来人们对女性命运的探索的文章和书籍渐渐增多。其中,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与品味的这类作品。她以女性独有的敏感与细腻,以上海的变化为背景,阐述了女性在时代变化里自我选择但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剧命运。王安忆一岁多便随父母到上海定居,在那里接受最初的教育,读小学时经常参加区、市的儿歌写作比赛会,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上海是王安忆的创作地,她在那里创作了大量作品,她很多的作品也以上海为背景展开。所以,很多人都说王安忆是继张爱玲之后,或者说是承接张爱玲的海派文学传人。王安忆的《长恨歌》以感情为线索,记录女性王琦瑶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同时,也客观的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男权社会的某些秩序。本文将紧扣“女性的命运”这一主题,来讨论王安忆的这部作品。在借鉴前人对《长恨歌》这部作品的研究、对女性命运的研究和一些女性的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将三者融合、归纳。在讲述王琦瑶这个女性的成长及充满悲剧的感情故事的同时,将对其中蕴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含的女性命运问题进行探讨。王安忆的女性小说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她不仅是对女性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创新,也体现了文学本身的魅力与人文关怀。她对女性内心的了解以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自身的感受为基础,透过不断发展的时代和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将注意力聚焦在柔弱又不屈服的女性身上。王安忆的这本《长恨歌》,在我看来是女性命运的一种缩影,是很多女性人生的写照及劝诫! 第一章从“弄堂女儿”到“三小姐”第一章从“弄堂女儿"到“三小姐’’王安忆在《长恨歌》中讲述了生活在旧时代的一个苦命女人——王琦瑶的故事。王琦瑶,普普通通的上海弄堂人家的女儿,“上海的弄堂里,每一个门洞里,都有王琦瑶们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姐妹切切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Ⅲ。可见,王琦瑶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缩影,是借王琦瑶写了一下这种背景里女性的命运:她们的想法、她们的愿望追求、她们的努力、她们的尝试、她们的抗争⋯⋯她们的命运,都通过一个“简单"的王琦瑶表现出来。而她们真正的个人生命的开始也同王琦瑶一样,得从最初的机遇和选择说起,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了她们自己的“命运”。第一节片厂:与命运的第一次博弈每一个王琦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她们出生平凡、不懂人情世故,她们长得漂亮、不动声色,她们本性善良、不缺少智慧⋯⋯一切看起来好像是那么普通,而且又那么有特点,让人不得不爱怜。而作者好像要让人物更加鲜明,于是,便给了弄堂里的王琦瑶一个谁也不能比的好外表,同时,也因此增加了故事的悲凉。正如王琦瑶的外婆所说:王琦瑶没开好头的原因全在于一点,就是长得太好了。这也是长得好的坏处。而对于王琦瑶本人,即使行事稳重不招摇,也不是一点儿没有想法,对自己的美也不是一点儿没有察觉的。“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长得好,自己要不知道还好,几年一过,就蒙混过去了,可偏偏是在上海那地方,都是争着抢着告诉你,就怕你不知道。”④所以,这个知道就注定是个祸。每个王琦瑶都可以面对平凡,哪怕这一面对就是一生,因为生命只不过是那样一个像戏一样的过程。可是每个王琦瑶又是那样的不甘心,总想悄悄地小心@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0页。圆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3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地试一试,让生命这个旅程有一些不同,像心里想的那样度过。所以本来就天生漂亮的王琦瑶,怎么可能在生命的一开始就认定普普通通的变老呢?她注定会用女人的方式搏一搏,这是所有女人的想法,也是王琦瑶的想法,也是作者的想法,更是作者有意无意的安排。于是,一个命里的机会自然会因为她而存在,一个美丽女人命运的起点自然该这样顺理成章。不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一个地球的能力,却是给我一个机会,我就可以有自信地想象、安排、算计的心思。作者当然会让她满意,给她的梦一个起点,给自己的故事一个开端,给结局一个不露声色的铺垫,给每个王琦瑶一个自己把握命运的机会。片厂,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摄影棚的称呼,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安排在故事里和存在着。无疑,这无论是对女人还是女人中的王琦瑶,是对故事的开头还是结尾,都是最好的场地。也暗指了一个人的命运,一场戏里戏外的人生,一个特定时代中女人的故事,一场不屈服的抗争,和最后又不得不服从的命运安排。这既是起点又是一场悲剧的暗示。如果说片厂这个背景是在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的话,那么,女主人公王琦瑶就从此有了生气,从此独立活动起来了。现在,不需要任何人为我们讲故事,王琦瑶会亲自告诉我们她想的,她的曲折变化,她的像戏一样的人生。片厂就是她这场戏里的第一个镜头,第一次同生命抗争。片厂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还是一个新奇的、时髦的、神秘的代名词,当时,“片厂这样的地方是女学生们心之向往的地方,它生产罗曼蒂克,一种是银幕上的,人所周知的电影;一种是银幕下的,流言蜚语式的明星轶事。前者是假的,却像是真的;后者是真的,倒像是假的。片厂里的人生啊,一世当作两世做的。”④所以,那是一个虚幻,容易让人产生梦和幻想的地方。聪明、漂亮是王琦瑶天生的优势,是每个像王琦瑶聪明、漂亮的女人的资本,有了这样的资本,哪个女孩不想试一试做“公主”,不想拼一拼“飞出鸡窝做凤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3页。..4 第一章从“弄堂女儿”到“三小姐”凰”,不想改变父母设计的道路和以后的人生呢?而这样聪明的王琦瑶选吴佩真做了朋友,吴佩真在这个朋友的影响下也改变了以前的男孩气和粗心的毛病,于是,她用各种方法对王琦瑶好,“她是将片厂当做一件礼物一样送给王琦瑶的”。“事情一时上有些弄反了,去片厂倒是为了照顾吴佩真似的。等王琦瑶最终拗不过她,答应换个日子再去的时候,吴佩真倒像受了一次恩,”“其实这一天王琦瑶并非有事,也并非对片厂没兴趣,这只是她做人的方式,越是有吸引力的事就越要保持矜持的态度,是自我保护的意思,还是欲擒故纵的意思”@。聪明的王琦瑶将出场的戏演得好好的,只是为了一次赌注,一个扭转。这是为未来考虑的女人能够想出来的小办法,是聪明的女人想改变命运的小招数。对于平凡的她有一个可以改变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啊!人生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台阶是多么美好!她就这样想象与暗暗地努力着。终于,她去了那里,而四十年的故事全是从去片厂这一天开始的。这又是怎样一个不起眼,又不能忽略的开始。对王琦瑶来说,片厂的那个开始有非常重要的含义:首先,那是她人生的一个起点。弄堂和学校的生活是琐碎的,她不放在心上也不喜欢,每天都是平平淡淡、一点儿也没有生气地度过;弄堂里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她不喜欢的,学校里的岁月也不是一生的支撑和保障,她又不想做什么女博士。而片厂就不同,那是个时尚、神秘、新潮的地方,它可以帮王琦瑶实现她想要的什么,所以她试着追求。“片厂的经验确是不寻常的经验,它带有一些人生的含义。尤其在她们那个年龄,有些虚实不分,真伪不辨;又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电影已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②其次,对王琦瑶悲剧人生的描绘,片厂是个非常合适的地方。那里戏里戏外都是人生,那里有虚假的真实,也有真实的虚假,那里有人生的喜怒哀乐,有命运里的起落浮沉,那里是个适合做梦又可以圆梦的地方,那里的每部戏演的是自己,也是别人。于是,一个王琦瑶和无数个不甘心的王琦瑶一样出现在了片厂。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3页。圆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7页。.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王琦瑶刚开始去片厂的经验里,导演是个让人又害怕又尊敬的角色,因为他掌握着很多“生杀”大权。所以,她很在乎导演的态度。“导演真的打电话到家里,让她去试一试镜头。王琦瑶心坪坪跳着,手心有点发凉。”④人感情里的期盼、等待、欣喜、怀疑、挣扎、折磨⋯⋯这些人生中的复杂感受,在王琦瑶去片厂试镜头的前夜,已经全经历过了。片厂里的两个场景也让所有人看过就不会忘,一个是王琦瑶自己看到的画面:“这就像是旧景重现,却想不起是何时何地的旧景。王琦瑶再把目光移到灯下的女人,她陡地明白这女人扮的是一个死去的人,不知是自杀还是他杀。奇怪的是这情景并不阴森可怖,反而是起腻的熟。”②随后,这一场景就被放在了时空里,决定了王琦瑶这一生从头到尾的悲剧。另一个是王琦瑶自己经历的画面:她是一个老式婚礼中的新娘,披着红色的盖头,然后有新郎来揭盖头,一点一点露出了脸庞。没想到,试镜失败,这在片厂是常有的事,但对于王琦瑶却是一直无法忘记,“可是罩着红盖头,灯光齐明的情景却长在了心里,眼一闭就会出现的。那情景有一种莫测的悸动,是王琦瑶平静生活中的一个戏剧性的片刻。这一片刻的转瞬即逝,在王琦瑶心里留下了一笔感伤的色彩。”@对于王琦瑶的试镜,“导演不觉失望,他的失望还有一点为王琦瑶的意思,他想,她的美是要被埋没了。”㈤这可能就是她的命运。单看这个经历,没人知道是喜还是悲。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了摆脱平庸的生活,为了走一条自己理想的道路,去片厂试镜,然后,生活又恢复到了努力的最开始,一切又一次像一潭死水一样的平静。留给她的只是继续等待,看命运还会怎么安排。页页页页85,023第第第第版版版版第第第第月月月月8年年年年3ⅪⅪⅪⅪ烈烈孔孔轧轧轧轧歌歌歌歌恨恨恨恨长长长长《《《《忆忆忆忆安安安安王王王王D晷蓟 第一章从“弄堂女儿”到“三小姐”第二节选美:与命运的第二次交手故事有一个顺理成章的开始是必然的,同时,开始那一刻之后的结果也是早就被决定了的事,无论成败,无论好坏,有些事已是拉满的弓,那弦上的箭射出之后就没办法回头。所以对于王琦瑶来说,有一个“弓”已是拉的满满,第一箭——片厂射出之后,只有前进,没有后退。而命运就是故意安排,偏偏心思用尽却没有射中靶心,如果中了,以王琦瑶的智慧当然可以左右应付,以王琦瑶的美丽自然能够一路平坦,同时一切也可以从此改写成是一个美丽女人的成名之路,或者故事就这么结束,没有了悲伤,也没有了以后的很多无奈、选择。但是,作者就是有意安排,改变结尾,让想好的事发生变化,也因为这个为王琦瑶的命运铺垫了一些悲凉。这时,也在暗中悄悄地给王琦瑶送上另一份“安慰”,因为王琦瑶们会接受失败,却不会因为这个认输,她们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不相信命运这样安排,没有更好的事,也会有一些转机。也正是这样的她们注定会有以后的悲剧,也正是这样的她们让一切的发展成为必然。下一步,下~步,有人在等,有人在安排。有句常言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虽然王琦瑶在片厂的美梦没了,但也是因为片厂的经历和关系,使她从那里开始,一点一点走向了下一个转折。与导演互相认识虽不是重要的情节,但正是导演的好友——程先生,帮助了王琦瑶一把。也可以说那个介绍瑶瑶去照相的事件也是有意的安排了。故事有了程先生也就有了另一种发展,他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不怎么重要却不能缺少的角色,他帮她变成了“沪上淑媛”,他帮她变成了“三小姐”,他给了王琦瑶一个恰当的借口去参选“上海小姐”,他给了王琦瑶一个在困境中可以安心向前的“底",也给了王琦瑶一点在最难处时的安慰、帮助和希望,并且从他出现到消失,一直都是这样存在着。有了程先生的加入,王琦瑶有了登上梯子的台阶——“沪上淑媛”,而仅仅这样,有名声却没有实际的价值,绝对不是王琦瑶们的最终想要的,所以在摩登的上海,另一件事就成了值得关注的焦点——“上海小姐”。“这是比选举市长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还众心所向的事情,市长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上海小姐却是过眼的美景,人人有份。”④所以人生的另一次赌注,无形中的悲剧就悄悄来了。“上海小姐”,这个名称听起来是多么的高贵,好像把所有人的宠爱都放到了一起。当然也就导致更加激烈壮观的竞争。初选对她来说是不费什么力气,而复选就不一定那么容易了。虽然后面的事更加复杂难熬,但是过了初选,王琦瑶也就有了一点底儿,“这时候,王琦瑶其实是真正地起了奢望。她的心本来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她不得不时时泼自己冷水。”④小心地算计着、准备着、等待着最后那一刻的来临。但是真正的社会、真正的现实绝对没有那么简单,“离复选虽还有几天,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些数了。有一些人明摆着就是给垫底的,还有一些人明则摆着要进入决赛,只不过走个过场的。而另有一些人却是在这两种人之间,既不是垫底,也不是确定无疑的。这是尚待争取的人,王琦瑶便是其中之一。竞选的任务其实是由这类人真正承担的,”@她们才是这场戏剧的主角。而为什么有些人明摆着是垫底的呢?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人没有什么外表,也没有“其它”,这个“其它”是相对明摆着要进入决赛走个过场的人说的,去看一下她们是什么人就知道,“社会已经风传‘上海小姐’的三名位置已经全被人买下,一是某大老板的千金,二是某军政界要人的情妇,三是某交际花,名扬沪上的。”④这种实力有几个人能相比?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上海小姐”这种选举活动,表面是公平竞争,内在实质都是男权社会下各种势力的交锋。无论台上怎么争奇斗艳、技压群芳,真正的游戏规则都在台下,都掌握在拥有实力和权力的男人手里。文章到此,作者王安忆也逐渐地渗透出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自己的一点点想法,并通过导演对王琦瑶的劝说慢慢说出来:这次“上海小姐”选举,本来就是供有权有钱的人玩弄女性的一种途径,女性只不过是他们的消费对象,她们的身体和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44页。@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48页。⑤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50页。④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55页。.8 第一章从“弄堂女儿”到“三小姐"美丽全被人玩弄在手中,要保持女性的尊严和地位,就要反对这种活动,退出“竞选”。在他的观点里,这次活动本身就带有一种性别歧视色彩,他不反对“美”本身,他反对的是这种带有男性观赏、玩味的实质,他反对的是这场比赛背后权力和财力的不公平竞争,他希望女性能摆脱这种境况,跳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上海小姐”的选举过程和幕后虽不像王琦瑶想的那么简单,但她也不是完全的单纯和天真,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她是上海弄堂里普普通通人家的女儿,按正常的生活轨迹,就是在弄堂里结婚、生子,精打细算地过完一生,其中的心酸苦辣没有人能替代,一旦迈出第一步就永远没有回头路。所以了解生活又不甘心的王琦瑶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她一直都在等待,试着寻找机会,希望改变上一辈人留给她的已经定下来的生命路线。她虽然明白导演的意思,但是她知道凭她的力量不能改变现实,她知道无法达到性别平等,所以只能在顺从的条件下,获取属于自己的平等和可以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利益。她也想象不出来做了“上海小姐”对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好处,但是她知道,总是会有好处,于是就没有犹豫地去了。在和导演的争论过程中她更加清醒了她想要的,她的想法更加坚决,“竞选‘上海小姐㈠恰巧是女性解放的标志,是给女性社会地位,”“在家全是女儿,出外都是小姐,有什么她是我不是的”∞,自然,她的坚决给了她一条出路,可也给了她人生中不能磨灭的悲剧。竞选“上海小姐"是王琦瑶人生中一件重大的事件和转折点,这次竞选使她的人生经历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会是弄堂里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的主妇,不会是为儿女奔波发愁的妇女,她一下成为全上海注意的对象,她的身份发生了突然变化——人人都知道的“-d,姐”。虽然没得到第一名和第二名,但在与“某大老板的千金’’、“某军政界要人的情妇”、“某某交际花”站在同一竞争舞台,并且在没有权势支撑的情况下,得到第三名已经是很“公平”了,也绝对是幸运中的幸运,足够让男人们爱慕,让女人们嫉妒了。也实现了她在相对公平里争取自己利益的想法,不能不说王琦瑶是聪明的,也不能不说王琦瑶是有能力的。她的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52页。.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步一步是那样不动声色,又是全部如愿。也在这个以描述女性为主的故事里把女性魅力展示的淋漓尽致,让男性在某一刻成了完完全全的观众和支持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让获得“上海小姐”称号后的王琦瑶在成为公众人物的同时,也很快成为了男性社会的消费对象,使她迅速进入了有权、有钱人的视线。这虽然好像是她希望的,却也是她没有预料到的,她知道她的人生会从此改变,却没想到一切会是那么的快与大幅度,历史的转折,已是绝对不用怀疑。 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女人的故事当然不能没有男人的参与。就像米莉特所说“由于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都是男权制的社会,因此,形成女性文化的思想观念也是由男性设计制定的。我们现在所知的妇女形象就是由男性一手制造并且是符合其需要的。”①所以,王安忆的《长恨歌》写了女人王琦瑶,也写了一些与王琦瑶有关系的男人:喜欢摄影的程先生、担任国民党高官的李主任、邬桥送豆腐的学习少年阿二、过着资本家少爷生活的康明逊、有着中俄混血血统的萨沙、年轻却酷爱怀旧的老克腊等。《长恨歌》所讲的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三四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女主人公王琦瑶的经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批评家用三个词语概括了王琦瑶曲折坎坷的一生:“末世的繁华”、“地下的移民"、“迟到的夕阳红”。②而这就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对她的命运产生的影响,使王琦瑶在与情感几起几伏的纠葛中,一生奔波,既喜又悲。第一节金丝雀与李主任“金丝雀”的意思是指,很多可爱漂亮的女子在有权势的男人面前都不自觉的变成了任其摆弄的鸟儿,好像养在笼中美丽的金丝雀一样。赢得了“上海小姐”的桂冠,得到贴心的“三小姐”的称名,使王琦瑶轰动一时,就在时间悄悄流逝,自己以为已经被众人忘记之时,没想到早己进入某些达官贵人的视线,使她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一张请王琦瑶出场剪彩的请柬,使李主任悄悄地出现在了故事里,出现在了王琦瑶的生活里。当然,这正是王琦瑶所想要的,虽然她不确定的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但她的心里所想的东西己①[美]米莉特著.宋文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②张清华:《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泄露了这个秘密。而那个“垫底”的程先生也就注定无缘于王琦瑶的感情世界,注定那个人是名声显赫的李主任。原因之一,是王琦瑶的本性决定的。“王琦瑶看见人们恭敬奉迎的目光,虽知是狐假虎威,心里也是有点得意的,还对那李主任有了些认识。”①当李主任说要第二天请王琦瑶吃饭后,王琦瑶想着明天的晚上,有些说不出的想象。那时的王琦瑶,内心里绝对有不小的虚荣,只有李主任这样有权势的人才能满足王琦瑶内心中的欲望。所以,她的这种性格决定了那个人只会是李主任,而不是其他人。原因之二,是李主任与程先生的不同决定的。“在女人的事上,李主任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题的。是权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说,说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从和命令。”②“程先生虽然是个男人,可由于温存的天性,也由于要投合王琦瑶,结果也成了个女人,是王琦瑶这小世界的俘虏。李主任却是大世界的人,那大世界是王琦瑶不可了解的,但她知道这小世界是由那大世界主宰的,那大世界是基础一样,是立足之本。”㈤所以,在这两个男人本身的对比来看,李主任比程先生更高一点儿,他会更加吸引王琦瑶,更符合王琦瑶的心思。“王琦瑶也不是爱他,李主任本不是接受人的爱,他接受人的命运,他将人是命运拿过去,一一给予不同的负责。王琦瑶要的就是这个负责。”㈤所以,这样的王琦瑶遇到李主任就自然会成为他的俘虏。不管天黑地暗,不管是非黑白,只要那个人是对的,是我想要的,是适合我的,那我就会义无反顾。这是遇到李主任后的王琦瑶,是在感情中的每一个女性,因为,在感情里一旦某些点合适,女人终究是逃不了、甘愿被抓住。所以,王琦瑶像每个女人一样,掉进了情网里,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78页。@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78页。④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81页。.12 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但她最终还是不同于其他女人。这就是命运吧,一面自己掌握着,一面被牢牢的牵绊着,力气再大,也没逃离多远。选择了李主任,也就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无论是物质还是内心,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生活方式。“爱丽丝公寓”,一个听上去好听又很有趣的名字,好像特意为王琦瑶准备的,而实际上也正是为她和像她一样的“小姐”们而存在。搬进“爱丽丝”,吃喝很好,什么事都没有,每天不用为吃穿发愁,房间有仆人打扫,饭菜有仆人准备,想穿什么就有什么,想戴什么李主任就买什么,就是一个“宠妃”生活。然而,也只能是个“妃”,李主任的正房妻子在老家,⋯⋯另有两房妻室,一房在北平,另一房在上海。所以,当女人走出自己的世界,走迸男人,也就走进了不平等,而且,不能说什么,要么就离开,要么就忍耐,同时,忍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没有尽头。李主任总是来去匆匆,从不说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她吃饭睡觉都只为一个目的,等李主任回来。”“她有时候想,天下雨李主任会来。雨天里则想,天出太阳李主任就来。”①在她的世界里,仿佛生活只剩一个“等”字,除了等她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于是她真的成了李主任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了自己的意志,没了自己的方向,一天一天的,重复的只是单调的生活。在这里她用她的青春和等待换来的只是一个“宠爱”,一个李主任闲时才想起来把玩,忙时就抛弃的物品,一个男人心里空洞时的安慰和玩具,最终,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好的生活也只是昙花一现,再华美也是一个困“鸟”的笼子。乖巧可人是王琦瑶女性魅力的核心,无论是“沪上淑媛”还是“三小姐”,都以这种贴心又暖人的魅力获得大家的心。但这种魅力只适合男性,却不适合同她很好但又外表不如她的吴佩真和蒋丽莉,同时这种魅力只适合于李主任,也不适合为她忙来忙去的程先生。她所展现给大众的外在,就是告诉所有人她需要一个强大的依附,来收容她那可人的乖巧。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102页。.1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主任来了,来挽留她的乖巧可人,但王琦瑶与李主任之间的感情,很难说是爱情,更多的是双方默认的“恩”和“义”。对于李主任而言,“⋯⋯女人还是那么不重要,给人轻松的心情,与生死沉浮无关,是人生的风景。女人也是李主任的真爱,但爱不是李主任的人生大业,连附属都谈不上的,有点奢侈的意味。但是因为李主任有实力,便也谈得上奢侈了。”①所以,没有爱却有资格奢侈的李主任,给了王琦瑶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了她乱世中的安宁、平静、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恩”,王琦瑶以相思、苦等,单方面的忠贞不变来回报,也算是有情有“义”了。李主任是大势将去、很难改变的时代里的末路英雄一样的人物,在那个紧张的时刻,他也有惶恐、失落、不安、挣扎,于是,他在王琦瑶那里也得到了乱世中的情义和温暖;而王琦瑶却是有一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怎么办,面对自己的出身和美丽有一点不甘心,于是,碰到了李主任后,仿佛有了光明有了支撑。所以在两人的互相依偎互相帮助中彼此都有了一点温暖。但是在这种温暖里,王琦瑶也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美貌和对于未来的憧憬与激情。王琦瑶显然是“一个依附与依赖男人,靠出卖色相来换取荣华富贵的依人小鸟”,②她用自己的美丽依附了一个本以为可靠又可以终生相依的人。并且,她为了能让他高兴并不失去他,守着“女奴”一样的规则,他说什么她就听什么,不敢用平等的方式去接触李主任的世界。她凭着自己的一点聪明和本能保护得到的生活,把自己的位置压得很低,把女人的奴性发挥得极好,只为得到那份宠爱和依赖。所以,就连在日盼夜盼李主任的时候,她依旧连一点赌气都不敢。“赌气这种小孩子家家的事,怎么能拿来去对李主任呢?和李主任赌气,输的一定是自己。”⑨在朋友面前一贯精明的她,到了有权有势的李主任这里,便真的只有乖巧,像小女孩~样听从安排,这也仿佛是她唯一能主动做的。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77页。@郑文辉:《王琦瑶身后的文化说明了什么?》,《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81页。 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王琦瑶也一直自以为聪明,觉得选了李主任是真的选对了人生,她还对蒋丽莉阐述说:“你的母亲是在面子上做人,做给人家看的,所谓‘体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重庆的那位却是在心子里做人,见不得人,却是实惠。”∞她不觉得夫妻名分有什么重要,而外室那种实惠才是她真正追求的,她主动放低了自己的位置,放低了自己的尊严,也放低了自己的爱情。她抓住的只有那段时间里的荣华和为奴换取的相对自由,她违背了其维护女人的主体价值的本意。王安忆在书中又特别的描写了一段爱丽丝的风情,这段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追逐物质享受,甘愿牺牲爱情和自由的理论。“这是个绫罗和流苏织成的世界,天鹅绒也是材料一种,即便是木器,也流淌着绸缎柔亮的光芒。这世界里堆纱叠绉,什么都是拽地遮天,是分外的柔软亮滑,澡盆前的绣花的脚垫,沙发上是绣花的蒲团,床上是绣花的帐幔,桌边是绣花的桌围。⋯⋯”④一段段豪华奢侈的布景,体现了作者对王琦瑶这些自愿进入笼里,不想要名分,只想着去实在度日的金丝雀们的一点点理解,也只能让人理解到这里了。“王安忆对王琦瑶的命运充满了怜香惜玉般的同情,对她的风情之美又充满了赞美。”@而总的来说,“王琦瑶和李主任的关系有三个特点:首先,这种关系的本性是男性权势与女性情色之间的交易;其次,王琦瑶在这种关系中是一个被动屈从、完全没有主体意识的女奴;再次,王琦瑶是自主选择女奴道路的。”㈤李主任可以说是所有有权有势的人的代名词,他不但可以一呼百应,也有“金山银山”,他不但有妻有妾,也有金屋藏的美人。王琦瑶就是他见不得人的私人物品,是他忙碌后的放松,闲暇时的解闷,就像他沉醉于梅兰芳的京戏一样,是精神上的调节和快乐。李主任也是知道女人的美并懂得怎样去欣赏的,然而,问题的关键是,“王琦瑶追求的是一古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而李主任则只求一点”,“李主任要的那一点,正好是王琦瑶的全部,王琦瑶的一古脑儿,也恰巧是李主任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96页。@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86页。@郑文辉:《王琦瑶身后的文化说明了什么?》,《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④李玲.中国学术论坛:以女性风情阉割女性主体性——王安忆《长恨歌》I-EB/OL-Ihttp://www.fr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4661,2006年04月,第1页。.1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一点。”④由此可以看出女人在感情上是全身心的投入,是不计较平等与公平,而男人则是小心谨慎考虑很多,付出和要求差的太远。这也是作者王安忆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女人敏锐的观察和视角,写出的两性在面对感情和生活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内心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就是女性悲哀的一种因素,也是王琦瑶悲剧的源头之一吧。经常都是自己的事别人看得更清楚,自己糊涂,王琦瑶再精明也没有逃离这个规律。李主任拥有的再多,能给王琦瑶的再多,最终还是飞机失事埋葬他乡。留给王琦瑶的也不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王琦瑶唯一可以做的“等”也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她的生活又再一次没了方向,没了依赖,一场欢喜一场空。可以说,这样的结局也诉说了一种事实,就是所有企图通过依靠男人、降低自我,而获得安逸、安稳生活的女人,一旦失去依靠,便突然变得迷茫,甚至更加绝望、无助。表面上王琦瑶顺应变化,生活还像以前一样平静,但是她的无奈是什么语言都无法描述的,她内心的伤痕是多少时间也不能平复的。她奔赴邬桥,又转回上海,然而,伴随一生的错误己经发生,她又能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繁华旧梦呢?第二节“门当户对”与康明逊“平安里”,一个听起来充满祥和、安乐的名字,好像起名的人有祈求安定生活、平安度日的愿望。再一次回到上海,王琦瑶住进了这个叫“平安里”的弄堂,做起了注射护士。也许对于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的王琦瑶来说,她也想求一份平安、祥和、与世无争的生活了。现在的她,每日的事情就是打针,生活的来源也是打针,聊天的伴侣就是前来打针的老老小小,日子变得平淡、简单。可是,她却不知就在这个“平安里”,她的下一辈子又将有多少变化,而缺少真正的安定。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81页。.16 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刀到童养媳故事继续向前发展,王琦瑶的生计里出现了经常前来注射防止感冒的营养针的严师母。进而,来了另一个人,康明逊——严师母表舅的儿子,常被叫做毛毛娘舅。这个人便是出现在王琦瑶生命里的又一位重要的男性。经历了很多挫折的王琦瑶,这时,是以一种朴素的形象出现,然而,再朴素也掩盖不住她的风情、聪敏与美丽。康明逊是个被时代遗弃的人,人跟了年头走,心却留在了上个时代,而此时的王琦瑶就成了上个时代留下的一件遗物,她正好把他的心带回来了,王琦瑶的出现使康明逊的精神有了某种依托。他在家里为二房所生的弱势地位,使他对眼前的王琦瑶产生了怜悯和惋惜甚至是同病相怜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王琦瑶身上透出的高雅的举止和美丽的容貌让康明逊留恋。经过慢慢的接触、打牌、喝茶、聊天,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这一次,王琦瑶的恋情少了以前的盲目,多了几分相知、相惜,她并不想依靠有钱的人家来获取荣华富贵,只想要一种简单的快乐。所以,她真的与他相爱了,她全身心的投入,不计后果。而康明逊的心与王琦瑶也是相通的,他懂得她的好,知道如何欣赏她的美,他给予她细腻的爱与贴心。但是,这段感情还是从一开始就有了错误,康明逊的好永远也无法弥补他的缺憾和不足,他一直都知道王琦瑶要什么,可偏偏就是给不了,因自己是妾生的孩子,所以那骨子里的软弱使他只会对王琦瑶说“我没有办法”,“我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康明逊自幼时起“他的一颗小小的心里,其实全是以强凛弱,也是适者生存的道理。’’“他和王琦瑶其实都是挤在犄角里求生的人,都是有着周转不过来的苦处,本是可以携起手来,无奈利益是相背的,想帮忙都帮不上。”∞如此,王琦瑶的一片真心,又给错了人。康明逊不愧是大户的少爷,有着不可遮掩的霸道和自私,他只顾着自己的心,却伤了王琦瑶的一片情,“康明逊知道,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有些事是绝对不行的,不行就是不行,可是他又舍不得放下,是想在这行里走到头,然后函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171页。.1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再收场。”哪所以,到王琦瑶这里,面对体贴入微的康明逊,她给自己的选择就成了“将错就错”,明知有些事成不了,还是给了真情。人的每一个过往都不可能更改,这注定拥有复杂历史的王琦瑶,无法被传统的康明逊的家人正常接受。而康明逊又是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他是“二房所生的孩子,却是他家唯一的男孩,是家庭的正宗代表,所以他不得不在大房与二房之间来回周旋。”②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有了特殊的性格,他无奈、软弱、妥协、不敢争取,每天只围着一群女人转,没有什么正事。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保护自己的女人,也更不可能保护王琦瑶,他给不了她名正言顺的身份和位置,甚至不敢给一个承诺。他也配不起王琦瑶的爱和付出,王琦瑶敢作敢为,愿为他遮掩丑事,敢为他在无名无分的情况下生下女儿,可他既不敢尽责,也不敢承认孩子,一切还是会“桥归桥,路归路”。王琦瑶在爱情里的勇敢同康明逊的自私又软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想起了王安忆在《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的话语:“男人与女人同时出发,并肩前进,而到了孕育生命的时刻,女人便将男人甩在了身后,飞快地却孤独地超越了。”@如果说王琦瑶的生命里有过爱情的话,那一定是和康明逊的这段感情了,这是她唯一争取、维护又没有利益掺杂的感情,也是描绘的最温馨的画面:两人常常斗嘴、打趣儿,常常幽会,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给孩子打针,那个不大的小屋里也算是角角落落里都充满了温爱。纵使如此,康明逊这个人给人的感觉总体而言还是不积极、不明朗的,他对王琦瑶的爱好像真实,又好像加入了一些不清楚,他是得不到又想去要,得到了又不太想要。在康明逊的心里,王琦瑶也许是独一无二的,他喜欢她也许是真,他对王琦瑶的美也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他也和当初的李主任一样,欣赏、喜欢这种美,可一旦面对困难,还是逃离,没有承担起男人的责任。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171页。②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170页。③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2009年6月第l版,第94页。.】8. 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在描写王琦瑶与康明逊这段感情经历中,作家王安忆用接近真实,不带任何粉饰与曲解的笔法,详细地分析了在不同背景下,不同的人对感情的不同反应,尤其是女人和男人对感情的不同态度。同时,作者把康明逊与王琦瑶各自在特定情境中寻求“爱情”的矛盾与无奈的心理也写的很真实。王琦瑶怀孕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可是康明逊更不知道,于是,勇敢的王琦瑶主动承担起了责任,她让康明逊消失在她的生活里,以免让人怀疑,给康明逊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康明逊却真的消失了,并最终永远的离开了王琦瑶。由此可以看出,同样是爱,王琦瑶却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康明逊,而康明逊却自私地顾全了自己,牺牲了王琦瑶;同样是无奈,康明逊是那么卑微、怯懦,王琦瑶是那么善解人意。在这份爱情故事里,男人过于柔弱,女人却显得异常勇敢、坚强。而在女性权力和地位还未健全、恢复的时代里,这样的状况就注定是一场悲哀,注定给王琦瑶的心再添一道伤疤。康明逊这个大男人到底是“怕”什么呢?也许只能这么去理解:他怕没有力量对抗传统的道德婚姻,他怕抵不住传统家庭的压力,他怕社会舆论的指责。可说到底,康明逊还是战胜不了软弱、自私、无能的自己,否则,一切都不是问题。一个强大、有爱、有能力的男人是不会受家庭的威逼和社会的压迫,是不会还没有打仗就投降的,更不会让自己失望,让自己所爱的人失望。康明逊的逃离导致王琦瑶追求平凡的婚姻生活失败,也注定是她人生的又一次冲击,一场悲剧的酝酿。第三节各取所需与萨沙纵观全文,萨沙的出现应该是个必然了,就像程先生曾经是王琦瑶的“底”一样,他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好友康明逊“垫底”,也是为了给王琦瑶一个“底”。然而他这个“底”并不像程先生那样负责、那样痴情、那样不离不弃。他既对王琦瑶有“自己的孩子”有所怀疑,也不想承担“父亲”的责任,于是,当王琦瑶提出要打掉孩子时他并没有反对,直至后来没有出现,一个人跑到西伯利亚吃面包去了。.1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萨沙可以说是王琦瑶生命中一闪而过的过客,选择与他有一段情感瓜葛的故事,可以说是王琦瑶的聪明也是王琦瑶的愚蠢。就当时情况,王琦瑶有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而言,他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萨沙是革命的混血儿,是共产国际的产儿。他是这城市的新主人,可萨沙的心其实是没有归宿的。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是谁,到哪边都是外国人。”所以,“王琦瑶想到他是再合适不过的,对别人下不了手的,对他却可以。对别人过不去的,对他也可以。他好像生来就是为派这种用场的。”Ⅲ然而,萨沙这个人,是不可轻信、不值得托付感情的。他是个靠女人过活的男人,是个油嘴滑舌说话不靠谱的家伙。他知道自己的优势,他知道自己有一张美丽的脸,是女人都喜欢。他懂得在女人面前献殷勤,“见王琦瑶懒懒的乏力,没有胃口,又去求人做了回苏联面包。他还学会了搓棉球,消毒针头,给王琦瑶打下手。”②他更知道自己的需求、自己弱势,他是连爹妈也没有的,又没个生存之计,所以,他懂得如何通过满足别人,尤其是通过满足女人,来满足自己,“萨沙对女人,则是当作衣食父母那么来喜欢的。他喜欢女人的慷慨和诚实,还喜欢女人的简单和轻信。”@“脸上的笑都是用来逢迎的,好叫人收留他。可是又不甘心,就再使点坏,将便宜找回来。”㈤女人对于他,只是利用的工具,满足自己的衣食、满足自己的快乐,打发大把空虚又无处消耗的时间。他是一个根本就不会对人负责、不会讲感情的人。所以,他除了帮王琦瑶解决孩子这个“麻烦”之外,更多的是王琦瑶生活的一个拖累、一个麻烦、一道不深不浅的伤疤。要说萨沙,他也不是完全是丑恶的,他或许也有一些可怜,让王琦瑶不爱、不恨、不付以感情、也不深觉愧疚。这个无父无母到处飘荡的孤儿,是时代的产物,是命运的捉弄,“他们在这城市是寄居的人,总是临时的观点,可这一临时或许就是一生。他们很少做长远打算,人生都是飘飘零零,没有积累的。积累也页页页页●4328第第第第版版版版第第第第月月月月8oo军军年年BⅨ叭叭叭2》》》》歌歌歌歌限限恨限长长长长《《《《忆忆忆忆安安安安王王王王9国画面 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不知积累什么,什么都是人家的,什么都不归他。”“他在马路上走着,没有地方去,街上的人都比他快乐,不像他。"①这种无依无靠、没人疼没人爱的感觉,让萨沙像一只飘零的叶,无力挣扎,也不想挣扎,没有归属感、没有方向的糊涂度日。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个,让萨沙练成了一身“谄媚”的好功夫。使他喜欢同王琦瑶一类的女人在一起,这样他既可以扮个乖巧的孩子,得到母亲一样的关爱,得到长辈们的同情,有吃有喝又快活;同时也可以扮年轻的自己,得到女人的关心,甚至是可以利用的感情。而他也是有些许善良的,“切莫以为萨沙这种混血儿没有心肝,他们的心也是知冷知暖知好歹的。”“眼前老有着王琦瑶的面影,浮肿的,有孕斑,还有泪痕。萨沙知道这眼泪里全是算计他的坏主意,却还是可怜她。”②可见萨沙并不坏,也不是完全无情,而王琦瑶想利用萨沙的原因中也许有这一点。萨沙甚至有些被王琦瑶欺负的无奈,但还是因为什么而没有发作,或许是感情,当然感情也不纯,包含着一点与康明逊较量中好似是胜利者的占有,或许是物质,一个困境时的长期饭票。萨沙可以说是还没长大的孩子,王安忆笔下的他显然有几分孩子气,与他有关的内容不是与玩有关就是与吃有关,除此以外,每天没有正事,而且“玩品”和“吃品”还远远比不上康明逊,让人有点讨厌。这样一个既不忠厚老实,又不同心同德的混血几,怎么能让人相信呢?王琦瑶这个计划怎么能成功呢?王琦瑶对萨沙也不是一点都不了解,只是了解的不多,爱着康明逊的她唯一能想到的不牵连康明逊的办法,只有去找这个萨沙了,他是个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调查,也不用花金钱或做什么交易去买通的人选,由于时间不多,真的是无奈又没有选择的选择。此刻,她心里只想着怎们样去利用萨沙而顾不上考虑更多,更何况最初的王琦瑶并没有打算生下这个孩子,真的让萨沙做父亲,所以,选萨沙做替罪羊在王琦瑶看来是很方便,没有什么困难和伤害的选择。全书与王琦瑶有关的男性中,萨沙是篇幅最少、故事最简短的一个。王琦瑶对其也是感情最少甚至是没什么感情的,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相互利用、相互算计国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182页,第187页。@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187页。.21. 黑龙江大学硕士掌位论文的交易关系。一个是为了解决孩子问题,一个是解决吃饭问题和满足男人胜利的虚荣心,两者都与爱无关。这种具有交易关系的感情在中国很常见,尤其是涉及婚姻嫁娶。从古时的皇室“和亲”以平定战乱换取安宁,到富人的“政治联姻”以壮大自己、排挤反对自己的势力,再到穷人间的“换亲”来满足自己家庭的延续,都将交易和利益放在了感情之上。在这里,女人被当做江山安定的盾牌、赚取钱财的手段和维持家族的工具。女性是男人们放在棋盘上的棋子,是交易的物品,是解决问题的筹码,她们没有自主权,没有尊严,没有地位,而传统中一直赞颂的却一直都是这样的“牺牲”自己的女性,赞美她们爱国爱家、懂得道理、顾全大局,但女性的一生就是为了这种虚名吗?她们生来只能是男性的工具吗?交易不停止、悲哀不停止!第四节童养媳与老克腊不管什么人都是挡不住时间的冲刷和洗礼的,再骄傲自大、大权在握也是会有老去的一天的。王琦瑶也是。所有风流韵事、所有喜怒哀乐都随时间的流逝,而使那些过往越走越远。王琦瑶有些老了,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已经老了,女儿已经出嫁、出国,又剩下了她自己,生活又变成了一个人。此时人到老年的王琦瑶,又遇到了另一位在其生命中重要的男性——老克腊。八十年代的青年老克腊内心拥有十分浓厚的怀旧感,他非常怀念四十年前的旧上海,而王琦瑶这位从四十年前走过来的“上海小姐”,是旧上海保存下来的最好的遗物,所以,她激起了老克腊的兴趣与情感。老克腊对王琦瑶说,他怀疑自己其实是四十年前的人,大约是死于非命,再转世投胎,前缘未尽,便旧景难忘。“他实是一个冤魂,心有不甘,因此,到了如今,人是今人,心却是那时的心。”④对于四十年前的上海,老克腊是去不了的地方,王琦瑶是抹不去的回忆,但她还是比老克腊多走了四十年的时间,老克腊和她虽然都在做同一个梦,可是,老克腊在梦里笑了,王琦瑶却在梦里哭了。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96页。.22 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因为怀旧,老克腊才和王琦瑶走到了一起。王琦瑶骨子里的风韵和身上旧时代的气息深深吸引了老克腊,也“刺痛了老克腊的心”。他是那么想让这个旧物陪在身边,弥补他空间的错觉,以致于他幻想了两世的爱情故事来麻痹自己、追求王琦瑶,他扮演绅士,请王琦瑶吃饭,渐渐的走入王琦瑶的世界,走入她的生活,走入她的感情。最初王琦瑶是清醒的、理智的,她知道自己的年纪很大,完全可以做老克腊的母亲,于是她假装糊涂故意装聋作哑拒绝老克腊。但老克腊就是不放手,他知道王琦瑶的意思,不让王琦瑶自己比做是他的母亲,他用情义逗王琦瑶,“你心里怪我,怪我来迟了。”又进一步留纸条表达感情,“既有今生,何必来世”。所有的情节,做的是那么完美、浪漫、痴情,不用说是上了年纪又孤独的王琦瑶,就是年轻的女子也不一定能抵住这样的感情的攻势。于是,王琦瑶半醉半醒的再一次坠入了情网。像他想的那样得到了王琦瑶的老克腊,如果真的有爱、有勇气,抛弃所有传统的观念,和王琦瑶生活在一起,那么小说就不会以悲剧结束了。无奈的是故事中老克腊的怀旧只是表面的,他并非实际的真的怀旧者,因此导致他对王琦瑶的感情是不可靠、不可信的,他自己都渐渐的又陷入了迷茫。但是,又不愿就此罢手,他常常事先就定下一些活动和约会,可等到晚饭以后七八点钟,夜间的节目即将开始,他却不由自主地把车头一转,驶上去王琦瑶家的路上,就好像那些梦在向他招手。老克腊一次次地徘徊不定,即想离开又想占有。而当王琦瑶坚定的做出选择,希望他多陪伴自己几年时,老克腊却什么情义都不念地逃走了。王琦瑶是孤独的、寂寞的、可怜的,她孤独于自己的故事,她孤独于自己的经历,她孤独于身边空无一人,只剩下她空空怀念过去的繁华与旧梦。所以,老克腊的出现,正好迎合了王琦瑶的需要,王琦瑶也满足了他时空的调转的怀旧。但两人的畸形恋情确实是有一点不被接受的,现实生活中,除了年龄相当的伴侣外,我们更习惯的是“老夫少妻"的组合,然而这也是旧中国的“特产”,这是旧中国“童养媳”传统的夸张式表现。“童养媳”的婚俗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年长的女子嫁给一个孩子,在家中被当做劳动力和这个小丈夫的保姆,她要负责抚养和照顾丈夫长大。也正是这种传统加剧了女性悲剧的命运,她们辛.2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辛苦苦把自己的小丈夫养大,到最后却得不到丈夫的关爱与回报。这正像王琦瑶与老克腊的关系,王琦瑶满足了他对旧上海的怀念,带给了他过去的一点一滴,而当他对一切不再新奇,就独自走回了现代,把王琦瑶抛弃。一个男人是不会真正的喜欢可以做自己母亲的女人,他们可以妻妾成群,可以“金屋藏娇”,可以“老夫少妻",却不会对曾经为自己付出很多的女人感恩,被遗弃是童养媳们共同的结局。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畸形恋爱可能是故事的最后有意的安排,老克腊迷恋的是他想象的过去,他把它放在王琦瑶身上时,根本上不过是一种白恋。这一段故事也许不在于“畸形”本身,而在于双方归根结底的虚假性,两人为克服这种虚假和令人不快乐的距离所做的几乎疯狂的努力,在于假戏真做、又真又假的讽刺意味。王琦瑶既是一个受害者,又是毁灭自己的共谋。小说从开头到结尾都在有意无意的渗透时间的概念,尤其是王琦瑶,这段故事里的活跃人物,“王琦瑶忽觉得这情景似曾相识,哪一年哪一日有过,只是换了人的,不觉有些感伤。”∞这是王琦瑶与老克腊、张永红、长脚四人聚在一起时的走神。像这样的文字有很多,跳舞、装饰、吃饭、聚会等等场景,只要王琦瑶出现,作者就会描写很多。王安忆的笔下王琦瑶是~个完完全全的怀旧人,是一个对时间极其敏感的女人。窗帘的起伏波动,你看见的是风,王琦瑶看见的是时间。地板和楼梯脚上的蛀洞,你看见的是白蚂蚁,王琦瑶看见的也是时间。这个某段时光的遗物,所到之处无不给人留下历史的痕迹,但对于老克腊来说,一切毕竟已经迟了四十年,这四十年的罗曼蒂克竟是这么一个可怜的结局。他没赶上那漂亮的高潮,却赶上了一个不好的结局,这是个什么命啊?老克腊痛苦地用力挣脱出来,再也没有去找王琦瑶。也许我们不能嘲笑老克腊,毕竟,他再怎么喜欢四十年前,心还是一颗现在的心。老克腊对王琦瑶的恋爱的悲剧结束,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怀念过去,但不可能永远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316页。.24 第二章女性与情感:从“金丝雀”到童养媳然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老妻少夫的忘年恋呢?显然,要从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经历、处境与心态去考虑。经历的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王琦瑶,已是酸甜苦辣都尝遍:拥有李主任时的无忧无虑的“妃子”般的生活、失去李主任的飘荡无助、有程先生的呵护备至、有康明逊的甜蜜苦恋、有身边空无一人的孤苦无依、有独自养女的心酸忍耐,一切让王琦瑶像一杯咖啡一样,闻起来有一分苦味,又有一分让人迷恋的香甜。这么多年,这么多故事,已让她对男人有一种“聪明的绝望”的感觉,但也始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梦。女儿薇薇的成长是其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候,其心理难免是苦涩的、脆弱的,使她有时与女儿比较、有时冷嘲热讽,有时又很热情、非常关心。这显然是个不成熟的母亲,但一切的来源又是她那颗受伤、没有依靠的心。时代的变化、女儿的长大,她并没有变成应该有的成熟,反而好像依然是那颗年轻活跃的心,使她在半睡半醒中挣扎。正如王安忆所描述的,王琦瑶身上有着“改变的一切之中的不变”的东西,所以她自己也生活在矛盾里,从她身上既流露着现代的新潮时尚,又透露着以往的古朴端庄,她自己也不知哪是真哪是假。女儿出国后,王琦瑶更是内心空洞、生活没有方向,不知何去何从。此时,年轻、怀旧的老克腊的出现正好给王琦瑶一盏孤独时的明灯,点亮她内心年轻时的冲动、激情,让她重新燃起旧时的风情,给了她离开现实与现在的勇气与借口。所以,年过半百的王琦瑶在感情上再一次的冒了一次险。“所谓‘老克腊’指的是某一类风流人物,尤以于五十和六十年代盛行。在全新的社会风貌中,他们保持着上海的旧时尚,以固守为激进。"④而王琦瑶认识的“老克腊”是八十年代中少有的一部分怀旧的年轻人之一,他爱走古老的马路、静静的欣赏晚霞,在那淡漠的风景中感受历史的故事,喜欢在夹带着唱片走针发出的嘶嘶声的二十年代的爵士乐中沉思。或许是因为怀旧,他有一些好似不被理解又渴望有人理解的孤独、忧郁。这一切,让他有种想调转时间、回到过去、沉醉在往日情调中的幻想。直到有一次在朋友的晚会上,碰到“古色古香”的王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57页。.2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琦瑶,他的心好似找到了同类,竟有种被刺痛的味道。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影子,是那么想见、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于是,在这种强烈的好奇的吸引下,他慢慢接近了王琦瑶,在一次一次的交往中,他们互相熟悉,相互间都产生了一份感动。王琦瑶的“遗风遗俗”迎合了老克腊的憧憬与幻想,老克腊奋力的想抓住、怀念,王琦瑶挣扎着想保留、珍藏。于是,一种不用语言解释的感觉让她们渐渐有了默契、有了感情,老克腊说:“我很爱那时节的气氛”,又赞叹“因为你是没有年纪的”,更让王琦瑶昏了头脑,使她不由自主的让老克腊进入了生活,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然而,老克腊是位虚伪的怀旧者,他看到了王琦瑶身上的“旧时代”,也深深的感觉到了时间的“腐蚀力”。当他品尝够了王琦瑶这个时代遗物,发现了她的衰老,闻到了散发于王琦瑶房间中的“隔宿的腐气”时,就很快从王琦瑶的生活里逃跑了。当初,李主任的离开,让王琦瑶的繁华梦突然的破碎。但她并没有绝望,只是慢慢的投入了普通的生活,让一切从新开始。而康明逊的离开,则让她对男人产生了绝望,这绝望是源于正常婚姻的破灭,她只能是孤独一人了。然而,王琦瑶的内心里还有一处光亮,并不全是黑暗。可是,老克腊的离去却是精神的绝望,是毁灭一切的根源。它让王琦瑶每日在香烟的烟雾中长睡不醒,心里没有希望。身体的虚弱、内心的无力,让她已是接近了死亡的边缘。王琦瑶所在的上海是属于男人的上海,无论是李主任,是康明逊还是老克腊,他们都是沉溺于王琦瑶的美色,而没有付出真心真意。他们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人生,把王琦瑶当做是闲来时的插曲,肉体或精神的赏玩,同时,又尽可能的占有和主宰。王琦瑶却一一真心对待,以女性的善良和温暖存在于这个男人的世界。这注定是一场男性的霸道,是一场女性的悲剧。 第三章女性与城市:从“+里洋场’’到“东方明珠”第三章女性与城市:从“十里洋场’’到“东方明珠’’王安忆曾说:“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这座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①但一个女人怎么能代表一座城市,更何况是沧桑多变的上海呢?高秀芹说:“每一个城市都为它的书写着提供这语言、经验和叙述删王安忆也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要说上海也有英雄,她们才是。”⑨“⋯⋯这些女人,即可与你同享福,又可与你共患难”@,于是上海的全部全都表现在她们的身上。《长恨歌》中这样写到:“上海的小姐们就是与众不同,她们和她们的父兄一样,渴望出人头地,有着名利心,而且行动积极,不是光说不做的。她们甚至还更勇敢,更坚韧,不怕失败和打击。上海这城市的繁华起码有一半是靠了她们的名利心,倘若没有这名利心,这城市有一半以上的店铺是要倒闭的。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陈列,女装比男装多。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的象征。梅雨季节潮黏的风,是女人在撒小性子,叽叽味浓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这城市本身就像是个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银,五彩云是飞上天的女人的衣袂"⑨构成这座城市的文化景象和人文景观都是女性化的。王安忆“很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写一个人,从这个人物身上能看到很多年的历史,很大的一个社会。”@同时,他也说:“我对历史也有我的看法的,我认为历史不是由事件组成的,我们现在总是特别强调事件,大的事件。我觉得事件总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等它成为事件实际上己经从日常生活增值了。历史的①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录》,《作家》1995年10期。②高秀芹:《都市的迁徙——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时空比较》,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l期。@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录》,《作家》1995年10期。@王安忆:《生死契阔,与子相悦》,《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61页。⑤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47页。@吴义勤:《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变化都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变化。”简简单单的生活、普普通通的小事,积累多了就是岁月的变化、世事的变化。历史是一天一天、点点滴滴的生活的变化。比如上海街头妇女时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虽说衣饰只是些穿着打扮,遮盖身体取暖的事,但同时它也在细微处反应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通过一些群体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时尚潮流,它透露出了人们的思想、追求、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一个城市的繁华如果没有女人们对服饰的表演和追求,那么它的光彩将会大大减少。时装这东西,你可以说它是虚荣的,可你千万不能小看它,它也是时代精神。可见,历史的进程和发展也可以从女子色彩丰富、变化多端的衣服上看到,正如郭沫若所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长恨歌》中,伴随着身着旗袍的清丽身影,我们走进了沪上名媛王琦瑶的世界,走入了旧时的上海。本章试图通过小说中女性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来描写上海的变化,分析作者希望借此来表现的时代风貌与人物内心。第一节旗袍与少女时代服饰的穿着搭配虽然是个人行为,但众多相似或相同的个人行为却引起了一场场服饰的时尚和流行。浏览各个时代不同的流行服饰,我们看到的是多姿多彩、美丽漂亮,也看到了各个时期经济和文化体现在服饰上的印迹。《长恨歌》讲述的是二十世纪里中国最喧闹的城市和变化最多的四十年的故事,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王琦瑶们是如何通过服饰来解释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历史和时代精神。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时尚大都会,是一个繁华富裕、争奇斗艳的地方。而女人们对时尚的理解和表演更是一流,她们几乎没有奇装异服,而是个个穿着漂亮,很有味道,争着做时尚的先锋。那时的王琦瑶应该说并不是很懂时尚的,但却绝对穿着得体、落落大方。一身家常花布旗袍的照片经程先生选送被选入了《上海生活》的封面二。然而这张照片王琦瑶却不觉得怎么样,她认为有点土气,还有点小家子气,和她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让她失望,还有点儿受打击。而实际上,无论是程先生、是《上海生活》的编辑、还是大众,在他们的眼里花布旗.,R. 第三章女性与城市:从“十里洋场"到“东方明珠”袍都是王琦瑶最完美一面,是钥与匙的天生一对。它正好解释了王琦瑶本身,解释了《上海生活》,解释了人们的内心。此时的王琦瑶对时尚的认识还处于不自知的阶段,就像她对人生的认识。她服饰的选择还处于直觉的阶段,还不会分辨通过怎样的衣服来真正的表现自己,通过怎样的装束来赢得众人的眼睛。此时的王琦瑶也不会知道,她温柔谦虚的气质和性格,是和许多大家闺秀、外国女郎的耀眼不一样的,她是慢条斯理的不经意,是亲切可人的家常。后来应邀再次去拍照,出乎意料的是此次的照片又使她成为众人心中的“沪上淑媛”,这次,她旗袍上的花样,成为流行的花样;她的烫发梢的短发也成为流行的短发,那一刻,王琦瑶对服饰的一点感觉与见解使她成为了上海时尚的主流。去蒋丽莉家赴生日宴,王琦瑶则穿了一身素色旗袍外罩了格子的薄尼秋大衣,头发上箍一条红发带,这正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时,她渐渐地更明白了如何选责衣服和互相搭配,使整个人与衣服变成一体。王琦瑶的整体美是遮挡不住的,促使程先生与蒋丽莉先后建议王琦瑶去竞选“上海小姐”,那时,全上海的美女可能都去了,她们纷纷参与竞争,为自己抢个美好前程。“最漂亮的时装穿在她们身上,最高超的化妆术体现在她们脸上,还有最摩登的发型,做在她们头上。这就像是一次女性服饰大博览。”④可见上海的繁华、竞争的激烈。但这次真正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也是服饰的竞争。这一方面,身为女人的王琦瑶就没有心思细密的程先生有想法。而且,还是程先生上的一课使她突然明白。当然,王琦瑶对服饰也不是一点没有认识,所以程先生一启发她就明白了选择服装的要诀,一指点她就知道了怎样使自身的气质与服饰变成一体、互相衬托。根据要求和自身设计,比赛中的三次比拼,王琦瑶定下了这样的着装:第一场穿粉红旗袍装,第二场穿苹果绿西洋装,第三场则穿最简单、最常见的那种白色结婚礼服。因为粉红色是娇媚暖人的,加上青春的气息是最让人注意的,也是最能表达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47页。.2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温柔可爱的浪漫颜色,正好“和王琦瑶的妩媚,做成一个娇嫩的艳"。连最讨厌粉红的李主任看到身穿粉红旗袍的王墒瑶竟然也会心动,发现他是错怪了这颜色,这颜色是天然的女人气,风要吹,水要流的。绿色是视觉最适应的颜色,是最清爽的效果,苹果绿的柔顺洒脱则和“王琦瑶的清新,成就一个活泼的艳”。白色是最纯洁神圣的,也是设计的最简洁的,“她的婚服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一种,是其它婚服的争奇斗艳中一个退让。别人都是婚礼的表演,婚服的模特儿,只有她是新娘。这一次出场,是满台的堆纱叠绉,只一个有血有肉的,那就是王琦瑶"。∞这次王琦瑶凭着自己不同别人的清丽和淡雅与粉嫩的旗袍、翠绿的西洋装完美结合,依靠着自己温柔、妩媚的身心与含蓄退让、普通的白色婚服携手同行,变成了一个鲜活的美人,也从“沪上淑媛到”走到了众人心里可人的“-d,姐”。这时的王琦瑶,对服饰的认识已经从不自知发展到自知阶段。然而,在决赛前王琦瑶的心却是没底、不知道输赢,她只清楚这些衣服,都是要与她一起走的,是她孤独中的伴侣,是最亲近的,是心贴心的。这次比赛关系到她的前程和命运,所有人都知道比赛那一刻她是没有依靠、不能求援的,只有衣服才是她最忠实的伴侣和最可靠的信赖。所以大家帮她审查监督,程先生显得有些挑剔,王琦瑶更是挑来挑去,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一个针脚都不许出错的。她把它们当做人生的赌注,把这次竞选当做人生华美的开始,是那么认真又不敢马虎。然而,历史把她推到了一个万众瞩目的位置上,又把她重重的摔了一跤。只能怪王琦瑶赶上的是一个繁华的结尾,她的梦只能做到一半。也许穿上婚服就是一场空,婚服就是丧服。没过多久,果然只有身上的婚服与她相依为命,一生再也无缘走入婚姻殿堂,弥补遗憾的只有这一刻的回忆了。王琦瑶总是穿着一件素色的旗袍,在五十年代的上海街头,这样的旗袍正一天比一天少,剩下的几件,难免带有怀念过去的表情,是上个时代的遗迹,陈旧和摩登聚集在一起。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着装也在不断更新,此时的旗袍已经是时代旧物,无法满足时尚的需求了。“曾有一次,王琦瑶让薇薇试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57页。.30 第三章女性与城市:从“十里洋场”到“东方明珠”穿这件旗袍,还帮她将头发拢起来,像是要再现当年的自己。当薇薇一切收拾停当,站在面前时,王琦瑶却惘然若失。她看见的并不是当年的自己,而是长大的薇薇。”“到底年代久了,缎面有些发黄变色,一看便是件旧物。”@王琦瑶这个以前领导时尚潮流的先锋,虽然依旧保留着一颗当年的时尚,t5,,但却无法再现当年轰动的场面了。一切已经是过去。莎士比亚曾说过:“即使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②服饰是人思想、气质的载体,是人们相互了解的另一途径,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穿着,我们就能看出这个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就像聊天时严师母说的那样: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而对美生来就有感觉的女性来说,服饰则无疑是她们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途径。作家王安忆在创作《长恨歌》之前,已在刚完成的中篇小说《香港的情与爱》中,深深体会到:“女人既不是灵的动物,也不是肉的动物,她们统统是物的动物,这物集中表现为服饰。服饰是她们的目的,也是她们的手段;是她们的信仰,也是她们的现世;是她们的精神,也是她们的物质。服饰包括了她们人生所有的虚实内容。这是比她们本身更能证明和实现她们价值的,这使得女人的人生奋斗总要比男人的多出那么一点艺术的味道,其中还含有一项审美活动似的。”⑧王琦瑶生命里的繁华和美丽不得不说与她那优雅得体、美丽秀气的旗袍有关系。她靠着天生的气质与对服饰的理解与演绎,轻轻松松地成为了上海引领时尚的先锋和女人中让人羡慕的对象。王琦瑶们懂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懂得衣服的魅力、懂得人生的不同。“别看那心只是用在几件衣服上,可那衣服你知道是什么吗?是她们的人生。都说那心是虚荣心,你倒虚荣虚荣看,倘不是底下有着坚强的支撑,那富丽堂皇的表面,又何以依存?她们都是最知命的人,知道这世界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41页。②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2003年5月第1版,第124页。③王安忆:《香港的情与爱》,1996年11月第1版,第63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大荣耀没有她们的份,只是挣一些小风头,其实也是为那大荣耀做点缀的。”∞这就是王琦瑶生活的根本,是穿衣吃饭,是里子和面子,是平凡的点缀,与起起落落的政治无关。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其它城市的,它是最争奇斗艳、最美丽、最热闹的时尚都市。走在上海街道上的任何一个普通女子都比其它城市的女人甚至是阔太太们更懂得时尚的道理。上海这座城市,不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注入,它们借此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将生活和时尚注入每一件衣服里,然后流行引领时尚。“海派”旗袍、西服、中山装是一个摩登,“阴丹士林蓝旗袍下是高跟鞋”的女学生们则是这摩登的先锋与旗手。上海的时装潮,是靠了王琦瑶她们才得以体现的。她们将时代穿在自己的身上,她们将中西结合的文化穿着自己的身上,她们走出了前卫,她们走出了时尚,从王琦瑶们身上也可以看到女性解放运动的些许印记。她们同这座城市一样,是知道如何辨别是非的,是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她们是时代的记录者,她们也是城市的代言人。第二节人民装与中年时代解放后上海进入了新社会,人们的穿着打扮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虽然新中国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服饰制度,但随着革命的潮流席卷全国,服饰的变革也有了公认的思路和不成文的规定。如: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的口袋等。此时,资产阶级的旗袍、西服渐渐被放到了箱底,质地简单、颜色朴素的工农兵服饰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上海这个地方一时间也失去了原来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需要配合计划经济,同其它城市一样~起革命。所以,这座城市原本的服饰不得不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取代它的是默认的、全国统一的“蓝咔叽人民装”、“腰里系~根皮带”的“旧军装”、“列宁装”一类。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251页。.32 第三章女性与城市:从“十里洋场打到“东方明珠”但是,普通的上海人民一下子还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很多人依然保持着以前的穿着,挽留已经过去的时代。“严家师母在平常的日子也描眉毛,抹口红,穿翠绿色的短夹袄,下面是舍味呢的西装裤。她在弄堂里走过,人们便都停了说话,将目光转向她。她则昂然不理会,进出如入无人之境。”①而王琦瑶总是穿一件素色的旗袍,在五十年代的上海街头,这样的旗袍正渐渐少去,剩下不多的几件,难免带有怀念的表情,是上个时代的遗迹,程先生的西装旧了,里面的羽纱烨了,袖口也起了毛,他却固执的穿着,执着的走在马路上,坚决要与旧时尚一起走到头。这座城市内心里依然固守着它以前的足迹和优越感,连政治的力量也不能摧毁。严师母,这个平安里王琦瑶家的常客,已经是和王琦瑶很熟悉,不分你我了。原因是严师母是个怀旧的人,她从王琦瑶的举动中看到了旧日的气息,所以,她一眼就把王琦瑶当作了可亲可近的人。然而,严师母对王琦瑶也是既羡慕又嫉妒的,她每次来王琦瑶这里都会精心挑选、设计她的穿着打扮,可是她哪有王琦瑶那种气质,更不用说不如王琦瑶年轻漂亮了。王琦瑶“样样方面都是往里收,留有余地;严家师母则是向外扩张,非做到十二分不可。一个是含而不露,一个是虚张声势;一个是从容不迫,一个是剑拔弩张。”②所以,每次王琦瑶都是不战就能胜。而她们衣着上的勾心斗角,依旧是以旧上海的潮流时尚的为标准。有一天,严家师母穿了新做的织锦缎镶滚边的短夹袄来到王琦瑶家,当然,严家师母又一次打了败仗。但她们的关系却总是好的,王琦瑶甚至做起了严师母的时尚老师。她们在一起一谈起衣服就是不停,一人一件地说,眼前像有很多漂亮的衣服在飞舞一样。但是她们在一起营造的服装氛围却总被在另一人——康明逊的穿着打破,他穿着一身蓝咔叽人民装,熨得很平整,脚下的皮鞋稍微有些尖头,康明逊也是跨时代的人,他曾是典型的上海公子,每日也曾穿着西装带着礼帽,然而一切已经过去,心里就算再不舍再留恋也是要向前走的。他放弃了像王琦瑶、严师母般怀旧@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135页。②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139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穿着,服从了时代的选择,现在每天穿的是让严师母怎么看都不顺眼的一身装扮,虽然顺从的外衣下还是有几分旧式的讲究,但那也只是“急流勇退的摩登了”。而与大家截然不同的应该是蒋丽莉了,她是提前就意识到要变革并敢于变革的人。她积极反对旧时代,勇敢的参加了革命,此时的她,已是个新时代的干部。穿着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改成了“列宁装,一条咔叽裤”。在1965年那个事情多发、人人紧张的年代里,只有一些识时务者和一些懂得进退的人才能有较好一点的生活,可是,程先生却依旧固守以往的穿着,一身西装,仿佛仍然生活在以前的上海,而他的西装已是旧的,里面的羽纱烨了,袖口也起了毛这使他看上去像是从“四十年代旧电影里下来的一个人物”,他对旧时代的执着使他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无法接受事实,于是,程先生成了“1966年夏天最早的一批自杀者中的一人”。十年浩劫从生理和心理上摧毁了无数人,火里焚烧着高跟鞋,旧货店里一夜之间堆积如山的男女服装。而王琦瑶们却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潮流,“在那个严重匮乏生活情趣的年头里,她们只须小小一点材料,便可使之焕发出光彩。她们一点不比那些反潮流的英雄们差劲,并且她们还是说得少,做得多,身体力行,传播着实事求是的人生意义和热情。”“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上半叶,你到淮海路来走一遭,便能感受到在那虚伪空洞的政治生活底下的一颗活泼跳跃的心。当然,你要细心地看,看那平直头发的一点弯曲的发梢,那蓝布衫里的一角衬衣领子,还有围巾的系法,鞋带上的小花头,那真是妙不可言,用心之苦令人大受感动。”④其实,在王安忆的另一部小说《流逝》中也叙述过类似这种在压抑的情况下对美的不断追求和创造。母亲很有创意的把过了时的旗袍改成新颖的衬衫,女儿常常更换头上不同颜色的橡皮筋,她们都不约而同的在细微点滴中做些变化,让自己高兴。即使是在这样冷酷无情的年代,上海也在竭尽全力的维护它的精致,在平凡的生活中打造和它以前相配合的美丽。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37页。.34 第三章女性与城市:从“+里洋场刀到“东方明珠”第三节王琦瑶眼中的“奇装异服”时间一直都是很有魔力的,转眼间王琦瑶的女儿薇薇已经长大,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悄悄地走到王琦瑶面前。“薇薇出生于一九六一年,到了一九七六年,正是十五岁的豆蔻年华。”④于是,新一代的故事就从一九七六年开始了。七十年代末的上海就如像IIIIII长大一些的薇薇,不关心世界上的事,不了解政治,内心里只有流行的穿着。“一九七六年时,薇薇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她照例是不会对学习有什么兴趣的,政治上自然也没什么要求。她是那种典型的淮海路上的女孩,商店橱窗是她们的日常景观,睁眼就看见的。”②而这种风气绝对不是一时就形成的,也不是从薇薇们兴起的,一切是不约而同的早有“预谋”。历史总是出人意料又循环的,在大的变革之后,上海又渐渐走回了之前的位置,人们的心态慢慢的恢复,衣着也不断的改进、更新,更适应发展需求,逐渐的走向开放的时尚。“一九七六年的历史转变,带给薇薇她们的消息,也是生活美学范畴的。播映老电影是一桩,高跟鞋是一桩,电烫头发是又一桩。⋯⋯到了第二年,服装的世界开始繁荣,许多新款式出现在街头,⋯⋯”@那时的王琦瑶已是接近半百,但是风韵犹存又不服老的她和女儿薇薇一样去电烫头发,再次走在时尚的前边,引领新时期的潮流。而引领时尚对王琦瑶来说当然是很容易、很懂这方面的道理。可女儿对王琦瑶的教导总是不听,“母亲说东,她偏西。"“在追求时髦的过程中,薇薇就是这样将钱和心情作代价,举步维艰的前进。’’㈤在王琦瑶眼里,衣服总是有用不可丢弃的,她知道,这些过时的样式,再过些时又会变成新样式。这就是时尚的规律,是根据循环论的法则。所以,她的衣服一直都留着,过时了就放在箱子里,每年拿出来晒一晒,一直到再次流行。王琦瑶的理论当然是对的,这也是众人验证和时代证实了的。然而,我们还有一点不可以忽略,那就是时尚也要是在时代前进中的时尚才能成为主流,这一点王琦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35页。②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37页。@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38页。④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l版,第239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瑶也告诉我们了。她的那件粉红色的缎旗袍,当年是如何干颗心万颗心地用上去,穿在身上,又是如何的千娇百媚,那件衣服在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可是潮流中领军。然而压了这么多年的箱底之后,如今穿在薇薇身上时是那么陈旧又不合体。王琦瑶再也看不到当年的自己了,她看到的只是长大的薇薇,和在薇薇身上散发出的新一代的生命力。“上海淑媛”在这个新时代里是已经没地方可找了,过去了再回头,就是十年二十年了。旧的总会被新的代替,历史也会在悄无声息中前进。由此可见,七十年代末的上海是日益开放的,“薇薇的时代”已不同于往日,既接受了旧的,也在迎接新的。它整体上就是一个融合又过度的阶段,用小说中的词汇总结,即:旧、乱、粗鲁、街景大鼓大躁、摩登女性馋和闹等。在这个过渡中,王琦瑶以她四十年代上海的时尚标准和眼光来衡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上海时尚,映衬出上海这个阶段中没有过多限制的开放潮流。进入八十年代,时装对王琦瑶来说更是十分容易,就像薇薇的朋友张永红说的那样“你看你母亲身上的棉袄罩衫是照男式罩衫做的,开衩、反门襟,多么时髦啊!”①很多衣服就是这么经过王琦瑶的手简单更改就变成了一件时装。张永红的审美能力绝对是不差的,她与王琦瑶在衣服上的领悟和理解是很接近的,她们都知道衣服的真谛,都懂得如何运用,如何设计。她们一致赞同服饰是一张文凭,都是把内部的东西下个结论和证明,不致被埋没。在她们看起来的随便的表面之下,其实是十万分的刻意,这就叫做天衣无缝。“当她们开始构思一个新款式的时候,心里欢喜,行动积极。她们到绸布店买料子,配衬里,连扣子的品种都是统筹考虑的。然后,样子打出来了,试样的时刻是最精益求精的时刻,针尖大的误差也逃不过她们的眼睛。"④对衣服的要求和搭配正是她们的人生态度,她们的个性特点。也正是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和对内外统一的准确把握,她们才在这个谈衣论帽的小世界里很轻易地做了胜利者和领导者。①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49页。@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51页。 第三章女性与城市:从“十里洋场”到“东方明珠”穿衣戴帽,是人的需求,是美的体现,更是深奥的人生哲学。一个人对衣帽的选择不仅体现他的外在,也透露着一个人的内心和涵养等,所以服饰的选择和搭配很重要。而只有一个人深刻的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与个人追求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搭配好衣帽,找到适合自己的着装,让服饰为自己服务。王琦瑶的四十年时尚之路正是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认识时代、了解生活的过程,正是她们对服饰的不断追求和演绎,才以另一种方式记录了上海的发展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Ⅲ,这是六十年前张爱玲的理论。几十年之后,新时代的女作家王安忆用自己的笔调展示了另一种服饰哲学,那些走在上海街头前去买布料、电烫头发、买高跟鞋轻描淡抹的王琦瑶们,正随着《长恨歌》的曲调走进她们的人生。时装这东西,你要说它是虚荣也罢,可你千万不可小看它,它也是时代精神。它只是不会说话而己,要是会说话,也能说出很多大道理。八十年代的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那时的王琦瑶似乎又有了一个新的春天,她依然会偶尔的成为众人的焦点、晚会的中心。靠着当年的风韵和恰到好处的服饰功底,走在各种聚会场所,并且会为聚会增添一笔神秘、古朴的色彩。但是毕竟已美人已老,一切都像是箱底的旧衣服一样,好是好,可是错过了年头,穿在身上,一看就知道是陈年累月的人。曾经众人关注的焦点,如今也只能坐在一角看着那些“奇装异服”,细细观赏了。“那一件件的旧衣服都是旧光阴,衣服蛀了,烊了,生霉了,光阴也越推越远了”②。看着那一件件走过四十年光阴的衣服,王琦瑶不禁感叹岁月的变化。然而,更让她感叹的是:开放后的上海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与自由,又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就连时尚都有些不知道怎么办了。也许是那十年的恶梦让人们对美失去了评判标准、失去了应有的判断能力,喧闹与浮躁让这个城市充满了让人讨厌的味道。街景是“大鼓大噪的,都窝着一团火似的”,“形势竟是有些可怕的,人群如潮如涌,噪声喧天,一不小心就会葬身海底似的。”“王琦瑶甚至觉@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1997年6月第l版,第112页。瘩王安忆:《长恨歌》,2003年8月第1版,第241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得,如今满街的想穿好又没穿好的奇装异服,还不如文化大革命中清一色的蓝布衫,单调是单调,至少还有点朴素的文雅。”王琦瑶对时尚的理解和演绎的不用怀疑的,但毕竟人已经是IB人,时代还在前行。上海这座城市四十年的光阴就这样伴随着王琦瑶们的衣帽走过。在对服饰的描述与感慨里,《长恨歌》放弃了传统作家们对历史变化万千的叙述,从新找了一条途径,以作者王安忆独到的眼光与视角阐述时代变迁、历史变化。再加上作者细腻的心思和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告诉了我们历史不仅是改朝换代的大事,也是穿衣吃饭的小事,历史不仅可以从一场场战争写起,也可以从服饰的变更中写起,哪怕简单到一种颜色,一个式样。四十年的光阴就在眼前,四十年的变化也在眼前,四十多年的城市变化无声无息,却不能阻挡的发生着、碰撞着人物的命运,宣告着历史的前行。 结语女性的话题,一直都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伴随着解读王琦瑶~生中的起起落落的故事,我对其中所描述的女性命运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就王琦瑶们而言,女性命运是与三方面紧密相连的:一:自身:自身的外表气质,自身是思想,自身的选择、努力与挣扎;二:男性:男人对女人的左右及影响;三:时代:时代的变化和影响。王琦瑶一生的悲剧无不与这些密切相关。让我们再简单的梳理一下:年轻漂亮的王琦瑶出于对自己出生于弄堂小巷这样的地方的不甘,想要通过自己的美貌和气质改变人生,于是去了片厂,失败后又在朋友“力劝”下参加了“选美”,如愿以偿的夺得“上海小姐”的荣耀。自此,她自己选择的人生便真正开启。然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靠近“垫底”的程先生,而是借着刚得到的名声选择了有权有钱的李主任,而随着李主任的“消失”,她的人生便陷入了迷茫,也逐渐的走向了悲剧。重新振作起来的王琦瑶来到了平安里,又碰到了有情无义又软弱的康明逊,偏偏又与他产生了感情并怀有身孕,懦弱的康明逊逃了,王琦瑶带着对他的爱把孩子嫁祸给混血的萨沙,可后来萨沙也逃了。她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不料,人到暮年又来个怀旧的老克腊与她纠缠,然而,当她跨越障碍接纳老克腊时,老克腊也消失不见了,于是,王琦瑶的人生随着这么多年变迁的时代和痛苦的经历也走到了尽头。不得不说,这一切是她的美惹的祸,如果她不漂亮也许就不会那么不甘心,不会去选美,不会被那么多男人看中,不会死的那么悲惨。这一切也与那些男人有关,如果不是他们的始乱终弃、虚伪、懦弱、不负责任那王琦瑶也不会一生孤独。这一切还与时代有关,不是上海先后自由、封闭,然后又开放的时代,不会成就王琦瑶的悲哀。女人的生命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她可以经历大风大浪,却也会柔弱的不堪一击。女人的命运是坎坷的,也是多变的,好似穿在身上应景而更换的服饰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般,何种颜色,何种款式,就走向了何种人生旅途。作家王安忆对于女性命运探索的历程,伴随着我浅显的梳理,似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人的命运问题一直都是人类探讨的永恒话题,正如王安忆在《长恨歌》的结尾所说的那样:“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四季在交替,生命在延续,人们对于女性命运问题的探寻也不会停止。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女性人生命运的探索,一定会取得不断突破和不断超越的成就。 参考文献[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何修常.读顾城[J】,北京:中国史研究,1998.2(5).[3]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黄毅.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高秀芹.都市的迁徙——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中的都市时空比较[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3.1.[6]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7】李思孝.简明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刘国钧,陈绍业,王凤.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0]米莉特(美)宋文炜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任一鸣.抗争与超越——中国女性文学与美学衍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13]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录《作家》[J】.天水师专学报.1995.10.[15]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京大学出版社,2002.[16]吴义勤.王安忆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7]吴义勤.文学现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8]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19]王安忆.纪实与虚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0]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王安忆.人世的浮现·跋[J].文汇出版社,1996.10.[22]王安忆.上海的女性[J].海上文滩,1995.9.[23]王安忆.香港的情与爱[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24]王安。ta.心灵世界一王安。tad',说讲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黑龙江大掌硕士学位论文[25]王安忆.寻找上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27】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中国当代文学50年[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28]吴雁南.清末社会思潮[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29]吴义勤.王安忆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0]西蒙娜·波伏娃.女人是什么[J].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4.[31]许道明.海派文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2]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女性小说写作[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33]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4】张抗抗.你对命运说:不!【M].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3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6]张清华.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及其没学变迁的一个视角[J].当代作家评论,2003.2.[37]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38]郑文辉.王琦瑶身后的文化说明了什么?[J].文艺争鸣,2004.6.[39]中国学术论坛:以女性风情阉割女性主体性——王安忆《长恨歌》批判[EB】.http://www.ffchina.net/data/personArticle.php?id=4661,2006.[4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1]Levinson.S.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42]Hill.T.P.OnGoodsandServices[J].ReviewofIncomeandWealth,1997,10(4). 致谢随着毕业论文的截稿,我在中国的学习生涯也将结束。而回到哈萨克斯坦之后,我将带着不舍和依恋怀念这段美好的异国求学时光。回首这几年在中国的学习,我感慨颇多。初到这里,地域的不同让我有些恐惧,语言的不通让我经常焦虑和苦恼,学习的困难也使我烦躁,然而,这里好心的朋友和同学经常给我帮助,使我在生活上不再有心理压力,在学习上不断进步。而在文学这一专业领域,则要深深的感谢给我知识和关爱我的老师们,是她们用自己深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的学术精神培养我、教育我,使我有了显著的提高。感谢我的导师叶君老师,在这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不断的给我启发和帮助,耐心的帮我指正、批阅。让我对行文的脉络逐渐清晰,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中国的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也使我的论文不断的完善。衷心的感谢您叶君老师!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在专业领域的提升,也是对我人生历程的丰富。感谢黑龙江大学,感谢与我走过这几年时光的同学们、朋友们和老师们!我在这里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你们的帮助,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里温馨的环境,可爱的同学、朋友和慈祥善良的恩师!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江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外·如培莎签字日期:,20/3年J月3佣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墨蕉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墨蕉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村·御陪莎导师签名:签字日期:乒彩年g-月30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