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背景简介:1934——1936年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柳亚子先生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于一体的领袖人物。”姚雪垠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十分统一和完美,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
我读《长征》1、自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分组朗读,理清思路。3、吟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诵读感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九三五年十月七律 长征
师生合作,讨论交流: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的关系。2、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3、“寒”字的作用。4、全诗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1、明确: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具体描述。(“万水千山”[远、难];“只等闲”[从容不迫])2、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记实。3、明确: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艰险的英雄形象。4、明确:“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等,从而使人想到自然的险峻,而衬托红军长征的艰难,并从中领会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话说“新长征”[探究活动]长征的现实意义在现今生活中“长征”是否还存在?能否举出一两个例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长征是什么?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