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背景简介:1934——1936年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柳亚子先生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于一体的领袖人物。”姚雪垠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十分统一和完美,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wēi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几十万军队设下四道封锁线,妄图消灭红军。红军经过3个月的苦战,虽然突破了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只剩下3万多人了。而这时蒋介石正调集40万军队,分成三路,前堵后追。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挺身而出,提议改变进军方向,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和王稼祥等大部分领导人的赞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1935年1月,红军强度乌江,攻下遵义,在这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红军轻装前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二、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
主要战役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直罗镇之战东征战役西征战役主要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尔盖会议巴西会议俄界会议榜罗镇会议吴起镇会议
艺术作品中的长征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泸定铁索桥
金沙江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中心思想: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谢谢大家机自0529张通千赵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