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轮教学反思桥头第二小学:任莉今天,我随着郝洁老师和所有学员来到东莞大朗镇屮心小学,进行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第二轮磨课,第一轮磨课后,除了保留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外,我几乎推翻了整个设计的流程,因为郝洁老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把原先用归纳法”的教学过程,变成用“演绎法”的教学过程。用“演绎法”课堂变得更开放,老师的手放开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于是,这次我的课堂上出现了以下儿个变化:教学流程落实了“以生为本”原先引导学生领悟“壮”吋,教学流程是我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接受任务感到“壮”——生死抉择感受“壮”——品味语言动作感焙“壮”,一步步按我的设计,慢慢的得到结果。一课堂上下来,我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孩子也没出什么差错,按我的预设一•步步地走得很顺。然而,这不是孩子的理解,是我把孩子带到了我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我带给孩子什么,是把他们变成傀儡,他们没有思考、没有思想,这不是语文教学的门的。教学应该以生为本,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要展示学生的精彩,于是我改变了教学流程:理清文脉了解“壮”——细读文木寻找“壮”,教学步骤简化了,但对学生放手了。在寻找“壮”屮,孩子看课文后努力形成口己的理解,这个流程的改变,把原来拉着学生走,变成给个冃标让学生自己找,在这个过程屮孩子们的理解有的与我不谋而合,也有我没想到,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專,课堂上可能不如我预设的流畅,但孩子的精彩也在课堂上绽放。二、文字训练更加扎实因为第一轮的内容多,且平均用力,所以学生明了写作方法后(写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特定语言和动作),进行习作小练笔时已没有太多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写,并且我巡查时发现有的学生抄袭文屮的第二自然段,写了人物的神态,但在这个课吋屮人物的神态描写是我丢弃的内容,有的学生动作写得太少,让壮士的形象不够丰满,还有的学生写壮士的语言非常长,要知道,那是在--场战斗
屮,人物的语言不可能太罗嗦。总Z,从现场反馈的信息,我设计的写法迁移训练不扎实,走了形式。语言文字的训练应该预留给学生充分的吋间,让学生一步一步充分了解作者的写法后,再进行运用。于是在第二次研磨屮,我详细讲解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把三次对马宝玉语言的描写拎出来,让学生三次谈感受,分别从语气,情景,字数三个不同层而感受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结果,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时,效果果然比第一次好。仍存在的不足:1、关注了语言却没有关注标点,其实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既然有特定的语言,那他一定也有特定的标点,否则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2、没有很好的抓住生成的契机,当问到学生五壮士完成任务后可不可以选择跟着大部队走,有的学生说可以走,有的学生说不可以走,如果这时我因时利导,反问一句为什么可以走,为什么不可以走,学生马上就能揭示文章的屮心,可是我没有关注到,生生让这个机会逃走了。真是一课一得,学生要如此,老师也应如此。