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济渎路学校张小娟教学目的:1、读通、读准本诗,练习有感情读本诗。2、理解诗意,感受毛主席、红军的英勇无畏和豪迈。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本诗。教学难点:理解二、三联的意思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长征》歌曲。(奠定雄壮基调)二、读一读,由毛泽东走近《长征》。1、初识毛泽东。出示图片,有人说他是神,把他供奉在客厅墙壁的正中;有人说他是伟人,把他的肖像徽章佩戴在心脏跳动的地方;有人说他是领袖,你看,天安门城楼上高挂着他的肖像。他就是——这一单元,是我们在小学第一次接触到的人物主题单元。这次我们就来走近开国领袖毛泽东,首先,让我们尝试从他写的诗《七律长征》中认识他。(板书课题)2、说说你对本诗,或长征的了解吧!(相机出示长征路线图)指名说。3、一读,自由读。出示《七律长征》。了解得这么多,一定能读好。请同学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放声朗读。(全班自由读)4、二读,读准。指名读。这里面有几个难读的词,其中一个字还是多音字。我们来听他读的。(1)读得字正腔圆,真好。“磅礴”这个“磅”字是个多音字,我们曾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认识过“一磅重”。(2)还有这几个词语呢!
出示6组词语,齐读。任选两组,给同桌讲一讲意思,理解意思以后读一读。带着感情读这些词。把这些词放到诗中再读一读。(读诗)三、品一品,从“长征”走近《长征》。1、对,读诗时,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读出味道,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2、来,让我们把诗读长,来分享预习作业中对全诗的解释吧!(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3、概括。读第一联。接一接:红军不怕远征难,(五岭逶迤)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难,(……)只等闲。在毛主席眼中,只有这屹立不倒却被红军征服的高山、奔流不息却被红军横渡的江水,才值得说一句——读第一联。四、说一说,从《长征》走近毛泽东。1、1935年10月7日,毛主席率红军众将士于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读《六盘山》节选。2、大家读得多豪迈!这就叫“知人”。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就来说说毛泽东,说说他领导的红军队伍吧。3、是的,他是千军万马的领袖,他是千万百姓敬仰的伟人。他是国家主席,是人民最亲的人,更是父亲,一位深爱儿子的平凡父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相信你会对毛泽东有更全面的认识。 板书:远征难万水——暖、寒红军不怕千山——逶迤、磅礴……只等闲(豪迈、无畏、乐观)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听《长征》有感济渎路学校苗红霞今天,听了小娟一节课——长征,很是震撼。首先,震撼于她的设计。因为,《长征》是一篇难啃的“硬骨头”,很少有教师敢拿它上公开课,就是特级教师也极少有人涉足。但她今天就是上了,而且还另辟蹊径;其次,震撼于她的“大语文观”,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参入毛泽东的诸多诗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近毛泽东,产生阅读毛泽东作品的兴趣。说实话,真的是太震撼了。废话不说,还是来看看她的课堂吧!一、定位准《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此单元是走进人物——毛泽东。本单元主要通过《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文章让学生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张老师教学《长征》,开头便抓住单元主题——走近人物引入新课,很是巧妙。片断:出示三幅图片(家中图挂的毛主席像,胸前配戴的毛主席肖像,天门安城楼高挂的毛主席)师:有人说他是神,把他供奉在客厅墙壁的正中;有人说他是伟人,把他的肖像徽章佩戴在心脏跳动的地方;有人说他是领袖,你看,天安门城楼上高挂着他的肖像。他就是——这次我们就来走近开国领袖毛泽东,首先,让我们尝试从他写的诗《七律长征》中认识他。【思考:多到位的引入,多巧妙的设计。不像有的教师上去就是让学生交流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为学习《长征》而了解长征。这里,张老师由毛主席图像引入,不仅凸现单元主题——走近人物毛泽东,而且还以直观的形式使学生初步认识伟人毛泽东,拉近了与伟人之间的距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二、研读深为了凸现走近人物——毛泽东这个单元主题,同时也不失学习文本这一主要任务,张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我感觉非常恰当:环节一:
出示图 由毛泽东走近《长征》环节二:品读文本 由“长征”走近《长征》环节三:说一说 从《长征》走近毛泽东除此之外,为使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所遇的困难重重及不惧困难的乐观精神,张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联。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老师把“万水千山”改成“五岭逶迤”,请读一读改写过的句子。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五岭逶迤)只等闲。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五岭逶迤)只等闲。”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五岭逶迤)只等闲。”同学们,你还能像这样接一接吗?请试一试。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乌蒙磅礴)只等闲。生: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只等闲。生:红军不怕远征难,(大渡铁索)只等闲。生:红军不怕远征难,(千里岷山)只等闲。……【思考:这里,既要体现走近人物——毛泽东的单元主题,又要体现文本——《长征》的学习,说实话真的很难为人。而张老师只是通过“三个环节”就圆满实现目标,真可谓一举两得。这种在认识人物中学习文本,在文本推进中认识人物的方式真的很独特。同时,为使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乐观,张老师又设计“改写”环节,不能不说是锦上添花。】三、拓展宽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为使学生进一步走近伟人毛泽东,张老师在教学中穿插了很多毛泽东诗词名句及相关句子。比如: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时,为使学生理解“逶迤”,张老师出示“五岭”
的图片,并在学生观察图片之后,出示毛主席《十六字令其二》中的“山,倒海翻江卷巨澜”一句。学习“乌蒙磅礴走泥丸”时,为使学生理解“磅礴”,张老师出示“乌蒙山”的图片,并在学习观察图片后,出示毛主席的《十六字令其三》中的“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一句。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时,为使学生理解“暖”,体会红军当时的喜悦心情,张老师出示《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全诗学习结束之时,张老师又引入了毛主席的《六盘山》中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句子,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毛泽东。【思考:这里,教师拓展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还为走近人物——毛泽东作了极好铺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阅读毛泽东作品的兴趣。这种阅读期待是自然的,浓厚的,更是有效的。】四、期待浓精彩的课堂总令人回味无穷,精彩的结尾总令人充满期待。这节课也不例外:出示图片师:有人说他是神,把他供奉在客厅墙壁的正中;有人说他是伟人,把他的肖像徽章佩戴在心脏跳动的地方;有人说他是领袖,你看,天安门城楼上高挂着他的肖像。同学们,他真的是神吗?相信通过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的学习你会对毛主席有更全面的认识。【思考:常言道:“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这里,张老师精彩的语言不仅使学生产生走近人物——毛泽东的阅读期待,产生自主阅读后三篇课文的兴趣,还提示学生从更为全面的、客观的角度认识毛泽东,真是思虑周全。】课已尽,意犹存。期待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
难度系数:从5到1的变化——说说《长征》一课的教学设计济渎路学校张小娟接到通知讲五年级上册的《长征》一课,心理压力非常大。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一首诗,我不擅长讲诗词(反思:这句话是错误的,教师不应该有擅长不擅长讲某课的话,应该考虑的是自己的教学适合不适合学生);其二,这首诗非常特殊,所在单元特殊,单元位置特殊,作者特殊,背景庞大。于是,我认真地多次读了教材。(心里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是在平时上课,肯定就是一读内容、一抄解释、一说背景、一放视频就搞定了。想想,真觉得汗颜。)教学出发点的考虑读教材后,我在心里对本课的定位设置了以下出发点:1、本课所在单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个人物主题单元,势必在教学策略上,与以往主题单元不同;2、本单元主题是“走近毛泽东”。本课是单元第一课,而且是主题人物的作品,那么,它的学习就承载着“主题人物的认识”与“文本学习”之间相辅相成、互助相携的责任——当然的,这责任,往往也是学习的突破口;3、本单元的主题人物是毛泽东,一个常被贴上不同标签的人。而这些标签之中,还有的截然相反的情感在支撑。因此,让学生真正走近毛泽东,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感知,多方面地了解毛泽东,不把他神化,也不僵化,更不异化,应该是本单元的主要追求。教学目标设定的变化开始,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在有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能读通、读准本诗;2、在课内补充大量相关诗、词、文的阅读基础上,理解诗意;用对比的策略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风格;4、了解律诗的特点。我依据以上目标,设计第一次教案,在五(2
)班试讲。一节课,根本学不完。老师拉扯得累,学生被拉扯得更累,到最后都疲乏了。一节课下来,感觉到的是冷汗直流,心里又沮丧又着急。我马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目标太高、太多。于是,我回顾学生的课堂反映,重新设计了目标:1、在有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能读通、读准本诗;2、在课内补充适量相关诗、词、文的阅读基础上,理解诗意;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风格。依据目标,我修改了教案。第二天,我在五(1)班试讲,发现冷汗似乎少了一点点。学生学得稍稍轻松了些,但还是感觉被教师强拖着走,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我发现:其一,目标还是偏高、偏多;其二,五(1)班学生没有作充分的课前预习。(五(1)班、(2)班都是梁老师的学生,同样的预习材料,(2)班是梁老师引着预习的,(1)班的预习是作为夜里作业来完成的。)我考虑到:一,继续让目标适应学生;二,届时是借班上课,我又不打算提前见学生,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我又修改了目标,定为:1、在有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能读通、读准本诗;2、尝试有感情朗读;(其推进策略为:课内补充少量相关诗、文;理解诗意,重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暖、寒”)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初步对作者作出自己的评价。修改过教案后,我在五(3)班试讲了一次,第一次感觉心里有了些底。不过,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中间有情绪持续疲惫的表现,还是感觉是被教师拖着走的——似乎这首“字数虽少,背景广阔”的《长征》成了一本奇厚无比的大字典,还没有为学生提供便利,就先用它的重量把学生吓住了。如何让学生去学诗,而不是让诗一直像纸老虎一样等在学生的前面,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正巧第二天名师工作室的初中语文小组作课活动在我校的初中部举行,我们俩跟着听了两节课,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以生为主,期待学生来“教会”自己、“说服”自己。我受益匪浅:既然自己不“擅长”
教诗,那么,何不也成为一名学生,和孩子们一起来学习呢。于是,在正式公开作课的那天,我便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事实上,也真的需要帮助)。结果,这节课比前几次的效果都要好一些。附:教学流程简录一、导入,由毛泽东走近《长征》。1、出示图片,初识毛泽东。有人说他是神,把他供奉在客厅墙壁的正中;有人说他是伟人,把他的肖像徽章佩戴在心脏跳动的地方;有人说他是领袖,你看,天安门城楼上高挂着他的肖像。他就是——这次我们就来走近开国领袖毛泽东,首先,让我们尝试从他写的诗《七律长征》中认识他。2、让学生说说对长征的了解。3、一读,全班自由读。4、二读,读准本诗。注意“五岭”、“逶迤”、“磅礴”、“更喜”等词语的读音。三、品读,由“长征”走近《长征》。1、出示从诗中选取的6组词语,学生尝试理解后带着感情读一读。2、学生同桌互说、互读。3、全班交流。重点理解:(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4、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次读诗。四、说一说,从《长征》走近毛泽东。1、评说诗人:毛主席和他领导的红军都是怎样的人?2、总结,激起阅读期待:有人说他是神,把他供奉在客厅墙壁的正中;有人说他是伟人,把他的肖像徽章佩戴在心脏跳动的地方;有人说他是领袖,你看,天安门城楼上高挂着他的肖像。同学们,他真的是神吗?相信通过本单元其他三篇课文的学习你会对毛主席有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