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定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律 长征》定稿

ID:959089

大小:1.06 MB

页数:30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一是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律诗,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1、押韵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就叫“押韵”。古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这里我们只谈平声韵。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东冬先萧等都只是这个韵的代表字,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和“冬”这两个韵的读音,在普通话里根本没有分别,但在古代一定是有某种区别的,在写律诗的时候还不能把他们混用,必须遵守。《红楼梦》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限定用寒韵。香菱苦思冥想了好久,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地答道:“‘闲’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由此可见近体诗用韵的严格。各韵所包括的字数很不相称,有些韵很宽(字数很多),有些韵很窄(字数较少)。宽韵可以很自由,窄韵就会令人局促;但是,有些诗人自认文才很高,有时候就故意用窄韵来显示本领。依诗韵的宽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平声韵):⑴宽韵支先阳庚尤东真虞⑵中韵元寒鱼萧侵冬灰齐歌麻豪⑶窄韵微文删青蒸覃盐⑷险韵江佳肴咸这种说法是相对的,有些虽然是窄韵,但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2、平仄要解决平仄的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明白声调的含义。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⑴平声。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⑵上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⑶去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仍是去声。⑷入声。古代为仄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详细地说比较繁琐,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等是仄声。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 “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康熙字典》上载的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汉语的音韵美。(1)五言律诗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就是:1、仄仄平平仄2、仄仄仄平平3、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平(2)七律的平仄七律就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上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当然,这是最基本的,还有更为复杂的变化。在此不赘述。汉乐府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我们学过的《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七律篇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柳亚子先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和柳亚子先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二首《送瘟神》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都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绿水青山枉自多,华陀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登庐山》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答友人》一九六一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和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恕,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冬云》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洪都》一九六五年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创作背景】1935年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也许是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开始对本首诗打腹稿。本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长征简介】〖路线示意图〗〖相关资料〗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红一方面军:中央直接控制,主要指挥者原来是朱德与毛泽东,后来被博古、李德把持,遵义会议后是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第一、三、五、七、八、九军团(长征前)。红二方面军:也就是原来的第二、六军团,第三十二军(原九军团),贺龙任军长,任弼时是政委,副政委关向应,主要领导者还有萧克,王震。(二、四方面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即张国焘部,有8万多人,长征期间力量最大。主要领导是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这里有很多将才,可惜他们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张国焘这个小人手里。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包括第四、二十五军,后四军转移开辟川陕苏区,二十五军留在鄂豫皖,后来长征至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组编为红十五军团。(一、四方面军会师前)抗日先遣队:红军长征前,红七军团首先转移至闽浙赣根据地,与当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由方志敏领导。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 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参加会议的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党中央秘书长)。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和伍修权(翻译)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揭发和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在军事领导上的严重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明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退出中央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决议总结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所形成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一)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二)指定洛甫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至支部讨论;(三)常委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周恩来、朱德为军事指挥者。遵义会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军事指挥的领导工作。遵义会议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上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红军的新的正确领导。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今天回过头来看,巧渡金沙江,“巧”在哪里呢?前期:调虎离山袭金沙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兵锋直指贵阳。正在城内督战的蒋介石吓了一跳,因其身边只有一个正规团,慌忙令滇军主力紧急增援。看到云南境内一时兵力空虚,出现了毛泽东预料的“只要能调出滇军,就是胜利”的战机,红军立刻长驱西进,以一天120里的速度由黔西入滇,先头部队竟前伸到离昆明15公里处。此间还有一段插曲:薛岳因无云南军用地图,请“云南王”龙云送去。龙云本拟派飞机送去,但机师忽病,改用汽车。在曲靖附近正遇红军,20余份军用地图被红军截获,为红军渡过金沙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龙云见红军逼近,惊恐万分。这个只顾自己地盘的军阀既防红军,也怕蒋介石“假途灭虢”,一面调集各地守军和民团驰援昆明,一面托人向红军表示滇军志在保境不会远追,切望不要进攻昆明。中央红军发现滇西北无守兵,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后,立刻按预定战略方针急速向金沙江挺进,准备渡江北上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期:智夺皎平渡口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如巨蟒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毛泽东提议,红军兵分三路,以每日不少于50公里的速度,飞奔最近的三个渡口——龙街、皎平和洪门,务必抢在追兵来到之前拿下渡口,缴获船只,以保证全军渡江。 滇西北一带沟壑纵横,道路难行。作为中央红军先锋的干部团以超出毛泽东规定的速度,昼夜兼程100余公里赶往渡口。干部团赶到皎平渡口后,获得两只小木船并控制渡口,走活了毛泽东所说的最关键的一着棋。红一军团第四团直趋金沙江畔途中,将3个连化装成国民党的“中央军”,受到禄劝、武定、元谋3县县长和军警官绅的“热烈欢迎”,在一天中一枪不发智取3座县城,并控制了龙街渡口。因那里江宽水急,无法抢渡,红四团转而奔向皎平渡过江,却留下少量部队继续架设浮桥,造成要在龙街渡口过江的假象,吸引了敌军追兵主力。当时红三军团也抢占了洪门渡口,却因船只少,水流急,无法架桥,除留下一个团渡江外,主力也转向皎平渡过江。后期:7条船7天渡完2万人皎平渡口江宽浪急,无法架设浮桥。渡江第一天,只有2只小船来回摆渡。后虽寻觅到5只破船,但大者可渡30人,小者只能渡11人。船已破烂,水不停从船底浸入,每次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复渡。当时两岸悬崖峭壁上,满是部队、马匹和行李担子。人马拥挤,一不小心,小船就会翻身。当时这7只木船,承载着2万红军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精于财政经济统筹和组织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当时严密组织了渡江。各部队未到江边前,就被告知渡江纪律,要求各部到江边时必须停止,不能走近船旁。依船只能渡多少人,即命令多少人到渡口沙滩上,预先指定先上哪一只船。每船有号码,船内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坐位次序。不得同时几人上船,只能一路纵队上船,不能有争先恐后的现象。每船都有一名船上司令员,即使军团长、师长渡江时,也须听命于船上司令员。小船因不能承载骡马,便将其都赶到江里,人坐在船尾牵着牲畜过江。当时由汉、彝、纳西等各族船工摆渡,在红军物质和精神鼓励下,他们打破了“夜不渡皎平”的旧俗,夜以继日来回摆渡。7条破船在7天之内,载运了2万多部队及无数骡马,未掉一人一骑。对此,陈云称之为战争史上的“趣事”,高度赞扬了红军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和严格纪律。“铁屁股”苦战阻追兵中央红军长征中,一系列斩关开路的耀眼事件似乎都集中在开路前锋一、三军团中。殿后的五军团和侧翼掩护的九军团,其实同样有着光荣和伟大的功绩。长征路上,红五军团竭尽全力阻击蜂拥而至的追兵,掩护主力,自己时刻面临与主力失去联系,甚至全军覆没的危险。第五军团参谋长陈伯钧因善于殿后,被戏称为“铁屁股”。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掩护皎平渡的主力渡江。在险山恶林中,全军团顽强阻击三昼夜,把追来的国民党中央军牢牢挡在仅有的一条道路上。大部队渡过江后,五军团交替掩护脱离敌人,也安全渡过金沙江。他们完成摆渡后凿沉了7条木船,对尾随而来的敌人关上了追击的大门,使国民党军只能看着红军丢弃的一双双破草鞋而望江兴叹。  至此,中央红军顺利北渡金沙江,四渡赤水之战胜利结束。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以来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5月底,红军来到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傍晚,毛泽东爬上一座山顶,遥望大渡河。红色记忆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决定继续北上,抢渡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部署重兵堵截,不让红军过河。红军以迅疾之势赶到大渡河后,发现大渡河两岸山势陡峭,极少渡口。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渡河计划,决定一部由安顺场继续过河,过河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则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而进,互相掩护,火速抢占距安顺场近200公里远的泸定桥。1935年5月24日晚,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击溃川军2个连后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25日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意义 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为紧接其后的飞夺泸定桥、红军主力全部安全渡河,提供了战略保障。强渡大渡河  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及伟大战略战术指挥下取得乌江、金沙江等战役的胜利。  1935年5月24日晚,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一带开始强渡大渡河。安顺场原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北渡失败之处,地势险要,两侧高山,中间河谷,无回旋余地,四川军阀曾扬言红军将重蹈石达开覆辙。红一军团袭占安顺场渡口,歼敌两个连,缴获渡船1只,控制了南岸渡口。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火力,奋勇渡过大渡河,击溃敌人1个营,占领了北岸渡口。红军以第二师沿西岸北进,抢夺上游的泸定桥;第一师主力继续渡河,配合第二师夺取泸定桥。这时,桥板已全部被撤,只剩下几根铁索悬在空中,另有两个旅的敌军正向泸定桥急进增援。  5月26日起,大渡河东、西两路红军冒雨前进,冲破敌人据险扼守的数道隘口,突向泸定桥。西路第二师抢先占领桥西头,组织夺桥战斗。由第二师第二连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链冲向对岸,占领了桥东头。后续部队迅即渡河攻占泸定城,歼灭守敌1个团,与东岸第一师一部胜利会合。1935年6月,红军强渡大渡河后,又击溃四川军阀四个团,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长征时,在大渡河安顺场遇到了困难。前面有大渡河天险,后有蒋介石追兵。情况非常危急。当时蒋介石认为红军已经是瓮中之鳖,可以手到擒来。并狂妄地叫嚣:“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毅然决定前进。可是当时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上的木板已经被对岸的敌人拆掉,而且对岸有相当猛烈的火力封锁。这个时候,红军派出十八勇士,乘坐小船,在红军火力掩护下,强渡大渡河,到对岸接应红军。十八勇士对到岸,破坏敌人的防线,红军乘势发起总攻,攀铁索桥,最终冲过敌人防线,摆脱了敌后,化险为夷。【鉴赏】七律【长征】【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 “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列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教案及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段历史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你知道这段历史是什么吗?对,就是长征。板书课题。教师出示长征路线图渲染:1931-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错误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五千里,跋山涉水,纵横了十一个省。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欣然做诗《七律长征》,表达内心无比的喜悦。下面我们就带着喜悦之情走进诗中,齐读课题——长征。喜悦的程度还欠点火候,再读一遍——长征。二、汇报预习收获。1、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下面四人小组把预习的收获交流一下,一会儿老师主要从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读诗感受三个方面倾听同学们的精彩汇报。2、汇报收获:(1)朗读课文(2)理解诗意(可以主要谈一两句)(3)读诗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三、深入学文。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还没有学习课文就学会了这么多。今天,老师想来当学生,请大家当老师来帮助我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呀?自信些,没问题。1、为了很好的当老师,请你把课文再体会着读读。准备好了吗?现在我要抛出第一个问题:读过全诗,我发现有一句诗一下子就概括出了全文的内容,你们读读书把这句诗画出来,看我们画得是否一样?汇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画的也是这句吗?出示诗句。为什么你认为是这句呢?谁愿意把你从书中找到的理由讲给大家听。生:我联系下文知道红军过五岭、爬乌蒙、飞越大渡河、巧渡金沙江、胜利过雪山,这都说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评价:你运用了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非常好。老师查找了一个小资料,也很好的说明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自己来读读吧,出示资料: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很多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没,被称为“龙难渡”。翻过的险峻高山有18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岷山、六盘山等,很多山白雪皑皑、悬崖峭壁,甚至被称为“鸟难飞”。师: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练习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名朗读。2、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要抛出第二个问题了:仔细品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交流:(1)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看出:五岭:五座山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跨越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看看地图)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细浪:小浪花。乌蒙: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滚过去。师:听了这个同学的讲述,加上自己的理解,你能画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简笔画吗?同学们在书上画,请两个同学一人来黑板画一句。看图你体会出了什么?这么艰险的翻山越岭却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吧。练读,指名读。(2)我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体会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江是一条怎样的江?(在长江上游,地势险要,两岸悬崖峭壁,河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这样的一条江,何以会让战士们感到“暖”?能猜猜吗?(学生可以猜测,可以利用资料。没有的话老师补充。)资料出示: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现在你从“暖”字中感受到了什么?(胜利的喜悦,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师:红军用智慧击溃狡猾的敌人,巧渡金沙江,怎能不心情欢畅?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就“寒”了呢?我们一起看段录像,找找答案,寒在哪儿?(拨放录像)生: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夺桥之战惊心动魄;对牺牲的战士沉痛缅怀。师:亲爱的同学们,金沙江,险不险?大渡河,险不险?红军战士,怕不怕?这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把这种体会朗读出来。指读。(3)我还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过雪山可以打雪仗吗?不可以。可以堆雪人吗?不可以。可以坐雪橇吗?也不可以。你怎么知道不可以?生:联系岷山资料: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在四川、甘肃交界地师:这个同学联系资料告诉我们不可以,老师运用录像告诉大家不可以,请看录像。什么感受?雪山太难过了。那为什么诗中还说“更喜”“尽开颜”?(勇敢无畏的红军战士翻过了雪山,到达了革命根据地,三军胜利会师,自然是无尽的开心哦,把这种高兴劲读出来吧。)指读,齐读。3、学到这儿,我要抛出第三个问题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越大渡河,击溃敌人的围追堵截,你认为苦不苦?毛泽东同志在诗中有没有向我们诉苦,请从文中找答案帮助我。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英勇无畏,乐观向上)带着这种情感吟诵全诗。指名吟诵。齐诵读。能吟诵的气力集体吟诵。四、拓展阅读: 亲爱的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曲壮歌,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途中毛主席还写下了许多关于长征的诗词,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篇——忆秦娥娄山关,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出示: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自由朗读,有兴趣的可以背诵下来。课外可以读读毛主席诗词选,很多诗词读来气势磅礴,令人奋发向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课前放《长征歌曲》师:同学们听着激昂的乐曲《长征》你们一定想起了我们曾经读过的许多长征故事,谁来说一说你都读过那些有关长征的故事?预设:(《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师:这节课让我们透过这激昂的文字,去感受毛泽东笔下的长征!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这就是红军长征的线路图!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当时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诵读)(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首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带点字的读音!(生自由朗读诗歌)师: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谁听出来了他哪个字的读的不够准确?师:有意见吗?大家一起读!师:同学们把这些词送回诗中去,你们再读一读,看看这首诗主要写了是什么内容?师: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生回答,师点评(三)再读课文,初学感悟 师:通过初读课文,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老师想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利用你查阅的资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把你知道地说给小组同学听!把不懂的地方用笔画下来!注意组织好语言生小组学习,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师:现在可以交流了吧?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谁愿意说给大家听?生汇报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所得,教师相机点评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短短的56个字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和内容,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疑问吗?可以提出来!(对于浅显易懂的问题:有能解决的吗?对于较复杂的问题给予鼓励并不马上解决)(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师:同学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有的我们已边听边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呢?我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文中有两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全诗看谁能找到?师:可以看出你读书很认真,找的很准确!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一、二句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字写具体了?师: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如何?师:二万五千里慢慢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诗中写到了哪些山的名字和哪些水的名字,请同学们找一找!师:关于“五岭”你知道哪些知识?生:汇报查阅资料师:同学们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真棒!老师也搜集看到关于五岭的录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课件出示五岭录象)师:看完这段录象之后,你想用哪个词语形容一下五岭?诗中是用哪个词描写五岭的?大家理解逶迤的意思了吗?师:这就是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相当于我们宾县15个“五指山”那么高!过这么高的山难不难啊?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仅仅就是凭着一双脚板,走过磅礴的乌蒙山。师: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就像什么?师:这样强烈的对比,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体现了红军什么精神?红军不怕艰难险阻,我们也可以说体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板书课题)师:谁能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这两句诗?生读,师点评师:平时要翻越这么多山是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而我们红军战士却当做平平常常的事情!这正是---(师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之等闲!师:红军长征不仅路途遥远,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请同学们自由读5、6句,有一对反义词谁能找出来?师:请你带着对暖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诗,为什么这么读?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吗?生汇报相关材料师:知道这个背景材料以后,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暖”写的还是天气吗?那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师:带着这种理解我们一起来读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再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再来读师:“暖”字我们已经理解了,那么他的反义词“寒”字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呢?同学们还记的我们学过《飞夺卢定桥》一课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师:看完这段录象以后你对“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一定有了更深一层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起用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同桌互相读一读这句诗!师:提问、追问师:是呀!这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写下的七律诗,当他回想起这场激烈战斗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也感心惊胆寒!毛主席仿佛看到红军战士浴血前进!---------读红军战士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再读红军战士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前进-----再来读师: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发生在这支队伍上!这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师生一起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就是战胜敌人的喜悦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我们读一读最后两句。师:走出茫茫雪山后,红军心情怎样?师:哪个字跳入了你的眼帘?师:喜从何来呢?师:分析恰当,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来我们把红军这种胜利之喜通过声音体现出来,谁来向我们展示这种豪情万丈呢?(请生表演读、合作读,师相机评价: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等)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五)吟诵品味,升华情感师:诗到此处,我们不禁心潮澎湃!这是一首律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画一下这首诗的节奏,自由读全诗!我想同学都想读吧,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师: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同学可以边读边想象,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师:如果长征精神已经充斥着你的心灵!让我们站起来一起背诵这首壮丽的诗篇!师:长征途中毛泽东还留下了许多豪迈的诗篇,请同学课后查阅一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师: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这一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值今年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让我们把这种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2、能力目标: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3、情感目标: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诗中所体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教学难点:这首诗所体现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探究为主,引导为辅。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情境渲染(听歌《七律长征》)3、相关背景4、整体感知,并掌握朗读停顿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识记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崖(yá)岷(mín)6、诗的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7、互动研究首联:全诗总纲,点明中心。“远征难”,写征程之远,经历之苦对比:征难图“只等闲”,显示红军的钢铁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颔联:具体写“千山”逶迤、磅礴对比,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气概。细浪、泥丸颈联:具体写“万水”。“寒”与“暖”对比,照应首联的“只等闲”。将天险困境写得如此大气磅礴,可见红军的豪迈气概。尾联:全诗高潮。“更喜”突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结合书下注释“三军”,回答“探索”二:表达毛主席对红军二、四方面军的殷切希望和信任)8、艺术鉴赏(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通过选择典型场景和事例来处理好一般与个别关系。(2)情景交融,正确处理抒情与叙事的关系。(3)夸张(缩小、夸大)、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与评价)。布置作业1、正确认读并书写下列词语(三遍)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崖(yá)岷(mín)2、在熟读的基础上默写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遍)3、(探究·练习二)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3、学生齐读课文。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2、课后探究:“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板书设计: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千里雪更喜、尽开颜七律长征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孔建教学目标:1、能在整体感知诗句内容的基础上看图配诗,并简要阐述理由;2、能对他人吟诗的节奏和重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地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3、能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与对书法的感悟,说出对“珠联璧合”的理解;4、能用简要的语言说说对“长征精神”的理解。重点难点:1、对他人吟诗的节奏和重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地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2、结合自己对诗的理解与对书法的感悟,说出对“珠联璧合”的理解。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话式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序幕(课前1分钟): 教师指导语:有人依据成语故事,发挥想象,作了这样几幅图画,你能根据图画猜出相应的成语吗?(学生积极猜成语。)教师指导语:由成语到画的过程,就是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呢?(与学生交流后得出:想像。)教师引导语: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足以表明课堂已经成了你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你们也已经成了课堂的主体,老师感到了无比欣慰,那么,今天这节课的舞台大家都能尽情发挥,谱写各自辉煌的乐章吗?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语:看图猜成语或许难不倒你们,那么,如果看图配诗句,你们行吗?好,请从你所积累的古诗文中选一句或几句诗来配下面的图画。(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语:图画是诗句意境的形象化表现,在诗画转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想象。想象能使诗句抽象、深远而含蓄的意境,变得形象、浅显而传神,所以想象是读诗、品诗的重要方法。二、看图配诗,感知内容[情景]这节课我们就首先运用这种方法来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做(播放录音):挺直身体,两手自然下垂,轻轻闭上你的眼睛,深深吸一口气,张开你想象的翅膀,用你的心灵去感应——雨还在淅淅地下着,我们告别城市的喧嚣,走过弯弯的小路,蹚过浅浅的小溪,暮色轻吻着我的脸庞,晚风撩起我低垂的衣角,我张开双臂拥抱黑夜,拥抱自然,蓦然回首,一个振臂畅吟的诗人正屹立在高高的山冈上,你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教师指导语:此时此刻,大家的脑海里是否都有一些画面呢?你能和大家说说浮现在你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的内容吗?如能谈出一点感受那更好。[活动]学生谈各自脑海中印象最深的画面内容及感受。[引导](对学生的发言作适当评价)老师这里也有几幅画面,请大家仔细研读后从诗中分别选择适当的一句与之相配,并简要说明理由。 [活动]1、学生读诗配诗,试说理由;2、班级交流。三、诵读感悟,体验情感[情景]学习诗歌不仅在于感知诗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体验,这就需要诵读了。毛泽东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可谓千古绝唱,曾经有多少人吟诵过它。但是都因为各自个性化的理解,而读出了万种韵味。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这首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标注节奏和重音。[活动]诵读,标注节奏和重音,形成各自的诵读观,反复诵读。[引导]同学们读过了,标注过了,相信都形成了自己的诵读观。如果让你们带着各自的诵读观去欣赏与评价别人的诵读,你有信心吗?好,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个人的诵读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他诵读的节奏和重音是这样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对此,你有何看法?[活动]1、学生诵读,交流,评价;2、倾听录音朗读;3、学生各自朗诵、齐读。四、品诗赏书,谈“珠联璧合”[情景]1962年4月20日,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作为毛泽东的草书代表作,传遍了千家万户,大江南北。有人形容说:“诗美,书法也美,可谓珠联璧合,自然天成。”(提问学生:谁来解释一下珠联璧合?)请大家想想,毛泽东的这首诗和这幅书法哪些地方体现了珠联璧合。[活动]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引导](对学生的发言作激励性评价后引导。)书法骨气洞连,豪迈超逸,遒美之至;诗歌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博大恢弘。而在书法和诗歌的背后,总有一种东西在支撑着,那就是“长征精神”。五、真情告白,说“长征精神” [情景]2001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结合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引导]长征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就是不怕艰险、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六、结束语七十载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长征历程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墨浓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已成为了我们记忆长河里永恒的群星,但历史并未终结,今天当我们品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仍会看到神峻的山、听到苍凉的水、摸到虚浮的云,触到漫天飘舞的雪、嗅到当年战场的硝烟,而任凭情感的奔马驰骋在思想的苍穹,我深深地感悟到: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将作为至高的民族灵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奋进。同学们,纵使勇攀书山万仞峰,奋击学洋千重浪,相信,在人生的征途上,只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彰显青春魅力,我们一定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        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        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3、        体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重点: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2、体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背诵默写这首诗。难点:背诵默写这首诗。课时安排:1课时过程:1、导入出示目标:(投影)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七律长征》就是记叙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毛泽东曾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朗诵了这首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把长征进行到底,迎接抗日战争革命高潮到来的信心和决心。2、了解常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3、写作背景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追击跑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米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员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4、加点字注音,(要求:2分钟内,独立完成)逶迤磅礴云崖铁索岷山尽开颜。5、词语释义: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陡立的侧面。颜:脸,脸上的表情。6、自主读这首诗。(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读懂并写出诗的大意。不懂之处画?号。10分钟完成)7、这首诗的大意是:①红军不怕远征难,②万水千山只等闲。③五岭逶迤腾细浪,④乌蒙磅礴走泥丸。⑤金沙水拍云崖暖,⑥大渡桥横铁索寒。 ⑦更喜岷山千里雪,⑧三军过后尽开颜。8、再读这首诗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要求:认真反复朗读后再审题答题。用10分钟完成)①诗的前两句与后六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②后六句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五幅“征难图”。请你仿照示例写出其他四幅图。(俩人交流。班内交流。)第一幅:腾跃五岭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第五幅:③“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如何理解“腾”和“走”?④化静为动的诗句是,这句诗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⑤五六两句中的“寒”和“暖”写得生动传神,为何“寒”、“暖”能说说你的理解吗?⑥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⑦“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10、小组交流,班内展示(投影)11、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全班朗读全诗,分小组互相检查背诵。拓展提高: 适逢今年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我们对长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除了写了这首诗,还写了许多有关长征的诗,请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诗读给大家。也可以打开读本《忆秦峨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板书设计七律长征万水------金沙大渡千山------五岭乌蒙12、检测:背诵《七律·长征》13课堂小结。14作业:工整抄写(两遍)并背诵这首诗。练习册第二课时一回忆《忆秦娥.娄山关》,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那位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词体现了红军的什么气概?今天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七律.长征》它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结束时所写,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回忆第一首词,激起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学生读文,边读边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2展示学习情况指名读文,学生互评,理解个别词语(读音注意“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概括全诗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1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3汇报自学 a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⑴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⑵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⑶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b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1)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2)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c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1)播放相关影片,并读出第五、六句诗d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4同学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长征画面)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5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四背诵诗句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1抄写生字 2继续背诵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板书设计】21.七律·长征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尽开颜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一.教学目标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三.推荐读物《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四.教学过程: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千山万水)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3.交流: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教师讲故事: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8.指导读。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加重语气)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由背背吧!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五、作业设计1.完成小练笔。2.自学《清平乐·六盘山》。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藐视困难积极乐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介绍背景课前放《长征歌曲》师:同学们听着激昂的乐曲《长征》你们一定想起了我们曾经读过的许多长征故事,谁来说一说你都读过那些有关长征的故事?预设:(《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师:这节课让我们透过这激昂的文字,去感受毛泽东笔下的长征!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这就是红军长征的线路图!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当时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诵读)(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首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注意带点字的读音!(生自由朗读诗歌)师: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谁听出来了他哪个字的读的不够准确?师:有意见吗?大家一起读!师:同学们把这些词送回诗中去,你们再读一读,看看这首诗主要写了是什么内容?师: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生回答,师点评(三)再读课文,初学感悟师:通过初读课文,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老师想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利用你查阅的资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把你知道地说给小组同学听!把不懂的地方用笔画下来!注意组织好语言生小组学习,教师深入到各组中。师:现在可以交流了吧?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谁愿意说给大家听?生汇报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所得,教师相机点评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短短的56个字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和内容,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疑问吗?可以提出来!(对于浅显易懂的问题:有能解决的吗?对于较复杂的问题给予鼓励并不马上解决)(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有的我们已边听边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呢?我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的。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文中有两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全诗看谁能找到?师:可以看出你读书很认真,找的很准确!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一、二句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字写具体了?师: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如何?师:二万五千里慢慢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诗中写到了哪些山的名字和哪些水的名字,请同学们找一找!师:关于“五岭”你知道哪些知识?生:汇报查阅资料师:同学们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真棒!老师也搜集看到关于五岭的录象,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课件出示五岭录象)师:看完这段录象之后,你想用哪个词语形容一下五岭?诗中是用哪个词描写五岭的?大家理解逶迤的意思了吗?师:这就是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相当于我们宾县15个“五指山”那么高!过这么高的山难不难啊?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仅仅就是凭着一双脚板,走过磅礴的乌蒙山。师: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就像什么?师:这样强烈的对比,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体现了红军什么精神?红军不怕艰难险阻,我们也可以说体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板书课题)师:谁能带着这种体会读一读这两句诗?生读,师点评师:平时要翻越这么多山是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而我们红军战士却当做平平常常的事情!这正是---(师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之等闲!师:红军长征不仅路途遥远,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请同学们自由读5、6句,有一对反义词谁能找出来?师:请你带着对暖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诗,为什么这么读?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吗?生汇报相关材料师:知道这个背景材料以后,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暖”写的还是天气吗?那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师:带着这种理解我们一起来读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再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再来读师:“暖”字我们已经理解了,那么他的反义词“寒”字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呢?同学们还记的我们学过《飞夺卢定桥》一课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师:看完这段录象以后你对“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一定有了更深一层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独特理解起用不同表达情感的方式同桌互相读一读这句诗!师:提问、追问师:是呀!这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写下的七律诗,当他回想起这场激烈战斗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也感心惊胆寒!毛主席仿佛看到红军战士浴血前进!---------读红军战士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再读 红军战士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前进-----再来读师: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发生在这支队伍上!这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师生一起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就是战胜敌人的喜悦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我们读一读最后两句。师:走出茫茫雪山后,红军心情怎样?师:哪个字跳入了你的眼帘?师:喜从何来呢?师:分析恰当,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来我们把红军这种胜利之喜通过声音体现出来,谁来向我们展示这种豪情万丈呢?(请生表演读、合作读,师相机评价: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等)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五)吟诵品味,升华情感师:诗到此处,我们不禁心潮澎湃!这是一首律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画一下这首诗的节奏,自由读全诗!我想同学都想读吧,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师: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同学可以边读边想象,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师:如果长征精神已经充斥着你的心灵!让我们站起来一起背诵这首壮丽的诗篇!师:长征途中毛泽东还留下了许多豪迈的诗篇,请同学课后查阅一下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师: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这一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值今年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让我们把这种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板书课题。教师出示长征路线图渲染:1931-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错误路线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五千里,跋山涉水,纵横了十一个省。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欣然做诗《七律长征》,表达内心无比的喜悦。下面我们就带着喜悦之情走进诗中,齐读课题——长征。喜悦的程度还欠点火候,再读一遍——长征。二、汇报预习收获。1、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下面四人小组把预习的收获交流一下,一会儿老师主要从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读诗感受三个方面倾听同学们的精彩汇报。2、汇报收获:(1)朗读课文(2)理解诗意(可以主要谈一两句)(3)读诗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三、深入学文。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还没有学习课文就学会了这么多。今天,老师想来当学生,请大家当老师来帮助我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呀?自信些,没问题。1、为了很好的当老师,请你把课文再体会着读读。 准备好了吗?现在我要抛出第一个问题:读过全诗,我发现有一句诗一下子就概括出了全文的内容,你们读读书把这句诗画出来,看我们画得是否一样?汇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画的也是这句吗?出示诗句。为什么你认为是这句呢?谁愿意把你从书中找到的理由讲给大家听。生:我联系下文知道红军过五岭、爬乌蒙、飞越大渡河、巧渡金沙江、胜利过雪山,这都说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评价:你运用了联系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非常好。老师查找了一个小资料,也很好的说明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自己来读读吧,出示资料: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24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很多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没,被称为“龙难渡”。翻过的险峻高山有18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岷山、六盘山等,很多山白雪皑皑、悬崖峭壁,甚至被称为“鸟难飞”。师: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练习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名朗读。2、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我要抛出第二个问题了:仔细品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交流:(1)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看出:五岭:五座山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跨越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看看地图)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细浪:小浪花。乌蒙: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滚过去。师:听了这个同学的讲述,加上自己的理解,你能画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简笔画吗?同学们在书上画,请两个同学一人来黑板画一句。看图你体会出了什么?这么艰险的翻山越岭却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吧。练读,指名读。(2)我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体会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江是一条怎样的江?(在长江上游,地势险要,两岸悬崖峭壁,河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这样的一条江,何以会让战士们感到“暖”?能猜猜吗?(学生可以猜测,可以利用资料。没有的话老师补充。)资料出示: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现在你从“暖”字中感受到了什么?(胜利的喜悦,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师:红军用智慧击溃狡猾的敌人,巧渡金沙江,怎能不心情欢畅?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就“寒”了呢?我们一起看段录像,找找答案,寒在哪儿?(拨放录像) 生: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夺桥之战惊心动魄;对牺牲的战士沉痛缅怀。师:亲爱的同学们,金沙江,险不险?大渡河,险不险?红军战士,怕不怕?这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把这种体会朗读出来。指读。(3)我还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过雪山可以打雪仗吗?不可以。可以堆雪人吗?不可以。可以坐雪橇吗?也不可以。你怎么知道不可以?生:联系岷山资料: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在四川、甘肃交界地。师:这个同学联系资料告诉我们不可以,老师运用录像告诉大家不可以,请看录像。什么感受?雪山太难过了。那为什么诗中还说“更喜”“尽开颜”?(勇敢无畏的红军战士翻过了雪山,到达了革命根据地,三军胜利会师,自然是无尽的开心哦,把这种高兴劲读出来吧。)指读,齐读。3、学到这儿,我要抛出第三个问题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越大渡河,击溃敌人的围追堵截,你认为苦不苦?毛泽东同志在诗中有没有向我们诉苦,请从文中找答案帮助我。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透过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英勇无畏,乐观向上)带着这种情感吟诵全诗。指名吟诵。齐诵读。能吟诵的气力集体吟诵。四、拓展阅读:亲爱的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曲壮歌,毛主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途中毛主席还写下了许多关于长征的诗词,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篇——忆秦娥娄山关,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自由朗读,有兴趣的可以背诵下来。课外可以读读毛主席诗词选,很多诗词读来气势磅礴,令人奋发向上。【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