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目的】理解《长恨歌》主题内涵的复杂性和作者情感的倾向性,认识经典爱情的力量,了解本诗借叙述来抒情的艺术特色。【重点难点】本诗的价值;艺术特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一、文本解析二、主题倾向三、艺术特色【思考题】1.李杨爱情悲剧的价值何在?作者的态度如何?2.作品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特定情思的?【导入语】白居易是我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唐代大诗人,很多同学也许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背诵他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上学以后,又学过他的《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名作。实际上,最能体现白居易的艺术才华和最能代表他的诗歌创作成就的作品是《琵琶行》和《长恨歌》,这两首长篇叙事诗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的突出地位,而且在当时就已经为他博得了巨大的声名。据白居易自己说,有一个叫高霞寓的军使,想请一个歌妓唱歌,但那个歌妓要价比一般的歌妓都要高,军使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要那么高的价,歌女回答说:“我能唱白居易白学士的《长恨歌》,这哪是一般歌妓可比的呢?”军使听她这么一说,于是就同意给她提价。唐宣宗在白居易死后曾作诗悼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由此可见,这两首诗在当时传唱之广,影响之大。《琵琶行》我们在中学时已经学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长恨歌》。一、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个地方离杨贵妃被缢死的马嵬坡很近。这年冬天的一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两位友人一同到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游玩,聊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感叹不已。王质夫对白居易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13
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又是一个多情种子,不如由你来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怎么样?”白居易答应了,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长恨歌》,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二、文本赏析●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家皇帝思慕倾国美女,但统治天下多年,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家有个美丽的女儿刚长大成年,养在深闺中,还不为人们所知。●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天生的美丽姿质让她难以辜负自己,有一天她终于被选送到皇帝的身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眼波回转、嫣然一笑,便滋生出千娇百媚,相形之下,后宫所有的妃嫔都黯然失色,毫无光彩。●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华清池:长安东边骊山上的华清宫里的温泉。华清池属于皇帝所有,能去那里沐浴,是皇帝的恩赐。凝脂:形容女子白嫩而柔滑的皮肤。侍儿:指侍候的宫女。新承恩泽:指初始得到(承受)皇帝的宠爱。寒冷的初春,皇帝恩赐杨妃浴于华清池,温热腻滑的泉水浴着洁白细腻的肌肤。沐浴后,侍女扶起她那娇软无力的玉体,这是她开始得到皇帝宠爱之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云鬓:如乌云一样浓密的鬓发。金步摇:一种金制的首饰,花枝形状,只要人一步行,上面的缀饰就摇摆。芙蓉帐:绘有荷花图案的帐子。四句说:乌云般浓密的鬓发,衬托着如花的容颜,加上华美的首饰,更显得雍容华贵,娇艳动人;芙蓉帐内满是融融暖意,与美人共度这春天的良宵,恨这春夜时间太短,仿佛一下子就到了红日高照的早晨。从此君王就不再上早朝了。●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承受着皇帝的欢心,侍奉着皇帝的酒宴,没有一点闲暇;春天跟随皇帝出外春游,独占了侍寝皇帝的每一个夜晚。●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有三千个美女,君王却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个人的身上。●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hé)春:金屋: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金屋、玉楼:都指宫中华美的房屋。这两句写杨妃在金屋中妆扮齐备,无比娇媚地侍奉皇帝夜寝;玉楼酒宴结束后,酣然醉意连着缠绵春情。●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列土:封建统治者把土地分给贵族叫列土分茅,这里指封做大官。可怜:值得羡慕。两句讲:因为杨妃的美貌,杨妃的姊妹兄弟都分官加爵,杨家的门户闪耀着令人羡慕的光彩(三个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族兄銛xiān为鸿胪卿、锜qí为侍御史、钊zhāo(即杨国忠)为右丞相;同时追封其父为齐国公、叔父为光禄卿。真可谓“13
一人升天,连及鸡犬”)。●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杨妃这样得宠,使社会心理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夸张的说法,只不过换个角度强调杨妃的尊贵和娇宠。△第一段:李杨结合,杨妃专宠。●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yuè风飘处处闻:玄宗带着杨妃住在骊山上,骊山上的宫殿高耸入云;风飘送着骊山上传来的音乐,就像神仙宫阙中传送出来的仙乐一样,到处都可以听到。●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缓歌:悠扬的歌声。慢舞:舒缓的舞姿。凝:结合,配合。丝竹:指管弦。两句讲:杨妃轻歌曼舞,合着管弦音乐的节奏旋律,妙绝无双,以至皇帝整天都看不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渔阳:安禄山的据点。鼙鼓: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后代指战争。《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的舞曲,杨妃善舞此曲。两句讲:正当玄宗和杨妃纵情欢乐的时候,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的战鼓传来了震天动地的杀声,惊破了“霓裳羽衣”的急节繁音,缓歌慢舞只好就此收场。●九重chóng城阙烟尘生,千乘shèng万骑jì西南行:这两句写玄宗出逃幸蜀。滚滚的战争烟尘,弥漫了京城长安,玄宗皇帝只好带着千车万骑向西南的四川方向逃跑。九重城阙:指长安。千乘万骑: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玄宗出逃时带的人并不多。●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翠华:用翠鸟尾上长毛装饰的、皇帝的旗子。皇帝的龙旗在逃难的途中摇摇晃晃,刚刚西出都城一百多里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这里正是马嵬坡(离长安百余里)。“行复止”:走走停停,暗示军队中正在酝酿不满情绪。●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指皇帝的卫队。不发:不肯前进。宛转:这里是形容美人临死前无力挣扎的样子。六军走到马嵬坡停了下来,不肯往前走,他们怨恨杨国忠,逼着唐玄宗叫杨国忠自杀了。杨国忠死后,军士的怨恨仍然未消,说祸根仍在;玄宗无可奈何,于是杨妃只好死在六军的马前。●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这两句是倒装句,应是“翠翘金雀玉搔头,花钿委地无人收”。委地:丢弃在地上。讲:杨妃死后,她的翠翘、金雀、玉搔头、花钿这些首饰,都狼藉地丢在地上,没有人收拾。●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皇帝捂着脸不忍心看杨妃就死,但又没办法相救,等到回脸和杨妃遗体诀别的时候,止不住的眼泪和热血一齐交流。●黄尘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yū登剑阁:这两句概括了由陕西到四川的道路。萧索的寒风卷起漫天的黄尘,玄宗就这样出了陕西,又攀上高入云霄纡回曲折的栈道,登上剑阁,进入四川。●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峨嵋山一带是那样的荒凉,很少有人行走,旌旗无光,日色黯淡。13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一代圣主唐玄宗朝朝暮暮思念着杨妃。●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行宫:指皇帝出外驻扎的地方。行宫里见到月色,那是令人伤心的惨淡色;夜雨中听到铃声,那是使人断肠的哀伤声。△第二段:玄宗逃蜀,杨妃赐死。●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天旋日转:指局势扭转过来了,也就是指安禄山被打败,长安、洛阳收复等一连串事情。回龙驭:指皇帝的车子又往回走了。龙驭:指龙驾。玄宗由蜀返京,途中曾在马嵬驿停留。两句讲:天旋日转,局势变好,皇帝的龙驾又从四川回来了,到了这里踌躇徘徊,不忍心离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空”字下省略一个“见”字,即“不见玉颜空见死处”。两句讲:在这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再也看不见当年的玉颜,只能空自见到杨妃惨死的地方。●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君臣相看,都流下了酸楚的泪水,向东望着长安的城门,只好由着马儿慢腾腾地带他们回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归来以后,看看往日的池台花园,都还是老样子,太液池的荷花依旧映着未央宫的杨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芙蓉好像当年杨妃的脸,柳叶好像是她的眉毛,睹物思人,玄宗面对这些景物如何不流泪?无论是春风桃李花开之日,还是秋雨梧桐叶落之时,玄宗都触目伤怀,触景生情。●西宫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西宫、南苑:是玄宗回长安后住的两个地方。先住南苑,两年后唐肃宗派太监把他强迁到西宫去了,这里主要讲的是居西宫时的景象。西宫南苑都显得荒凉,到处都是衰败的秋草;宫廷里满台阶都是落叶,一片殷红,也无心吩咐人打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梨园弟子:皇宫里的艺人。白发新:头上生出新的白发。椒房:妃子们住的后宫。阿监:宫中的女官。青娥:年轻貌美的女子,这里与上句的“白发”相对,指青春的容颜。这些梨园弟子和椒房阿监,都是宫中的旧人,跟杨妃当年都有关系,现在看到她们一个个长出白发,老了红颜,自然更加想念杨妃,更加不胜今昔之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挑:挑灯。古代点油灯,灯芯要不断地挑,才能保持亮。两句说:到了夜晚,空空荡荡的大殿里萤火虫在暗中飞来飞去,更使得玄宗黯然而思;玄宗伴着一盏孤灯,把灯芯都挑完了,还是睡不着。●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两句是说从夜里到天明,感觉时间过得非常慢,非常难熬。报更的钟鼓声总是来得很迟,可是有了钟鼓声之后,才标志着刚刚进入长夜,眼睁睁地看着耿耿明亮的星河,不知要看到多久,才能看到黎明。13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鸳鸯瓦:指瓦。翡翠衾:指被子。鸳鸯瓦冷冰冰的,上面结满了很重的霜花;翡翠被子寒生生的,只有一个人独眠。●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悠悠:既有形容生者与死者之间消息渺茫的意思,又有形容时间漫长的意思。时间是那样地悠长,一生一死,已经跨过一些年头了,但死者的魂魄从来就没有进入生者的梦中。△第三段:玄宗回京,思念杨妃。●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临邛:四川邛崃县,是个道教盛行的地方。鸿都:东汉时首都洛阳有鸿都门,这里借鸿都来指唐代京城长安。两句讲:有一个四川来的道士,在长安作客,知道玄宗很思念杨妃,自称有法术,说只要诚心诚意,就能把死者的魂魄找来。●(道士)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土殷勤觅:方士:道士。说道士因为被君王的辗转思念所感动,于是接受了叫他殷勤去寻找杨妃灵魂的任务。●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排空:按字面解释是排开天空的意思,实际上就是飞上太空。方士腾空而上,驾着云气,像闪电一样奔驰;升上天空,钻入地底,到处都找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穷:找遍的意思。碧落:青天。上面找遍了青天,下面找遍了地底,但天上地下,碧落和黄泉,都是渺渺茫茫,没有踪影。●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忽然听说大海上有一仙山,这座山坐落在虚无飘渺的幻境之中,或隐或现,若有若无。●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绰约:轻盈柔美的样子。精巧秀丽的楼阁缭绕着五色彩云,其中有很多轻盈美丽的仙女。●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cēncī是:太真:是杨妃学道时的道名。参差:仿佛、差不多。在众仙子中,有一位名字叫太真,肌肤如雪,容貌如花,仿佛就是当年的杨妃。●金阙西厢扣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金阙:金做的门楼,指仙山楼阁的门楼。叩:敲。玉扃:玉石做的门。小玉:传说是吴王夫差的女儿,后来成仙。双成:传说是西王母的侍女,这里把小玉、双成作为杨妃在仙山上的侍女。方士在金阙西厢边轻敲白玉门扉,请求侍女小玉和双成通报太真(杨妃)。●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九华帐:是一种富丽华美的帐子。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者,惊动了九华帐里杨妃的梦魂。●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yǐlǐ开:迤逦:连延不断貌(曲折连绵的样子)。珠箔:用珠子编成的帘子;银屏:镶嵌着银丝花纹的屏风。她赶紧理好松散的衣服,推开枕头走下床来,可是起来之后,她却突然停了下来,在房间里徘徊一下,紧接着就冲出了房间,珠帘和银屏随着她的出去,一个接一个地打开了。为什么太真起来之后会徘徊呢?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了,几乎让她怀疑这是个梦,又因为经过长长的痛苦的相思,现在听到使者来了,悲喜交集,她一下子13
失去了理智的控制而几乎不知所措,感到茫茫然,所以徘徊起来,但毕竟使者已经来了,所以徘徊的时间不可能太长,紧接着她就冲出了房间。●云鬓半偏新睡觉(jué:睡醒),花冠不整下堂来:云鬓半偏:头上的发髻还向半边微微歪着,是刚刚睡醒的样子;头上的花冠来不及整理就下堂来了。“半偏”、“不整”:这两个词表现了杨妃的急切心情。●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袂:衣袖。举:起,飘起。因为走得快而激起了风,风吹动她的衣袖,衣袖飘飘而起,似乎仍像当年跳霓裳羽衣舞的舞姿。●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玉容:形容脸光润美丽。寂寞:形容面部表情沉默而又带凄凉。阑干:纵横貌。贵妃美丽光润的脸上,带着寂寞而凄凉的神色;她泪水纵横,正像一枝鲜润洁白的梨花沾着些春雨。●含情凝睇dì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凝睇:凝视,注视。谢:告谢,让方士转告。贵妃带着深情,目光专注地凝视着使者,通过使者转告君王,说一别之后,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彼此的声音笑貌都渺茫了。●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昭阳殿:汉代宫殿名,这里指唐代宫殿。蓬莱宫:仙山宫殿。往昔在宫中彼此欢爱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能独自一人在蓬莱宫中度过这漫长、寂寞而凄凉的岁月。●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这两句不是写贵妃跟使者说话时的情景,而是写她平日思念玄宗而仙凡路隔、不能相见的情景——回过头来向下看,看不见人间,见不到长安,只能见到一片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钿合:用金翠宝石镶嵌的合子。根据《长恨歌传》,这都是他们结婚时的纪念品。两句说:只有用过去结婚时还留下的旧物来表达深情,把钿合金钗通过使者给君王寄过去。●钗留一股合(留)一扇,钗擘bō黄金合分钿:金钗留下一股,钿合留下一扇;擘开黄金钗的另一股,分开钿合的另一扇,寄给君王。上句讲自己留一份,下句讲寄去一份。●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只要让彼此的心像金钗、钿合一样牢固,虽然彼此一在天上,一在人间,总还会有相见的时候吧。●临别殷勤重chóng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殷勤:郑重。重:一再地、反复。与使者临别的时候,贵妃郑重地一再托使者把话带给玄宗。在她所捎的话中有一段是,当年李、杨两人定情时所发的誓言,这个誓言只有他们两人心里才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时,两人在长生殿上,夜半无人的时候,双方有一段蜜言和私语(山盟海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比翼鸟:雌雄并翅而飞的鸟。连理枝:不同根而枝干合在一起的树。在天上愿做比翼而飞的鸟;在地上愿做连理并生的树。也就是说世世代代愿为夫妇。●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13
: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抒情。两个人有要做比翼鸟、要做连理枝的愿望,可是实际上一生当中,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这种生离死别之恨实在太深了,即使像天地这样长久的东西,恐怕都会有尽的时候,而像这种爱情上的创伤,这样的生离死别之恨,简直要比天地更加无穷无尽,永无断绝的时候。点明“长恨”之旨,是作者借李杨爱情悲剧发出的感慨。△第四段:寻觅杨妃,点明“长恨”题旨。三、思想倾向通过前面的串讲,我们对《长恨歌》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感觉,作者在这首诗中对李杨的态度好象有些前后不一致,前面(特别是第一段中)对李杨似乎是在讽刺,而后面的部分又似乎是在同情他们。那么,白居易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是不是矛盾的呢?或者说白居易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看待李杨爱情的呢?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这首诗,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主要有这么三种意见:第一种是讽喻说(批判玄宗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歌一开头即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篇,接着说玄宗被杨妃迷住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些都是讽刺——诗的前半。诗歌的后半部分写玄宗宠爱杨妃几乎丧国,但仍然执迷不悟,不知反悔,辗转不能自已,还叫方士到处去寻找,结果受方士欺骗还认为是真的。由此认为,诗的前半部分写杨妃生前使他受惑,后半部分则写杨妃死后玄宗仍然受惑,讽刺玄宗迷于女色而不悔悟。第二种是爱情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中主要写爱情,虽然有的地方是讽刺,但不构成双重性,认为从主观动机到客观效果,主要是对李杨的悲剧寄予同情,抒写了有情人相思的痛苦和不能常聚首的深深遗憾。第三种是双重主题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诗的主题不单一,前后有变化:前半是讽刺玄宗荒淫误国,后半则转为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对他们专一爱情的歌颂。那么,究竟哪种观点比较切实合理一些呢?我们不妨来略加分析。首先,要了解《长恨歌》的思想倾向,就必须弄清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我们究竟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文学的角度来13
看待李杨的爱情。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这首诗所写的人物唐玄宗、杨贵妃是历史上本来就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总是有人会拿对历史上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去代替对文学作品当中对两个人物的评价。这种方法,如果在历史人物与艺术人物一致的情况下,问题自然是不大的。而《长恨歌》写的虽然是唐朝两个人物,却和他们在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很不相同。也就是说,历史和文学之间并不一致。从历史出发,对李、杨之间的关系,一般只能是批判的,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废了朝政,跟安史之乱爆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顺着历史这条路去评价,只可能有这样的结论:要么认为它是同情李杨爱情悲剧而对这首诗加以否定,要么认为它对李杨是批判讽刺的而对这首诗加以肯定。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文学并不等于历史。而且《长恨歌》跟历史的距离又特别大。它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不是历史悲剧。李、杨在《长恨歌》中所扮演的爱情场面,跟他们原来在实际生活中所演出的历史场面,很不一样。这样,要是从历史出发,便不免要歪曲和误解这首诗。我们只能从文学作品本身,从《长恨歌》所塑造的李、杨形象本身出发,即从作品的具体故事情节出发来进行分析。既然只能从作品本身的实际出发,那么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在这首诗当中,白居易对李杨究竟是同情还是讽刺呢?应该说,如果我们从《长恨歌》的情节本身以及作品给予我们的实际感受出发,那么我们应当承认,作者对李杨的爱情是倾注了自己的同情的。诗中从“马嵬事变”之后的内容(“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后),诗人的同情可以说表现得非常充分、非常明显,用不着我再费口舌去讲。诗中主要是“马嵬事变”之前的内容,特别是诗的第一部分,比较容易让我们认为作者意在讽刺。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正确看待这部分的内容呢?对此,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诗人改动了某些历史事实诗的开头讲了杨妃入宫的经过,说的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子的呢?当然不是,我们都知道,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的儿媳妇,是被唐玄宗强行夺过去的。如果白居易想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乱伦无行的话,这是不可或缺的、最好的材料,但白居易不但不照这样写,而且把它改为杨玉环完全是按正规的途径被选入宫,而不是从儿子那里霸占来的。白居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白居易认为那样写的话,不仅有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这两个人物形象,使人们不能把他们当作悲剧人物来同情,而且还因为这种乱伦的秽行,从根本上就是与真挚的爱情相冲突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为了表达爱情的需要才故意做了这样的改动。另外,某些野史笔记中还写到杨妃与安禄山之间有暧昧关系,这从讽刺荒淫误国的角度来说,也是很好的材料,但作者也没有取用。作者对李杨关系的这种“净化”正是美化李、杨爱情所必须的。2.诗人回避了某些史实如果说白居易想深刻揭露、彻底批判李、杨荒淫误国的话,那么,下面这些都要大书而特书:①玄宗因为宠爱杨妃而让杨国忠那样的坏蛋当了宰相,从而加剧了朝政的腐败和国家的危机。②玄宗因为宠爱杨妃而特别宠信安禄山(安禄山作杨妃的干儿子,大概实在其事),从而放松了对这个野心家的警惕,最终酿成了一场空前的灾难。③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怎样巨大而深重的灾难。13
但是,白居易在诗中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对杨国忠的专权问题只是轻描淡写的带了那么一句:“姊妹弟兄皆列土。”连杨国忠的名字都没有提。对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巨大灾难,诗中只写了那么两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似乎这场空前的大动乱只惊破了李、杨二人美满的爱情生活,其它方面都毫无损伤。这一切,显然都是由于作者的用意根本不在于讽刺李、杨的荒淫误国,而在于歌咏、赞美他们的爱情,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因为如果写了这些内容,人们就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同情这个给千百万人民还来无穷灾难的爱情了。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是尽其可能地为他笔下的两位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从政治上和道德上进行“净化”的。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诗中描写玄宗宠爱杨妃的一段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这一段中有不少内容往往很容易被理解成作者在是讽刺和批判玄宗):①“汉皇重色思倾国”,一个皇帝,不是励精图治,而是“重色思倾国”,而且是“多年求不得”,这难道不是彻头彻尾的讽刺吗?②“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宠爱杨妃到了荒废朝政的程度,这难道不是讽刺吗?③“姊妹弟兄皆列土”,难道不是讽刺玄宗因过分宠爱杨妃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裙带关系吗?④“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难道不是讽刺李、杨沉醉于享乐,根本没有想到“渔阳鼙鼓”的到来吗?的确,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在这些诗句当中,作者对李、杨是有批评的,问题是这种批评的角度与限度。先看角度。这些批评并不是从李、杨的这些行为如何导致误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角度来展开的,而是从这些行为如何导致了他们自己的爱情悲剧的这个角度去批评的。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作者的意思是,玄宗对杨妃宠爱得太过分了,他们太过于爱情至上了,因此他们不得不去品尝过分的爱所酿成的苦果。再看限度。这样一种批评其实是极其有限的,既不构成对他们的政治批判,也不影响对他们爱情专一、强烈的描写,而且这正是描写他们爱情专一、强烈的一种方式(皇帝爱一个女人往往都是这种爱法)。由此可见,第一段中那些看上去意在讽刺批判李、杨的诗句,由于是从这样的角度,又控制在这样的范围之内,是不会影响对他们专一爱情的赞颂的,也不会影响对他们爱情悲剧的同情。总之,在第一段当中,我们并不能认为作者有刻意讽刺和批判李、杨的倾向,第一段中尚且如此,后面的部分就更不用说了,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是溢于言表的。既然如此,我们认为,《长恨歌》中作者的主导倾向是以同情的态度铺写李、杨的爱情悲剧。(根据王质夫“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13
一段话,可以理解为是咏其深情、歌其憾恨。)四、艺术成就《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要着眼于它的叙事性来进行分析。1.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唐代诗歌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从白居易开始的;白居易之前,杜甫有些诗虽然很长,并且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但谈不上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长恨歌》的故事,不仅首尾完整,而且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富于传奇色彩。全篇按情节发展,分为五个发展阶段:李杨结合→渔阳惊变(“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玄宗的思念(“天旋日转回龙驭”一段到第三段的结尾都是思念)→方士去寻觅(第四段开始)→贵妃致词(“含情凝睇谢君王”)。这些情节一环一环连续向前发展,既不断出现令人意外的转折,又环环相扣,完全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白居易在创作中,很自觉地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曲折。创造故事。白居易是有意识地创造故事的。像李杨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如果按照记实的写法,写到马嵬事变杨妃死了就得收场。但从构成传奇故事的要求来看,贵妃生前的事情,无非是承欢侍宴、欢歌宴舞,写得再详细也没多大意义,可以说是无“奇”可传;所以白居易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着重写惊变之后、贵妃死后的情节。从诗中可见,死后的事情占全诗2/3的篇幅,这就增加了许多曲折,使诗从头到尾贯串了一个传奇故事,给整个故事带来了浪漫的传奇色彩。2.卓越的叙事艺术《长恨歌》叙事的精彩之处很多,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①收放自如,繁简适当,追求故事的紧凑。《长恨歌》不仅歌咏了一个完整曲折的浪漫主义传奇故事,而且还为取得类似于小说的那种效果,紧紧抓住李杨爱情这条主线,把故事叙述得非常紧凑,情节的详略剪裁安排得非常恰当。也就是说,作者不仅善于创造完整曲折的故事,而且善于叙述故事,体现了卓越的叙事技巧。作者在凡是可能遇到让爱情这条主线松驰或中断的地方,都会尽量通过剪裁和语言上的承接联系,去把这条主线拉紧。如:诗中对与爱情关系不大的内容写得相当简洁,如诗的开头写李杨结合,写得很简略,只用了六句就交代清楚了李杨结合的来龙去脉。交代结合过程,不宜过分渲染,这里面把身世背景都省略了,因为这些与他们的结合、与相思关系不大。李杨爱情故事与安史之乱的关系密切,但如果把安史之乱的许多内容写到诗中,就很容易使故事脱节、岔开;但如果完全不写,又会违反历史事实。白居易处理这个内容时就很具有匠心,他只在关键之处用一句话“渔阳鼙鼓动地来”,轻轻带过,下文紧接“惊破《霓裳羽衣曲》”13
,使故事仍沿主线向前进行。再如,写安史之乱发生后,唐军反功取得胜利,玄宗从四川又回到京城长安,这中间有许多曲折,但作者只用了一句“天旋日转回龙驭”,轻轻一笔就带过去了,马上回到“到此踌躇不能去”的马嵬坡,又回到写爱情这条主线上去了。而作者写玄宗的寂寞情思、热切思念,却是大肆铺张渲染,反复描绘。杨妃末段的殷勤致词也是如此,不惜笔墨。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将李杨之间的爱情表现得十分真挚感人。繁简得当的笔墨,既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背景,又扣住主线,使故事显得非常紧凑。②叙事中善于运用伏笔与照应:《长》诗在感情的抒发和行文中给人的感觉是一气直下,但在行文中的伏笔和前后的照应却很多,这些是此诗在叙事艺术上的突出之处。如伏笔:马嵬事变中,“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表面上看只是写杨妃死后无人过问的惨状,实际上也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正因为有了这一句,下文中才会有贵妃寄物时的“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因为这些无人收拾的首饰被杨妃成仙后带到了天上)。又如写玄宗思念“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玄宗的深切思念达到彻夜不眠的程度,这就为下文方士寻找杨妃埋下了伏笔。照应:突出的表现在写杨妃的眼睛上。一共写了三次,第一次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第二次是“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第三次是“含情凝睇谢君王”。这三次都是写眼睛,既形成照应,又显示了情节的发展。而写玄宗的看,也是三次→第一次:“尽日君王看不足”;第二次“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第三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见)死处”。这三次描写既是照应,又是情节的发展。③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相结合:叙事诗为保持长诗的统一性,一般只用叙事笔调,但白居易写杨妃时,却写了人物的对话,也就是说它采用了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相结合的写法,这很不容易。如后面部分杨妃大段寄辞与誓言一段,一共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带东西给玄宗(寄物):“钗留一股合一扇”,要方士把她金钗等物带给唐玄宗。第二层则说出二人七夕时在长生殿的誓言(寄言)。愈转愈深,且转入回忆与倒叙。这些语言的内容及其反复琐碎的特点,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因为只有女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非常符合女子的口吻。这里如果换成诗人叙述的口吻,可能两句诗就写完了;简洁是简洁,但那是诗人讲的话,不是女人讲的话,就没有那种缠绵多情的味道。不仅如此,叙事语言本身也写得很美妙,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悲哀中写出艳丽,是以丽景衬哀戚。3.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写杨妃外貌,不作集中的描写,也没有作静止的13
刻划,而是放在情节发展之中,在关键之处以画龙点睛之笔加以描写,着墨不多却细致传神,轻轻一点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写杨妃刚入宫时,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就是极精练的点睛之笔,不但写出她在娇媚中略带羞怯、矜持的神态,而且透露出她当时那种欣喜甜美而又努力自我控制的复杂心理,完全符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的身份。有人认为这几句是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其实不然,勾栏妓女不应该是“回眸一笑百媚生”,而应该是“回头一笑百媚生”,是轻浮的忸怩作态、搔首弄姿。又如写她在仙山楼阁中出现时的样子,是“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不仅生动地描写出贵妃的美丽容颜,而且传神地表现出她当时那种匆遽、激动的神态和黯然神伤的心情;特别是“玉容”二句,把深刻的内心痛苦和绝世的艳丽姿容交融在一起描写,呈现出一种动人的悲剧美。第一次“回眸”是杨妃主动展现她的美,这一例则是在悲哀中无心表现出来的美,却表现得精彩绝艳。心理描写。中国古代叙事诗和古代小说,一般很少作直接的心理描写。《长》中出现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可以说对人物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写玄宗回到长安后对杨妃的思念:“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从孤灯写到报更的钟鼓,再写到霜重衾寒,写到梦魂难求,借助于环境气氛渲染,把唐玄宗那种空空荡荡、黯然神伤、孤独悲凉的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4.浓郁的抒情气氛这首叙事诗并非单纯的叙事诗,而是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这首叙事长诗奠定了我国文人叙事诗叙事与抒情相给合的优良传统。《长恨歌》是在唐代抒情诗高度繁荣的条件下出现的,因而充分吸收了抒情的因素,与故事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这首诗中抒情与叙事的结合大体有三种情况:①叙述中抒情。叙述故事(情节)时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如杨的入宫受宠、李杨欢爱,都是用抒情笔调,反复渲染、咏叹。②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写人物心理。如入蜀、回京两段(“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③人物语言充满咏叹情调。如杨妃致词一大段(“在天愿作比翼鸟”)。叙事诗和一般叙事文学不同的特点,在于它是诗,它要深情地歌唱一个故事,而不能平淡地叙述一个故事。《长恨歌》在这方面很能代表我国文人叙事诗的民族特色。13
【研习与思考】一、填空题1.《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2.白居易与并称“元白”。3.,六宫粉黛无颜色。4.行宫见月伤心色,。5.天长地久有时尽,。二、选择题1.李、杨爱情悲剧发生的时代背景是()A.玄武门之变B.贞观之治C.安史之乱D.宦官专权2.《长恨歌》的体裁属于()A.七言律诗B.七言歌行C.七言排律D.七言绝句3.对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②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④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A.叠字夸张对偶比喻B.夸张对偶比喻对比C.反复对偶比喻夸张D.双关比喻对偶夸张三、简析题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2.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持何种态度?这首诗深深打动你的是哪几句?3.《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4.试结合诗中第三段对景物的描写,分析它们是怎样和表达情感结合起来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