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秦风·诗经/(明.沈周)
孔子:《诗经》的精神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之失愚。”■“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诗教的精神诗教并不是教人做一个诗人,酸溜溜的“关门闭户掩柴扉”有什么意思?要懂诗,透过诗的感情以培养立身处世的胸襟,而真正了解诗背后的人生、宇宙的境界,这才是懂得诗的道理。(《论语别裁》南怀瑾)
风雅颂■风:《风》有十五国风。■雅:《雅》有《大雅》、《小雅》■颂:《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毛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
景物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空间■时间
赋比兴兴:朱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虚、实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在-实宛在-虚
民歌中常用的反复采葛·王风·诗经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俗语: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衰寻死路。
《人间词话》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艺术特色1.借物起兴,以景托情2.意境朦胧,含蕴不尽3.反复咏叹,层层深入4.语言典雅
《诗经·秦风·蒹葭》英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Youarethere,I’mhere,Ishouldmeetyou,becauseyouarewaiting.
女博士出的对联秋去冬来秋水伊人望穿秋水
网友所对下联■寒来暑往痴情大程感叹痴情■风花雪月风流才子自命风流■天南地北天涯浪子沦落天涯■秋来夏去秋天唐伯虎点秋香■酒醉饭饱酒气熏天直打酒嗝
美感同生理欲望的满足是无关的。一个参与到人世纷争中过多的人,只能使自己对美的感受迟钝。只有那种“象一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的人,才能感受到美。”近代审美经验说:
长恨歌·白居易贵妃晓妆(明.仇英)
浔阳琵琶
白居易:“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慵馋还自哂,快乐亦谁知?”
元白与元九书.白居易……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玄宗(685—762)《旧唐书.玄宗》:“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
《长恨歌》的主题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艺术特色1.情节曲折,行文波澜起伏2.人物刻画生动3.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4.春秋笔法的运用
请思考: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诗人白居易的情感有什麽变化?为甚麽有这样的变化?《长恨歌》最后的想象部分有什麽意义?诗人白居易如何评价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何在?对我们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