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评课稿篇一:七律长征评课稿评胡向阳的《七律·长征》一课张颖本学期有幸聆听了胡老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颇丰。课堂中,老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胡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胡老师出示有关长征的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胡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二、巧用简笔画,直观呈现差别。胡老师在这节课上两次运用了简笔画,第一次是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时候,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五岭和细小的波浪;第二次是在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画出的是气势宏大的乌蒙山和微小的“泥丸”。可以说,两次直观清晰地简笔画呈现,直接凸显了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对学生读中悟情做到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三、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在理解“暖”字时,胡老师通过先让学生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在理解“寒”字时,胡老师事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又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巧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
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评课稿1评课稿《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为我们如何上好的一个环节谈谈我的体会。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
的难点。在理解“暖”字时,张老师通过先让学生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在理解“寒”字时,张老师先通过让学生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寒”字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然后用“我看到了________,听到了得学生思维的质量逐步升华,对“寒”的理解渐趋深入,最后在学生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文本通过如此解读,“暖”“寒”这两个字变得丰满而厚重,教学的难点也成功突破。另外,张老师的教学语言也优美简练,饱含.,可谓是一首现代的长征组诗。总之,张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向她学习。篇三:七律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评课稿
今天有幸参加了“新常态,大视导”同课异构的听课活动,聆听了两位名师的精彩教学。从教师选此课的初衷、诗歌的教学规律、学生的发展规律、学习单、多媒体中的相关视频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了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与引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名师的风范。《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虽然两位老师教学思路不同,但都能抓住诗歌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悟诗意,感受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课堂上并没有逐一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让学生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长征是怎样的一个征程?长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循循善诱,引而不发,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上老师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如:老师在课堂上问谁还没有回答过问题,把这个机会留给没回答问题的同学。
在这两节课当中,有这样几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老师在讲授诗歌的构成部分时,只是说了首联然后让学生猜可能会有什么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就开始猜猜出了尾联,当学生不知颔联、颈联谁在前时教师用身体部位给学生解说,学生一下恍然大悟,我想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记忆深刻。教师在让学生读时指导发现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对仗美,尤其是在发现对仗美时教师和学生对读让学生发现这个特点,感受诗歌之美,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课堂上教师合理利用三单,巧用多媒体,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时时处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究钻研,两位老师的课动听、动情、动心,使我受益颇丰。今后我将精心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动听;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智慧点拨学生,达到动情;努力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法,努力追求有效课堂,达到动心。《七律长征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