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生平和创作1.白居易的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作品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堤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一生虽多为官,但很不顺利,总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写作背景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唐玄宗李隆基与其贵妃杨太真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配乐朗诵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内容分析第一段:写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宠幸。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第二段:写变乱爆发,贵妃殒命,玄宗伤痛不已。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第三段:写李重归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这一段里,诗人自白天到黑夜,自春天到秋日,自现实到魂梦,以丰富的想象与虚构,从各个不同侧面传神地描写了玄宗相思的苦痛。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第四段:写杨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诗歌叙述的是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对李早先的耽乐误国,作者不无讽刺。对李、杨后来的生死相隔,作者怀有怜悯。对李杨不顾人天相隔、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深情,作者则深表同情。诗歌主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对诗主旨理解差异的原因《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也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作,对于《长恨歌》主旨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认识。或说讽刺荒淫?或说歌颂爱情,或说双重主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产生分歧原因:1.诗歌素材介于历史与传说之间;2.在情感态度上,作者的儒家思想观念与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矛盾。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艺术特色1.充分发挥了乐府七言歌行体的语言形式特点,造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2.采用了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3.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4.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相关艺术作品展示《长生殿》是清代洪升根据《长恨歌》创作的戏曲作品,题目即来自“七月七日长生殿”一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昆曲《长生殿》剧照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昆曲《长生殿》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