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安史之乱、白居易诗歌特点、典型意象、主题探究教学文案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长恨歌》安史之乱、白居易诗歌特点、典型意象、主题探究教学文案汇编

ID:958837

大小:2.38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长恨歌》安史之乱、白居易诗歌特点(tèdiǎn)、典型意象、主题探究第一页,共37页。 唐玄宗曾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起初由中央派大臣充任(chōngrèn),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了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第二页,共37页。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但颇得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wǎnnián)益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白居易《胡旋女》中也写道:“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也说:“……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由此可见,安禄山不仅会跳舞,而且舞技还相当精湛。第三页,共37页。 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他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línɡwǔ)(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第四页,共37页。 后来叛军(pànjūn)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第五页,共37页。 李杨之恋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璬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法号“太真”,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huāngfèi)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第六页,共37页。 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錡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fūrén),三姐封虢国夫人(fūrén),八姐封秦国夫人(fūrén)。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玉环时年38岁,已追随皇帝17年。第七页,共37页。 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dùmù)《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第八页,共37页。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píngyì)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第九页,共37页。 庐山(lúshān)白居易草堂第十页,共37页。 生平(shēngpíng)白居易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chánɡqìnɡ)二年(822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第十一页,共37页。 第十二页,共37页。 是白居易在公余之暇,独处或因病而闲居时所写,以陶冶性情,反映“知足(zhīzú)保和”人生哲学的诗歌。此类诗歌相当受白居易本人的重视,然而较不见重于世人。以《自吟拙什因有所怀》为例。白居易诗歌分类闲适诗因外界事物(shìwù)有感而发所写成的诗歌。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感伤诗因遇到某些情境或事物,让作者感发一笑一吟,而随性地写出的诗歌(shīgē),常用作与朋友们彼此舒怀的工具。由于“讽谕”、闲适”、“感伤”三类全属古体诗,白居易所作近体诗全数被归类为“律诗”。杂律诗讽谕诗白居易最为重视。创作意旨是用诗歌补时政之不足。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等。是对诗人对自己诗歌理论的实践,对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规谏之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第十三页,共37页。 诗歌(shīgē)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身行事。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bāokuò)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白居易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第十四页,共37页。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yīɡè)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第十五页,共37页。 庐山(lúshān)白居易草堂第十六页,共37页。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贬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dàitì)了“讽喻诗”,如《琵琶行》。另著有《白氏长庆集》。艺术(yìshù)成就第十七页,共37页。 写作(xiězuò)缘由元和元年,白居易和朋友王质夫等人同游仙游寺,说起(shuōqǐ)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剧故事,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第十八页,共37页。 检查预习——给下列(xiàliè)红体字注音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yíngyū)()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móuzhībìnlípíquèshèngdiànyíngyūjīngyùchóuchúwéiqiǎogěngzhòngqīnqióngchuòjiōngcēncībómèiyǐlǐyáodìhuánbò第十九页,共37页。 全诗结构(jiégòu)1、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2、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3、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bùcéng)来入梦”4、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写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玄宗伤痛不已。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wúqióng)思念。写已登仙界的贵妃仍对李思念不已,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第二十页,共37页。 第二十一页,共37页。 反复诵读(sòngdú),体会主旨把握每一部分的基调;读出快慢、轻重、长短(chángduǎn);忌匀速、平直。第二十二页,共37页。 典型(diǎnxíng)意象·芙蓉历代文人常将它与对镜的佳人、出浴的美女(měinǚ)、凌波的仙子相比,美妙而形象,贴切而生动。在古代诗歌中多用来比喻美人。水芙蓉第二十三页,共37页。 《长恨歌》中,“芙蓉”一词共出现了三次,即“芙蓉帐暖度春宵”“太液芙蓉未央(wèiyāng)柳”和“芙蓉如面柳如眉”。从全诗的语境来看,它们在诗中均指荷花,皆有暗喻杨贵妃之意。木芙蓉第二十四页,共37页。 典型意象(yìxiàng)·梨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líhuā)一枝春带雨”比喻杨贵妃的泪容,后人认为此句“人皆喜其工”“淡处藏美丽,处处著工夫”。这句诗用“春带雨”的“梨花(líhuā)”来展现杨贵妃美丽、哀怨之形神,同时对杨贵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深切同情,此句实乃中国古代诗坛难得之奇葩。第二十五页,共37页。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梨花常用来比喻少女,但多反映其卑微(bēiwēi)身世或不幸遭遇,或象征她们忧愁哀怨的心情,也可用来形容女性的外貌特征,或用“梨花带雨”来描绘女子哭泣之状。第二十六页,共37页。 典型(diǎnxíng)意象·梧桐是引得凤凰来的高贵树种,是高洁的象征。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相传(xiāngchuán)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故诗词中常用梧桐来比喻爱情、相思和悼亡之情。文人悲秋的情绪的载体。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所以古人把梧桐看作是秋天的象征,而中国文人在秋天来临时,总有一种伤感的悲秋心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的象征。故园之恋,离国之悲。大概是古时人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梧桐树,梧桐就有了故园的意义,由此就赋予了梧桐的离愁之苦的意蕴。第二十七页,共37页。 主旨(zhǔzhǐ)探究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gàojiè)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第二十八页,共37页。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fánrén)写。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第二十九页,共37页。 双重主题(zhǔtí)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一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第三十页,共37页。 总结(zǒngjié)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hòulái)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hòulái)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第三十一页,共37页。 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yǐnfā)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第三十二页,共37页。 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tóngqíng);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第三十三页,共37页。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tāmen)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tāmen)生离死别的同情。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第三十四页,共37页。 《梨花颂》新编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杨乃林作曲,翁思再作词,属于京歌。内容(nèiróng)直接呼应《大唐贵妃》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主题,唱腔设计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个人主唱与合唱相辅相成,委婉与大气相结合。第三十五页,共37页。 《梨花(líhuā)颂》梨花(líhuā)开,春带雨梨花(líhuā)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只为你霓裳羽衣窈窕影只为你彩衣织就红罗裙只为你轻舞飞扬飘天际我这里款款一曲诉深情切莫道佳期如梦难觅寻我分明见你飘飘欲仙展彩屏切莫道云海迢迢星河远我盼相逢(xiāngféng)金风玉露绕祥云我那天长地久的至爱我那无法倾诉的知音我那天长地久的至爱我那无法倾诉的恋人第三十六页,共37页。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wǒmen)努力做得更好!谢谢第三十七页,共37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