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祥塬学校:李亚菲 [设计理念]新课标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本教案依据课文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解难,引导学生思考,补充相关的信息资料,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1、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方法点拨指导学生学法:朗读、观察、思考、感悟[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1、介绍作者毛泽东2、了解七律诗的特点3、了解长征,出示课件,朗读课题(深情):七律长征 (缓慢):七律长征播放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设计意图: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1.学生自读诗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2、老师示范朗读,同学注意听,注意诗的重读及节奏。
3.学生自读,揣摩。通过理解诗句想象当年红军长征的画面,理解长征中的艰难,感悟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所展示的风采。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读出来,读准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交流:自己质疑的地方,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体会或者印象深刻的诗句,词语,对于不懂的问题通过下面的学习解决。(设计意图:自读,范读,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充分读诗,感悟诗意。)三、细读全诗,理解诗意(一)首先学习本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理解诗句意思。2、你感受到红军的什么精神,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藐视困难乐观大无畏)体会“远征”的“难”。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行程——二万五千里,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出示课件)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犹如地球的红飘带。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3、这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二)那么,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什么困难?我们接着学习本诗第二、第三句,作者是怎样表现的呢?1、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示课件”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及采用的修辞手法“腾细浪”、“走泥丸”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什么?过渡:翻越了“五岭”、“乌蒙山”后红军淌过哪些江河呢?2、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示课件,补充材料“暖”字有什么含义,能表达出红军的什么感情?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鼓励学生质疑,激起探究的兴趣,体会“寒”字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结:“五岭、乌蒙”是千山的代表,“金沙江、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同学们,在长征途中,这只是红军遇到的自然界的困难,还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呢。补充材料提问:听了这些,你觉得红军哪些地方值得学习,面对困难,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呢?(三)学习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示课件,介绍岷山,三军等相关资料由“更喜”“尽开颜”你感悟到什么?总结:由这句诗,你又感悟到红军的什么精神,感受到毛泽东主作为伟人的什么情怀。
三总结诗意,领悟感情,1.内容及中心2.写作方法四拓展延伸,突破难点同学们,红军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敬佩。那么,在新时代,我们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呢?学生交流汇报。五课后作业11.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感悟长征精神。2.想一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你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不怕 万水千山 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毛主席写《七律·长征》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怎么才能教好来?我有些许担忧。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设计详细教案,还精心制作了课件,期待着这次教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上课时,我看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们发言是那么富有激情,他们朗读是那么充满感情,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情到深处,我震惊了,这么久远的历史,同学们能这么深刻的体悟诗中的景与情,难能可贵…… 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觉得能取得如此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是: 1.资源整合创设情境 课堂上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我通过
“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