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与反思清新区第二小学黎彩虹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二)板书课题:“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一)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二)放录音,听课文,感知课文1.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听录音。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3.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三)自学课文。1.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4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4.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5.学生自学课文。6.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7.交流学习情况。8.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9.理解重点词的意思。10.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11.分段,说段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四)指名读课文。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哪些段落写得详,哪些段落写得简略。三、质疑问难四、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段落比较详细?哪些段落比较简略?(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课文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称为“五壮士?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三)自读课文,讨论交流(四)全班交流学习情况1.五位壮士的勇敢和壮烈表现在他们引敌上山、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上。(1)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2)找出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动作和神态的词句,从他们不同的神态和动作你感到了什么?(3)同学们带着满腔的仇恨,一起朗读课文。2.课文的第三段也表现了五壮士的勇敢和壮烈。4
(1)讨论回答:他们完成任务后,为什么往三面都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3)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课文的第四段写五壮士在峰顶歼敌,没有了子弹,他们就用石头砸,更表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壮烈。(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分层(2)在峰顶歼敌是从几方面来写的?(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4.五壮士最后英勇跳崖,这是多么悲壮啊!(1)哪些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勇悲壮?(2)讨论回答:说说“屹立“的意思。五壮士为什么“露出胜利的喜悦”?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总结全文三、质疑问难四、作业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从《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片段实录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对此,我颇有感慨。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以上教学实录,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4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