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包括《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本单元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八”和“回顾·拓展八”。课题内容简说七律·长征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国大典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毛主席在花山课文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1.认识27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读写“典礼、预定”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伟人的风采。4.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8
1.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伟人的风采。25.《七律·长征》…………………………………………………………2~3课时26.《开国大典》……………………………………………………………2~3课时27*.《青山处处埋忠骨》……………………………………………………1~2课时28*.《毛主席在花山》……………………………………………………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八…………………………………………………………2~3课时回顾·拓展八………………………………………………………………1~2课时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25.七律·长征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是毛主席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本导学案的设计重在以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载体,以教师的点拨为线索,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感受毛主席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长征,教师适当补充。然后,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师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8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学前准备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师生)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8分钟)1.过渡:同学们,你们谁能讲一讲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2.教师适时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3.板书课题。1.学生依据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资料,自由交流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2.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1.导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2.引导学生观察整首诗,看看有什么发现?3.教师小结七律的特点。4.引导初读课文,自学字词。5.了解诗歌大意及全诗的结构。1.学生仔细观察整首诗,交流自己的发现。2.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出“七律”的特点。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3.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4.汇报字词学习情况。要特别注意,“磅礴”的1.“七律”一共八句,每句个字,二、四、六、八句要。2.选择下面带点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出来)五岭(lǐnlǐnɡ)腾细浪(ténténɡ)乌蒙(ménɡmén)云崖暖(luǎnnuǎn)8
“礡”的读音。5.小组内轮流读课文,互相正音。6.全班交流朗读情况,并评议。7.交流诗歌大意。本诗采用先总后分的形式生动地概述了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翻越五岭、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艰难的经历。3.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nán()难nàn()hénɡ()横hènɡ()三、感情朗读,总结回顾。(用时:17分钟)1.引导学生高声读课文。2.指名读,适时点拨。3.出示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4.交流全诗大意。1.高声朗读课文。2.全班展示读。3.根据出示的节奏高声练习朗读。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交流。全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五岭、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五件大事。4.全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件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交流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的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读诗要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2.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3.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感受毛主席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组织评议朗读情况。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其他学生评议朗读情况。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8分钟)1.诗中的哪句话是总写?哪几句话是分写?2.诗中的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不怕难?3.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1.自由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2.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3.全班交流。5.课文中总起全文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三、品读全诗,体会诗情。(用时:22分钟)1.引导学习总写部分(第一句)。2.引导学习第二、三句,启发思考: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3.引导体会这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4.引导学习第四句,出示问题:哪个词最能体现红军高兴的心情?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2.交流读书感悟。“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3.自由读第二、三句,画出提到的“山”和“水”,并交流。4.体会第二句运用的夸张、比喻的手法。5.交流“尽开颜”的意思,体会红军的喜悦之情。6.理解诗句填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远征”是指______;“只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从这个词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磅礴”形容山的____________,这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______,这是红军眼里的山。诗句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___。四、回归全文,体会写法。(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组织交流:全诗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全班交流:全诗采用了总分写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板书设计8
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的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七律·长征》教学片段◆抓重点词语,学习修辞,体会情感(教学重点)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师:“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意思。师:那么“只等闲”中“只”的意思是什么?生:仅仅是。师: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第二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逶迤的五岭看作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请问“五岭”指的是哪五岭?生:“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岭。师:非常好,“五岭”怎么样?生:逶迤。师:用自己的话说是?生:山岭连绵起伏。师: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生到前面画)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生:“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师:哪座山?生:乌蒙山。师:在哪?8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师:谁知道这座山的海拔是多少?高不高?生:海拔2000多米,很高。师:险不险?生:险。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生到黑板画)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生到黑板画)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生:雄伟。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题目)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师:这五岭这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生:细小浪花。师:下一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生:小泥丸。师:请你们带着感情读一下这两句。赏析:真正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反映出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关注。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